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诗词五首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
合集下载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 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 “郁孤台”写起?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 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 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 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暗用典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 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 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 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极 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写出了人民背离故园的 无尽悲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 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造口: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 金兵入侵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 (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 到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 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 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 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有感而发, 写了这首词题写在造口的墙壁上。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 不停地向西北流去,中间有多少 百姓的血与泪。 遥望故都汴京, 可惜又被群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 毕竟仍向东流去。黄昏的江边我 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 传来鹧鸪鸟的叫声。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 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 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 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 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 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 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人的思绪也似这 江水般波澜起伏,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用)ppt课件

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 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 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 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
“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 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 的悲痛之情。
18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 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 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 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 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
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
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13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 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 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表达词人怀念中原、渴望 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2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 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 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 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 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 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 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 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 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 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 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词人把自己 的情感,借鹧鸪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较为含 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 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 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 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
“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 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 的悲痛之情。
18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 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 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 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 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
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
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13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 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 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表达词人怀念中原、渴望 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2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 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 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 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 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 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 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 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 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 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 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词人把自己 的情感,借鹧鸪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较为含 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词意+效果: “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 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词意+效果: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词意+效果: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 去的惋惜。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 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 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 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艺术手法:
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 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主和派的 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 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 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 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 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 切怀念。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 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主题: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 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 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8.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8.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 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诗词五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的是什么? 遮不住收复失地的决心。 东流去: 比喻,词人以赣江之水比喻军民抗敌 收复失地的决心。
赏析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人为什么而愁? 愁山河破败,忧国忧民。 写鹧鸪有什么作用? 1、鹧鸪的叫声烘托词人此时的满腔愁绪。 2、表达词人忠于南宋,绝不向金屈服, 坚定自己的报国志向。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燕赵侠士”辛弃疾
•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豪放词的代 表人物,与苏轼合称 “苏辛”。一生力主抗 金,所写作品多表达自 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你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感慨,控诉。
赏析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 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在北宋时期是当 时世界上最繁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 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望: 表达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可怜: 表达词人对失去北宋的惋惜。
赏析
•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 土和抗敌军民表示深切的怀念。
词意理解
• 根据注释,理解词意。 郁孤台 长安 鹧鸪
背景
郁孤台建在江西赣州的贺兰山 顶。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十月,金兵入侵江西, 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奔逃到造 口,金兵追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 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 者来到这个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 这首词。
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欢迎使用本课件
祝您桃李满天下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 诗词五首 第五课时 菩萨蛮(共12张PPT)

①可怜:可惜。
②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③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④愁余:“余愁”的倒装,我感到忧愁。
⑤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凄苦。
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 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 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 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 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① 无数山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江晚正愁余④ ,山深 闻鹧鸪⑤ 。
本课结束
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 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争 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 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比喻压制爱 国者抗金收 复中原的反 动势力,主 要指主和派 (投降派)。
反映作者壮 志难酬的悲 愤心情。
三、归纳小结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 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 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强化训练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 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 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菩萨蛮ppt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两宋豪 放词派的代表,宋词的集大成 者。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 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 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 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 宗,迄今不废。” ——《四库总目提要》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
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
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 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 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裕太后从洪州沿 赣州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 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 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 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 在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 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 词。
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 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 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 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 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 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 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 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 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 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 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 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
上片写了登临时所见的哪些景物?包含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郁孤台下清江水” ,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 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 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 逃难民众的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 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 的政治事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 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ppt课件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东流去 愁余 闻鹧鸪
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 壮难酬的悲愤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北方领土和 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 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 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 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 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 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 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 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背景介绍
朗读技巧
1、读准字音。 2、语速较缓,注意停顿,读出轻重音。 3、有感情地诵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感慨、控 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主题: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 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 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系有重阙赏都注到译原 故封重,析。释无文文 园闭遮境:此:数:: 、的拦界抬处长青我西 而意,顿头代安山举北 故味望时遥指:。头望 国,也无望宋今 眺长 难顿望限长都陕 望安 回挫不高安汴西 西, 的有见远,京省 北可 沉力,。西。西 的怜 郁,境然风可安 长无 的表界而残怜市 安数 心达遂,照:, ,山 情了一无,可为 可。 。作变数汉惜汉 惜
·
创 作 背 景
·
---
品 欣 赏
菩 萨 蛮 书
。下绵水顶今的点书
江 西
了 这
延 不
, 思
) ,
江 西
词 。
刑 狱
江 西
造 口 壁
首绝绪俯省作驻造
词,也瞰赣者节口
,于似不州至赣壁
抒是这舍市造江》
发“江昼城口,是
国借水夜区,途辛
家水般流西远经弃
兴怨波逝北眺造疾
.
4
人难广境造从腔赏注人译原 上
作 品
的到,,口百磅析释的文文 阕 悲江不国是里礴::眼::
日 ) , 字 幼 安 , 号 稼 轩 , 山 东 济 南
弃 疾 (
年 月 日 -
年
简 介
2
作
品
江 青 西郁
欣 赏
晚山 正遮 愁不
北孤 望台 长下
菩 萨
余 住 安清
蛮
·
,, 山毕 深竟 闻东 鹧流
,江 可水 怜, 无中 数间
辛 弃 疾
书 江
西
造
鸪 去 山多
口
。 。 。少
壁
行
人
泪
.
。
3
作
亡山澜而部郁口任《 的”起去贺孤时江菩 感,伏的兰台所西萨 慨写,江山(作提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请分析“鹧鸪”这一 意的不满和 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 情。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 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 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 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 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 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 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 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 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 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 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 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 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面清江水长流,中 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是感慨,也是控诉。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 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 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 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 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 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 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 首词。
“多少行人泪”极写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深重苦难。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登台向西北遥望旧日 京城,可惜有无数青 山遮住视线。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 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长安”,“可怜”两 句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 的怀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 惜。
上片:
§作业
背 诵 全 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南宋 词人。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 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 激烈,人称“词中之龙”, 与苏轼并称“苏辛”。著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 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 余首。
下片:
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主题: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追昔抚今, 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 可阻挡的不胜信念,同时也 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 望眼,使他望不到 “长安”,但却阻挡 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 决心。用”东流去” 的江水喻军民收复失 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傍晚在江边我愁绪满怀, 山林深处却传来鹧鸪凄 苦的啼鸣。
词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 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 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 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控诉金兵南下,对北 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 达了深切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 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 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 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 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 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 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 和派(投降派)。
§朗读全词
山 深 闻 鹧 鸪 。
江 晚 正 愁 予 ,
毕 竟 东 流 去 。
青 山 遮 不 住 ,
可 怜 无 数 山 。
西 北 望 长 安 ,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菩 萨 蛮
【 书 宋 江 】 西 辛 造 弃 口 疾 壁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 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 “郁孤台”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