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第2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共33张PPT)

❖ 授课时采用大量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重 点培养对地图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轻松愉悦的完成教学 计划。
❖ 通过家庭作业反馈同学的学习情况对知识进行再讲解,提 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课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澳大利亚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 ——洋流对世界气候的 影响: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二、讲授新课
(2)世界四大著名渔场及其成因 ——洋流对生物资源和渔 场的分布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3)南极企鹅受到DDT危害 ——洋流对环境的影响,扩散 污染物,加快净化速度。
❖绘图强化法: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分 布图,还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 读图归纳法:通过读图、绘图等归 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
1 导入学习 2 讲授新课 3 教学检测反馈 4 教学反思点评
一、导入学习
❖ 举例导入:二战诺曼底登陆
▪ 英美联军能够在德军严密的监视下顺利 的通过英吉利海峡,是利用了洋流运动 的规律,关闭发动机,借用深层洋流的 动力,使潜水艇避开德军的监视。
境的影响
依据:新课标内容标准设置、学习海洋地 理的基础、与人类息息相关
❖难点:洋流分布及其成因
依据:世界洋流分布广且杂、洋流成因各 不相同、理论性强
突破与解决:积极引导,新旧联系,讲解 原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教法
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课件(共25张PPT)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9:04:35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42021/8/42021/8/4Aug-214-Aug-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 潮汐 洋流
1.波浪 由风力引起的海面波状起伏——风浪
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海啸
潮汐是海水在 月球 和 太阳 引力作用下
2.
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
察到海水涨落 两 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 潮
称为 潮 ,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汐 。
(四)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对能把近海污染物质携带 到其它海域,加快净化速度, 同时,也扩大污染范围。
(五)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形式
波浪 潮汐
洋流
海 重点
水
形成
风海流 密度流
运
补偿流
动
副热带中心环流—气旋型
1.气候 影响 3.航海
2.生物 4.污染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0
60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30
0
0 30 60 0
探究情景设置—— 二战时,地中海海域是德、意军队的控制区,而进出地
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却在英军控制之中。为了 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英军用雷达、声纳设备监控直不 罗陀海峡,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但监测站并未发现德 国潜艇,而德军潜艇却自由出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英国 舰艇在地中海时遭德国潜艇的攻击。英军迷惑不解。德国到 底用了什么绝招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共39张PPT)

(2) (1)
(1) (3)
千 寒岛 流
北太平洋 暖 流
日 本 暖
流
北 太 平 洋 暖 流 加利福 尼 亚
北赤道暖流 寒 流
赤道逆流
东 澳 大 利 亚 暖
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秘 鲁 寒 流
拉
寒 多拉布
墨流
西 哥
北大西洋暖流
湾 暖
流
北大 西 洋 暖 流
加 那 利 寒 流
北赤道暖流
巴
南赤道暖流
西
暖
流
西风漂流
南赤道暖流 厄 加 勒 斯 暖 流
西风漂流
西 澳
大
利 亚
寒 流
“四分清”
1、分清中低纬度还是中高纬度海区 2、分清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3、分清是以大洋还是大陆为中心 4、北印度海区分清是冬季还是夏季
某中学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抛下一漂 流瓶,试图借助洋流漂行。若干年后,漂流瓶 被远在美国旧金山港的中学生打捞上来。问: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
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案例一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 案例二
3、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
使污染范围扩大。
案例三
4、对航海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
则慢。
案例四
挑战一刻,实际应用
1、暖流经过的海域,海洋表 面水温等温线:( )
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 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 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经 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 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 漂流瓶到达了美国的西海岸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质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南
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
半球;高该洋流(虚线所示)
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暖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
的分类,该洋流是 流
西南
顺
(2)读图2,北印度洋在此时吹 风,洋流按 时针流。
6.读洋流模式图回答:
(l)图中①洋流是由于 东北风 吹拂海水由东向西运
动,②是由于受 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偏离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
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 顺 时针 方向流动。
(3)图中洋流按成因分③属于 补 偿 流
。
(4)按性质来讲,②属于 暖 流
,③属于
寒流
。
(5)如图中所属海区在太平洋中,则②③的洋流名称分别 是② 日本暖流 、 ③ 秘鲁寒流 。
谢谢指导!
密度流
表层海水 (密度小 密度大的)
大西洋 盐度≦3.6%
底层海水
地中海 盐度3.8%
上 升 补 偿 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0
6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0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0
0
60 西风漂流
30 0
北赤道暖流
水位低0 0
南赤道暖流
0
30 0 西风漂流
60 0
思考:
40ºN A 暖流
A
B
30ºN B 寒流
C 寒流 D 暖流
30ºS
C
D
40ºS
4. 洋流的成因分类
影响洋流流动的因素:
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1)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现成的洋流,盛行风是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质课件(共30张ppt)(共30张PPT)

1、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 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潮 汐 波 浪
2、按性质分类
暖流:水温较高 寒流:水温较低
水温较低 水温较高
(从较低纬流向
较高纬)
(从较高纬流向 较低纬)
100C
暖
200C
流
300C
纬度0° A
B
高纬
寒 流
低纬
请判断上图海区中洋流的类型
思考练习: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8:29:1218:29:1218:298/12/2021 6:29:12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1218:29:1218:29Aug-2112-Aug-21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其次是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
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
洋流。
风海流
60°N 30°N 0° 30°S
60°S
极地东风
60°N
盛行西风
30°N
东北信风
0°
东南信风
30°S
盛行西风
60°S
极地东风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太平洋
千 岛
阿拉斯加
寒
暖
日
流 北太平洋暖流
加流
利
福
尼
本
暖 北赤道暖流
流
赤道逆流
亚 寒 流
东 澳
南赤道暖流
大
利 亚
暖
流
西风漂流
秘 鲁 寒 流
必修1第3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1第3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右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2.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右图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①甲②乙③丙④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①同属暖流②同属寒流③增温增湿④降温减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图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甲乙丙丁5.四渔场中成因与其他三大渔场不同的是A.甲B.乙C.丙D.丁6.有关①洋流性质和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北半球大洋西岸B.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D.寒流,南半球大洋东岸读右图,回答7~8题。
7.根据左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8.A洋流可能出现在右图中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哥伦布航海期间,每天都用船上的象限仪观察北极星,只要数据为28°,他就坚信自己航向正确,读“哥伦布航海线路图”和“所使用的象限仪图”,据此回答9~10题。
9.按哥伦布的最初计划,他将一直沿A.4°34′N航行B.28°N航行C.41°34′航行D.62°N航行10.为加快航速,下列洋流中哥伦布航海时可利用的是A.加那利寒流B.拉布拉多寒流C.本格拉寒流D.东格陵兰寒流读某区域风向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季节为北半球冬季B.此时,北冰洋极冰范围最广C.图中的风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信风D.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流向12.此风能引起洋流运动,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上升流的是A.①海区B.②海区C.③海区D.④海区13.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质课件

海水运动》优质课件
2020/8/25
学习目标:
1.知道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质分类,学会利 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明确洋流的影 响因素
2.能运用风带图说明洋流的形成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
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什么是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 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
寒流B
260C
AB两处洋流的
性质, 并动手画出
23C° 21C° 19C°
A
19C° 21C° 23C°
B
19C°
21C°
23C° C
23C° 21C° 19C°
D
A 南半球 寒流 B 北半球 寒流
C 北半球 暖流 D 南半球 暖流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 常年稳定地流动?
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
顺时针 (1)
逆时针
巧记洋流名称
“ 8 ” 字画洋流
拉
布北大西拉洋 Nhomakorabea流多
墨 西 哥
寒北大 流西洋
暖流
暖 北赤道暖流
流
南赤道暖流
日
本
暖
流
厄 加
南赤道暖流
勒
斯
暖
西风漂流
流西 风 漂 流
千 岛 寒 流
北大平洋暖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60°N
加利 30°N 福尼 亚寒
流 0°
秘 鲁 寒 西 风 漂 流流
30°S
东澳大利亚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60°S
知识训练:
动,叫做洋流。
洋流具有 非常大的规 模,如墨西哥 湾暖流,其 流量900亿吨 /小时,相当 于世界陆地 径流总量的 20多倍。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共44张PPT)

(1)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C (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
B 时间不同主要受 (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对点训练】东海北部海域汇聚了 多种水流,如长江冲淡水,台湾暖 流、中国沿岸流、东中国海沿岸流 以及日本暖流分支,这些水流相互 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使得该海 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的生成、消散 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 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东中国海 的主要水流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C.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D.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 西岸
D 6.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则该洋流 ( )
A.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流经地区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D.是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之一
读世界某海域示意图和南半球赤道附近大气、海水运动示意图,
D.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多样的饵料
【对点训练】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箭头示意1月和7月风向,据此完 成下列问题。
11.图中渔场的形成原因( B )
A.冬季水温低,冷水鱼聚集 B.夏季盛行离岸风,海水上涌 C.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D.地表径流量人,营养物质丰 富
右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
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考点研微专题
析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概念
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 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
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OB ,OC 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 ,由AB AC →→=得,22()()OB OA OC OA -=-,因为1OA OB OC ===,所以有,OB OA OC OA ⋅=⋅则()()AB AC OB OA OC OA ⋅=-⋅-2OB OC OB OA OA OC OA =⋅-⋅-⋅+ 21OB OC OB OA =⋅-⋅+设OB 与OA 的夹角为α,则OB 与OC 的夹角为2α所以,cos 22cos 1AB AC αα⋅=-+2112(cos )22α=--即,AB AC ⋅的最小值为12-,故选B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2,1,60AB DC AB BC ABC ==∠= ,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且,1,,9BE BC DF DC λλ==则AE AF ⋅的最小值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 AF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 AF ⋅,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2918【解析】因为1,9DF DC λ=12DC AB =,119199918CF DF DC DC DC DC AB λλλλλ--=-=-==, AE AB BE AB BC λ=+=+,191918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λλλλ-+=++=++=+,()2219191911818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λλλλλλλλλ+++⎛⎫⎛⎫⋅=+⋅+=+++⋅⋅ ⎪ ⎪⎝⎭⎝⎭19199421cos1201818λλλλ++=⨯++⨯⨯⨯︒2117172992181818λλ=++≥+= 当且仅当2192λλ=即23λ=时AE AF ⋅的最小值为29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 的焦点()1,0F ,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K ,过点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Ⅱ)设89FA FB →→⋅=,求BDK ∆内切圆M 的方程.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y m x =+,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1,0K -,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my =-,()()()112211,,,,,A x y B x y D x y -,故214x my y x =-⎧⎨=⎩整理得2440y my -+=,故121244y y m y y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212221y y y y x x x x +-=--即2222144y y y x y y ⎛⎫-=- ⎪-⎝⎭令0y =,得1214y yx ==,所以()1,0F 在直线BD 上.(Ⅱ)由(Ⅰ)可知121244y y m y y +=⎧⎨=⎩,所以()()212121142x x my my m +=-+-=-,()()1211111x x my my =--= 又()111,FA x y →=-,()221,FB x y →=-故()()()21212121211584FA FB x x y y x x x x m →→⋅=--+=-++=-,则28484,93m m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430x y ++=或3430x y -+=213y y -===±,故直线BD 的方程330x -=或330x -=,又KF 为BKD ∠的平分线,故可设圆心()(),011M t t -<<,(),0M t 到直线l 及BD 的距离分别为3131,54t t +--------------10分 由313154t t +-=得19t =或9t =(舍去).故圆M 的半径为31253t r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221499x y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 :y 2=2px(p>0)的焦点为F ,直线y =4与y 轴的交点为P ,与C 的交点为Q ,且|QF|=54|PQ|.(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 2=4x. (2)x -y -1=0或x +y -1=0. 【解析】(1)设Q(x 0,4),代入y 2=2px ,得x 0=8p,所以|PQ|=8p ,|QF|=p 2+x 0=p 2+8p.由题设得p 2+8p =54×8p ,解得p =-2(舍去)或p =2,所以C 的方程为y 2=4x.(2)依题意知l 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 的方程为x =my +1(m≠0). 代入y 2=4x ,得y 2-4my -4=0. 设A(x 1,y 1),B(x 2,y 2), 则y 1+y 2=4m ,y 1y 2=-4.故线段的AB 的中点为D(2m 2+1,2m), |AB|=m 2+1|y 1-y 2|=4(m 2+1).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 =-1m y +2m 2+3.将上式代入y 2=4x ,并整理得y 2+4m y -4(2m 2+3)=0.设M(x 3,y 3),N(x 4,y 4),则y 3+y 4=-4m,y 3y 4=-4(2m 2+3).故线段MN 的中点为E ⎝ ⎛⎭⎪⎫2m2+2m 2+3,-2m ,|MN|=1+1m 2|y 3-y 4|=4(m 2+1)2m 2+1m 2.由于线段MN 垂直平分线段AB ,故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12|MN|,从而14|AB|2+|DE|2=14|MN|2,即 4(m 2+1)2+⎝ ⎛⎭⎪⎫2m +2m 2+⎝ ⎛⎭⎪⎫2m 2+22=4(m 2+1)2(2m 2+1)m 4,化简得m 2-1=0,解得m =1或m =-1,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
题型分值完全一样。
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四、本考试卷考点分析表(考点/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值、解题方式、易错点、是否区分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