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兰亭集序_的文辞要义与书艺内涵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1.时代背景:《兰亭集序》是东晋末年的作品,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混乱的时期。

王羲之以此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动乱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2.写作背景:王羲之在著名文人骚客谢安的邀请下,与一众文人墨客齐聚兰亭,共赏横溪之水,写诗作文。

王羲之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兰亭集序》。

3.主题思想:《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兰亭之景和文人雅集的场面,表达了王羲之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时代动荡的思考。

他以兰亭、文人雅集等象征意义的元素,寄寓了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4.文学价值:《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被广泛收入文学典籍中。

它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

5.艺术构思:《兰亭集序》以兰亭的景色和文人雅集的场面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详细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兰亭之美和文人之雅。

整篇文章由一句句铺陈的长句组成,采用了独特的行间对称布局,形成了整体的工整美感。

6.书法技巧:作为一篇书法作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充分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

他的字体工整、优雅,线条流畅,笔意飘逸。

他善于运用各种字体,如隶书、行书和草书等,赋予作品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7.语言风格:《兰亭集序》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全文运用了大量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王羲之还运用了折衷手法,将古代典籍的语言风格与自己的感悟相结合,使整篇文章既有古人之风,又富有个人特色。

8.网友互动:任何有关兰亭集序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文学评论、庆祝活动、社交媒体分享等,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内容。

在线讨论和互动也是一种了解《兰亭集序》的方法。

《兰亭集序》中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兰亭集序》中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兰亭集序中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行书,其成就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篇著名的文章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和深远的文化意义而备受赞颂。

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兰亭集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文化意义1.1 王羲之与儒家思想王羲之是儒学传统下熏陶成长的学者,他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理解,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文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理念。

《兰亭集序》中透露出对人格塑造、仁爱、礼法等道德标准的强调,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2 文学与艺术融合《兰亭集序》既是一篇杰出的诗文作品,也是一幅优雅细致的书法作品。

它将文学和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多重才华。

通过王羲之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准确的字体笔画,他成功地将文字转化为形象,提供了人们领略文学与书法相结合之美的独特体验。

1.3 文化传承与影响《兰亭集序》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被广泛地学习、模仿和传承。

它为后代书法家提供了灵感和指导,并使得“兰亭雅集”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之一。

二、审美价值2.1 空灵自然的美感《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目光。

这篇文章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运用了细腻而独到的笔墨技巧,给予读者一种超越现实、近乎梦幻般的视觉享受。

其中,通过碧水曲流、杨花落尽等描写,传达出宁静、深情和自然之美。

2.2 简约而富有韵律的书法艺术作为王羲之成就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展现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以简约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勾勒出每一个字体的形态特点,每一笔都准确而自然地传递着文字的力量和情感。

这种简练而又具有节奏感的书法艺术使得《兰亭集序》更加生动且独特。

2.3 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兰亭集序》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和出色的书法技巧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兰亭集序笔记整理

兰亭集序笔记整理

兰亭集序笔记整理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既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又是一幅绝妙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影响着后世千年。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的书法艺术堪称巅峰。

王羲之将行书、楷书、草书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王体”。

其笔画流畅,结构优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次,兰亭集序的诗词美学令人陶醉。

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韵味十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兰亭集序的散文风格独具魅力。

王羲之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叙事、抒怀、议论相结合,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才华。

在思想内涵方面,兰亭集序揭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王羲之在序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死亡的忧虑,同时强调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此外,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在序文中得以体现。

在这种哲学观念的指导下,王羲之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

兰亭集序在历史中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对后世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兰亭集序成为了书法史上的典范,吸引了无数书法家前来学习。

其次,兰亭集序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丰富了我国的散文、诗词艺术,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最后,兰亭集序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之,兰亭集序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高三网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高三网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高三网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兰亭集序,是唐代文学家王羲之的名篇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高三网秉承着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特别为大家总结了兰亭集序的知识要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伟大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作品背景和作者简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公元353年作于兰亭,当时王羲之已是当时唐朝的一位重要文化官僚。

他以书法家闻名于世,尤其擅长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这篇序文是王羲之的自序,也是为自己刻书而写的序言。

二、写作动机和主题王羲之在序文中提到自己在兰亭集会时的感受和想法,主题明确是表达他对自己行书艺术的看法和追求。

序文中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直观感受,体现了王羲之悠闲自得、豁达宽厚的人生态度。

三、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以行书为主,书写流畅且神韵独特,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

他以简练明快的笔触勾勒出自然山水的景致,墨色醇厚,意境深远。

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行间字体的错落有致安排,使整篇序文有层次感。

四、哲思和意义兰亭集序虽然只是一篇序文,但其中蕴含了王羲之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领悟。

他追求心境的宽广和自由,使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宁静与慰藉。

五、影响和价值兰亭集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艺术上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还让人们认识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忙碌的工作生活常常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宁愿。

而兰亭集序所表达的心境和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思考和追求的。

通过欣赏这篇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强自己对美的追求和人生的热爱。

总之,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

通过对文中的主要主题进行点评,可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与特点。

1. 爱国主题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国家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去任官后的不满和对乱世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旺的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2. 文化主题
《兰亭集序》充满了文化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赞美。

王羲之以自己的书法才华为豪,通过对自己兰亭集会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美感。

文章中的描写充满了诗意,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禅意主题
《兰亭集序》中体现了王羲之对思想的崇尚。

他通过描写自己与自然的融合、与酒的沉醉,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愿望。

文中多次提到了清心寡欲、自得其乐的境界,传递了思想中的自我修炼和超脱尘俗的意味。

4. 人生主题
《兰亭集序》还涉及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以兰亭集会为背景,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留恋和对岁月易逝的感叹。

通过对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提及,强调了人生美好瞬间的珍贵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可以概括为爱国、文化、禅意和人生等方面。

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彰显了作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兰亭集序的内容的理解

对兰亭集序的内容的理解

对兰亭集序的内容的理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序文,描述了王羲之与朋友们在
兰亭游玩的情景。

这篇文章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王羲之与朋
友们的游玩、饮酒、吟诗作画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和知
音之情。

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友情、
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言优美,充满了对自然、友情和艺术的赞美和颂扬。

从文学角度来理解,《兰亭集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
现了作者对人生、友情、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以兰亭游玩的情
景为背景,以游玩、饮酒、吟诗作画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作者与
朋友们的豪情壮志和知音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
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理解,《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经典之作,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游玩、吟诗作画、交友之风。


羲之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其书法风格影响深远,而《兰亭集序》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文学、绘画等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是一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游玩、饮酒、吟诗作画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友情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的经典文学作品。

_兰亭集序_de文化解读

_兰亭集序_de文化解读

而这种慨叹, 不是消沉, 不是沉寂, 慨叹中却焕发出倔强的生命创造
,为中华 到了 “ 一死生 ” 和“ 齐彭殇 ” 为虚妄, 漓的鲜血 ”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
“ 问《 史记・秦始皇本纪 》 : 词汇词语。 何” 何: 是呵问。 谁何: 关塞 ":
” 死, 这是难以苛求的。 对此笔者以 为值得商榷, 这并非 “ 难以苛求 ” 的 问题, 说东晋士人 “ 意志消沉, 不讲 求进取 ” ,也是不合那个时代之事 实的 # 这在 《 世说新语 》 中是多有论 述的 $ 。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 学的, 因为它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近代哲学之 “ 生命情调 ”“ 宇宙意 识” ,是在晋人超脱的境界里萌芽 出来的。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 并没有必然地导向消极悲观, 反而 激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 以扎实的 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 “ 空无 ” 。 因 我以为将此视为他们对生和美的 珍惜更为得当。 正是因为他们认识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 力和内蕴, 就会那样真切地 “ 复活 ” 家阿米尔说: “
这个 “ 痛” 字凝聚了王羲之 景 ” 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 痛哉 # ” 情致化之景, 即是主客体交融的产 物。 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 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相感应,相互 交流与相互共鸣。 自然的存在与人 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 活, 展示人的精神品格。魏晋时期 是被称为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觉醒 的时代, 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 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 他们自觉 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 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 量和活力。 置身其中, 人似乎忘却了 自我, 与物同化, 生命意识渗透在深 邃的宇宙精神之中。 返观之, 如果作 者缺乏宽厚博大的情怀,缺乏自由 活泼的心灵,是否会有 如此动人的感受呢 " 我

对兰亭集序的鉴赏和感受

对兰亭集序的鉴赏和感受

对兰亭集序的鉴赏和感受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且其文章内容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的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每个字的笔画都显得轻盈而富有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其字形的大小、肥瘦、疏密等方面的处理都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集会的情景,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不仅是一件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一篇思想深刻、情感真挚的文学佳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每览昔人兴感之 由,若合一契”,呼应上文对人之常情的一段叙写,人 寿不永,好景难长,乐极生悲,悲而至痛,这是自古而 然的。“临文嗟悼”不能释怀,呼应上文“‘生死亦大 矣’,岂不痛哉”,作者面对古人感伤文字产生了共 鸣 ,悲 痛 久 久 不 能 平 静 。 引 之 于 古(人),证 之 于 今 (己),哲理诲人且无不说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这两句化用刘琨《答卢谌书》中语,已成此 序命意的根本),作者认为将生与死等同看待是荒谬 的,将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是虚妄的,批判了时人推 崇的“一生死”、“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正因为如 此,故王羲之们选择了不同于庄子的寻求生命达观 的方式,在山水之中观象味道,超然逍遥,以抗拒生 命被无端淹没的隐痛。后文警示世人:生死不能同 一,悲乐不能替代,达观得自山水。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 第122页。
③ 萧元:《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版,第164页。
王羲之虽不可能预知数百年后的孙氏有“五乖 五合”一说,但反过来我们揣度王羲之所作《兰亭集 序》或许对孙氏“五乖五合”学说的形成有过启迪和 示范作用。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在暮春三月,天 朗气清,群贤雅聚,流觞唱咏,心旷神怡,灵感顿生, 文思泉涌,纸墨应手,正是“五合交臻”的最佳状态, 因 为 得 心 应 手 ,所 以“ 神 融 笔 畅 ”,这 才 有 了 文 至 观 止、书臻神品且载誉千古、名冠天下的双绝的诞生。 移时换景,这样的杰作是不可复制的。
二、《兰亭集序》的书艺内涵
墨宝《兰亭集序》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享誉书坛,这是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衡量的。在书 法艺术发展史上,《兰亭集序》是一座里程碑,这座里 程碑的基石是王羲之以笔墨为成分浇铸的。它包含
如下几个方面。 (一)得心应手,神融笔畅。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有一个著
《兰亭集序》,我们除了从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维新 文风上获取美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生 的感悟和对生死的思辨 (即怀抱) 予人以重要的启 迪,格物论理具有哲学家似的深邃和睿智。
唐人李嗣真称王羲之的行书“如清风出袖,明 月入怀”③,这话虽不是专对《兰亭集序》而言的,但 也可看作是对《兰亭集序》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的 评 价 除 了 褒 扬 其 点 画 、结 体 、章 法 等 形 式 上 的 自 然 流畅外,重要的是诠释了“天下第一行书”的丰富内 涵之所在。
《兰亭集序》感悟人生、思辨生死,具有深刻而睿 智的诲人哲理,读者能从中获得匪浅的教益。
(二)不事雕琢的语言,维新骈俪之文风。 《兰亭集序》的写作是置于当时的社会习尚和流 行文风的双重背景之下的,因情写景、感悟人生、思
2010 .2 117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辨生死乃针对当时的社会习尚而言,而王羲之的行 文风格对当时流行文风的改良或曰维新起到了带头 作用。当时的东晋文坛有两大特点:一是脱离实际的 论道谈玄,二是骈辞俪句的形式主义文风。《兰亭集 序》一变玄风,有真景,有实情,有哲理,意兴旷达,寄 托深远。景的描写有抒情笔调而使情理具体化、形象 化;情理的渗透从风物出发使笔下之景空灵化、含蓄 化。理因情生故而不乏情之韵趣,情在理中所以情得 理之深度。清美的画面、丰沛的诗情、深湛的理趣,与 一般“人间烟火”味融为一体,这在当时是别开生面 的。同时,文章摆脱了骈俪之桎梏,一洗绮丽之脂粉, 采用奇句单行的句式,驱遣省净质朴的语言,不刻意 求骈而曲折自如,不修饰、不雕琢而情味隽永,矫健 清婉而风骨爽峻,直接开启了陶渊明清朴通脱文风 的端绪,为后世散文乃至白话文散文的创作和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名的“五乖五合”之说,其中的“五合”阐明了书写情 境、书写工具、书写时机的选择机宜,即最佳书写应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 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 欲书,五合也。……五合交臻,神融笔畅。”①这段话的 意思是:“神怡务闲”(心神安逸、没有俗事干扰)时可 事书写;“感惠徇知”(酬谢他人惠予和逢遇知己故 交) 时应欣然命笔;“时和气润”(天气晴和、气候宜 人) 的情况下适合作书;“纸墨相发”(优质纸墨能得 心应手) 时宜于动笔;“偶然欲书”(灵感偶然而至或 有书写欲望)时最适合书写。孙过庭的这个论述,其 旨要是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如何使笔下所书“优质 化”,即告诉人们,书法创作要考虑当时的心怡与气 躁、主动与被动、气爽与天燥、灵感与神疲、纸墨之优 劣等各方面适宜与否。
短暂之憾,其后又分写“乐”的不同情状:一种人相聚 斗室以畅叙幽怀,另一种人寄情山水而放浪形骸;分 写之后再合写,虽然性情各异、动静有别,但人之常 情则一:人总难免为“欣于所遇”之“乐”以及“情随事 迁”之“忧”所左右。下文由“感慨系之”进一步生发 “悲”意,过去的欢乐已为“陈迹”,自然引人感伤(顺 承),而人的寿命“终期于尽”,更是令人悲痛(递进)。 文中“俯仰”三次出现,有的重在实指动作,有的重在 概括过程,但都隐含人生短暂的意识,这种意识渐次 加浓。“悲”的色调和分量也是渐次加浓的,始而“感 慨”,继而“兴怀”,最后言“痛”。其实这也是对第一部 分写景文字所隐含命意的解说—— —时光飘忽而人生 短暂,盛事不常而乐极生悲,故不可不珍惜美好时 光,应该到自然美景中去获取生命的超然逍遥。
118 2010 .2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三)笔墨唯美,神韵典雅。 以上两点是针对《兰亭集序》的形式而言,这一点 是就《兰亭集序》的神韵而言。一般说来,书法艺术的 形式美是可以明眼观察到的,而神韵美则需要通过形 式美来细细品味的,一幅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更表现 在耐人寻味的神韵之上。毫无疑问,《兰亭集序》的神 韵是颇耐人寻味的。神韵是书家综合素养或曰多方面 学养的体现,《兰亭集序》的神韵所体现的正是王羲之 在社会阅历、思想智慧、文化学养、艺术积累等多方面 的综合,这样的书法杰作非学富五车而不能成就。王 羲之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而显妍美,遒媚劲 健且自然精妙,从这一点可以想见王羲之笔墨功夫之 深厚;从结体上看,序中文字书写个个中规中矩,该紧 凑时绝不松散,当舒展时也绝不拘谨;章法布局如上 所言呈现出雍容儒雅之态,不紧不慢,从容谋篇,既无 大片留白之疏,也没有局部拥塞之密。 透过《兰亭集序》的用笔、结体、章法等形式再来 揣摩其神韵,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尊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表现出来的神韵:一是唯 美,这种唯美表现是形式化的,点画(精到)、结体(紧 凑)、章法(雍容)无不如此;二是典雅,这种典雅是透 过它的唯美形式表现出来的,折射出王羲之社会阅 历、思想智慧、文化学养、艺术积累等多方面的过人 之处,内涵丰富,品后回味隽永。 清末学者余嘉锡有言:“盖右军亦深于情者,读 《兰亭序》,足以知其怀抱。”②从文学的角度去品味
(二)行笔酣畅,章法雍容。 书法作品的章法有多种形式,或行列分明而规 整有序,或布白巧妙而奇趣横生,或疏密相间,或虚 实相生里,或如鸿儒踱步雍容文雅。《兰亭集 序》的笔墨章法正如这最后一种。当时的王羲之获 得了最佳创作时机和创作心境:阳春三月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且少长咸集,欢聚一亭而畅 叙 幽 情 ,此 情 此 景 令 王 羲 之 心 旷 神 怡 ,于《兰 亭 集 序》的文、书创作上步入了“神融笔畅”的佳境。自开 篇 书 写 到 文 章 束 尾 ,其 运 笔 始 终 不 疾 不 徐 ,墨 线 总 是 流 畅 连 绵 ,起 承 转 合 自 然 合 则 ,章 法 上 没 有 大 起 大落,点画精到一丝不苟,线条匀停粗细适宜,字形 无 变 大 同 小 异 ,没 有 疏 密 的 强 烈 对 比 ,也 没 有 虚 实 的 极 度 悬 殊 ,既 无 一 泻 千 里 似 的 狂 放 ,亦 无 踟 蹰 犹 疑 般 的 滞 涩 ,一 气 呵 成 略 有 涂 抹 ,畅 达 为 书 自 然 天 成。这样雍容的章法真正如鸿儒大家之行步,脚踏 实地款款而行,不紧不慢斯文儒雅。单就其笔墨章 法而言,非“五合交臻”而不能为之,非“神融笔畅” 而不能成之。
(一)不随俗流的人生观,有别老庄的生死观。 魏晋是一个生命意识觉醒的年代,如何对待人 生、如何摆脱生死之痛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士大夫之 族思想关注的焦点,他们有的服药吞丹,有的栖隐林 泉,有的清谈老庄,有的潜心翰墨,以期延长寿命或 求得忘情达观。晋室南渡后,世家大族的名士生活优 裕而又富于情趣,追寻山水之美,诗意享受人生已蔚 然成风。对此风习,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哲学家 式的睿智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关于人生和生死, 对照《兰亭集序》的文辞我们分别体味之,或可以做 这样的理解: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对人生的感悟。“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八个字为总写,概括人的一生而隐含人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书 法批评学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邹志生,武汉工业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湖北 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系列《书法教程》主编;张鹏振,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及教材多部。
① 孙过庭:《书谱》,萧元:《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版,第125页。
(三)寓情于景文辞优美,应景抒情感悟深刻。 序文的开篇介绍雅集之盛况,将写景与抒情融 为一体,畅抒文人雅士之幽情。在简洁地交代了聚会 的时间、地点、因由和人物之后,王羲之便以明快的 笔调描绘了三个方面,其一为宜人之良辰(紧扣“暮 春”):不仅“天朗气清”而且“惠风和畅”;其二为会稽 之美景(紧扣“兰亭”):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三为赏心之乐事(紧 扣“修禊”):或“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或“仰观宇 宙”、“俯察品类”。— ——前面对“良辰”、“美景”与“乐 事”的描绘其目的在于为后面抒情做铺垫,引出“所 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抒 发文人雅集之情怀。这一段描叙的笔墨粗放潇洒,但 春光的明媚恬适、环境的幽静融和、雅集的热烈欢 快、叙谈的深情畅怀、名士的旷达超迈,在这里都一 一表达出来了。联系上下文对庄子以相对主义的眼 光达观看待生死寿夭的否定,可知作者在写山水之 乐时已寄寓了这样的情怀:真正的生命达观(摆脱生 死之痛),要到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中去寻求。明确 了这一点,读者也就弄清了前面的写景与后面的抒 情之间前果后因的内在联系,懂得了作者寓情于景 的艺术匠心。 品罢《兰亭集序》的文辞内蕴,下面我们就来细 细欣赏《兰亭集序》的笔墨情趣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