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导学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后巩固案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湓.浦(pãn) 枫.叶(fēnɡ) 瑟瑟..(sâ) 迁谪.(zhã)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C.幽咽.(yâ)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ī)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枫叶荻花B.转徙江湖漂伦憔悴暮去朝来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拔慢捻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①明年..秋②曲罢悯然..③委身为贾人..刀枪鸣..妇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⑥整顿....故⑩凄凄不似向前..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声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借代音乐。
D.往往取酒还独倾.独倾:独自倾斜。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格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炮制/炮烙差错/差不多没落/没齿不忘B.殷红/殷切褒奖/褒义词强调/强词夺理C.包庇/庇护散落/散文诗结实/结发夫妻D.角度/角色倒装/倒胃口别扭/别出心栽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问侯不成器纷至沓来同仇敌忾B.要挟原生态棉里藏针曲意逢迎C.对峙和事老循规蹈矩渡日如年D.瞭望抱不平德高望众趾高气扬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2012湖北卷)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第7课琵琶行并序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QasBS1.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以有形写无形”描写音乐的方法。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O学送布昌1.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行”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 重点阅读琵琶的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徐疾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诗人所用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导牛代■导牛縄葩吧课程异学建议重蛊难点1. 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学习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 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鉴赏诗歌。
2.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的用意。
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知识推送込知识记忆与理解第一层级《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一一《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其中关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7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7教学目标: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声音无形,摹声最难。
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
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
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
哪次是详哪次是略?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
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
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
【素材】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修改、润色
【知识链接】
连绵词: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体会音乐描写。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难点: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刻画描写。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找出文中写了几次有关听弹琵琶,指出它们的位置。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诵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朗读提示:
诵读诗句要注意诗句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句的意境,读出感情。
[活动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技。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检测反馈】创造诗歌、涵咏诗情。
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7语文版必修2

文第《琵琶行并序》同步教课设计文版必修 2 第《琵琶行并序》教课设计 7教课目的:中描绘。
2、剖描绘的手法。
教课方法 教课工具:音频程:入:声音无形,摹。
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人用文字去描述。
但的作家却能的生花妙笔去描述声音,读其境其人叹息语言的奇要点 剖析《琵琶行》描绘。
赏剖析 1、学中的三次奏。
明确第一次水上琵琶声,主客不发第弦两声⋯⋯江心秋月白第三次 感我此言许久立⋯⋯ 江青衫湿。
三描绘有略。
哪哪次是略? :下要点剖析第奏。
在剖析以前状大家背一遍? 学背。
2、多示第二次演奏中详细写声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心 1小弦切切如密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进 突鸣四弦一声如裂帛学: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
的什么特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强盛的像急雨迎面、动人心魄而不燥,微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议、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大珠小珠。
”各样声”交叉、音量不一,都像珍珠相、清楚。
语花底滑,幽。
”波折的演奏的丛花相同委宛流利。
的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相、不即不离绵若流水而不停”。
暗恨生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无声”的空拍和停着“有声”所没法表达的“大音”瓶乍骑突鸣。
”的热潮到来以人以“山雨满楼”的迸”的也就术中的“力度心2烘托”。
的热潮“突出使听者如置身、短兵相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而激越。
5: 白居易的描绘“ 朴素自然,”。
下边赏识一段琵琶独奏 《高峰流水》,联描绘人高明的文笔。
6、面描绘:的《》, 内有几描回想: 如怨如慕,如, 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的句有一句是成效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不是正面而写听者的反响的描绘面描中面描绘。
东船西舫悄无言江心秋月白。
主皆掩泣。
座中最多?江青衫湿。
增补读中会看到 “梁,三日不停。
” 瓠巴鼓瑟跃。
”“座上佳人心尽死尊前游收。
” 这些,都面描绘。
7:以上呢中描绘,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在高明,称得是一位演奏家。
高一语文(琵琶行2)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描摹音乐的技巧;2.背诵全文【重点难点】本文中比喻修辞的运用,品位音乐中的情感【知识链接】清人方扶南把《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皆摹写声音至文”,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引:“绿绮”本是琴名,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客心洗流水,“高山流水”,见《列子·汤问》;“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馀响入霜钟,音乐终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学习过程】1. 琵琶女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命运、遭遇?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琵琶女:诗人:重难点探究2.文中描写音乐的部分有哪几处?重点诵读第二段,根据下面几个提示词赏析此段音乐描写。
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叠词和连绵词:侧面烘托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描写音乐的手法,写一段描写音乐的语段。
(100字左右)当堂检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6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 7 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课设计 6 语文版必修2第 7 课《琵琶行并序》教课设计6教课目的:1、品尝语言,领会诗中人物的感情教课要点:体会感情教课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构造有些特别,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
板书:哪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全诗内容?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出身漂零的故事。
下边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对于琵琶女(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相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相关琵琶女出身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比较,让学生领会两者之不一样。
明确:一略一详。
(二)要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1、琵琶女的出身中,有一个很显然的前后对照,同学们谈谈是什么对照。
以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质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
“钿头银篦击节碎,赤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绘,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喜悦一时的情状。
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伤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悟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率性戏谑,正如一出包含惨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沉思。
此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纪,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照,人情冷暖,昔盛今衰。
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喜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虑。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天之日多烦恼。
梦回过去,醒后倍觉悲伤。
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
但是,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如何表现呢?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要点剖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绘,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绘也特别切合琵琶女此时的年纪与心理。
《琵琶行》课时导学案2

二、引导学习: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四、延伸拓展:
全诗以叙事写起,中间交叉着描写和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收尾照应的圆形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引
导
预
习
1、找出文中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分析各描摹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及这样写的作用?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
业
布
置
翻译课文第二段
反
思
与
札
记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使用说明:
本节问题探究文中的音乐描写和作者产生的思想共鸣,使用分组讨论,集体归纳得出。
一、课文内容探究
1.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2、分析琵琶女的出场状况
3、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情况
(1)曲调高低起伏变化
(2)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1、比喻的修辞方面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双声叠韵词: 如“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4、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 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明确: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诗人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
感?
的心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
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
鸣。
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写作技巧分析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
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
”
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
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
艺术享受之中。
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
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
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
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
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
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