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2016年秋季启动基础教育改革 推广现象教学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康建朝李栋(资料图片)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将于2016年8月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
其实,这轮基础教育的新课改在2013年2月就启动了,与新课改相关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也在2015年2月被审查通过。
日前,英国《独立报》称,芬兰基础教育将取消学科教学,是有史以来“最激进”的改革。
那么,这轮新课改到底怎样?笔者在芬兰访学期间,有幸从查阅媒体报道、梳理政策文献、聆听芬兰教育行政官员和中小学校长专题讲座、对话芬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观摩芬兰中小学课堂等多个侧面,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将于2016年8月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
最近,一些国内外媒体宣称,芬兰基础教育将不再进行书写教学,而改为键盘输入教学。
对此,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日前在官网发布消息辟谣,指出芬兰只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适当减少书写教学要求,加大键盘输入教学比重,但并不会取消书写教学。
为何要进行课程改革自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首届国际学生学业评估(PISA)报告的十余年来,芬兰基础教育被公认为世界的佼佼者,一度被称作世界第一。
芬兰基础教育如此成功,为何还要进行课改?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性影响和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使得芬兰必须寻找新的知识领域来保持竞争力,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正在经历显著变革,用人单位日益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未来就业所需的新技能不断呈现。
芬兰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日渐明显,知识和文化成为一个地区在整个社会中保持自身优势的更加重要的手段。
国际流动性元素日益增多、移民显著增加、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孕育催生新的社会活动模式,使芬兰社会不可避免地更加多元化。
所有这些,都要求未来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多元文化理解、社会交往、信息获取和加工、学习与思辨等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许多芬兰校长认为,一场新的课程改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教育领域面临的旧问题和新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实施与启示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实施与启示作者:冯玮华来源:《管理学家》2021年第05期[摘要]芬兰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着力点,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挑战。
文章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关注点,研究分析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置、课程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分析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的优点,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改革;跨学科能力;芬兰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5-0095-022012年,芬兰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
2014年,芬兰国家教育部颁布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并于2016年修订。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以芬兰国家教育部门进行总负责,以网络公考、专家建议、教师建议、社会调研等方式保证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国家层级的国家核心课程,地方层级的地方课程,学校层级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规划。
国家核心课程是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由基础教育法规定。
国家核心课程系统地规定了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对各个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授课原则、所需支持、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教学评估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地方课程是由各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特色编制的课程,其考虑地方学生的需求、地方教育专家的教育设想及地方教育实践的自我评估和发展情况。
地方课程在实施国家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加入地方特色,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地方的多元化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个体学习规划是由学校编制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的个性化学习规划。
二、芬兰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在芬兰2016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芬兰教育教育的课程改革确定其核心目标为: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推动学校文化的繁荣和教育教学高效实施。
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就、挑战与改革

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就、挑战与改革21世纪以来,芬兰一直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词,在PISA当中连续三次蝉联世界第一。
成功的背后是芬兰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芬兰的教师教育以及综合学校改革被誉为芬兰基础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
然而,继xxxx6之后,芬兰学生在PISA当中的表现虽然仍处于世界前列,但有所下滑。
2017年是芬兰独立100周年,芬兰基础教育也在进行新的变革,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教授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让芬兰成为更加公平、更加卓越的国家。
一、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就及原因在xxxx0、xxxx3、xxxx6当中,芬兰学生的表现均是世界第一。
其中,芬兰学生的阅读素养在xxxx0和xxxx3当中均是世界第一,数学素养在xxxx3和xxxx6当中均是经合组织国家第一,科学素养在xxxx6当中排名世界第一。
在之后的PISA测试当中,芬兰学生的表现虽有所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芬兰学生在PISA当中表现优异,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一)综合学校的持续改革1968年,芬兰开始创建综合学校,1972年逐步推进综合学校建设。
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国家只对教育科目的目标和内容做出规定,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核心课程自行设计所需课程。
1998年,颁布《基础教育法》。
2001年,芬兰对国家核心课程进行改革。
2004年对课程、教学科目、教学大纲等又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国家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加强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控制,但是地方对教育的自主权仍然很大[1]。
2014年,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芬兰改革了2004年颁布的国家核心课程,于2016年在一至六年级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
经过近50年的发展,芬兰的综合学校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
(二)优质的教师队伍根据经合组织2013年的调查报告,在芬兰,有60%的教师和校长喜欢他们的工作,认为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工作在芬兰社会中非常重要;芬兰教师对他们在学校所做的事情的满意度是95%,享受他们的工作的教师占到91%;认为学校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场所的教师占88%,如果再次选择,仍然会选择教育专业的教师占85%。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合集目录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二、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石的芬兰教育生态系统兼谈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四、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浅析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芬兰的教育体系被视为全球领先的模型之一。
芬兰的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被尊重和激发”。
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芬兰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下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重视跨学科学习: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整合:芬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考。
强调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通过国际交流、多元文化融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尊重多元文化、具备全球意识。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我国的基础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跨学科学习:我国可以借鉴芬兰的经验,加强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整合:我国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国应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考,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芬兰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评价

芬兰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评价作者:韩宝江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1期芬兰自2014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并于2016年8月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吸引了全球关注。
芬兰基础教育在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的整体表现一直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也是众多国家前往考察取经的热点。
尽管国情有诸多差异,但芬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很多政策和做法仍然颇有借鉴价值。
芬兰教育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耐心以使他们充分发展,不支持精英、抢跑、竞争、比较,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而是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人格独立的个体。
力图使在校学生都能够欢乐、自然、个性化地成长,在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上、在教师团队温暖的感召下,健康、充分地接受成长中的教育。
一、课程设置的充分适应性芬兰采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标准体系,以《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引领学校管理、指导教育方向和规划课时设计,并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真正凸显了放权、分权支持地方教育部门进行课程建设的立场和态度。
《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第一章就提到了“地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各个城市有当地教育部门的“地方课程标准”,是对国家课程大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真正进行课程开发,以此实现课程的本地化、实施的自主权和个性化教学。
各地方教育部门把国家大纲本地化,进行更具可操作性的课程开发。
这一过程中,每个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建工作坊,经充分对话沟通后确立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
结合当地的人口民族、经济实力、区域文化,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研发形成符合当地学生情况的特色课程、文化认同教育,辅助学校的日常教学。
每个学校享有较大的课程建设自主权,由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制定“校级课程标准”,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制订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
全球热捧的芬兰“现象式教学”大起底

全球热捧的芬兰“现象式教学”大起底2016年,是芬兰全国围实施“现象式教学”的元年,消息一出,轰动全球。
世界各地的教育考察团纷纷到芬兰取经,想要把“现象式教学”的真经带回本国,其中也包括中国。
现象式教学(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由芬兰国家教委会2014年12月发布的1-9年级《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提出。
新大纲明确提出,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也即现象式教学(现象一词,指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为各个领域与学科)。
这次芬兰新课改的实施,曾被国外和国媒体报道为“颠覆性的改革”,所谓“颠覆性”是指芬兰在沿用传统分科制教学的基础上,向“跨学科学习模块”转变,以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competence)。
那么,新大纲之前,芬兰已有哪些条件能够支撑他们开展现象式教学?笔者将解剖芬兰高质量的教师,到解读师生培养的课程大纲,再到深入参观芬兰学校的教育资源等,逐一剖析芬兰能够实施现象式教学的土壤。
一、芬兰“现象式教学”的实施土壤笔者在芬兰中小学听课时,了解到芬兰的“现象式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另一种是由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合作教学”,完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任务。
为什么芬兰教师有这个能力“独立”或“合作”开展“现象式教学”?首先,是因为芬兰教师兼具全科制、研究型和自主权于一身,即高质量的教师为“现象式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就在小学实行全科制教师(class teacher),即一位班级教师负责几乎全部科目的教学(体育除外),几十年来,教师对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教学中也常常涉及到学科融合。
加上,70年代至今,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接受过至少五年的教育学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这就让芬兰教师不同于按教科书教学的传统教师,而是成为具有自主权的“研究型”教师,他们运用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去搜集资料,去设计适合自己风格和班级特色的教案,这就是“研究型”教师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是否写学术文章,而在于用科学思维设计教学。
现象教学与校本课程融合研究

现象教学与校本课程融合研究
郑秀敏;张议月;张小娜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2(42)20
【摘要】现象教学是芬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视交互与参与、重视
跨学科教学的教育模式。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引进现象教学,通过理论培训、现状诊断、教学行动等融合路径,进行了校本课程与现象教学融合的本土化的实践
尝试,取得了学生能力上的提升、教师专业上的发展以及师生教学实践上的进步。
通过深度剖析二者理念融合及实践融合的意义与方式,针对其在融合实施过程中面
临的校本资源利用、教师治学水平、学生个体差异、家校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郑秀敏;张议月;张小娜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市南
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9
【相关文献】
1.校本课程渗透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例
2.
融合微课程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研究\r——以\"舌尖上的化学\"为例3.微课在创客
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3DOne三维创意设计创客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4.基于花木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花木文化”校本课程课时教学设计5.“汉服文化”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学新助力——浅谈美术教学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象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以《作物栽培学》为例

2020年第24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34期 · 189 · 现象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以《作物栽培学》为例景立权,朱新开*(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现象教学法诞生于教育强国芬兰,优异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此模式是否适合我国?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比了两国的差异,系统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可行性,认为其首先适合在高等院校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推广。
本文又以其在《作物栽培学》上的实践为例,总结了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现象教学法;教学新模式;作物栽培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189-02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Phenomeno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rop CultivationJing Liquan, Zhu Xinkai(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Physiology/Jiangsu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rain Crops,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Phenomenon method was born in Finland, a powerful nation in education. It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s. Is the phenomenon method suitable for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feasibility of phenomenon in China wa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n, we suggested that the phenomenon method should be popularized firstly in the disciplines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practice of phenomenon method in crop cultiv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d a new teaching mode. As a result,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Keywords: phenomenon method;new teaching model;crop cultivation2016年,经过多年的推广之后,芬兰正式了废除了中小学分科式教育,转而采用实际场景的“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这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巨大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兰2016年秋季启动基础教育改革推广现象教学
芬兰将于2016年秋季启动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大纲中增加“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即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种现象或话题调配师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芬兰教委首席新闻官汉努·于利莱赫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以现象为基础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可以同时与来自好几个学科的老师进行互动,这是一种将能力培养和科目教学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法。
简言之,“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就是在传统的学科制教学基础上,开设一些实验性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
比如“联合国”这个话题,就涵盖地理、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又如“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于利莱赫托说,芬兰强调“通用能力和各学科之间协作的课堂教学,即跨学科教学”。
新的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们甚至可以直接参与试点教学项目的设计规划。
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交流和表达、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多元化的读写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对个人规划的能力等。
在推广“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的同时,传统科目的教学内容会相应减少,只保留关键性内容。
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学科制教学仍然是学校日常教学主体,但将更侧重跨学科融合,强调学科制教学与“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相结合。
改革方案说,愉悦的情绪、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以及创造性的活动,都有助于学习。
新教学大纲将进一步强化“愉快的学习气氛”及“寓教于乐”的重要性。
此外,这次改革还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特性,认为“多元化学习”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将学校变成“社区”,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以及能够得到鼓励的、有安全感的场所”。
据报道,近两年“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在赫尔辛基的某些高中进行试点,反馈良好。
从明年秋季开始,这种教学方法将在全国的小学和初中全面推广。
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广受关注,因其更加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且芬兰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也一直表现不俗。
在芬兰现行基础教育大纲中,包含许多实用性课程,如家政课(包括理财、烹饪、烘焙、洗衣及垃圾分类等)、手工课(包括棒针编织、钩针编织、缝纫、木工等),这些都是必修课。
此外,音乐和美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规定的必修课,这两门考试不合格,学生不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