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从司法到丧葬——獬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从司法到丧葬——獬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摘要:獬豸神判观念于汉代形成,由此也对丧葬文化产生了影响。
獬豸在演变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从最初人们心目中公平正义的任法兽到可以守护墓室安宁的忠勇之兽,再到象征国家安定,标榜明君圣主的石像生。
獬豸功能的不断增多不仅与所处时代流行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时代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獬豸;神判;丧葬(一)何为獬豸?獬豸也做“解廌”或“角圭角虎””。
据东汉《神异经》载“东北荒中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毛青,四足似熊。
性忠而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咋不正。
名曰獬豸,一名任法。
”獬豸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都长着黝黑的毛。
它的前端有角,所以也常被称为“独角兽”。
其主要作用是“触不直者”。
王充《论衡》云:“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
”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决狱,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有罪与否。
正是这些特点,使獬豸形象逐渐定格为中华法文化中公正执法者的象征,在古代法制史上有着特殊的涵义。
獬豸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中国法律的象征,古代繁体字中的“法”中本就包含着獬豸,也体现了獬豸与法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灋,邢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角不直者,去之。
”法,由水、廌、去三部分组成。
水象征法平之如水。
廌意味触不直者,法官辨别是非,惩罚犯罪的工具。
去是做驱逐的动作。
但蔡枢衡先生认为,平之如水是后人对于古人意思的一种误读。
是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
他认为这里的水应为将犯罪者置于水上,随流飘去。
这里的水是功能性的而非象征性的。
这样的认识就更好的与廌的“触不直者去之”的刑罚意义统一起来。
可见,在古代先民的思想之中,獬豸最初的作用就是象征公平,法与廌合二为一也体现了先民对于公平与正义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二)獬豸神判观念的形成汉代应是獬豸神判观念的形成时期。
关于獬豸,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天子游猎赋》。
镇墓兽兽角研究及“角状鬃”概念的引入

( 内蒙古师范大 学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 0 0 1 0 )
摘
要: 兽角装饰是镇墓兽 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承 载 了镇墓辟 邪、 引魂 升天等诸 多意义 . 贯 穿 了镇 墓兽发
展 的全过程 。镇 墓兽 历经千年的演 变, 其兽 角也发 生 了极 大 变化 。但 它无论作 为楚式镇墓兽 的鹿 角. 还是 东汉
类有思维能力便开始 了 自身系统的构建 , 时至今 日, 某些地域仍盛行不衰。 早在 旧石器晚期 . 法国 的奥 瑞 克 山洞 中就 有 被 红 土 染 成 彩 色 的 尸 体①.
我 国 山 顶 洞 人 尸 骨 下 铺 撒 赤 铁 粉 的 葬 式 也 有 着 异 曲 同工 之 处 。而 到 了新 石 器 时期 , 众 多 氏族 公 共 墓 地 的 出现 , 各 种 葬 式 的盛 行 以及 大 量 生 活 生 产 工 具 的人 葬 . 都 强 烈 表 达着 远 古 人 类 对 灵 魂 不
角 的结 合 , 早 在春 秋 晚 期就 已经 出现 。 有趣的是 , 兽角与镇墓兽最早是 以相分离 的状态 出现 的 , 镇
梁 广峰 ( 1 9 9 2 -) , 男, 硕士 , 研究 方向 : 考古文博 。该文系 内蒙古师 范大学研究 生科 研创 新基金项 目。
・
6 4・
墓兽 祖型 的头上 没有可 供安插 鹿 角的榫 头 。 而在 春秋 晚期 的襄 阳 山湾墓 地 ,共 有 7座 墓 葬发 掘 出 了鹿 角④. 这种单 一 以鹿 角 陪葬 的范例 说 明 了鹿 角 在楚 人丧 葬礼 仪 和灵魂 信 仰 中 的地 位 。在 当 阳曹
入 文 明社会 。商周 时 期 宗法 制 的发 展 和 完备 使 得 灵 魂 信 仰 与 祖灵 观 念 相 结合 . 形 成 独 特 的 中 国鬼 神体 系 , “ 鬼 有所 归 , 乃 不 为厉 ” ② 。怀 着对 逝 去 先
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解释

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解释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艺术繁荣发展,汉代百戏是当时艺术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舞象是百戏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舞蹈和戏曲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进行解释,带您一起了解这一古代文化的精髓。
1. 序幕舞象(xù mù wǔ xiàng)序幕舞象是百戏表演开始时的开场舞蹈。
在汉代百戏中,序幕舞象往往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种舞象以轻盈、灵动的动作为主,配以轻快的音乐,使观众进入愉悦的氛围中,为后续的表演做好铺垫。
2. 独角舞象(dú jiǎo wǔ xiàng)在汉代百戏中,独角舞象是一种以独角兽为形象的舞蹈表演。
独角兽在传说中象征祥瑞和吉祥,所以这种舞象在表演中往往具有喜庆和祝福的寓意。
舞者身着五颜六色的服饰,披着缤纷的绸缎,载歌载舞,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3. 转身舞象(zhuǎn shēn wǔ xiàng)转身舞象是一种在舞台上以旋转身体为特点的表演形式。
在汉代百戏中,转身舞象经常用于表现情感或者物品的变化。
舞者通过身体的旋转和动作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或者变换造型,模拟物品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4. 戏击舞象(xì jī wǔ xiàng)戏击舞象是一种结合舞蹈和武打的表演形式。
在汉代百戏中,戏击舞象往往用于表现战争和战斗场面。
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协调能力,模拟战斗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激烈的视觉冲击和紧张的氛围。
5. 争斗舞象(zhēng dòu wǔ xiàng)争斗舞象是一种以对抗和较量为主题的舞蹈表演。
在汉代百戏中,争斗舞象常常用于描绘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和较量。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来模拟刀剑相交、拳脚相击的情景,体现出角色之间激烈的对抗与精神的奋发。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镇墓兽的源流镇墓兽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免遭鬼怪骚扰。
镇墓兽的源流应为《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方相氏是夏官司马的下属。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
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1]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早在战国时期镇墓兽就已经出现,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许多楚墓中皆出土大量镇墓的神物。
“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国墓地,发掘的558座墓葬,有156座出土镇墓神物,分别属于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
”[2]楚墓中镇墓兽众多,这与楚人崇尚巫术鬼神有关。
《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3]这句辞文充分说明楚人在死后的世界观。
土伯作为阴间幽都的统治者,长相恐怖,虎头牛身,三只眼睛,头上长着尖尖的利角,伸出其血淋淋的手,追逐着亡人的灵魂。
面对恐怖的身后世界,楚人急需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神物保护自己死后的灵魂,镇墓兽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时代发展,楚墓镇墓兽也有所演变,“头面部由兽形逐渐变为人形;无舌变为长舌;无颈直身变为曲颈曲身;无肢变为四肢俱全”[4]。
令人奇怪的是,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时期,墓葬中镇墓兽较少,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在墓葬中发现镇墓兽。
北宋时期的《太平御览》中的记载为人们解答了汉代墓葬中没有镇墓兽的疑惑,“《周礼》方相氏入虚驱魍像。
魍像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5]。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更突出死后享乐升仙的思想,对自己的亡魂的安全也更为重视,除了延续一些先秦时期镇墓的方式以外,还发展出一些新的方式。
依《太平御览》记载,汉人习惯以虎兽与柏树作为镇墓功能的镇物。
在东汉墓葬中的墓门处,出土较多陶制的独角镇墓兽,反映镇墓兽具有防范陵寝免遭被盗和破环的功能,以及汉代人害怕墓葬遭受外力侵扰的心理。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昭陵博物馆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彩绘陶镇墓兽是该博物馆的一件重要展品,它不仅代表了古代陶器的精湛制作工艺,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进行详细的赏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彩绘陶镇墓兽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彩绘陶镇墓兽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昭陵陵园的一组汉代墓葬中,这组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贵族家庭的墓葬,因此出土的陶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彩绘陶镇墓兽是一种兽面立镇的陶制器物,它形态奇特,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
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独特,雕工精细。
它的造型像一只古老的神兽,身躯呈立姿,头部带有精美的饰纹,眼睛炯炯有神,口中露出獠牙,整个造型生动有趣。
整个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彩绘陶镇墓兽的绘画工艺也非常精湛,绘有各种丰富的图案,包括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花鸟虫鱼等,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表现出了古代陶器绘画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昭陵博物馆的彩绘陶镇墓兽不仅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工艺和绘画上也展现了中国古代陶器的精湛制作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艺术和生活。
彩绘陶镇墓兽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它在古代墓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除了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和绘画外,它的材质和用途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方面。
彩绘陶镇墓兽是用陶制成的,这种材质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种常用生活器物。
彩绘陶镇墓兽在古代的用途可能是陪葬品或者祭祀品,它以其神秘的形态和华丽的装饰给古代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圣的感受,也是他们对生活和宇宙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彩绘陶镇墓兽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文化载体,它蕴含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河西走廊汉晋墓地出土的独角兽形象

河西走廊汉晋墓地出土的独角兽形象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1期摘要:東汉以后,独角类动物作为镇墓兽分布在从河西至华北的黄河流域全境。
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和嘉峪关等地均有出土,材质以青铜器和木雕为主,也多见于魏晋画像石墓中。
从原型上看,以马、牛、羊的形象为主,但也有类似狮、豹等猛兽的特征出现。
这类母题多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制作工艺等方面也吸取了多元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独角兽;河西走廊;獬豸独角类动物属于“合成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其形象并不固定,有状如赤豹的狰,状如牛的兕,状如马的驳等。
后世文献中也有许多描写。
《说文解字》中说:“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颜师古注:“解,似鹿而一角。
”东汉王充《论衡》:“獬豸者,一角之羊也。
”由此可见,独角类动物形象的原型非常多样,有凶猛的狮子、豹子,也有温顺的牛、羊等。
其常被称为獬豸,但也有学者认为獬豸多是正义明辨的象征,与独角类动物常作为镇墓兽出现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①东汉以后,独角类动物作为镇墓兽在黄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山东等地均有出现。
甘肃境内多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和嘉峪关等地,器物材质以青铜器和木雕为主,也常绘于魏晋画像石墓的画像砖中。
本文将从材质和形制上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再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因素。
1 青铜类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酒泉市下河清18号墓中发现了一件独角兽,其位于墓前室前端,头向门外,低头做前冲状。
全长75厘米,高20厘米,通体装饰鳞甲纹(图1)。
此件文物为东汉时期遗物,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之后在嘉峪关文殊镇汉魏墓中也有同类器物出土。
其位于前室的正中,头朝向墓道。
长41.5厘米,宽14.8厘米,器身装饰线纹(图2)。
从形制上看,这两件青铜独角兽均为头部低垂,尾部扬起,身体呈波浪状,起伏较为明显,看起来颇为健壮。
最明显的区别可能在于背部的鬃毛,嘉峪关文殊镇出土独角兽鬃毛为单根伫立状,酒泉下河清出土则整体服帖于背部。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昭陵博物馆是一座集南北朝彩陶、唐三彩、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等珍贵文物于一体的博物馆,其藏中华文化珍品,展古今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绝佳机会。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便是彩绘陶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兽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带您一起来欣赏和解析这些珍贵的彩绘陶镇墓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出土自昭陵博物馆所在地的秦墓之中。
据考证,这些陶镇墓兽是为了陪葬中国古代帝王而制作的,这些帝王们生前地位显赫,所以他们的陪葬品也是极其华丽和珍贵的。
这些陶镇墓兽不仅是陪葬品,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见证,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地品味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
彩绘陶镇墓兽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造型像狮子,有的则像神兽,整体上看极富有生气和神秘感。
彩绘陶镇墓兽的雕刻工艺非常细腻,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的工艺水平。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色彩。
这些陶镇墓兽的彩绘采用了鲜艳的色彩,红、绿、黄等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这些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明亮、欢快的感觉,也增添了这些陶镇墓兽的神秘气息。
这些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古代彩绘陶艺术的高超水平。
我们来谈一谈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历史价值。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在审美价值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是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珍贵见证。
这些陶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镇墓兽”的源流及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 陵墓建筑“ 镇墓 兽" 的源流 及艺术特色
The O rg ns n tsi a a t rsi so i ai to n Ance tTo b n Ch na i i d Aritc Ch r c e itc f a An m l y Par n o t in m si i
原 始 宗教 的神 圣 性而 已。
或短 、 或繁或简 , 左右对称 。其头面有单头或双头 , 其面相有兽
面或 人 面 , 目有 描 绘 的 或 雕 刻 的 ; , 直 颈 、 颈或 无 颈 者 ; 面 颈 有 曲
对于它的身世 , 考古学家并没有“ 盖棺定论” 。许 多学者也
就 其 产 生 、 展 及 特 点 做 了较 好 的 研 究 , 而 并 非 哪 一 种 观 点 发 然
为方座代表幽府统治者土伯掌管的大地 。 其实方座 的物理功能 无疑是为身首 的平稳而设 置 , 而其纹饰由早期 的彩绘纹发展成
墓 室及棺椁 中的具体 方位 , 并针 对双头双 身, 单头单 身两种 主
要 类 型 , 合 一 些 典 型 实例 进 行 了深 入 的 分 析 , 结 并揭 示 了“ 基 镇
兽 ” 生的 历 史 动 因 和 文化 含 义。 产
关键 词 : 墓兽 源流 艺术 特 色 文 化含 义 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作者:王红梅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6期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王红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摘要]汉代开始大量使用独角神兽作为镇墓兽,多见于神道石造像和墓室壁画。
从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可以窥见多地域、多民族文化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融合轨迹和中国古代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传播、融合的历史背景,以及早期民族文化中图腾崇拜和巫傩文化的遗迹。
楚文化、羌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民族文化对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的影响显著,产生了诸如麒麟、獬豸、飞廉、犀兕等神兽形象,并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关键词]汉代;镇墓兽;民族文化;图腾崇拜汉代文化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如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汉代始兴厚葬,大量使用镇墓兽,用以趋吉避凶、辟邪镇妖、助人升天。
保存至今的汉代墓葬建筑中常见的独角镇墓兽有麒麟、天禄、獬豸、犀兕、飞廉等。
这些独角镇墓兽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虚构出来的艺术意象,同时出现在汉代墓葬中,这一现象必定根植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
取自不同文化来源的独角镇墓兽形象,其造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也必然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一、麒麟、天禄汉代墓葬壁画和石造像中以“鹿”为原型的是麒麟(天禄)。
天禄就是独角的麒麟,麒麟有时也被认为是独角兽。
古礼初用全鹿,后用麟趾代之,这种麒麟崇拜实际上是鹿角崇拜的发展。
鹿角因其能够“脱落-再生”,所以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而且在巫文化的世界里,它还是登天的“刀梯”,能沟通人神。
①对鹿角崇拜是古楚人原始巫术顺理成章的产物,长沙战国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中,广泛使用鹿角镇墓,还出现了四鹿践蛇造型,反映了楚地文化的鹿角崇拜对汉代镇墓兽兽角形象的影响。
饶宗颐先生认为,楚墓中的鹿角镇墓是使用鹿原有之角稍加修削,安在基座上作为装饰,并且“施于墓葬厌胜”。
②秦灭楚后,吸收了楚地的鹿角崇拜,汉承秦制,故而鹿在汉代墓葬礼制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
马王堆汉墓曾出土“鹿角神兽升天”漆棺画(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楚文化对汉代壁画和石造像艺术造型的影响,麒麟、天禄等镇墓兽应是受到楚地鹿角崇拜文化习俗的影响。
图1鹿角神兽漆棺画汉代古籍有记载的西域的独角兽造型是桃拔,又名天禄。
《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
”颜师古注引孟康:“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由此可知,天禄是来自西域的动物。
汉代古籍记载天禄形象作为镇墓兽使用的是宗资墓(见图2),《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锤四及天禄、蛤蟆。
”李贤注:“天禄,兽也……今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
”《水经注》:“??汳水经其南,汉熹平君所立,死因葬之,刻石树碑以族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略尽矣。
”麒麟、天禄这类鹿形独角镇墓兽具有外来文化的基因,即吸收了西域文化和艺术造型的元素,是结合本土鹿角崇拜思想构造出的艺术意象。
图2东汉宗资墓镇墓兽天禄二、獬豸汉代流行的獬豸冠揭示了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对独角羊崇拜习俗的相互吸收融合。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拜獬豸,楚国国君曾经捕获到“獬豸”,仿照“獬豸”的形象制作了衣服和帽子,后人称之为“獬豸冠”或“楚王冠”。
《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
”《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集解》引蔡邕:“法冠,楚王冠也。
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
”由此可知,原本在楚地流行的獬豸冠,秦灭楚后被朝廷用作使节和执法者所戴“豸冠”,一直延续到汉代。
汉代南阳地区原属楚地,故而在南阳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多有獬豸的形象出现(见图3)。
牛大伟等认为,若从民俗文化的区域性与传承性来看,南阳汉画中的独角神兽形象,应是楚人獬豸崇拜观念在南阳一带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种遗绪,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④图3汉画像石獬豸判案图汉文化与羌文化中羊图腾的融合也是独角兽羊角崇拜的文化根源。
按古文字理论,“zhi”、“chi”等古音,读为“di”等,故独角兽“廌”之发音,大抵与“氐”、“羝”同。
“氐”与羌通,同为羊图腾之族。
“羝”即是羊。
⑤羌文化在中国上古时期显赫的历史地位,汉晋史家皆有此论。
《后汉书·西羌传》有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炎帝族名称之“羌”,姓氏称之“姜”,以羊为图腾。
羌人以羊为图腾的信仰和独角羊崇拜至今还保留在的民间习俗中,如青海河湟谷地社火仪式的“老羊歌”的妆扮,藏传佛教中喇嘛们头戴的法帽,陕西略阳县江镇新、老江神庙板绘彩画人物形象等,以独角羊“獬豸”形象为特征的羌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陈荣认为,以独角羊羊角帽(獬豸冠)为标识的羌人文化,在青海、西藏、甘肃、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都有所表现。
⑥羌人羊图腾最重要的遗存就是图腾柱——“羊柱”或“羊角柱”。
陆思贤认为,羌族的图腾柱立于地面上,构成了最古老的观测天象的地坪日晷;伏羲氏的观象画卦,也是从羊角图腾柱上开始的。
⑦羊角和羊图腾所具有的神圣力量是汉代镇墓兽獬豸形象备受推崇的根源,獬豸造型直接来源于荆楚文化的獬豸崇拜、羌文化的羊图腾。
三、犀兕汉代墓室壁画中肩生双翼、头生尖利独角的神牛——犀兕的造型(见图4),是源于楚巫文化的牛角崇拜。
⑧犀兕画像往往被刻画在木门的下限石上,常表现为与人或熊虎前抵相斗。
据犀兕画像所处位置和基本特征,符合楚地的地府冥神——土伯“其角觺觺、其身若牛”的神象。
原属楚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土伯手持鹿角”漆棺画(见图5),说明手持鹿角和生有牛角的土伯具有助人升天的能力。
南阳曾属楚地,汉画像石刻受到楚巫文化的影响,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一根牛角(号)作为发号施令的法器,其辟鬼的巫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⑨图4猛兕图牛角崇拜的符号特征是从良渚文化时期对于“农业之神”形象的构想开始初步形成的,“神农牛首,结绳而治”,牛角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土地崇拜。
《述异记》记载:“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蚩尤是三苗九黎部族的祖先,其牛角形象具有南方苗文化发源特色。
10而今黔东南的苗寨仍在使用牛角杯盛酒招待贵客,这是源自兕角能验毒清污的功用,说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叫做兕觥的酒器,并被苗文化传承至今。
图5土伯镇墓像学术界还有独角兽的兽角源于犀角、独角兽文化源于草原文化之说。
金刚从语言文化学角度考证神化动物独角兽之称[kiat]及其诸变体和异称,独角兽可视为犀角虎身的动物,或称之曰犀虎综合图腾,属古老的龙虎文化之组成部分,独角兽文化源于蒙古族祖先“乞牙特”(乞颜)氏及其先人。
11从语言学角度证实了犀兕造型的草原文化血统。
翦伯赞先生在论述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时说:“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天马、灵犀、狮子、三足乌、傅翼虎、一足牛、比翼双头鸟之类均为外来的图案。
”12按照翦伯赞先生提到的灵犀与犀兕应属于同类,即独角镇墓兽犀兕造型是受到西亚文化影响的艺术造型。
由此可知,汉代墓室壁画的犀兕形象来源于南方巫文化的牛角崇拜、草原文化的犀虎图腾、西亚文化的有翼兽形象。
四、飞廉汉代文献《三辅黄图》:“飞廉,鹿身、雀头、有角、蛇尾、豹文,能致风号呼也。
”孙新周认为,“飞廉”与阿尔泰语中的“风”音同,二者有语源上的同一性。
还有学者认为,“飞廉”(音“风”)最初是大风、暴风的意思,甲骨文里风、凤、鹏是一个字,鸷鸟又名大风,后来鸷鸟才变成暴走的公鹿。
13鸟鹿合体造型的飞廉的产生根据大风有关的两种动物——鸷鸟、公鹿的组合,飞廉也代表风神的形象。
1978年洛阳金谷园村王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曾出土“风神飞廉图”的彩绘,大部分漫漶损毁。
汉代保存完好的飞廉形象的画像砖石不多,从目前出土的画像石上的飞廉形象看,确乎为鸟首鹿身有长角,多处于奔跑状态,伴有后肢上翻的姿态和云气纹(见图6)。
图6汉画像风神飞廉图据孙新周考证,鹿本是属于草原文化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后来和信仰鸟图腾的秦的先人结合,于是产生了新的信仰物——飞廉,统一中国的秦帝国就是这支飞廉后裔的族人。
14朱学渊认为,秦人祖先飞廉及其后人的名字中,如“飞廉”、“恶来”、“太几”、“大骆”、“百里溪”等,皆胡名也。
15所谓的“汉承秦制”不仅是政治制度的继承,也包括文化的承袭。
比如,汉代武冠中的力士冠上装有独角,是对秦文化崇力尚武精神的继承。
镇墓兽飞廉鸟鹿合体造型融合了草原文化神鹿图腾和秦文化的鸟图腾,正是草原文化和秦文化两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五、结语综上所述,虽然独角神兽早在先秦就已经有古籍记载,其造型的形成和演变起源于图腾文化和自然崇拜。
汉代镇墓兽造型的独角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融合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
融合了秦文化、荆楚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西亚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独角镇墓兽造型,经历了从自然界动物造型向艺术意象造型演化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注释]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版,第106页。
②饶宗颐:《荆楚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下册),1969年版,第278页。
③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68页。
④牛大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烤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⑤董彦斌:《论独角兽是羊图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版第9期,第2页。
⑥陈荣:《獬豸冠与羌人图腾崇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16页~第120页。
⑦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第159页。
⑧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4页。
⑨王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南都学坛》,2005年第9期,第19页。
⑩刘亚虎:《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11金刚:《图腾动物独角兽原型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vol.37,No.1.P23.12剪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期,第540页。
1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4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8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