大脑的血液供应及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脑部血液供应:



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颈内动脉分出: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膜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 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颞、顶 叶及基底节区血液。



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依次为: 1、小脑后下动脉 2、小脑前下动脉 3、脑桥支 4、内听动脉 5、小脑上动脉 供应小脑及脑干。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由 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 由后交通动脉连接,构成脑底动脉环。
病理生理




人脑重量占体重 2~3% 占心脏每搏输出量 20% 全身氧耗量 20% 葡萄糖 25% 正常每分钟约有800 ~ 1200ml血液通过脑, 约1/3 经基底动脉, 2/3 经颈内动脉。 脑氧、葡萄糖贮备甚微,一旦完全阻断血流, 很快就发生不可逆损害。 所以脑血流供应正常是脑功能正常和结构完整 的首要条件。

平均动脉压在60~ 160mmHg变化时,通 过舒张或收缩血管 口径, 脑血流量保 持不变, 称为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


脑细胞是最娇嫩细胞, 血流完全阻断, 6 秒钟代谢受累, 2分钟脑电停止, 5分钟 离子平衡破坏, ATP耗尽, 膜离子泵功能 障碍: K+流出, Na+、Cl-和水进入胞内, 持续5~10分钟就发生不可逆损害。 挽救脑组织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 短短时间(窗)内恢复血流供应。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 是 专指腔隙灶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腔 隙综合征”的一种脑梗塞临床类型。我 国临床中最常见。“腔隙”(lacunar),原 指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微梗塞灶。 影像检查多可显示最大直径小于1.5cm的 小缺血灶。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
,曲行性加重,可出现Landry上升性麻痹 2.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麻木,刺痛 3.出现脑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潮红5.Fisher综合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检查:1.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电生理检查
5.脊髓半切综合正: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
6.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
四.眼肌麻痹分四型:1.周围性眼肌麻痹,2.核性眼肌麻痹3..核间性眼肌麻痹4.中枢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表现: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上及向下运动收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如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复视总是出现在麻痹肌作用方向上.
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病变所至,有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和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诊断:1.急性起病,迅速进展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或播散性损害2.病变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结合脑脊液4.MRI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2.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3.脊髓出血
治疗:减轻脊柱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
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积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双下肢感觉缺乏,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2心脏病3糖尿病2TIA和脑卒中史5吸烟6高脂血征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干货!关于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

先读懂脑动脉供血区域图1:图中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几个主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图片可放大)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同侧的上蚓部、齿状核大部、小脑中脚上部、小脑上脚及桥脑被盖外侧。

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绒球、腹侧小脑。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下半球及核团后部。

图2:供应小脑各个血管的走行(BA:基底动脉AICA:小脑前下动脉VA: 椎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图3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PICA: 小脑后下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图4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PICA: 小脑后下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内侧支:小脑上蚓部、前髓帆等处。

外侧支:小脑半球上面。

▎小脑前下动脉内侧支和外侧支: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1/3段):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侧。

在临床工作中,记住下图5,可以快速帮我我们判断病变的供血分支:图5红色ACA:大脑前动脉;黄色MCA:大脑中动脉;绿色PCA:大脑后动脉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灰色SCA:小脑上动脉;浅蓝Branches 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动脉分支;墨绿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分支;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LSA:纹动脉。

1额叶病变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额叶前部: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疾病简介:脑供血不足(Brain blood-supply)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分类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病因主要病因有:(1)主要原因是:因为颈椎寰枢关节和颈5颈6关节错位,刺激椎动脉引起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早期临床表现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而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以下几点:运动神经功能失灵(Motor nerve dysfunction)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

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感觉功能障碍(Sensory dysfunction)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精神意识异常(Abnormal mental consciousness)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

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2020神内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

2020神内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
(4)保护胃粘膜:兰索拉唑
(5)及时评估吞咽功能,必要时候留置胃管
(6)血压的控制:不宜过快过猛降压
(7)早期积极康复,预防并发症,控制血糖
(8)二便的管理,皮肤的护理,进食营养支持
临床检查医嘱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叶酸B12,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CRP,出凝血系列,
心电图,肺部CT,心彩超,动态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A+DWI,脑电图+地形图
脑膜刺激征明显。可以有动眼神经麻痹,玻璃体下出血等。
少数病人可以有局灶神经体征:出血破入脑实质或血管痉挛所致。
★主要并发症
再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
脑脊液(☆蛛血与损伤的鉴别)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钙离子阻滞剂
早期神外科DSA明确病因,早期干预治疗
九.需要掌握的几种综合征
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发病年龄:老年多见
起病形式:缓慢
主要特征性症状: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姿势障碍,肌强直(四大主征)
体格检查:齿轮样强直,运动减少迟缓
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疾病
2,鉴别诊断
继发性PD:脑炎后,外伤后,脑血管病后,药物性
肝豆状核变性
特发性震颤
PD综合征(OPCA,Shy-drager,多系统萎缩)
3,进一步检查
后循环:复视,构音障碍,眩晕,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卒倒发作、短暂性的一过性的遗忘(TGA)、皮层性盲,交叉瘫,眼球凝视瘫痪肢体
二、★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
发病状态
形式,达到高峰时间
颅高压症状
血压
早期意识情况
三、主要的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与危险因素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 系
椎动脉

颈总动脉
实用文档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椎动脉 脊髓后动脉
实用文档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小脑上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脊髓前动脉
1.右无名动脉; 2.左、右锁骨下
动脉; 3.左、右椎动脉;
4.基底动脉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大脑后动脉


实用文档
大脑半球前 3/5部分血液
大脑半球后 2/5、间脑、 脑干、小脑 部分血液
这四根血管在入颅前是分开的,入颅后通过吻 合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重要的血供保障系统-----
Willis动脉环。 实用文档
大脑供血动脉
实用文档
大脑供血动脉
实用文档
大脑供血动脉
实用文档
大脑供血动脉及静脉窦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小脑前 下动脉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Willis环
实用文档
Willis环
实用文档
完整Willis环
1右侧大脑前动脉A1 2左侧大脑前动脉A1 3前交通动脉 4右侧后交通动脉 5左侧后交通动脉 6右侧大脑后动脉P1 7左侧大脑后动脉P1 8 基底动脉顶端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供应大脑半球内 侧面前3/4、额 顶叶背侧面上 1/4部皮质及皮 质下白质。
小腿和足部运动 和感觉皮质区
对侧小腿和足瘫痪、 感觉减退,旁中央小 叶受损→尿便障碍
实用文档
供应整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 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央 前后回下3/4,顶下小叶, 枕外侧回,颞下回上缘,颞 极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 侧半及岛叶各部皮质。
大脑的血液供应及定位诊断
Blood supply to brain and topical diagnosis
The Neurology Department 1 Of Anyang District Hospital
实用文档
脑组织重1300~1500g,约占体重的20%, 但耗氧量大,心脏每分输出血液5000ml, 约15~20%即750~1000ml供应脑 供应脑的血液约85%即765ml经双侧颈内动 脉;约15%即135ml经双侧椎动脉
面、手、上肢及 躯干的运动和感 觉区、视放射、 优势半球语言皮 质区
对侧肢体瘫痪、 感觉减退,中枢 性面舌瘫、对侧 同向偏盲,优势 半球→完全性失 语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包括枕叶 距状裂视觉中枢、颞叶底部 深支分布于脑干
内囊前肢及部分 膝部、尾状核头 部、壳核前部、 苍白球外侧部、 丘脑前部
内囊膝 部和后 肢前 2/3, 壳核、 苍白球、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纹 状 体 和 内 囊 的 动 脉 分 布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丘 脑 各 核 的 纤 维 联 系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同侧上睑垂
同侧眼球转向外 对侧半身震颤、手足徐动或伴上肢动作不稳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脊髓丘脑束; 侧
内侧丘系
偏 身







两眼不能同时转向患 侧;患侧眼不能外展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Willis环
• 在颅底面蝶鞍上方的脚池内,下视丘及第三脑 室下 方,围绕垂体柄和乳头体
• 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上方,在视束下方通过,在小脑 幕及颞叶的内侧形成一环形的血管吻合
• 组成: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分 叉部、双侧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双侧大脑 后动脉
• 连接大脑半球前循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吻合 •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