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四节海陆变迁(湘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本节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层次原因和过程的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等,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海南岛的变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

3.案例分析: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多样性。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

板块张烈
long
long
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板块1
精品课件
板块2
板块张裂的地六方会大形板成 块裂示谷或意海洋图
板块挤压的地方会形成 山脉、岛弧链或海沟
喜马拉雅山脉 岛弧链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精品课件
东 非 大 裂 谷
精品课件
想一想:这些都是真的吗?
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会继续长高!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A来自BCD
E
F
G 精品课件
A B C
精品课件
AC
精品课件
1.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 德 国的 魏格纳 提 出来的。
2. 全球由 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 交界处 活 跃。
3. 世界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
是由美
洲板块和
南极洲
板块、
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
4. 两大火山地震带是指: 环太平洋
震带 和 山地震带。
证证据据132板::块构造学说
动古非物老洲的地和相层南似的美性相洲(似轮海性廓牛和的和连拼鸵续 鸟合性)精品课件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⑴ 六大板块: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⑵ 不断运动: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
断变化的; ⑶ 内稳外活: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 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 还是 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
陆地会移动吗?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七年级地理上第四节海陆变迁课件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第四节海陆变迁课件湘教版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 要发生地震?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 保护措施:
1.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2.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3.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万一被关
在电梯中,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4.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5.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6.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 书《神仙传 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 大。
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 所觉察和认识。
火山喷发与 火山(volcano) 的形成
精彩展示 -----我的地盘 我做主
让学生观察模拟图形,感知板块运动 原理, 理解地表形态变化。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 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 板块张裂拉伸运动 形成裂谷、海洋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日本能称得上头顶火山口,脚踏地震肚皮上跳
舞的国家呢?
让学生体会到: 日本生活精彩、富有动感、
速度+激情
轻松演练
1.三峡地区发现了三叶虫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这里曾经是海洋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B.这里现在又变成了海 洋 C.这里将来会变成海洋 D.不能说明什么 2.地球岩石圈由( ) A.六大板块组成 B.七大板块组成 C.三大板块组成 D.四大板块组成 3.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样板块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由于( ) A.板块的上升 B.板块的下降 C.板块的张裂 D.板块的碰撞 5.下列说法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有六大板块 B.板块内部较稳定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D.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 成的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1. 大陆漂移说是( )国的( )提出的。
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 ), 板块外部地壳( )。
3. 板块交界处有的( ),形成( ); 有的( ),形成( )。
4. 板块交界处( )频繁,全球两大火
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沧海桑田
在课本40页-41页找找海陆变迁的例 子,看看哪些是短时间的激烈的,哪 些是长时间的?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 《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 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 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课本勾画地表形态一直处在变动之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知1 地表形态变化
练习册 26页3
印度尼西亚
会 看 图, 44 页
46页活动2,
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时,下列做 法正确的是( ) ①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可以头顶棉被蹲在室内房屋的 三角空间中 ②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惊慌,尽量挪开头部、胸 部的杂物,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 撑残垣断壁 ③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 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信号 ④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 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 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
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
的大的10主.要39原平因方是千米增(加D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第四节:海陆变迁
云 南 石 林
云南石林是两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过地壳运 动、风雨侵蚀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
一、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
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 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 些 信 息 又 说 明 了 什 么 ?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证据一:轮廓相吻合 证据二:古地层分布
证据三: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证据四: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大西洋两岸同纬度地 带有相同生物分布
海牛和鸵鸟都 没有远涉大洋 的能力,都不 会飞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一、六大板块
观察六大板 块分别包括 哪些陆地和 海洋?
二、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 火山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A B
C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明确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海陆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记住6大板块、并会说世界火山地震与板块的关系二、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教材、地图册等条件。

运用看图、读图、用图、绘图等技能。

三、自学自研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 和 之中。

大多数地表形态变化往往需要经历 的时间,有些地标形态的变化是瞬间发生的,如 、 。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 ,青藏高原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青藏高原曾经是3、大陆漂移假说是由20世纪 国科学家 提出的。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有 大板块,分别是 、 、、 、 、 ,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澳大利亚大陆所处的板块是 。

5、指出右图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的名称。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

7、板块 或 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如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位于 与 交界处。

8、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

四、小组讨论1、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 ,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 之间A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 、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相撞形成的,东非裂谷带是由于板块和 板块张裂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相撞形成 ,马来群岛由于处于 板块与 板块、 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大西洋是 板块与 板块、 板块张裂形成的。

课 题 姓名班级 小组 评价 授课时间 第四节 海陆变迁五、展示交流各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做好展示内容。

六、练习达标1、请阅读下面“台湾海峡的变迁”,回答有关问题: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 :
世界海陆变迁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见到了仙女 麻姑,大家举杯欢宴, 麻姑说:“我自
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
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 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 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
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
中行路都会扬起灰”。
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
和变化之中,并能举例说明。 2、能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故事, 并谈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并能 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的主要内容。
4


3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 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讲述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
移假说的故
事,谈谈你 从中受到了
什么启示.
欧洲、非洲
与南、北美
洲拼合示意

泛大陆 泛大洋
泛大陆破 裂、漂移
七大洲 四大洋
简 述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的 内 容
1、认真观察 2、提出假设 3、寻找证据 4、得出结论
指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
读图,说出六大板块名称 C
E
D A
B F
南海 美牛 洲、 的鸵 分鸟 布在 图非 洲 和
一般而言,煤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科考队 员在终年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请用 你学过的知识简要解释这一现象。(2007
年济宁中考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