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集工程与农艺措施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成效与启示

合集下载

浅析盐碱地改造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

浅析盐碱地改造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5期浅析盐碱地改造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张晓玲(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山西吕梁 03300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牢记总书记嘱托,吕梁市持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关键词:盐碱地;退化耕地治理;效益分析;对策0 引言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质量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2020年,文水县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示范推广面积1 517.87 hm2,以改土培肥、治理盐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重点,集成“示范增施有机肥+施用硫酸亚铁”综合技术模式,开展盐碱地治理,遏制耕地退化,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1 基本情况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灌溉水资源丰富,是山西省典型的农业大县。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春干旱,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地温回升较快,土壤水分蒸发量大,给盐渍化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特定的气候条件。

多年来,由于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透到土壤下层,造成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文水县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沿河村庄,尤其是西槽头境内有文峪河和磁窑河,为井河双灌区。

随着河水浇地和地下水位下降而积盐,致使耕地盐碱程度日益加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受影响较大。

文水县土壤分为棕壤、褐土、粗骨土、潮土4个土类,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性土、洪积石灰性褐土、石灰性褐土、粗骨土、脱潮土、潮土、潮湿土、盐化潮土10个亚类,石灰岩质棕壤、黄土质棕壤、石英砂岩淋溶褐土、黄土质淋溶褐土、石英砂岩质褐土、石灰岩质褐土、砂页岩质褐土性土、黄土质褐土性土、洪积褐土性土、洪积石灰性褐土、黄土状石灰性褐土、石灰岩质粗骨土、冲洪积脱潮土、冲洪积潮土、冲洪积湿潮土、硫酸盐盐化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17个土属,44个土种。

大同县盐碱地综合改造技术

大同县盐碱地综合改造技术

大同县盐碱地综合改造技术
焦东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耕地在逐年减少,要保障粮食安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不断设法增加
耕地,大同县大量的盐渍化土壤就是潜在的资源。

近20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自然脱盐明显,给大同县盐渍化土壤改良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工程措施、化学改良、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改造了盐渍化土壤,总结出盐碱地综合改造技术。

【总页数】3页(P72-73,75)
【作者】焦东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县农业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西大同 03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6
【相关文献】
1.陕北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探讨——以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地治理项目为例 [J], 庞喆;陈田庆;郝起礼
2.大同县中低产田综合改造技术探讨 [J], 焦东
3.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大同县的应用推广 [J], 柴映波
4.盐碱地低产林改造技术初探 [J], 李春峰;孙士东
5.青岛盐碱地盲管排盐与绿化改造技术的研究 [J], 张成丕;杨新民;董运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做法成效1.增加耕地面积2.优化农业结构3.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三、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困难问题1.技术瓶颈2.资金投入不足3.政策支持不够四、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2.增加资金投入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五、结论正文一、引言盐碱地是指土壤含盐量过高、不适宜普通农作物生长的土地。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占总土地面积的 1/3 左右。

随着科技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熟,为我国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保障。

然而,在盐碱地综合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文旨在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分析其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做法成效1.增加耕地面积盐碱地经过治理后,可以成为新的耕地,增加了我国耕地的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对于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农业结构盐碱地的种植可以通过选择耐盐碱度强、适应能力强的作物来进行,从而优化我国各省市农业结构,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盐碱地综合利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困难问题1.技术瓶颈尽管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技术瓶颈。

例如,在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作物种植等方面,仍需加强研发与创新。

2.资金投入不足盐碱地综合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农业生产等环节。

然而,目前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制约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规模和效果。

3.政策支持不够尽管我国政策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在土地利用、农业补贴、金融贷款等方面,还需要更加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四、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攻克技术瓶颈,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

盐碱地农艺改良措施

盐碱地农艺改良措施

盐碱地农艺改良措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制约着农民的增收。

因此,如何对盐碱地进行农艺改良,提高其生产力,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农业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盐碱地治理的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达9.33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集中分布在黄淮海、辽东半岛、青海湖、柴达木和阿拉善等区域。

这些地区的水利条件较差,土地质量差,盐碱度高,硝酸盐和氯化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土地,这些都成为限制盐碱地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

为了解决盐碱地治理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水资源管理。

盐碱地的特点在于土地含盐量过高,因此,要保证农作物稳产,就要对水的质量和用量加以管理。

建立盐碱地控水工程,加强综合治理。

通过策略性调节水质和水量,不仅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在盐环境中的耐盐性和适应能力。

2.土壤改良。

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必须先了解其土壤类型和化学性质。

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固肥、灌排结合与水渗漏、耕作等措施。

针对盐碱度不同的土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如耕翻或设施覆盖等。

3.种植技术。

改良盐碱地的种植技术是保证盐碱地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关键。

应把重点放在选育耐盐的作物品种和改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

通过改进种植方法、施肥和管理技术,提高种植效果和环境质量,保证种植任务的成功完成和效益。

4.科技支撑。

在盐碱地整治中,科技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透过科技创新,如地力恢复、盐土改良、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能有效提高盐碱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二、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方案1.充分利用水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利用优质水源进行绿色农业种植,加强农田排水沟的管理;同时强化水资源管理以保证水质。

建立盐碱地控水工程,降低盐碱度。

2.优先选择适合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

种植适应盐碱度高的农作物或经过改良适应盐碱环境的农作物,包括盐碱小麦、盐碱棉和盐碱油茶等适宜品种。

3.合理施肥。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经验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经验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经验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经验为题,我将介绍一些关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土地,通常不适宜农业生产。

然而,通过综合改造利用,我们可以将这些荒废的土地变成宝贵的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带来好处。

了解盐碱地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盐碱地通常具有土壤含盐量高、土壤结构松散、排水性能差等特点。

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盐碱地的改造利用方法。

在综合改造利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排水改良、土壤改良和植物选择等。

排水改良是盐碱地综合改造的首要任务之一。

盐碱地的排水性能较差,往往容易积水,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升高。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如修建排水沟、改善土壤排水性能等,以提高盐碱地的排水能力,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浓度。

土壤改良是盐碱地综合改造的关键措施之一。

盐碱地的土壤结构松散,通常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植物选择是盐碱地综合改造的重要环节之一。

不同的植物对盐碱地的适应性不同,有些植物对盐碱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良好,甚至可以作为经济作物进行种植。

因此,在综合改造利用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植物品种,以实现良好的生长和经济效益。

除了农业利用,盐碱地还可以用于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盐碱地通常地势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以用于建设工业园区、生态公园和绿化带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盐碱地转化为工业用地或生态用地,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环境质量。

综合利用盐碱地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时,我们要注意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进行水资源管理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将荒废的土地变成宝贵资源的过程。

通过排水改良、土壤改良、植物选择以及工业和生态利用等措施,我们可以将盐碱地转化为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的有益资源。

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总结

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总结

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总结近年来,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成功地改变了原有的盐碱土壤状况,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盐碱地综合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盐碱地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加大投入和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土壤状况。

其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改造盐碱地。

例如,我们通过土壤改良技术,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盐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排水、灌溉和水分管理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土壤中的盐分。

此外,我们还鼓励农民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选择耐盐碱的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我们加强了盐碱地综合改造的组织和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同时,我们注重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盐碱地综合改造中来。

最后,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盐碱地综合改造,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土壤的酸碱度和盐分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同时,盐碱地综合改造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我们成功地改变了盐碱土壤状况,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盐碱地综合改造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1. 背景介绍在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资源,这些土地因为含盐碱量过高,不适宜用于农作物种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盐碱地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成效分析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可以带来许多显著的成效。

盐碱地综合利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产量。

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增加土地的负盐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

3. 困难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盐碱地的改良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耕作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盐碱地的综合利用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不足,限制了推广和应用的速度和规模。

由于盐碱地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管理不当就容易出现生态灾害,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4. 意见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议。

应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强对盐碱地的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土地的改良效果和速度。

政府应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

应注重生态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们在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上是我对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成效和困难问题,一直是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同土地整治方案

大同土地整治方案

大同土地整治方案1. 背景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土地退化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土地利用状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土地整治方案势在必行。

2. 目标本土地整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农田产能; -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土地退化和污染;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 方案内容3.1 土地整备首先,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备,包括土地调查、测量和划定土地使用界限。

通过科学准确地确定土地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后续的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2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环节。

大同市地势较为复杂,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进行保护和治理,包括植被恢复、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防风护林带等。

3.3 农田整治针对大同市农田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应加大农田整治力度。

包括深耕改良、平整田面、松土、疏浚灌排等,提高农田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3.4 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整治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

需要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排污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对土地环境的破坏。

3.5 技术支持和培训为了顺利实施土地整治方案,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土地整治技术、环境保护知识、农业科技普及等,提高农民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意识。

4. 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是确保土地整治方案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实施计划应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时间表、责任分工和资金预算等。

同时,还要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整治工作进展和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5.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方案,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 农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能增加; - 土地环境质量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 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9年第7期40水 土 工 程山西大同市集工程与农艺措施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成效与启示李建喜(山西省大同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 大同 037000)摘要: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左右,大力开发可以利用的土地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大同市干旱缺水,盐碱地是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做好盐碱地的改造可以大力促进大同市的农业发展。

大同市采取井灌井排、平田整地、化学改良、培肥土壤、加深耕层、配套各项农业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盐碱地的改良,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使耕地pH 值与全盐含量降低,耕地地力得到提高,产量得到保障,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大同市;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成效;启示李建喜. 山西大同市集工程与农艺措施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成效与启示[J]. 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0):40-41.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大同市的盐碱地,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促进全市农业发展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013年-2018年,我们紧紧抓住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一机遇,大力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并积极探索适合大同市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处于内外长城之间。

耕地面积546.8万亩,其中盐碱耕地62.7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11%。

大同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mm 左右,年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5倍。

春秋干旱,蒸发大于降水,引起土壤返盐,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

可以说土壤盐碱化与当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密切相关。

6年来,我们在全市9个农业县区的57个村综合治理盐碱地面积7.7万亩,使5.2万农民直接受益,总经济效益达8319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一、主要技术措施我们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以水控盐、以水洗盐、以肥抗盐、化学降碱,配套测土配方、抗盐良种、病虫防治、地膜覆盖等技术为一体的盐碱地综合治理集成技术。

通过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实施,可实现一次性把盐碱地变成高产稳产的良田。

1、井灌井排,主攻以水控盐和以水洗盐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是盐碱地改造的前提,也是改造盐碱地的根本。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大同市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特性,地下水位高是形成盐碱地的主要原因,实施井灌井排是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通过开凿深井取水,不仅可以为农田的灌溉、洗盐提供水源,同时降低地下水位,为盐碱地的改良创造了条件。

同时,洗盐也可达到盐碱地pH 值和全盐含量降低的目的。

根据土壤、作物的特性,制定合理、科学的灌溉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洗盐的效果,也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平田整地,提高洗盐效果盐碱地大多起伏不平,盐斑多、灌溉难。

平田整地的目的就是提高灌溉质量,提高伏雨淋盐和灌水洗盐的效果,减少局部积水,节约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水深浅一致,水分均匀下渗,提高洗盐效果,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平田整地是消灭盐斑,减轻盐分危害的有效措施。

3、化学改良,实现有效综合治理在实施灌溉进行以水洗盐之前,使用适量的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等化学改良剂,以钙、铁、镁、硫酸根等离子代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离子。

通过化学改良剂的使用,可使“过剩”、“有害”的土壤钠离子被代换出来,从而加快了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速度,在综合治理的当年就可以产生理想的增产效果。

同时,也能快速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一般在中重度盐碱地,秋后每亩施用脱硫石膏1000 kg、硫酸亚铁500 kg,结合加厚耕作层使改良剂,充分与土壤相结合,增强治理效果;在轻度盐碱地,每亩施用硫酸亚铁300 kg,在秋后施入[1]。

4、培肥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肥大抑制碱,碱大抑制肥,这是治理盐碱地的实践总结。

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透水和通气能力,提高地力水平,而且还可通过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缓冲性能,有效降低盐与碱,使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土、肥、水的平衡利用,增强了土壤活性,提高营养元素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盐碱地高产稳产。

土壤培肥是盐碱地改造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盐碱地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中重度盐碱耕地,每亩施用精制有机肥300 kg、农家肥3000 kg,秋后施入,结合加深耕作层增强治理效果。

在轻度盐碱耕地,每亩施用精制有机肥200 kg、农家肥2000 kg,秋后施入,结合加深耕作层增强治理效果。

5、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熟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应用,土壤耕层出现了越来越浅薄的问题,同时产生了较厚的犁层,使土壤的上下水和养分的输送以及空气的交换不够流畅,洗盐淋盐的效果受到影响,农作物根系下扎和生长受阻。

通过实施深耕,加深耕作层,使土壤耕层厚度达到30 cm 以上。

打破犁底层可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DOI:10.16815/ki.11-5436/s.2019.20.025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9年第7期41水 土 工 程的5.05 mg/kg 提高到5.9 mg/kg,速效钾由原来的85 mg/kg 提高到89 mg/kg 左右;土壤耕层厚度也由原来不足20 cm 提高到30 cm 以上[2]。

轻度盐碱耕地地力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9.68 g/kg 提高到10.06 g/kg;土壤养分中全氮含量由原来的0.66 g/kg 提高到0.69 g/kg 以上,有效磷由原来的4.67 mg/kg 提高到5.15 mg/kg,速效钾由原来的97 mg/kg 提高到100 mg/kg 左右;土壤耕层厚度也由原来不足20 cm 提高到30 cm 以上。

4、产量得到保障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pH 值和全盐含量明显降低,耕地地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作物的出苗率大幅度提高,生理缺水得到改善,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

5、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效防止项目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区域内的水文、土壤和生物因素,营造良好的农业环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有效保护水资源,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通过推广秋深耕技术,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和土壤孔隙度等,使土壤疏松多孔,减少或阻止盐分上升运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关系,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减少有机质弃物随意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三、启示全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也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和脱贫攻坚的步伐。

综合治理盐碱地,挖掘盐碱地的生产潜力,对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需要。

把这些产能低的盐碱地治理成为高产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保障粮食的生产。

二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需要。

盐碱地得到治理,可以为乡村提供大量的高标准耕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四是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五是通过综合治理技术的实施,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成熟的技术。

四、结语总之,通过6年来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集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为一体的成熟可靠的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技术模式,破解了技术难题,突破了发展瓶颈,探索适宜的生产种植模式和推广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1] 赵建明,王晋民,王海景. 山西省苏打型盐碱地特征及综合改良技术模式[J]. 中国农技推广,2016,32(08):63-64.[2] 赵会萍. 山西省汾阳市综合治理盐碱地技术[J]. 北京农业,2015(34):133-134.壤熟化,打通土壤上下物质交换通道,有效加快淋洗盐碱地的速度,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步伐。

6、配套各项农业技术,促进盐碱地高产稳产(1)科学施肥根据耕地的肥力、盐碱地特性和作物的需肥特点,制定科学的施肥制度。

多选用酸性肥料,可以降低盐碱度。

针对盐碱地的有效锌含量低,特别推广盐碱地补锌技术,每亩补施硫酸锌2 kg 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良种技术根据全市盐碱地的生产实际、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特点选择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

不同作物耐盐碱能力不同,因此要根据盐碱程度不同选择适宜的耐盐作物。

(3)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减少土壤裸露和土壤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盐碱地地温低,蒸发量大而造成集盐现象。

通过覆盖可以有效增加地温和缓减作物的生理干旱,增加作物的出苗率,同时可以蓄水保墒,提高土壤的积温,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4)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红蜘蛛、大小斑病。

防治技术为:小地老虎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浇灌防治,红蜘蛛用34%螺螨酯5000倍液悬浮液防治,大小斑病用50%的多菌灵可湿粉性剂500倍液防治。

二、实施效果分析通过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土、肥、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两升两降”。

即:土壤全盐含量下降、pH 下降到适宜耕作的指标。

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提升。

1、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治理后的盐碱地,土地平坦,水电配套,道路通达,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成倍提高,成为保产、稳产的高产田,作物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的提升推进了农业集约化发展、土地加速流转,为当地农民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耕地pH、全盐含量降低中重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盐碱地,经过7个村52个土壤动态监测点的分析化验,轻度土壤全盐含量由原来的5.07 g/kg 下降至1.82 g/kg,土壤pH 值由改造前的8.52下降至8.21。

轻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盐碱地,经过六个村62个土壤动态监测点的分析化验,轻度土壤全盐含量由原来的3.44 g/kg 下降至1.69 g/kg,土壤pH 值由改造前的8.38下降至8.17。

3、耕地地力得到提高中重度盐碱耕地地力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02 g/kg 提高到8.46 g/kg;土壤养分中全氮含量由原来的0.59 g/kg 提高到0.67 g/kg 以上,有效磷由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