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

合集下载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感悟5篇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感悟5篇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感悟5篇灯塔大课堂第28课开始了!通过学习郭永怀、孔繁森、王杰同志的感人事迹,党员教师们纷纷表示将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起来看看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感悟,欢迎查阅!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感悟1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

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

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

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L.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

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 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

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

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

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

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萨本栋

萨本栋

萨本栋萨本栋(1902—1949)萨本栋,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曾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得到当时国际电工界的高度评价。对各种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也有极好的研究。30年代出版的《普通物理学》被当时的大学广泛采用。和叶企孙等人共同建设和发展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抗战期间,为建设厦门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为恢复和重建中央研究院做出了极大努力。萨本栋,字亚栋,1902年7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其先祖系色目人。元代四大诗人之一萨都拉,曾官至南台侍御史,泰定帝铁木儿钦赐其姓萨。此为萨氏家族立姓之始。其孙萨仲礼是癸酉年(1333)进士,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举家由雁门迁福州,子孙繁衍渐成望族。萨本栋是萨仲礼的第十七代孙。萨本栋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萨本栋赴美入斯坦福(Stanford)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获工学士学位。1924年入麻省伍斯特(Worcester)工学院,翌年获电机工程学士。旋即转习物理,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留美学生中之佼佼者。1927—1928年,萨本栋应聘为伍斯特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在这期间,萨本栋先后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Trans.AIEE)上发表了《关于空气中的火花的研究》及《三相系统的非平衡因素》两篇论文,二十五六岁就已经蜚声学术界了。1928年,萨本栋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之聘请回国任物理学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及研究院课程矢量与电路论,并从事电路和无线电方面的科研工作。他认真教学、自编教材,数年间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及《普通物理学实验》,先后于1933年和1936年出版。这两部书是首次用中文正式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此书一问世便被各大学选用,获得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赞赏。1940年该书被教育部正式颁定为大学教材,在国内流行使用10多年。我国当代科学技术专家中不少人在年轻时都学习过此套教科书,至今谈起来犹感受益匪浅,可见其对我国大学物理教学影响之深。萨本栋在清华大学任教的9年中,在研究电路、电机工程以及真空管性能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的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先后撰写了10多篇论文,深得物理学界前辈的推崇,并由此被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为评议员。1935年9月,萨本栋应邀为美国俄亥俄(Ohio)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当时我国科技教育落后倍受西方歧视的情况下,萨本栋被聘为美国大学理工科客座教授,实为难得。1936年8月,他将讲授的应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加以总结,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AIEE)随即将这篇论文列为当年冬季会议(1937年1月25日至27日)的讨论课题。会后,经评选,该文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在此基础上,他又汇进了同类问题的其他研究心得,并加以系统整理,用英文写成一本专著《并矢电路分析》。这是一本新理论杰作,是“数学、物理、电机三角地带”的新着,其理论在电机工程研究中属于新开拓的前沿。因此,该书一出版,立即被选入国际电工丛书,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由于萨本栋在电机工程学上的突出成就,他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接纳为外籍会员。呕心沥血在闽西山区建设厦门大学1937年3月,萨本栋从美国讲学载誉归来,回清华大学任教。其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因经营橡胶失败,资财亏蚀殆尽,遂将其所创办的厦门大学献给国家。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在电机工程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国内外电机工程界中颇负盛名的萨本栋,于接到赴厦门大学当校长的任命时,曾考虑再三。他从事教学科研多年,原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为了发扬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伟大精神,为了把厦门大学办成著名的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为了家乡福建培育精英人才,他不惜做出牺牲,毅然就任。萨本栋接受任命的第二天,芦沟桥事变发生了。他在全面抗战的炮火声中抵达厦门,于7月26日正式上任。不久,战火就燃烧到了祖国东南沿海。8月24日,旅厦日侨开始撤退;9月3日,日本侵略军的炮弹和炸弹就落到了厦门市。地处厦门前沿的厦门大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师生的安全起见,翌日学校暂迁到当时的公共租界鼓浪屿,借用英华中学及闽南职业学校的部分校舍上课。重要的图书、仪器、标本等也尽量先移到鼓浪屿。10月间,萨本栋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便决定将厦门大学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12月初开始搬迁。是时,福建交通极为不便,从厦门到长汀又关山阻隔。萨本栋周密筹划,妥善安排,抓紧时机,指挥若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将师生员工全部安全送达,于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大部运抵长汀,其余暂存鼓浪屿、漳州、龙岩等处,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从楼舍设备一应俱全的厦门校址迁到一无所有的偏僻山城长汀,教学与生活都遇到极大的困难。萨本栋迎难而上。他先租用长汀饭店和附近民房为教职员宿舍;借用专员公署,修整文庙祠堂为图书馆、实验室;然后在北山之麓等处建造新校舍,挖修防空洞。他办事极端认真负责,常说“现在不是一个推诿责任的时代,所以事无大小,我都要亲为或与闻”。边远山区,没有电力。改造的和新建的校舍,白天光线还可以,一到夜晚便漆黑一片,只有青油灯闪着如豆的黄光。这给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很多不便。萨本栋是电机工程专家,立即想办法动手解决。他带领几位元理工科助教和仪器管理员,把学校分配给他乘坐的专用小汽车的发动机拆下来,改装成照明发电机,并亲自指挥安装电路、电灯,奋战几昼夜,终于使全校大放光明。同学们莫不欢欣雀跃。当时萨本栋兼任数理系主任。1938年,数理系只有教授、副教授、专任讲师各1人,助教3人。为增强教师队伍,原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于1939年应聘来校。后来谢玉铭担任数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协助萨本栋办好厦门大学。由于厦门大学内迁成功,物理实验仪器十有八九运到长汀,物理实验自始至终正常开设。开始时实验室比较拥挤,仅有普通物理和无线电实验室一、光学实验用暗室一。1940年初,扩展成普通物理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暗室、仪器室、高等物理实验室及工房(仪器修理室)各一。图书在内迁中也无甚损失,以后又订购大量中外图书供师生阅览。当时校内学术空气浓厚,数理学会常举办学术报告会,萨本栋曾作过“方(矩)阵在电路上之应用”的报告。校内出版的刊物有10种之多,包括谢玉铭主编的《科学》和《厦大学报》。以后又出版西文版《理工论丛》。当时国家十分需要大量的土木建筑、机械、电机、航空等方面的人才,而福建省却没有一个工学院,即使厦门大学也缺乏开办工科各系的必要设备和师资力量。为适应抗战需要,萨本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他四面奔波、各方筹措,于1937年,创办了土木工程系(归属于理学院)并暂兼系主任。到1938年,土木工程系学生数达45人,是理学院中学生数最多的系(数理15人,化学28人,生物19人)。1940年,萨本栋又增办了机电工程系,且把理学院扩充成理工学院。1944年,他又筹备航空工程系,为厦门大学于1948年创设工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自1941年至1949年,厦门大学工科各系毕业生数达452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抗战胜利后,不少毕业生应聘到台湾省工作,为刚从日本占领下回归祖国的台湾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闽西山区时,师资奇缺。特别是1940年机电系成立时,许多重要课程如电工原理、交流电路、交流电机、无线电工程等,均由萨本栋亲自讲授。他治学严谨,备课认真,在讲授复杂而枯燥的交流电路时,旁征博引,条理分明,把它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以种种物理及电磁现象为例剖析,务求大家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思想跟他打成一片,步步深入向前探索,渐渐进入问题核心,使学生们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充实而有收获。在内迁长汀期间,萨本栋患了严重的胃病,有时卧床不起。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功课,他就让机电系学生到他的床前听讲。胃病发作时,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又继续讲下去。他还患有风湿症,发作时非常严重,曾经撑着拐杖上课堂讲课,乃至拐杖掉落在地而不能俯身拾起。他的这种自我牺牲、忠于事业的精神,使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热泪。萨本栋十分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特别是语文科。他认为要搞学术研究,除掌握专业知识及本领外,还必须有广泛的基础知识。他要求学生除能熟练地掌握本国语言外,还要较熟练地掌握一国以上的外语。在萨本栋的倡议下,对学生举行了语文特殊试验(即今考试),分国文及英语两科,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他要求文科学生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生也不能没有社会科学知识;他提倡名教授要教基础理论课,并身体力行亲自讲授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他为教好理工科基础课而编写的《实用微积分》,受到本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和各校的采用。在萨本栋的带头示范下,有一大批名教授走上一年级基础课讲台,对提高厦门大学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萨本栋博学多才而且苦干实干。抗战期间,某些课程师资不足时,他都不辞辛苦地亲临第一线“救急”。他代教过的课程有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机械制图等等。在那艰苦岁月里,他由此又被誉为一个“O型”代课者,每周上课时数曾经达20课时左右,超过专任教授的任课时数。一位校务极其繁忙的大学校长兼任如此之多的课时,简直难以令人置信。萨本栋不但在工作、教学上“身先士卒”,在廉洁奉公方面更堪称楷模。1937年厦门大学刚改为国立时,“国、省库经费迄未领到”,教职员工资无法照发。为克服困难,萨本栋发出布告,规定预支标准:“(一)校长薪俸按三成五支领;(二)教授及高级职员薪俸在200元以上者按六成支领;(三)副教授、专任讲师、助教及其他职员薪俸在101元至200元者按七成五支领;在51元至100元者按九成支领;在50元以下者按全数支领。”其克己奉公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体教职员工。萨本栋的夫人黄淑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昔称体育健将标枪名手。虽然当时厦门大学很需要女生的体育指导员,但由于校部规定领导人员或教授不能搞裙带关系,不能安插自己的亲属到学校里工作,黄淑慎只能当义务指导而不能当正式教师,没有领取薪俸及任何津贴。尽管如此,她上体育课依然非常认真,且十分关心女生的健康和生活,几年如一日。萨本栋的堂弟萨师煊曾写道:“他在厦门大学当了7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在招生上,他也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投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萨本栋日常生活则饮食简易、衣着俭朴,经常身穿布质中山装,脚着双钱牌球鞋在校内奔忙,新来的同学往往以为他是校内工友。由于萨本栋严于律己,为政清廉,他才敢也才能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当时驻长汀的国民党某军军长亲自登门找他,要求让其儿子免试入学。萨本栋严词拒绝,表示欢迎他的儿子通过考试录取后来厦门大学学习。国民党海军某部司令也曾写信给他,以其儿子能录取入学为条件,愿将所属造船厂的机械设备送给厦门大学。萨本栋指着这位“慷慨”将军的信对学校其他领导和教师们说,绝不能拿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交易。经萨本栋言传身教,惨淡经营,厦门大学在长汀时期形成了勤奋、朴实、严谨、和睦的好风气,校务蒸蒸日上,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高。厦门大学不仅成为祖国东南区唯一最高学府,且为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外宾来校参观者日益增多。例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中英科学合作馆主任J.李约瑟也曾莅临长汀厦门大学校舍;美国一位地质地理专家参观之后,称赞不止。这些成绩,与校长萨本栋的呕心沥血、竭诚奉献是分不开的。他刚到厦门大学时,还是一个青年学者、网球健将,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仅过了7年,到1944年,才满42岁的萨本栋却因操劳过度而弯腰驼背,显得异常衰老。为纪念萨本栋担任校长8年的巨大功绩,厦门大学于他刚调离后的1946年就设立了“本栋奖学金”,以鼓励学生学习前校长的献身精神,努力钻研、掌握过硬本领以报效祖国。1944年5月,由于萨本栋办学治校成绩显赫,同国内3名著名学者罗家伦、竺可桢、严济慈一起,被国民政府授予三等景星勋章。科技成就享誉海外1944年6月,萨本栋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再度赴美讲学,同时应邀的还有北京大学教授杨振声、南开大学教授陈序经、金陵大学教授陈裕光、岭南大学教授容启东、中央研究院汪敬熙。在这一年期间,萨本栋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Michigan)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处做了多场报告,其中关于交流电机学问题的讲授最具特色。他首先提出了用标么值系统来分析交流电机,引起工程学界的强烈反响;然后他根据在厦门大学讲授电机学所积累的资料,再加上在斯坦福大学授课的新材料,用英文撰写成专著《交流电机基础》(Fundamentals of Alternatinr Cur-rent Machines),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和论据,“言前人之所未言”。该书于1946年在美国出版,受到英、美各国科学界的极高评价,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用萨本栋自己谦虚的说法是“本书书名虽与多数大学教本相似,但写的方法与同名的教科书则颇有不同。其中不少的章节如单独分出,也可自成多篇短论文,因为这些章节所用方法多启发前人所未道的地方。这一点也许就是本书出版后能受到英、美同行人赞许的原因吧!”“采用的学校也不少,如加州大学、卡内基理工学院等十几所院校都采用它做教本。”这种情况,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萨本栋在电机工程学上的成就及他在美国讲学的特色,不仅获得了美国科技界的赞赏,也吸引了英国的科技界。当他在美国的讲学还在进行时,英国的学术界就曾三次电邀他前往英国。1945年5月,萨本栋完成在美国讲学任务后,转道赶赴英国,进行短期讲学,受到英国科技界的高度赞誉。但是,萨本栋在美、英讲学时的心情并不愉快。他身患重病,仍然勉力工作。当时国内战局危急,湘、桂相继失守,国际舆论轻视中国。萨本栋处处感到“在那样环境里,精神的不愉快,远超身体不好所造成的痛苦”。因此,他放弃在美国疗养治病的好机会,抓紧时间,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在做好讲学工作的同时,写成了那本为国争光的好教材,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萨本栋在美国讲学期间,曾三次电函请辞厦门大学校长之职。虽经厦门大学及教育部多方挽留,最后仍以坚辞而获准。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他由伦敦回到重庆,应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之聘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他领导了中央研究院迁回南京的各项工作;接着,又为在南京建立一个数理中心而四方奔波,到处筹款。他还为物理研究所和新筹建的数学研究所在南京九华山附近各建造了一幢房屋。从1940年到1948年,他还兼任着多重职务。例如,中央研究院当然评议员(1940—1948)、评议会人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1948)、物理研究所所长(1945—1948)。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及成就,1943年12月,他被选为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董事。1948年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萨本栋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个杰出的电机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他不仅以他的非凡学识、才智为世人所景仰,他的优秀质量、高尚修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更使人难忘。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最大成就是率先把并矢方法应用到电机工程中去;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是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发展壮大了厦门大学,发扬光大了陈嘉庚的爱国办学精神。对于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学会一成立就担任学会的会计和秘书(1932—1937)。1932年出版了他编的《物理学名词汇》,为1932年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后,他又担任学报委员会委员,学会副理事长(1945—1947)。1947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第14次年会,就由萨本栋主持会议。萨本栋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为了厦门大学“超负荷运转”,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并延误了他的疾病的诊治时机。1948年底,由于病情恶化,赶赴美国治疗,就医于旧金山加州大学医院癌症病房。他在弥留之际还对医生述说他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设想,其报效祖国的心情感人至深。他还立下遗嘱:“死后将尸体检验,为研究胃癌、关节炎及其他所有症状,可将身体上的器官及组织,尽照所需分量取出。”其献身精神确实可敬可佩。1949年1月31日,萨本栋逝世于美国加州医院。是时,他还不满47岁。遗下的两个儿子萨支汉、萨支唐后来分别成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对于他的骨灰的处理,在萨本栋的遗嘱中指出,希望献给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厦门大学,或送给南京中央研究院。后来,厦门大学表达了强烈愿望,请求全部接受萨本栋骨灰。经夫人黄淑慎同意,将萨本栋骨灰全部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园内。郑朝宗撰写了墓碑文,将萨本栋抗战时期治校8年的成绩归纳为5项:1.“率全校师生急迁闽西山区长汀,途遥路险,而开学必需之图书、仪器、档、标本,均得安全转移,迅速复课”。2.“亲自擘划、监督营造新校,旧房、衙署、文庙、废园广加改造,学校范围赖以扩充,学生人数较前倍增”。3.“不辞辛苦力肩教学重担,所授课程门数之多、分量之重甚于一般教授,又为适应国家需要,因陋就简增设土木、机电、航空三系,延聘国内知名学者以造就人才,苦心经营,促其成长”。4.“注意学生品德教育,确保校内安定秩序。……校园内绝不许设立同乡会,对各地来者一视同仁”。5.“既悉心治校,而又严于律己,勤政之余,继以力学……,抗战时期,人民生活艰苦异常,公亦自奉如常人,食少事繁,积劳成疾”。刻在墓碑上,以垂永久纪念。(作者:许乔蓁)简历1902年7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2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192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获工学士学位。1924—1927年转入麻省伍斯特工学院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27—1928年任伍斯特工学院研究助理,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28—1937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1937—1945年任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1945—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任物理研究所代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31日逝世于美国加州。主要论著1 A.PEN-TUNG SAH(萨本栋).Studies on sparking in air.Trans.AIEE,192746:604—615;Journal AIEE,1927,46:1073—1081.2 A.PEN-TUNG SAH.A note on the unbalancing factor of threephasesystems.Trans.AIEE,1928,47:343;Journal AIEE,1927,46:1357.3 A.PEN-TUNG SAH.Representation of polyphase systems by multi-mensionalvectors.Proc.World Engineering Congress(Tokyo),1929,22:111—124.4 A.PEN-TUNG SAH.Application of spasevectors to the solution ofthreephase networks.Science Reports(Tsing Hua Univ.),1931,A1:69—82.5 萨本栋.物理学名词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委会,1932.6 萨本栋.普通物理学(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7 A.PEN-TUNG SAH.Representation of stokvis-fortescue transforma-tion by a dyadic and the invariants of a polyphase impedance.ScienceReports(Tsing Hua Univ.),1935,A3:27—36.8 A.PEN—TUNG SAH.Reciprocals of incomplete dyad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ree-phase electric circuit theory.Science Reports(TsingHua Univ.),1935,A3:37—55.9 萨本栋.普通物理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0 A.PEN-TUNG SAH.Impedance dyadics of three-phase synchronousmachines.Science Reports(Tsing Hua Univ.),1936,A3:127—177.11 A.PEN-TUNG SAH.Dyadic algebra applied to 3-phase circuits.Trans.AIEE,1936,55:876—882.12 A.PEN-TUNG SAH.Analysis of usymmetrical machines.Trans.AIEE,1936,55:1247-1248.13 A.PEN-TUNG plex vectors in 3-phase circuits.Trans.AIEE,1936,55:1356—1364.14 A.PEN-TUNG SAH.Dyadic circuit ana1ysis.International TextbookCo,1939.15 A.PEN-TUNG SAH.Matrices and Dyadics.Elect.Eng.,1940,59:329—330.16 A.PEN-TUNGSAH.Two-phase co-ordinates of a three-phase circuit.Elect.Eng.,1940,59:478—479.17 A.PEN-TUNG SAH.A Matrix theorem.Elect.Eng.,1941,60:615—616.18 A.PEN-TUNG SAH.Fundamentals of alternating current machines.McGraw-Hill,1946.19 萨本栋.实用微积分.上海:青年图书出版社,1944;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0 萨本栋.交流电路.上海:正中书局,1948.21 萨本栋.交流电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萨本栋:累死自己办出“南方清华”接近“1”的人生一所大学的成长,往往是和教育家联系在一起的,萨本栋之于厦大,正如梅贻琦之于清华,这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1】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又一次落第了。

生性沉稳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倍努力。

他刚过26岁,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会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启程返乡了。

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

他走进一间书店,就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

平时,由于要应考,看书自然以《四书》《五经》为主,闲暇时,他也看历代史书、唐诗宋词以及名家散文。

“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的。

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

想起自己囊中羞涩,这令曾国藩很是为难。

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了,换来几百两银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购齐,末了,这些古籍竟装了满满几大箱。

对于这件事,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

反正回到老家湖南,这些棉衣用不着了,还不如换点更加有用的东西。

不过,以后进京赶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

曾国藩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喜悦中,对此,也没有多想。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看到曾国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图书往家运,又听曾国藩诉说事情原委,他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鼓励他这种做法。

他对曾国藩说:“你典当棉衣买书,我自然很支持,我会借钱去把衣服赎回来。

不过,这些书既然买了,希望你用心研读,不要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掉。

”听了父亲的话,曾国藩泪如泉涌。

对于屡试不第的曾麟书而言,中举做官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不过,他把这种伤痛,转化为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动力,尤其在对老大曾国藩的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

曾国藩自幼便跟随父亲念书,可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没有什么心得捷径供曾国藩参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

从早到晚,他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验,要求曾国藩一字不落,将所学知识背出来。

谭启龙

谭启龙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住宅楼建筑电气设计系部自动控制工程系专业电气自动化年级 2008姓名谭启龙指导教师胡琪2011年 3 月 1 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住宅楼建筑电气设计学生姓名谭启龙系部名称自动控制工程系专业电气自动化学号0810304217指导教师胡琪职称助教一、原始依据工作基础:变压器、铠装电缆、配电电压、TN-C-S系统。

研究条件:电气照明系统和配电系统。

应用环境:住宅楼建筑。

工作目的:避免了个弱电系统各自独立带给施工维护的不便和今后扩展能力的不足。

二、参考文献[1] 黎连业编著. 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殷际英等编著. 楼宇设备自动化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3] 马鸿雁编著. 智能住宅小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5[4] 戴瑜兴编著.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6[5] 曲丽萍等编著. 楼宇自动化系统.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9[6] 徐超汉编著.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7[7] 林少培编著. 智能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8] 刘晓胜等编著. 智能小区系统工程技术导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9] 梁延东主编. 建筑消防系统.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0]刘思亮主编. 建筑供配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1]Cho, Michael C.T. Richard Fellows. Intellight building systems in Hong Kongoffices.Facilities,2002,Vol.18,NO,516;225-234[12]、张锐,刘普清,吴成东.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智能化.2001年8月.12-14页三、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电气照明系统设计,配电系统设计,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

A_Brief_History_of_School

A_Brief_History_of_School

1948年暑假后开学不久,唐山局势紧张,国民党政府准备把学校南迁,当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南方人(江、浙、闽、赣等地)也都主张南迁。

1948年10月,学校开始南迁。

当时系主任林炳贤辞职去香港,约根森也回英国了,教水彩画的李旭英教授去了北京,幸好北洋大学建筑系主任刘福泰愿意随校南迁。

学校曾迁到江西萍乡,但北平已经和平解放,学校也不愿再南迁,大队人马就迁回到上海,借上海交通大学校舍复课。

建筑系教师只有系主任刘福泰一人,而建筑系学生已有三个年级,美术课更没人教。

刘福泰对当时三年级学生周祖奭说:“老弟弟,你是上海人,上海你比较熟,能不能帮我找几个教授。

”周祖奭通过其三兄周祖泰的关系了解到其家附近有一位曾去美国留学的建筑师宗国栋,于是周祖奭去找宗国栋,请他到学校教建筑设计,宗国栋一口答应了,当时他除了做建筑师以外,还兼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课。

后来又通过周祖泰找到其国立艺专的同学王挺琦,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留学后回国的,也答应来教素描、水彩画。

1949年3月,建筑系在上海交通大学复课了,宗国栋教三年级设计课,刘福泰教一、二年级设计课,王挺琦教素描、水彩。

但上课只一个月,国民党政府派特务要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进步学生进行迫害,全校师生就组织起来站岗进行自卫。

1949年4月清晨,国民党政府派军警用装甲车冲入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包围了所有宿舍,进行大逮捕,不少进步学生被抓,建筑系学生程作渭因住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温州同乡宿舍里,故也被抓走了,学校也被迫停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程作渭同学也返回学校。

唐山工学院由铁道部派军代表顾稀同志接管,并于9月迁返唐山,校名改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全体学生由铁道部组织参观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大连市斯大林广场上收听北京的开国大典。

从大连返回唐山后学校正式上课。

建筑系当时的教师除刘福泰、宗国栋、王挺琦外,还请来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第四届毕业生戴志昂教授,教三年级建筑设计课;宗国栋副教授教一年级建筑初步、二年级建筑设计;又请来了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又在中国营造学社跟梁思成先生一起研究中国建筑多年的卢绳讲师,教中国建筑史与中国营造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系)发展简史(1946-1985)文 _周祖奭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发源之一的原唐山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设有土木、采矿、冶金等系。

梅贻琦先生“大师论”之现代诠释

梅贻琦先生“大师论”之现代诠释
当时的北平,一户普通人家(五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费30元就够了。每月生活费低于10元的为 贫困家庭,而中等之家每月80元的生活费就已经足够了。按照实际购买力估算,当时清华大学的教授 月薪约相当于目前的人民币24000-40000元,这笔钱在当时可以购买30一50石大米,或者是1500—2500 斤鲜猪肉。因此,一个教授的收入足以养活一个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过着富足的上流社会的 生活。所以,在当时大学教师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而海 外留学生学成后却纷纷回国效力、国家几乎不存在人才外流之虞的主要原因.
师资水平决定大学的办学水平及高等教育的效能,梅贻琦主政下的清华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放在 第一位。抗战胜利后,在清华大学《复员计划》中,他再次重申大师对于清华大学的重要性,指出“师 资方面,当亦须增聘,除随校南来各教师,夏间当设法妥送返校外,其休假或请假在国内或国外者, 已敦促务于秋间返校任教,另再增聘若干位,务使新旧院系,即设备尚多欠缺,而师资必蔚然可观, 则他日诸校友重返故园时,勿使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座,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更多几人,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回
上世纪30年代,除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物价指数有所上升外,在抗战前的数年内物价水平保持相对 稳定。因此,当时银元或者国币的购买力是比较坚挺的,如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来估 算,大体上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十年内,一块银元或者一元国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5年人民 币的40元和2011年的80元。如果“以主要食物的价格计算:1930~1936年上海市面上的大米每石 lO圆左右(当时1石=160市斤),合每斤6.2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1角钱,食盐每斤2~ 5分钱,植物油每斤l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北平市面价格要比上海市便宜15%左右”固在当时 的北平,一块银元可以请几个朋友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则可以买两份西餐.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在 上海,1935年,米每斤1.3角,白糖每斤为1.7角,鲜猪肉每斤为2.8角,回由于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 的商埠,物价平均水平要比北平略高。

女建筑学家林徽因

女建筑学家林徽因

发现佛光寺大殿的经过
梁林从敦煌壁画中看到五台山佛境中有佛光寺,1937年6月他们赴山西考察古建筑,到 五台山打听,得知佛光寺还在,在一个偏僻的小村。交通不便,于是骑骡前往,来到佛光寺。
他们从大殿的外观和斗拱的形制判断可能是唐构。他们钻进 “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和“千百万臭虫”,沉积了“厚厚的 尘土”和“蝙蝠尸体”的顶棚,“一连测量、绘图和用闪光灯 拍照了数小时。”他们发现大殿木构用人字形叉手支撑脊檩, 这是该殿早于宋、辽的证据。
林徽因和梁思成于1927年夏从 宾大毕业,林徽因获学士学位,梁 思成获硕士学位。暑期后林徽因去 耶鲁大学进修舞台美术,梁思成去 哈佛大学进修,研究东方建筑和美 术史。
林徽因在宾大1926年曾被聘为设计课助教
梁林1928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家结婚。在梁启超的建议下, 梁林在婚后,取道欧洲回国。梁启超在给他们的信中写到:“每日有详细 日记”,“所记范围切不可宽泛,专记你们最有兴味的那几件——美术、 建筑、戏剧、音乐便够了”,“到意大利,要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彻底 研究了解”。梁林于1928年8月回到中国,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活。
的发现,证实了他们的信念。
梁思成回忆,我的妻子也是个建筑师,但她同时又是作家和戏剧爱好者, 比我更经常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并热烈坚持不惜任何代价把有些东 西照下来。五台山佛光寺梁下的题记和经幢上“佛殿女弟子宁公遇”的 文句也是林徽因发现的,从而确定了佛光寺的建造年代:唐大中十一年, 公元857年。
月涵我师:
母校工学院成立以来,已十余载,而建筑学始终未列于教程。国内大学之 有建筑系者,现仅中大、重大两校而已。然而居室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 一,其创始与人类文化同古远,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人类不可无居室。居室 与民生息息相关,小之影响个人身心之健康,大之关系作业之效率,社会之安 宁与安全。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程度随文化之进展而逐渐提高,营建技术亦随 之演变。最近十年间,欧美生活方式又臻更高度之专门化、组织化、机械化。 今后之居室将成为一种居住用之机械,整个城市将成为一个有组织之Working mechanism,此将来营建方面不可避免之趋向也。… …

顾明远

顾明远

顾明远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男,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

中共党员。

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兼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顾明远- 基本简介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

中共党员。

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兼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理论。

发表中外学术论文200多篇,主编大型中外教育系列著作14种,共指导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自1974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以来,多次赴日本、韩国、香港、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

顾明远- 简历1948—1949年上海容海中小学任教员1949—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1951—1956年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1956—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讲师1958—1962年兼任北京师大附中教导处副主任1965—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1966—197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劳动1972—1975年北京师大二附中革委会主任1975—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革命组副组长兼文科组组长、教务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1979—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1979—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1983年比较教育博士授权点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1984—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至今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家教委华北地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主任)1987—至今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5—至今兼任杭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顾明远- 社会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职务资格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副主任国家教委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国家教委电教委中小学教育电视电化教材审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委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兼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高等师范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理事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宣武区分会名誉会长兼钟声学校名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老人大学校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广东教育学院、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名誉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顾问教授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顾问《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主编《比较教育研究》杂志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顾明远- 所获奖项顾明远教授在演讲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政府津贴及证书1995年《教育大辞典》荣获国家出版署首届辞书奖三等奖1995年《战后苏联教育研究》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公室(教委社会科学司)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教育学)一等奖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97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一等奖1998年12月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比较教育导论》荣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顾明远- 主要著作《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合著),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日本同时代社《比较教育》(合著、主编之一),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建筑学新生专业学习指南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简介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

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一般的,四年级以上就应该能独立进行学习了。

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一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2.详细到书目一般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要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各位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不同。

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

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框架的指导。

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暂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

当然更好的是对于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但是限于精力原因尚难以做到。

这篇文章里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晕。

出于负责,这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书籍(偶尔间杂一些可靠的师友推荐但是没看过的书)。

随着个人阅读的增加,我可能会逐步更新这些书目。

3.远期改进计划本指南将会逐步的更新主要是书目方面的细节内容。

其实也是我自己阅读、学习的一个总结。

并且会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项目,这要视本人的学习研究发展而定。

同时也计划逐步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现代建筑、城市的人物、理论、作品发展的总表,这些在国外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理翻译工作。

当然所谓远期,恐怕得且等两年吧。

二、心态上的准备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

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

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作者:121.230.167.* 2008-2-9 20:46 回复此发言--------------------------------------------------------------------------------2 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

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

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

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

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

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

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

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

(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3.耐心的态度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

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

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

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

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

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

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安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

靠自己的耐心学习,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

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

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

《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

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

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

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想对人生有个长远的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学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候,有个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

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儿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

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和调查,努力成为 "世家第一代"。

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

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当有限。

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

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

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

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

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

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

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

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作者:121.230.167.* 2008-2-9 20:46 回复此发言--------------------------------------------------------------------------------3 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三、基础知识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

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

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

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

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

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

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

看完也令人绝望: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

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

"--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1.哲学和宗教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

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

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

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