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太原市2015一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怒。

“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了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遮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怒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遮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性。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3分)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语文试题

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真实是作假在假定性的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

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的真实。

它既不同于生活真实,也不同于科学真实。

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又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进行揭示,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讲究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如七八个人就等于千军万马,骑马只有动作没有实具等等。

其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

这是由于,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搬照抄,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的艺术情境的假定性显而易见:它们或者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汇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情境世界,或者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

现实型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

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文学反映生活本质求“真”这一审美价值取向存在的普遍形态。

因此,鲁迅说: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

这种“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艺术效应,建立在它们符合事理逻辑或情感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在能为读者所接受的基础上。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知、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如我国历代诗、词、曲、剧中的王昭君,历史人物只有一个,而她的艺术形象却千姿百态,面貌各异。

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11.30)试题 含答案

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11.30)试题 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

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1) ,洞 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为右计使 昌言代之
/欲 倾
C,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 以厌 入/望 常求 自安之计
昌言代之
D。
/董 俨为右计 /使 欲倾
“ (2× 滕王阁序》 中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 惧/无 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 倾 昌言 代之
,
杨徽之耿 介正直。对温仲舒 、 寇准用 拼搏奋进 来获取 高位 的行为表 后辈致 力趋竞 以获得高位。
示不满 ,认 为他 们使
D,杨 徽之 才华突出。与入谈论 ,熟 知典故 ,并 能详记 唐朝 以
终 日忘 倦。
7。
来 的士 族 人物 ;尤 好论 诗 ,常 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泊 方 固宠 ,谓 徽之遣熙构飞语 中伤 己,遂 白上。 译文
样的情感 ?请 简要分析 。 (4分 )
王 褚深所 唯李 肪、 蜂职
5.下 列对文 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 确 的一 项是 (2分 )
A,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惧/无 以厌人/望 常求 自安之计
倾 昌言代之
B。
三冫 舀篇名旬献写(5分 ) 《
10,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
“ 协和万 邦” 便 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 范。类似的说 法还有 “ 以和邦国,以 统百官 ,以 谐万民” (《 周 “ ” ・ “ 札 天官 冢宰》 孔子把 )。 和 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 的原则,提 出 柔远 能迩 ,以 定 我 置 之 以和也 ” 。构建 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是 中华文叨几千年来特续不断的理 想。 `平 人 与 自然的和谐统 一,汉 代 以后被 表达 为 “ 天人 合 一 ” ,成 为 中华 文化 的价值理 想。所 谓 “ 人 ” 天 合 一 ,就 是注重人 与 自然的和谐合 一,注 重人道 (人 类社会法则)和 天道 (宇 宙普遍规 律 ) 的一致 ,不 主张把天和人 割 裂开来。天人 合 思想不强调征服 一 自然、 改造 自然 ,不 主张 天 、 人对 立 ,而 主张天 、 人 协 调。根据 这种思想,人 不能违 背 自然 ,而 应顺从 自然规 律 ,使 自 己的行 为 与 自然相协调。我 国古代的天人 合 一思 想,一 方面注重人 是 自然的 一部分 ,注 重人 在 自 己身上 体 现 自然的本性 ,致 力于人 与 自然统 一 并与 自然融为 体 一 ;另 一方面主张 人主 动配合天地的生生 变化 9在 与 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 并促进 宇宙的和谐 与发展。这种 追 求人 与 自然和谐的思 想 对纠正 无限 制地征服 自然、 不顾及环 境 与生态平衡 的观念 ,促 进 经 济社会全 面协 调 可 持续发 展 ,具 有重要现 实意义 。 在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 中有 一种冲 突意识 ,总 想用 自己的力量 ,以 自我 为中心 ,克 服 非 宰制他 者 、 我、 占有别人 。因此 ,在 西方历史 上 宗教战 争非常戏酷 ,中 国则没有 出现过那 样的宗 以 教战 争。可 说′ ,2o世 纪两次世界大战 ,其 文化 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休 来讲 ,同 西方文化 和西 方价值观相比,中 华文化 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 高于冲突。 (摘 编 自《 和谐 高于冲突》 ) 1。 下列关于 第 一 、 二段 的表述 ,不 正 确的一 项是 ” “ ” A。 与西方文 化和西 方价值观 相 比 ,中 华文化和 中华价值观 更强调 “ 和 ,对 和 的追求也形 成 了中华文 明特 有的思维方 式和价 值取向。 ” “ B,“ 和 具有 的 和谐 ” 的意义旱在虞舜时期就 已出现 ,春 秋时期 的史伯提 出“ 和实生物 ,同 则 ” “ ” 不继 ,使 和 的思想得到 了发展。 C,“ 八 音克谐 ,无 相夺伦 ,神 人以和 ” 说 明我 国古人 就 以音乐之和 来 比喻各种事 物之 间的和 “ ” 谐 ,最 终使 和 成为一种普遍追 求。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byfen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byfen

太原市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 :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 分钟,满分100 分。

第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鲍勃?迪伦不仅在某一方面跟萨特、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者相通,还有人说,他跟德里达、福柯等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美国哲学家乔迪?罗切雷奥说: “迪伦的抗议歌曲展现了启蒙运动的社会哲学,而他那个阶段之后的作品则引入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洞察与含混。

” 启蒙哲学家康德号召人使用理性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扩展自由和确保幸福。

康德相信人类的反思和社会行动能够克服那些损害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的传统与权力。

康德知道人类距离这些理想还很远,但人类有能力理解不公正并实现进步。

迪伦早期的抗议歌曲指责美国的体制未能达到他们声称的启蒙运动的平等理想。

他在《飓风》中写道: “看着他遭受那些显而易见的陷害,我不禁为生活于这片土地而感到羞耻。

在这里公正是儿戏。

”他意识到进步面临强大的阻力,但他认为道德反思最终会指明正确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不像启蒙运动那样认为普遍的真理和价值观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迪伦放弃抗议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的转向。

他突然开始怀疑平等原则的意义: “我说出‘平等'一词,就像是婚礼誓词,但我那时太老,现在我比那时年轻。

”这段副歌的含义是,平等的理想很天真,不能像他曾经以为的那样构成清晰的进步之路。

启蒙运动有一个教义是,人类的理性能带来进步和人类的逐渐提高。

迪伦对进步表示质疑,他宣称人类头脑的成就如登月实际上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人性不但没有不断提高,世界反而被暴力统治着。

后现代主义者一个问题是,他们的行动跟他们的结论是矛盾的,按照他们的看法,就不存在批评现有社会的立场,但他们一直是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

他们抗议启蒙运动的理想,那就等于认为没有这些原则会更好。

这仍然包含价值判断。

他们批评用理性去追求自由,但他们仍试图把人类从理性中解放出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pdf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pdf

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 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 2.C(解析 C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 3. D(解析 D项,“相同的”有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 4.A(淫:过多) 5.D 6.B(原文中的张养浩并非是直接向皇帝进谏。

) 7.(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8. “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2分)“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2分) 9. 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③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④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10.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1.(1) AB(C项概括不全面。

“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

D项,分析不当。

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反响热烈”。

E项概括不当。

“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写对一个给2分)(4分) (2)①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

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

②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10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10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命题、校对:张宇张林霞(2015.10) 第Ⅰ卷阅读题 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出题、校对:(2016.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沉鱼落雁花愁颤马瑞芳美女有没有标准?中国和外国的标准相同还是不同?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有时候好像不同。

1986年在哈尔滨国际红学会上,纽约大学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如果拿西方标准衡量《红楼梦》,十二金钗没有一个符合西方对美女的要求。

西方讲究三围,要求胸围三十二英寸,腰围二十二英寸,臀围三十六英寸。

拿这个标准来对照《红楼梦》里的人物,林黛玉肯定不够,晴雯也不够,薛宝钗可能还是不够,大概只有傻大姐够。

当时我就反驳唐先生:傻大姐不可能够,因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她的腰像水桶,哪儿可能有玛丽莲·梦露那样的水蛇腰?这番“论争”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红学家都乐坏了。

中国最美的小说《红楼梦》美女成群,但是拿西方观点衡量,一个美人儿都没有!岂不成了笑话了?西方对美女要求是什么?“黄金分割”。

要求身体各部位有固定比例:头部、颈部、肩部、胸部、手臂、手、腰、腹、臀、腿、脚,互相之间有非常严格的比例,不符合比例,就不能算美女。

其实,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和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要求一致。

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达到两个字:“美钧”(即美均)。

美要和谐匀称,恰到好处。

西方美女哪一位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维纳斯——西方公认的美神。

西方社会对女性美讲究三围,说穿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

西方对美女的要求,要身材和面部的黄金分割,要面容姣好。

而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什么?不是黄金分割,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浓缩成八个字、四个典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具体写美女怎么美,美女的眼睛什么样,鼻子什么样,身材什么样。

而是写外界对美女的感受,而且不是人的感受,是大自然其他生物对美女的感受,这是拟人化描写。

写的是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对美女的感受。

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本来不可能有人的感情,但是古代文人想象美女使它们产生羞愧之感,鱼儿羞愧地沉入水底,大雁羞愧地从天上掉下来,月亮羞愧地挡住了自己的光辉,花朵羞愧地凋谢了。

我们首先要澄清一种广泛误解,很多书、很多辞典都解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个典故分别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落雁”典故是庄子创造的。

《庄子·齐物论》:“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闭月”典故是曹植创造的。

曹植《洛神赋》写美丽的洛神出现,像光彩四射的明珠,周围一切黯然失色:“仿佛兮如轻云之蔽月。

”“羞花”是大诗人李白创造的。

李白诗《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

”后来《五代史》用“花见羞”称呼一位美女,从此,小说、戏剧出现无数的花见羞和百花羞,一直到《水浒传》还有。

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连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期)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要求。

B.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和谐匀称与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是一致的。

C.西方公认的美神——维纳斯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

D.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不同是不能够成立的。

B.作者认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形成的水桶腰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

C.作者认为,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与西方讲究三围是一致的。

D.作者认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没有关系。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A.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是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著名代表。

B.按西方观点衡量,《红楼梦》中的成群美女不算美人儿。

此观点不合理。

C.《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美丽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

D.“羞花”是李白在《西施》中创造的,用来赞美杨贵妃是不合理的。

二、古诗文阅读 (28分)(一)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

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

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

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

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

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

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而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

”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遂赐进士出身。

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

游请以玠子拱代挺。

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

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及挺子曦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

江西水灾。

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

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

”除军器少监。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

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

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荫.补登仕郎荫:因祖宗功德B.有市.北方珍玩市:买C.渎.乱名器渎:贪污D.谙.典故谙:熟悉5.下列各项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2分)A.由是为所嫉 B.炎莫谁何C.不拘礼法 D.见讥清议。

6.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B.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C.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D.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4分)(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

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4分)(二)诗歌阅读 (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游广胜寺(清)吴向荣苍烟遥锁梵王宫,鞭指崖关落照红。

僧踏乱云归别径,人随飞鸟入层空。

残碑岁久埋霜雪,古木秋深啸雨风。

更欲将身凌绝顶,分明塔影挂长虹。

注:梵王宫,寺庙。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4分)9.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颈联。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长恨歌》)(2)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

(《拟行路难》)(3)楼船夜雪瓜洲渡,。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听泉东山魁夷鸟儿飞过旷野。

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

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

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

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

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

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

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

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

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

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它们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

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

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

这是困难的。

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

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

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

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

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注: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作品并称“双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在文中,鸟儿只是一个意象,它是人类自身的写照,是一个渺小又勤勉,同时又迷惘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