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2011——2012学年统考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试卷分析 文档

试卷分析 文档

2010——2011学年洛阳市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评析一、试题特点1.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但强调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坚持正面引导,重视现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2.走近高考,接近高考,部分试题或部分试题的材料源于高考试题,都能有所调整和改变。

3.突出主干,兼顾知识覆盖面,但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试题更多的引入新材料新情境,重能力立意,非常符合现代高考的命题方向。

4.紧扣考生对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试题设计相当精细而深刻。

5.突出学科特色,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更多的以文明史观等新的史观和理念审视历史,有一定的高度和新颖度,增加了试题的时代气息。

6.试题突出了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

7.能力立意为主,知识考查兼顾,宏观理解性的试题多而微观再现的试题少。

总体来看,期末历史试题非常切合当前的高考命题趋势,对今后的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其评析(一)、选择题期末选择题全部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但又不脱离教材文本知识,部分试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考查教材文本知识,既考查考生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教材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掌握,所以,对考生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考生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但得出正确答案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卷平均分为35. 21分,总体来看,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不过得分差距有所拉大。

具体答题情况如下题号 1 2 3 4 5 6 7 8 正答率84.6% 96% 15.4% 88.5% 57.7% 73.1% 100% 53.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69.2% 61.5% 61.5% 73.1% 34.5% 7.7% 50% 73.1% 92.3%18 19 20 21 22 23 2480.8% 88.5% 65.4% 61.5% 23% 19.2% 84.6%(二)、非选择题抽样调查显示,Ⅱ卷满分52分,较多的考生,得分在27至34分之间,人均得分30.5分。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本套试题既有对我市以往试题命制风格的继承,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继承: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材料新颖多样、设问灵活多变、贯彻三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

创新:1、强调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角度。

能力立意几乎贯穿试题始终,比较突出的如:26题通过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看法来解读信息、28题从大国发展变化的轨迹得出认识、29题从辛亥革命后农机与农具进口比例得出结论、30题从婚姻自主比例看社会变化、31题从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考分析能力、32题通过1939年毛泽东认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路来考历史概念考中国近代国情、35题提供世界两种经济体发展状况的阶段统计数据来考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能力等。

2、注重对教材知识模块以及历史事物发展脉络进行联系的、动态的考查。

模块联系:如:25题考经济对社会思想的影响、27题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28题考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31题政治革命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影响、40和44题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41题选官制度的变化对政治、教育、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5题思想与政治的关联。

历史事物发展脉络的动态考查:如:24题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演进、27题法国政体演进、28题近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29题辛亥革命后农机和农具进口的变化、30题婚姻习俗的变化、31题井冈山土地法的调整、33题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策的调整变化、34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35题1965年—1990年间两种世界经济体不同的发展轨迹、40题和41题涉及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45题胡适在五四前后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变化(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变化)。

3、隐性介入热点知识。

如:29题农业近代化与32题“三民主义道路”----辛亥革命28题大国发展轨迹------大国崛起35题开放与封闭的两种经济体----全球化40、41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社会和谐发展4、渗透历史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详解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详解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的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反映的是决定继承关系的依据是的长子继承制即符合要求的是C。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从政治关系的变动角度加以区分故先排除A 项;监察制度建立于秦朝故应该排除C;王位世袭制仍然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继承关系故应该排除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三练、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三练、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沫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5.明史记载:“(1425年)夏四月壬寅,帝(明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材料反映明朝A.皇权空前强化B.内阁参:与决策C.内阁统领六部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26.王夫之认为:“子曰,奢则不孙(通“逊”)。

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

《传》曰,俭,德之共也。

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

”材料表明王夫之的消费理念是A.俭奢有度B.崇尚节俭C.量人为出D.自给自足.27.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

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则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B.重塑了人们的伦理观念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颠覆了人们的价值信仰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主题B.关心社会变革为前提C.认识自然规律为导向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5.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说:“夫天性—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旨在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6.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

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洛阳市第一次大练习历史学科试题分析一.试题特点与期中考试试题相比,一练试题的特点可有归纳为“三项不变和两大调整”。

“三个不变”是指:第一,命题理念不变,即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和史学观念,面向现实,贴近生活,坚持能力立意,正面引导。

第二,试题风格不变,即创设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三,考查方向不变,即结合一练具有的诊断、检测、反馈、导向四大功能,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两大调整”是指:第一,试题难度稍有降低。

目前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是成人化、学术化、细节化、边缘化,一练试题有意避免这些因素造成难度加大。

以第25题为例,期中考试考查的是宋代经济,细节化的要点较多,考生作答有一定的难度;一练试题考查的是近代前夕清朝的宏观了解,考生相对更容易着手。

另外,为了降低难度,试题的常规化趋势非常明显,第3题出自是2012年山东卷;第4题出自2010广东卷;第7、11、12、14、16、18、20、23题的材料也是常见的,第27题中的材料有些甚至是教材中有的。

与期中考试相比,本次试题选择题平均分27分左右,材料解析题31分左右分左右历史二本线,平均分应该在58分左右,期中考试平均分在50分左右;一练二本线67分,而期中考试二本线是62分。

第二,基础考查稍有加强。

这一个调整实际上还是根源于降低难度,加强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刻意要降低难度。

以均田制的考查为例,期中考试依托唐宋变革论的学术底蕴,考查的是均田制的崩溃对中国古代土地、经营、赋税制度的重大影响,这些教材没有明言需要考生运用严谨的历史素养推断的知识,难度较大;一练试题第4题中关于均田制的考查是直接以均田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切入,考生相当熟悉,就简单多了。

二.试卷分析1.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确答案】D正答率43.15%。

洛阳市2012

洛阳市2012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

佛教与道教主张出世,宗教职业者、专一的信奉者要出家,不过世俗人的生活。

儒教主张入世。

儒、释、道三教并称,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佛教的著作和教义比较明确,但道教的意义的理解比较含混,道教内部和反对道教的人士也没有讲清楚。

学术界长期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

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

老子或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

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

司马谈的道家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

秦及汉初有许多学派反映统一的趋势,秦朝有《吕氏春秋》,汉初有《淮南子》,后来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创立的新体系。

这个“道家”乃是黄老思想的一个分支,与先秦老子、庄子关系不大。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是宗教家,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

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与佛教经典不同。

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

念《老子》的也只是巴蜀的五斗米道,影响地区仅限于汉中地区。

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

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

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

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属群众中也得到推广。

老子被道教捧上教主地位,从时间推断,应在东汉时期。

老子被道教奉为神,与先秦的老子无甚关系,而是与西方的佛教与本土的黄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

洛阳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洛阳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洛阳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90分钟。

2.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第6页答题卡内。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苟子强调的是A.法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B.“法治”优于“人治”C.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D.法治应与人治相结合2.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A.法律的权威性B.君主制定法律C.君臣均受法律制约D.法律应体现君主的京志3.“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地之何人为贵”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4.“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

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至良知5.李贽在《老子解》中写道:“致……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李贽所要表达的观点是A.主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张个性解放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6.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到:“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杜会分开。

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孺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这段话强调的是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B.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分不开的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D.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未经检讨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11——2012学年“一练”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1、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比较直接考查的知识有:2题百家争鸣、3题三教合一、4题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6题明清中后期的商业、9题牛顿力学体系、10题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20题中美关系、23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5题民生主义、26题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农业措施及其结果、27题关于对待中西方文明的态度等等。

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份试卷显然占了很大的比重。

2、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如:第1题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第2题墨子的兼爱、第3题三教合一与理学、第4题人文主义、第9题牛顿力学、第10题英国资产阶级代制、第12题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第14题断发易服、第15题文学流派的特点、第17题国家资本主义等。

3、强化对历史事件特征的考查。

如第4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第5题宗教改革特征、第6题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特点、第10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阶段特征、第19题1957——1961年农村经济发展、第20题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第21题二战后福利国家发展变化的特点、第22题世界格局变化、第24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等。

4、依然注重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

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道题中。

比较突出的有:1、3、5、6、7、10、11、12、13、17、21、23、24、25、26、27题。

显然这些题的难度也较大。

5、紧随高考趋势渗透时政热点,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

如25题考辛亥革命。

要求学生理解材料中观点:“辛亥革命是‘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

通常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结束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绝不只是推翻了一个朝代,不是简单王朝更替,而是从此之后帝制在中国结束了。

所以该题极具探究性。

而第27题与期中考试相比,完全是开放的,且从文明史观的角度也很具探究性。

总之,试题选材丰富,视野开阔,从古代百家到近现代的学者、教授、总统甚至国务院;从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到电视传媒;从古代雕塑、人物图画、漫画到曲线图;通过一段话、一幅画、一幅图;一段历史材料、一种历史现象和情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来设问,既注重基础兼顾知识的面,又多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符合市一轮教学的指导思想。

试题有一定难度,其考查的方向和意图,渗透的理念和思想,给我们启示颇多,定会推动着我们今后的教学。

二、重点试题解析:(一卷平均得分27.05。

选择项后边附的是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按%统计。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该观点旨在强调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10.58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6.41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51.25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18.56解析:正确答案C。

宗法制是政治组织,抓住材料中“相对封闭”和“生存土壤”,那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此段话是强调自然经济对宗法制的影响,故C 正确。

A、B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符,D项夸大了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对宗族组织的影响,且此题是在问宗族组织的生存根基而不是延续的问题。

错选:D项最多,其次B项。

错因:死记知识,单纯从课本出发,没有利用好材料;不能提取关键信息或不理解关键信息;不能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即从经济和政治关联的角度思考问题。

3.右图为《三教图》。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16.45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69.67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4.95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5.74解析:正确答案B。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潮”是“三教合一”,它初露端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归儒,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显然其他三项错误,故推动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的诞生正确。

错选:A项最多。

错因:没有抓住“三教合一”这一社会思潮来考虑问题;对“三教合一”的潮流和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解不准且记不清楚,比如选A、选C;对材料理解不透,如选D。

5.《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60.28B.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性质截然不同14.40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8.97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13.03解析:正确答案A。

C、D项表述错误,容易排除。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所以B项认为二者性质截然不同,错误。

从材料看“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可以看出宗教改革的政治性,故选A。

错选:B项最多。

错因:对“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不能理解并加以推论;对宗教改革的的相关知识掌握薄弱,排除不了C和D。

6.右图为“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该图表明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量涌现13.95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24.74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53.43D.黄淮流域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 4.69解析:正确答案B。

此题的时间限制是明朝中后期,A项错在“大量涌现”C项错在“开始出现”,D项错在“北比南繁荣”,B项与图中现象吻合且表述正确故选。

错选:C最多、其次是A项。

错因:对教材中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状况掌握的不好,对图形类试题信息解读不够,再者对该图考虑得太过复杂也会错选。

8.以下关于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 8.39B.与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相一致 7.24C.代表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14.32D.表明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滋生 66.81解析:正确答案D。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之一。

材料中选取其两个观点已足以说明他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

错选:C项D多。

错因:没有弄清楚明末清初思想家代表的阶层。

课本表述是市民工商业者而不是资产阶级,对此,学生记忆不牢固。

也没有弄清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区别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

10.《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

”这表明光荣革命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34.88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33.94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12.06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15.84解析:正确答案A。

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是在强调它对于议会与国王地位的影响。

A项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体现了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趋势,故正确。

光荣革命后,英王逐渐“统而不治”,而不是立即丢掉实权“统而不治”,在《权利法案》颁布后直到内阁制度的形成期间,虽然议会拥有立法权,可是英王还有行政权,B项体现不了英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逐渐上升的变化,所以排除。

C项“最终确立”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英国是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此题反映不出率先形成,所以D项排除。

错选:B项最多。

错因: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没有理解透彻,对于“开启”、“宣告”、“标志”、“率先”等关键表述的忽略以及理解不够。

1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76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9.65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16.77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50.56解析:正确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手工业是“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科技含量不高,相当于工业原料。

其“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在于列强大量低价收购掠夺,故D正确。

根据材料时间提示和排除A、B 项。

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错选:选A、C的多。

错因:对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好。

13.杨德才教授言及近代某次战争时说:“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

”材料所说的“这场战争”的后果是A.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的方案 9.37B.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57.07C.洋务派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运动25.83D.国民政府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39解析:正确答案B。

关键是弄清此题所说的是哪场战争。

抓住“索要巨额战争赔款”这个信息C、D很容易排除。

而与A、B所述事件相关的分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抓住“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个关键信息可确定是甲午中日战争,而A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多大关联,所以正确答案为B 项。

错选:C项最多,其次是A项。

错因:没有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对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够。

15.《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

这部小说体现了哪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A.古典主义 4.17B.浪漫主义 15.53C.现实主义 15.21D.现代主义 61.76解析:正确答案D。

紧扣材料信息“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符合现代主义的特点。

错选:B、C项多。

错因:对相关知识记忆不牢。

17.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7.01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42.5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9.57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37.49解析:正确答案D。

从1921年这个时间信息可知,此题考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自从《土地法令》宣布土地国有化直到苏联解体,苏俄的土地国有性质一直没有变化,故A项表述错误。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利用、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苏俄表现为新经济政策中国有工业方面的做法,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建国初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