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 LY
烛之武退秦师(二课时)-精选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参见P56注释,补充:《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
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概括内容:第1段,写秦、晋围郑。
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五、自读并讨论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无能为也已。
——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够。
已:同“矣”。
3.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概括内容: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文解读
3、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 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 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 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 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课文解读
1、本文主要人物介绍。
【郑伯】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 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 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 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 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
左 传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基本情况及写作背景, 2. 艺术手法: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入手,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 典等艺术特色。 3. 写作意图: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 渴的情怀。
导语: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
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 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 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 吗?
课文解读
6、本文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三、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
“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 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 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人教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5.(1)先是从正反两面分析郑亡对秦国的利弊。首先,说明不灭郑,则郑可为秦国提供种种方便和好处。其次,灭郑,则秦国越国而鄙远,无利可得,好处都是晋国的。这样一说大大削弱秦国灭郑动机。(2)然后,再挖出秦晋的旧事;说明晋国也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如晋文公。
D.丙午,古代纪时法。以干支纪时,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循环纪时。
8.下列对两个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年少时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拥有赵衰等五位德才兼备的好朋友。
【人教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20分钟,分值:40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 说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 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
字词的疏通,下面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在诵 读中回忆一下全文内容。古人说“春秋无义战, 唯利而已”,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课 文,看一看本文叙述的这场战争是否如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分析全文内容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形 势危急。(2)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均与晋 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3)两 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 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分析全文内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1.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秦、晋、郑三国之间,秦与郑之间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这是烛 之武能够顺利说退秦师的最根本的原因。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至少让秦伯 明白:伐郑于秦无利,存郑于秦有益。在利与害的选择面前,秦伯当然不 会舍利而取害!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 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 不提能示知:人(善1)任晋,公有子人重认哪天一的种“看秦法、?晋围郑”;大军压境, 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 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 有什么作用?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的篇幅倒也不长,300多字,但其中牵扯的文言现象实在不少。因此,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习,我们不妨放慢步伐,争取达到学生自主或合作逐字逐句疏通文意,找出重点积累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如“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等。同时认识一些文言句式,并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难点
初步积累每一段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认识每一段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并积累下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导
激情导入。亮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下发第二课时导学提纲)
学生激情感染进入课堂状态
明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思
依据导学提纲,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必要时利用工具书)逐段逐句逐字理解疏通文句。先独立解决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再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作答
堂清
教学反思
教学后完成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 不合格[ ]
教研组长(签字):
检 查 日 己解决问题,在记录困难所在,以备“议”是同伴互助。
议
小组内交流独学时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同组同学帮助解决。
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展
重点问题由小组代表登台交流展示;新生成的问题提出,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并一起解决。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点点温柔[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_以礼之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人: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以及教学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各版本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部编版教材将其收入选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部分,旨在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与“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两项任务结合。
本课将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分析,让学生体会语言精妙。
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论述技巧,并通过随堂检测训练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和阐述发现。
完成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
本课通过情境设置法促进学生深入质疑,结合时代背景探索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关键、探寻语言逻辑下的思想内涵,并通过经典名家评论丰富课堂容量,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对“春秋之‘礼’”的内涵深入探究,完成课标提出的“传承中华文化”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1、通过第一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已经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论辩艺术的归纳分析和历史叙事中的思想观念。
教学目标1.学习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2.学会分析历史叙事中的思想观念。
3.挖掘春秋时期“礼”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古人的论辩艺术,探寻语言逻辑下的思想内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动画短片、历史文献、文字演变历程图片、网课书籍资源推荐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随堂检测自学---阻滞---合作探索---输入---吸收---应用---评估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明确目标:1.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2.学会分析历史叙事中的思想观念。
3.挖掘春秋时期“礼”的深刻内涵。
观看视频回忆历史背景;齐读教学目标视频激趣,帮助学生明确“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假如你是秦君,听完烛之武的劝说你认为哪些语句能够打动你?请你结合文本,揣测秦君的心理并展示。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段!)齐读课文;自主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精讲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赐 晋 (负于秦) 利 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郑既知亡
亡郑陪邻
(表面)
对秦 对秦 对秦
舍郑利秦
(关键)
亡郑阙秦
(深入)
对秦
分 析 有小害(离间) 利 弊 , 委 有小利(利诱) 婉 曲 折 有大害(瓦解)
退出(示弱)
层 层 深 入 , 步 步 逼 近
——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 的说服力。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 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牛刀小试
早恋,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话题。它 像一朵美丽的花,过早地开放在了不属于 它的季节。走在美丽的校园中,有时会看 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现象。这与中学校 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你会怎 么进行劝说呢?请你借鉴烛之武的巧妙的 语言艺术,以老师、同学或家长的身份, 写一段劝说辞。
现在,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重新发现: 从小孩子开始到大人,无论在学习、游戏、工作中, 不爱说话、不会说话的人都被爱说话、会说话的领导; 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一定是人才; 会说话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思想、思维、逻辑、知识、 智慧、聪明、自信; 有口才,不一定能成功;没有口才,肯定不能成功! 而且,很多中国人在热衷于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还 不会说中国话; 我们还发现…… 从现在开始思考:我会说话吗?马上行动!让自己 “会说话”!
“会说话”有几个下个标准: 言之有物——有知识、有思想、有内容; 这是根本。 言之有序——有逻辑性; 言之有理——有道理; 言之有礼——有礼节; 言之有文——有文采; 言之有情——有情感; 言之有趣——有幽默。幽默是语言的一种 境界。 当然了,“会说话”≠“能说会道”。 古人云:口者,心之门户也。“会说话”, 反映的是你内心的东西。
让劝说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吧! 让劝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交桥吧!
2、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 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 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拿 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毕竟人都是有自 尊心的,就连三岁孩童也有他们的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 费力地说服而受其支配。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 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 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 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 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 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 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 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老 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诚恳,反问语气。 害,动摇秦君. 委婉,平缓。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第五步:推测未来,
反问语气 劝秦谨慎. 语速承前 语气平缓,诚恳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反问语气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执教者:李勇
文言知识大比拼
实 词 解 释 词 类 活 用 古 今 异 义 特 殊 句 式 重 要 虚 词
实词解释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 军: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 4、又欲肆其西封。 肆: 5、阙秦以利晋。 阙:
词类活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共其乏困
古今异义
(1)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2)行李 今义: 古义: 今义:
(3)乏困
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夫晋,何厌之有?
(6)以其无礼于晋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诵读全文,感知人物形象
在你眼中,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 “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 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 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 发皆,合作探究
• 探究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 什么能一步步说服秦穆公退兵?
温馨提示:1、明确角色,谁是劝者,谁是被劝者; 2、按照说服的技巧来进行说服; 3、注意措辞,说服的对象,切忌空讲大道理。切忌 乱套大帽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尤为重要。
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烛之武委婉劝 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 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 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 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 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 生活中也需要劝说。话题:
1、高一(2)班的王小强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你怎么劝说他戒 掉网瘾? 2、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工作,正好赶上学 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 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假如你 是这位班主任,你会怎么说服学生参加这次劳动呢? 3、李明要参加探究性课程活动,可他爸爸不同意,认为会影 响儿子的学习。如果请你去说服李明的爸爸,该怎么说?
朱自清曾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 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戴尔· 卡耐基 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 技术,85%取决于沟通。”所以,对于21世纪的人来 说,拥有好的口才至关重要。
让自己“会说话”
我们都“能说话”,但不一定“会说话” “能说话”,也就是你能表达你的意思而已; “会说话”,是说,你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 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去表达。 “会说话”,是说,你能用恰当的语言打动你想沟通的 对象。
温馨提示: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 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
(语气沉着真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第二步:阐明利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反问,语调略高。 第三步:替秦着想, 较轻,有力而肯定 第四步:引史为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以利相诱. 例,挑拨秦晋. 态度诚恳,中速读。
花开应有时
青春期的你们,叛逆而又感情丰富,异性之间互 生爱慕是正常的。她是属于这个生命阶段特有的美 丽。我们没有理由制止她的发生,但不能任由其发 展。止步于朦胧,让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与 纯洁。 如果任由这份感情发展,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荒废学业,使人更容易受伤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即使这些你都不在乎,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早恋 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结同心,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那 个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爱慕的对象。因为中学 生的恋情大多由外貌的吸引开始,又因为新的更吸 引人的外貌的出现而结束。所以,早恋的结果往往 是鸡飞蛋打。 每一种花都有其开放的季节,爱情之花亦是如此。 只有在属于她的季节开放,她才能开得更加绚烂, 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