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古代姓名由来
6.以先人名或字为姓。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王的 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7.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 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9.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 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10.以谥号为姓。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12.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 公子、公孙等姓。 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2.背诵烛布之武置的作谈话业内容。
3.课外阅读《重耳出亡》。
一词多义

重点词语积累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重点词语积累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鄙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重点词语积累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烛之武
思考探究
人物形象归纳
深明大义 知难而上 机智善辩
佚之狐 晋文公
慧眼识才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中,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龙潭虎穴,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 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答案示例: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 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任务二 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 五问? 参考答案:一问:越国扩疆,易乎? 二问:亡郑陪邻,值乎? 三问:东行有朋,害乎? 四问:朝济夕设,信乎? 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2.语言若使用恰当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直击要害的劝说能化干戈为玉帛。请感受烛之武劝说中能审时度势、 精准把握对方心理的劝说技巧。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的“传”意思为“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左传》是一部对儒家经典《春秋》进行注释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标题是编者后加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 事件作为标题。
示例:那天,妻子做了许老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许老吃不下。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 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 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 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封”是“疆界”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退”是动词的使 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文解读
3、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 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 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 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 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课文解读
1、本文主要人物介绍。
【郑伯】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 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 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 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 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左 传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基本情况及写作背景, 2. 艺术手法: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入手,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 典等艺术特色。 3. 写作意图: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 渴的情怀。
导语: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
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 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 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 吗?
课文解读
6、本文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三、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
“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 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 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2课时加复习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2课时加复习课

诵读提示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佚之狐( yì )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 戍( shù )之
三 用自己的话讲述你读到的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 危机。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 之武。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 后述其利害。烛之武毅然受命,只身 夜往秦军,说退秦君。秦君欣然与郑 结盟留守并退兵。晋军不得已也退兵, 郑国转危为安。

行李
夫人 无能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古义: 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有不利焉。”许之。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翻译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郑无矛 盾冲突, 晋师出有 名,秦既 是友情出 演,也为 图利益。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军 秦 军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 “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 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 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 《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 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 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 “春 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 梁传》。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点点温柔[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均为历史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言行品德,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本单元,应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叙事的艺术。

学情分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语法把握不准,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诵读,之二是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义的根底上,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设计:思考探究法,比照探究法。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味人物性格;2、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2.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导入。

二、重温故事情节。

三、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佚之弧--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者。

完成教学目标一。

四、比照探究。

列举邹忌与齐威王、魏征和唐太宗、比干与纣王的事例,探究劝谏在古今的意义。

完成教学目标二。

五、课外阅读《左传》中的短小篇章,拓展学生视野。

周维纳。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第二课时)

小试牛刀
早恋,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话题。它 像一朵美丽的花,过早地开放在了不属于 它的季节。走在美丽的校园中,有时会看 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现象。这与中学校 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你会怎 么进行劝说呢?请你借鉴烛之武的巧妙的 语言艺术,以老师、同学或家长的身份, 写一段劝说辞。
花开应有时
青春期的你们,叛逆而又感情丰富,异性之间互 生爱慕是正常的。她是属于这个生命阶段特有的美 丽。我们没有理由制止她的发生,但不能任由其发 展。止步于朦胧,让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与 纯洁。 如果任由这份感情发展,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荒废学业,使人更容易受伤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即使这些你都不在乎,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早恋 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结同心,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那 个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爱慕的对象。因为中学 生的恋情大多由外貌的吸引开始,又因为新的更吸 引人的外貌的出现而结束。所以,早恋的结果往往 是鸡飞蛋打。 每一种花都有其开放的季节,爱情之花亦是如此。 只有在属于她的季节开放,她才能开得更加绚烂, 更加长久。
《左传》

在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 时期,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 之间,以其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纵 横捭阖,左右天下的局势。烛之武就是其 中的一个,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文言知识大比拼
实 词 解 释 词 类 活 用 古 今 异 义 特 殊 句 式 重 要 虚 词
•口悬河汉 •舌摇山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探究
• 探究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 什么能一步步说服秦穆公退兵?
• • • •
主动示弱,消除戒备 分析弊利,动摇诱惑 以史为鉴,挑拨离间 预测未来,劝秦小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试牛刀
早恋,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话题。它 像一朵美丽的花,过早地开放在了不属于 它的季节。走在美丽的校园中,有时会看 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现象。这与中学校 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你会怎 么进行劝说呢?请你借鉴烛之武的巧妙的 语言艺术,以老师、同学或家长的身份, 写一段劝说辞。
《左传》

在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 时期,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 之间,以其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纵 横捭阖,左右天下的局势。烛之武就是其 中的一个,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文言知识大比拼
实 词 解 释 词 类 活 用 古 今 异 义 特 殊 句 式 重 要 虚 词
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东道主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2)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3)乏困 今义:疲劳。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3)辞曰:“臣之壮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夫晋,何厌之有? (6)以其无礼于晋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在你眼中,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实词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 从属二主 驻扎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把…当作边邑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延伸、扩张 4、又欲肆其西封。 肆: 侵损、削减 5、阙秦以利晋。 阙: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如果)没有
词类活用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即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 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阙秦以利晋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共其乏困 西。
花开应有时
青春期的你们,叛逆而又感情丰富,异性之间互 生爱慕是正常的。她是属于这个生命阶段特有的美 丽。我们没有理由制止她的发生,但不能任由其发 展。止步于朦胧,让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与 纯洁。 如果任由这份感情发展,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荒废学业,使人更容易受伤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即使这些你都不在乎,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早恋 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结同心,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那 个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爱慕的对象。因为中学 生的恋情大多由外貌的吸引开始,又因为新的更吸 引人的外貌的出现而结束。所以,早恋的结果往往 是鸡飞蛋打。 每一种花都有其开放的季节,爱情之花亦是如此。 只有在属于她的季节开放,她才能开得更加绚烂, 更加长久。
•口悬河汉 •舌摇山岳
合作探究
• 探究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 什么能一步步说服秦穆公退兵?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主动示弱,消除戒备 分析弊利,动摇诱惑 以史为鉴,挑拨离间 预测未来,劝秦小心
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
处处为秦着想 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三、善于揣摩心理。 四、讲究语言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