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张老说:把我收藏的30个经验方,流传到社会上,我也完成任务了

张老说:把我收藏的30个经验方,流传到社会上,我也完成任务了张志远幼承庭训,读经书,习医术,于经、史、子、集多有涉猎。
临床70年可谓学研俱丰,他所推崇的许多方剂,多半都是试效过,经得起临床验证。
那天有位同行说,他最爱看的三位大师的医著,一是张锡纯,一是张志远,一是门纯德。
仅张志远的医著买了十几本。
张志远深入钻研中医经典,对《伤寒杂病论》喜爱有加,根据前辈们的用药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研读经方药物的心得体会,把《伤寒论》的九十多味药,重新根据它的应用、性能、主要作用,将经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白芍、茯苓、柴胡、麻黄、桂枝、葛根、黄连、石膏、瓜蒌、半夏、栀子、白头翁、茵陈蒿、附子、大黄总结为“十八罗汉”,将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称为“四大天王”等,对每味药物的来龙去脉、药性特点、文献沿革、配伍应用特点、主治病症等做了精到的发挥,认识药物透彻,应用药物准确,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已出版的有《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空谷足音录》《诊余偶及》《蒲甘札记》《张志远临证70年医论医话》《张志远临证70年习方心悟》《张志远临证70年用药手记》《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张志远七十年临证札记》等。
1、少腹逐瘀治疗不孕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
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
水煎,分2次服。
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
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
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2、通窍活血治黄褐斑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下方: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LT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4、药症——瓜蒌根治的是偏于阳明热为主的口渴,牡蛎治的是偏于水饮阻滞的口渴,人参治的是偏于津液不足的口渴,虽然都能治渴,内涵各有不同。
问:有几处请教:一、细究此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舌脉特点,一定需要如此重剂?二、分量不轻的黄芩、天花粉、白芍、牡蛎是针对哪里(咳吐白粘痰量多)?如果是饮中夹热,是石膏还是花粉?三、细辛30克,适时暂用可,老年人如果同时又存在脏阴不足(舌红嫩苔),会此证减彼证起否?四、寒热错杂、寒温并用时,大剂杂投,须虑其相互斗争相互抵消否?正气病气药气三者如何调而适之?(从乌梅丸可测)一点想法:阴阳错杂,寒热并存,虚实兼夹,为了避免各行其极与正气能否御药,临床是否考虑“量其正气而使药”?答:一、一切以中医眼去看,不要以为外感就轻,糜烂性胃炎就重(可以用这一系列之下一医案说明),岂不闻治外感如将乎?更何况此案之老人外感缠绵已逾月余,且有诸多并发症候。
外感月余,静滴近半月,病情更进,西医西药也不都是吃素的吧,非顽疾岂至如此欤?用中医眼来观看,脉证合参,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症虽重而非一概虚象也,饮滞燥相兼,多纲合病,而合病需合方,非合方大剂不足以胜病,否则病重药轻,疗效不明,疑虑之间,病情更进。
二、黄芩清少阳热,天花粉清热润燥生津,芍药和营通滞去热蠲痛,牡蛎清热除饮通滞止渴;饮中夹热,也要看这个热是偏于哪纲,石膏是阳明实热外证之药,而此证之热,是偏于少阳热与太阴少阴诸阴纲夹杂,饮滞燥相兼,既无阳明外实,用石膏无益。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一、我是如何结缘中医的自学中医是个苦差事,所以大多自学中医的人都是被逼的,确切的说是被庸医逼的,要么是家人生病被庸医所误,要么是自己生病被庸医整惨。
这样的例子就不用说了,历史上有一大堆。
另外一少部分人呢,则不是被逼的,是自虐型,自学中医纯粹因为兴趣。
我学习中医,这两个原因都有。
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十几年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刘力红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很有名,叫做《思考中医》。
我当时不知道这本书很有名,当然更不知道以后会自学中医,看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
这本书里的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像是天书,看不大懂,不过有些内容是可以看懂的,印象很深的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像五色、五音、五脏,还有空间、时间都和五行有对应关系,这个看起来太奇妙了。
我当时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可以这样看的啊。
我这个人对未知有点好奇心,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于是我主动的与中医进行了第二次约会。
我买了一本中医的启蒙书《走近中医》,从头到尾读了两遍。
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看完之后我越发觉得中医是个好东西,真是相见恨晚,于是又买了几本入门的中医书,自己没事就在家里翻翻。
买的啥书呢?我一说书名,你就知道当时我有多LOW。
这几本书是《三个月学中药》、《三个月学开药方》等等。
不过书名起的也很巧,这几本书我也翻了不到三个月就放下了,读着头大,啥也没学会。
前面的学习,是出于兴趣,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我就开启了被逼学习模式。
2002那年,我当了爹。
孩子三岁后,开始频繁生病,每个月,感冒、发烧、咳嗽就会找上门来。
记得2005年那年,每个月都会因为咳嗽去医院挂水,这是轻的,还住过两次院,都是因为肺炎。
因为当时我已经相信中医了,所以既抱着孩子看过中医,也抱着孩子跑过医院。
结果很悲催,中医每次都很让我失望,西医虽然能治好,可是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
孩子频繁生病,也使全家身心俱疲,心情都是灰色的。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眼泪。
在2005年的冬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教材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徐x伟,男,31岁。
20100311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
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
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方证:黄土汤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赤石脂120炮附子30生白术30炙甘草30黄芩30阿胶30(烊)生地30白人参30干姜(炮)30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
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
今天(20100320)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许X龙,男,64岁,20100312。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天花粉40牡蛎20炙甘草20生旱半夏30白人参15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 制附子30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 杏仁30三剂。
二诊:一剂后即已不身冷发热肢痛汗出,三剂服完,已经痊愈。
患者素来感冒后会遗有顽固性咳嗽之症持续较长时间,这次咳嗽也基本消失。
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4、药症——瓜蒌根治的是偏于阳明热为主的口渴,牡蛎治的是偏于水饮阻滞的口渴,人参治的是偏于津液不足的口渴,虽然都能治渴,内涵各有不同。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二)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二)35、项强<二>(颈椎病)腾YT,男,36岁。
080529颈项强几几数年,偶头晕,久坐偶腿麻,纳便可。
脉轻取即得,重按弦劲有力。
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太阳表实处方:葛根汤:柴葛根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5生姜30 大枣15 麻黄9四剂;二诊:药后症状好转,停药数日即反复。
舌脉同上;麻黄加为15克;四剂;按:其实跟师时间尚短,对于麻黄等这类在后世医者眼中的“虎狼药”的应用尚放不开,现在看来,本例的虽效不著的原因之一就是麻黄的用量太小,致使经方的比例失调,效果打折,方中的麻黄和桂枝的用量互换的话,疗效会大增的。
三诊:症状好转,近日感冒咳喘。
合了个麻黄汤:葛根45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生姜30 大枣18 麻黄15 杏仁18四剂;按:比例还是欠佳。
四诊:颈部症状大减,原方续进四剂;五诊:素有感冒后咳喘之宿疾,项强减,近日咳喘,痰量多。
和小青龙汤:葛根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生姜30 大枣18 麻黄15 杏仁18干姜18 细辛9 五味子9四剂;按:上方用的掣肘,用小青龙汤单刀直入更佳。
36、水肿<三>(慢性肾炎)李r,女,43岁。
080529双侧下肢肿两个月,乏力,偶头眩,阵热,纳便可。
脉弦,舌淡红苔薄黄。
尿蛋白(+),潜血(+)六经辨证:阴证兼表 +饮处方:真武汤+五苓散(因为猪苓暂缺,我用了知母代用,又加了炙甘草增强其甘以治水之用)生白术18 制附子15 茯苓30 白芍18生姜30 知母15 炙甘草9 泽泻30桂枝15四剂;二诊:肿势大消,原方续进;四剂;患者对这个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得效停用。
远期疗效不知如何。
37、腰痛<五>(骨质增生)李SH,女,44岁。
081009腰痛数月,有劳损挫伤史。
面浮,无汗,大便一两日一行。
脉沉,舌淡红嫩苔薄白腻。
六经辨证:少阴病+饮。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麻黄10 制附子20 细辛15 生白术30茯苓20 白芍20 生姜20四剂;二诊:上证皆愈。
麦奴丸_肘后方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麦奴丸_肘后方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麦奴丸_肘后方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小麦(孛攵)1两,麻黄2两,大黄2两,黄芩1两,芒硝1两,釜底墨1两,灶突墨2两,梁上尘2两。
(3)1.2.功效:伤寒5-6日,胸中大热,口噤,名为坏病。
时行热病,6-7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目赤,身体大热烦躁,狂语欲走,大渴甚;亦治阳毒,温疟。
31.3.来源:《肘后方》卷二。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75%:黑奴丸 (3)2.1.组成:麻黄2两,大黄2两,黄芩1两,芒消1两,釜底墨1两,灶突墨2两,梁上尘2两。
(4)2.2.原方对照:小麦(孛攵)1两,麻黄2两,大黄2两,黄芩1两,芒硝1两,釜底墨1两,灶突墨2两,梁上尘2两。
(4)2.3.加:芒消 (4)2.4.减:小麦、芒硝 (4)2.5.功效: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坏病不可医治。
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难救。
(4)2.6.来源:《肘后方》卷二。
(4)3.相似度67%:三黄丸 (4)3.1.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4)3.2.原方对照:小麦(孛攵)1两,麻黄2两,大黄2两,黄芩1两,芒硝1两,釜底墨1两,灶突墨2两,梁上尘2两。
(4)3.3.加:黄连、黄连、黄连、黄连 (4)3.4.减:小麦、麻黄、芒硝、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 (4)3.5.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4)3.6.来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跟师笔记之 --------十八

跟师笔记之 ...--------十八案一:2010年7月28日,马某,女,45岁。
主诉:慢性咽炎十余年。
近咽痒咳嗽,咽部异物感。
黄痰,纳可,大便调,眠可。
舌暗苔薄白脉细弦缓。
处方:生麻黄3 炒杏仁12 姜半夏9 僵蚕12 蝉衣9 桔梗12 射干15 浙贝母12 生甘草3五剂高建忠案二:2010年8月1日,王某,女,26岁。
主诉:声嘶近半年。
咽部异物感,痰粘。
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生麻黄3 炒杏仁12 僵蚕12 蝉衣9 浙贝母12 桔梗12 生山楂12 射干12生甘草3四剂高建忠列位看官,不知道大家看出点什么问题没有?这是个什么方子,呵呵。
如果我说这是三拗汤加减,些许您可能还能接受。
可是如果我告诉您,这是一张很纯正地道的麻杏石甘汤,不知道您的心灵是否能承受住这样的视觉冲击?的确,这样理解这个方子,真的需要勇气。
欲知内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高老师说:“中药是用性味治病的。
”麻杏石甘汤里面的三味药都有,唯独没有石膏。
石膏哪里去了?如果我们拿高老师的这句话来寻找答案,中药是用性味来治病的。
石膏虽然不在,那么石膏的性味在不在呢?《本经》说,石膏,辛、甘、寒。
看看我们案里面的方子,僵蚕、蝉衣味辛而上行。
以代麻杏石甘汤中石膏之辛;桔梗、射干味寒而清利。
以代麻杏石甘汤中石膏之寒。
这样说来,石膏的形虽然不在,但是石膏的神却赫然纸上。
仲景立方垂万世之法,有人说伤寒的113方实际上是仲景的113法。
不妨看看,仲景先师随便将麻黄汤中的桂枝拿出来,再放进去一味石膏。
寒温立变,一首辛温解表的方子马上变成了一首辛凉甘润(你说是辛凉宣散,我也没意见)的方子。
他这样做的目的莫非是想告诉我们:“你们看,我的这本书,方子里的药如果变一变的话,其乐无穷,其用也无穷呀!”(当然,张老没有这么直说,而是委婉的表达了这个意思。
因为他知道,这话要说给笨蛋听了,他的方子指不定变成什么凄惨的德行了)那么后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药思维?说后世医家在不同的程度发展了伤寒论,甚至在不同的领域超越了伤寒论。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许家栋

呕泄。《鸠摩智学经方系列》5
杨男,19岁。食后泛恶,时可呕吐食物半年;大便频数,食冷物则溏泄。
脉弦,舌淡红苔水滑。
时方辨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少阳病
方证:小柴胡汤
药症:半夏
处方:小柴胡汤+茯苓,木香
大枣12 茯苓 30 桂枝15
四剂;
三诊愈。
痞,泻(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7
李女,43岁。
初诊: 心下胸次嘈杂难受,伴嗝气泛酸干呕。口中喜唾,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2 干姜15
生白术15
四剂。
肠鸣,大便日数行,不成形。夜卧偶腹痛。
详细问诊,还有口苦,目粘,胁部偶隐痛不适。
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太阴虚寒饮+少阳微热
经方辨证:水逆证
方证:五苓散,当归芍药散
处方:猪苓15 茯苓30 泽泻60 炒白术15 桂枝15 半夏18
生姜30 当归15 川芎9 白芍15
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嗝气《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
按:上方和狗脊亦颇合经方法度;
《神农本草经》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颇利老人。 一名百枝。”
头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SHUSHU,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五证:滞;六经:表实(虚;笔误,谢谢春秋兄提示)寒,太阳中风。
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黄芪。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黄芪304剂后复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
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
续进。
老师说的方子我读了,有所领悟,还不深;知母是必用的;这个嗝气和汗症不效的原因是我没辨出水逆,我觉得下次复诊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五苓散的。
老师说的:“深入经藏,用阴阳气血营卫三焦理论深入分析,用三阴三阳详细辨别”的境界我还达不到,还要加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方中降逆去水饮(特别是肢体水气)居多,麻黄二两,先升后降,配合诸药涌泄水饮为主要,并非单纯的解表。
可能除了单纯太阳中风不能使用麻黄汤。
我想修正的是: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太阴水饮+表阴证(有汗无汗都可以使用)读刘师的书后分析:此病属于阴证,病位在表(虚,寒)。
三阴证中唯少阴中风表虚寒具备(身冷、汗出四肢难以屈伸)表-阳、里-阴阳-气、血-阴表阳-阳气,气可以化津液=卫,所以表虚就津液虚---桂枝汤解表养津液。
阴证则寒,寒则加附子药证补下焦真阳。
另三阴证中唯太阴外证(中风)肌表寒而饮不化,(要身重津液不达四肢要烦疼。
)同理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三焦定位于中下焦,中焦制约失司下焦真阳虚损阴寒阴寒水饮就要上冲故而就要(身痛重则嗝气)故而需要加白术药证(水中之土药)镇固水饮,加麻黄这个瞎子在众多下水降逆药与镇固水饮药(桂枝知母白术)他这个麻黄的作用就要趋温趋下而不是发汗。
加防风药证(主大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六纲:少阴中风(虚寒)+太阴外证五证:饮逆滞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滕女,57岁。
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
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
五证:滞证(气郁之滞)六经:少阳病;(乖乖,标准的柴胡证啊——暗喜)。
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人参18 炙甘草12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
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
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陈男,42岁;自述素有胃疾,感冒静滴地塞米松后致使泛酸打嗝不止,伴胸膈刺痛,以四五日。
尤以打嗝为苦,连连不觉,难受之极。
问诊得知:口中有异味,多饮,目花,头有昏重感。
余无异常。
脉弦,右滑大,左细。
舌淡红苔白滑腻。
经方辨证:五证:痞,滞,饮;六经:少阳痞证。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不降。
治则:理气和中气降饮方药: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旋复花38 代赭石18 党参15 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枣15 半夏18 茯苓304剂。
今日复诊,泛酸打嗝,胸膈刺痛已愈;余证亦大减。
体会:这个方子,今人受张锡纯的影响,多重用赭石;其实是不对的,那样的话,就会把药物逗留中焦的作用减弱;仲景是重用旋复花而轻用赭石的。
这样的作用是最确切的。
又有体会:1,肝右脾左之脉法在本例体现了出来;2,甘能治水,补中治下的经方配伍理论又一案例;3,时方派的治法一般会用左金丸,木香顺气丸,越鞠丸化裁的,方子往往庞杂散漫,不能精确打击,难收一剂知,两剂已的良效,其中优劣拙巧,明眼人一看便知;4,刘老师俺们太爱您了!腰痛<一>《鸠摩智学经方系列》4王女,72岁;腰痛掣左腿疼痛麻木数月;行步维艰;腰部CT示:L3,4;L4,5及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硬膜囊受压变形;各椎体皆见增生,L3,4左小关节积气。
意见;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曾用“封闭”,“水针刀”等疗法效果欠佳;问诊得知;近几年来颈痛手麻,背部灼热,大便数日一行,质尚可;时时头晕(有脑供血不足病史十余年);无恶风寒,无汗证;脉弦,右优弦大;舌淡红软嫩,苔白腻;时方辨证:肝肾亏虚,寒湿阻滞;经方辨证:五证之滞;六经:太阳伤寒表实;施方:葛根汤+杏仁(我想到了麻子仁丸)葛根38 麻黄15 桂枝30 白芍6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枣18 杏仁184剂;疼痛基本解除,可以说是出乎意料;患者的儿子,儿媳特来道谢;痛解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患者的偏身不利;这个症状以前就有,一是以为疼痛所致,二是曾做脑ct未见梗塞病灶;综合病史判断,脑血管病的嫌疑还是最大的;但是西医理论的解释,是解释给病人听得;中医临床需要抛开西医思维,用纯净的中医眼光来辨治;脉转细沉,重按无力;(脉象变化如此之快?存疑。
)舌淡红苔白尚不燥;问询得知,四五日不大便而无所苦;(少阳柴胡证吗?思考中。
)《金匮。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施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黄芪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枣15 当归304剂;疗效等待观察。
首诊辨证有误,这是个表阴+饮,那时经方的比例用的还是时方的思维,歪打正着,没有偾事。
首诊处方可以考虑当归四逆汤+真武汤。
呕泄《鸠摩智学经方系列》5杨男,19岁。
食后泛恶,时可呕吐食物半年;大便频数,食冷物则溏泄。
脉弦,舌淡红苔水滑。
时方辨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犯胃;经方辨证:少阳病方证:小柴胡汤药症:半夏处方:小柴胡汤+茯苓,木香柴胡15黄芩12生半夏18党参12炙甘草9生姜50大枣15木香12茯苓30 四剂二诊呕泄加重,泄泻日十余行。
无肠鸣,无干噫食臭。
脉弦滑,舌淡红苔水滑。
改用甘草泻心汤:半夏24黄芩12黄连15白人参9炙甘草24生姜30大枣24 四剂三诊,呕已止,软便日五六行,自述已不是溏泄感。
上方加干姜30,四剂这还是我跟师早期的病案,今日读来,非常汗颜!其实今日看来,这是典型的太阴病!需用四逆汤+理中丸,那个呕可以加小半夏汤搞定的。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6郭女,53岁。
头晕恶心伴右耳痛咽痛7天。
问诊得知:口干饮水则哕,小便数而涩痛掣小腹;大便频数;心烦,身汗,有畏寒感。
脉沉,舌淡红太薄白;BP110/80mmhg;西医病名: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病名:眩晕时方辨证:肝风夹有痰湿经方辨证:水逆证方证: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处方:猪苓15 茯苓30 泽泻60 炒白术15 桂枝15 半夏18生姜30 当归15 川芎9 白芍15四剂;二诊,眩晕泛恶已愈,尚觉食后胃脘痞胀,口干不欲饮。
舌脉同上。
病由厥阴转少阳,由阴转阳为佳兆。
处以半夏泻心汤治痞;加苓桂术甘降饮;半夏15 黄芩9 黄连 12 白人参12 炙甘草9干姜15大枣12 茯苓 30 桂枝15四剂;三诊愈。
痞,泻(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7李女,43岁。
初诊:心下胸次嘈杂难受,伴嗝气泛酸干呕。
口中喜唾,肠鸣,大便日数行,不成形。
夜卧偶腹痛。
详细问诊,还有口苦,目粘,胁部偶隐痛不适。
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犯胃经方辨证:归属厥阴病范畴,施方:生姜泻心汤合理中汤半夏18 黄芩12 黄连15 白人参12炙甘草9 生姜30 大枣15 干姜18生白术12 四剂;二诊:上证大减,便已正常,已不嗝气,尚喜唾泛酸,犹以泛酸为苦。
舌脉大致同上。
急功近利,为了制酸,上方加煅牡蛎30 煅瓦楞子30 四剂;三诊:又觉泛呕粘涎,胃脘掣双胁痞痛不适;经方加减如果不合神农药症,往往反而弄巧成拙,需痛改前非。
半夏泻心汤和吴茱萸汤;吴茱萸15 白人参12 生姜15 大枣12半夏15 黄芩12 黄连15 炙甘草9四剂;四诊:上证大减,晨起口苦甚重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2 干姜15生白术15四剂。
腰痛<二>(骨质增生,间盘突出)鸠摩智学经方系列8赵男,57岁。
初诊:腰痛一年,行走则掣右腿疼痛。
问诊得知腰部有沉重紧感。
无明显汗症,二便可。
望诊:腰椎局部呈竹节样改变,生理曲度变直;脉沉,舌淡紫红苔白腻厚。
时方辨证:肾阳亏虚,寒湿於阻。
经方辨证:少阴病,滞,饮。
施方:肾着汤合真武汤+药症药狗脊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18四剂;二诊:症状明显缓解,腰紧腿痛大减。
脉沉滑,舌淡红紫边有齿痕。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30四剂。
按:上方和狗脊亦颇合经方法度;《神农本草经》狗脊:“味苦平。
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颇利老人。
一名百枝。
”头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9王男,31岁。
阵发性双颞部疼痛20天。
用西药疗效欠佳。
查白细胞稍高。
脑部多普勒未见异常。
脉弦,舌淡红尖略红,苔薄白。
患者自言别无所苦,而我却因苦于辨证资料不足,详细问诊,唯有劳则宜汗之证,其他确无异常。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有化热之势经方辨证:半表里表半需实半寒热太少并病施方:柴胡24 桂枝15 黄芩15 半夏15白人参9 炙甘草9 生姜15 大枣15白芍15开的是柴胡桂枝汤,四剂痛止,患者大喜,又续服八剂,诸证悉除。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张女,48岁;眩晕,伴耳鸣反复发作5年,加重15天;活动头颈可诱发,发作时平卧亦晕,羞明怕光,心悸懊哝;有头颈疼痛病史10年;望诊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行走不稳,需人扶持;问诊得知:口苦口干,时欲饮水一小口,喜热饮,畏凉;小便短少,大便素来数日一行,面部时有轰热感而无汗;眠差;无恶心呕吐;脉沉滑;舌质红,苔黄少燥,舌质尚略有津;时方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经方辨证:五证:躁烦;六经:少阳阳明施方:白虎加人参汤+葛根石膏50 知母24 炙甘草18 粳米50 白人参15 葛根307剂;药后半月始来复诊,自述首剂即效,眩晕早已痊愈;大便较前为畅,已可一两日一行;口干大减;现在的症状是一头颈疼痛为苦,双手夜卧麻木,晨醒后头痛加重,经期亦可加重;头部畏风寒,耳鸣脑鸣,心悸懊哝,无汗;脉细,稍偏沉一些;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证已转,偏于太阳;葛根汤主之;葛根30 桂枝18 白芍30 麻黄9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87剂;疗效等待观察。
这则医案,鸠摩智今日读来,不禁汗颜。
其时跟师时日尚短,于经方法门还只是浮光掠影,难谈深入,所以整个辨证施方过程甚是浅陋!今日读来,知道此患者首诊是由于少阳阳明少阴的杂错,已是厥阴病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