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单式 ”培养 模式 是 指企 业按 其 发展 规模 ,预测 人才 需求 订 量 ,向学校 “ 订单 ” 下 ,组 织学 校 进行 人 才培 养 工作 。这种 “ 订
单” ,不 仅是 一 张用 人需 求 的预 定单 ,而 且是 涵盖 整 个教 育 流程 能 否适 应经 济发展 和建设 需要 , 主要看 专业设 置是否 以市场需 求为 做 适 。 被社 会 、 的一 整 套 培 养计 划 ,是学 校 与 企业 共 同挑 选 学 生 ,制 定 教 学计 导 向 , 到 “ 销 对路 ” 培 养 出来 的学生 能否 学 以致用 ,
划 ,教 学 内容 由双方 商定 或征 求企 业 的意见 。这种 模式 走 出 了一 用 人单位 接受 , 在工 作 岗位 上发 挥作 用 。 种职 业导 向性 就是从 某 这
条职业技 能教 育与人力 资源有 效配置 的全新 路径 , 不仅降低 了企业 个 岗位群 出发 , 职 业分 析 , 进行 了解构 成这 一职 业 岗位工作 的重 要 内容 , 支撑其 职业或工 作所 需 的知 识与技 能 , 确定课 程 、 明确 从而 专 人力 资源 培养 的成本 ,还 为学 生提 供 了就业 机会 ,形 成学 校 、学
生 、企 业 多 赢 的 局 面 。 详 而 述 之 ,“ 单 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具 业及 其设 置 以及教 学 内容与 方法 等 。 订 因此 ,订单 式培 养 ” 有效解 “ 能 有 以 下优 势 : 1 、可 以针 对性 的准 确把 握市 场 的脉 搏 学校 在 企 业 有效 “ 需求 ” 的前 提下 ,让 企业 参 与 制定 人 才
分析 , 对学 校制 定 的教学计 划 提 出合理 的修 改意 见和建 议 , 然后 培 养 出的学生 更具 社会 适用 性 和 岗位 适用 性 。 促使教 师教 学 、 研 与 科 二 、 “ 单 式 ” 培 养 模 式 在 发 展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订 1 订 单式 ”培 养模 式 存 在风 险的 不 可预 测 性 。 当今社 会 、“
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

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摘要: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突出问题,“订单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加以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特别是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
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阻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比较严重的是“职教普教化”现象。
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
(二)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难以合格完成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
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
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
因此,即使学校接到订单,也难以按用人单位要求完成。
(三)如何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是一个难点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订单培养”是21世纪初在职业院校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
本文从“订单培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政策上支持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促进的作用,建立订单培养的预警监控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培养;困境;对策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大量实践表明,订单培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改革统招统分的办学体制后,一些职业院校就开始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以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并以此来推进学校的就业工作。
其中,“订单培养”就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面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面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安置就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数量及素质增长三方面的矛盾。
订单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
[1]“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该模式能实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的理论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践效果却是“订单”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或只是表面上的合作,没有深度的融合。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沿海和中部地区、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订单式”模式受到重视,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或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订单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职业院校订单班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依托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学生未来的就业稳定,教学工作也更具针对性。
但是订单班教育目前还处于应用的初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使职业院校订单班教育发挥更显著的功效。
关键词职业院校订单班教育问题对策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Order Class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Institution//Zhao Yingying Abstract Order class education is a new method in vocati-onal institution.The institution needs to sign of training plan with the company to ensure that the students'employment stable,and the education work may be more targeted.But th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it need to develop the order class education through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 vocational institution;order class education;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Author's address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473000,Nan-yang,He'nan,China1前言加速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当前工作的重点。
为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订单班教育近年来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备受关注。
新形势下学校订单培养模式调研思考

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01
不足
02
缺乏灵活性:订单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一旦企业 需求发生变化或合作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订单培养的效果。
03
成本较高:订单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本相对较高。
04
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订单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 好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机制,以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总结词:有待改进
详细描述:某本科院校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案例三:某培训机构订单培养模式实践
总结词:创新尝试
详细描述:某培训机构采用订单培养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 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竞争力,为职业教育培训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与企业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更好 地适应企业需求。
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
及时更新教材和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 新教材和课程,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新、 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停 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合作和资 源共享,难以实现真正的产教
融合。
面临的机遇
政策支持
政府对于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 和鼓励,为学校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推动
新的科技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学校订单培养模式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对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了具体规划和布局,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地位”等,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提振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势气。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认可度”不高调查显示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末路选择”,只有考入本科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读职业院校,从家长到考生一致对职业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抗拒当技术工人难有出头之日,导致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报考职业院校成了考生“无奈之举”“末路选择”的窘迫。
(二)职业教育同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职业教育是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提升蓄力添势。
当年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侧多元化日新月异、技术攻坚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技能考核、创新能力等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达成同频共振的效果,还无法从区域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特色等角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技能培育、实习实训、专业技能提升等。
(三)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匹配度”较低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模型及成效与当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的学生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车间实习实训为辅,校内期间无法充分得到技能进步、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对专业素养、行业需求缺乏认知和定位,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低下;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也只是纸上谈兵,未能有效实质性落实。
(四)职业教育所育之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高职业教育所育之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普遍偏低,与本科生相比更是自惭形秽,一定程度上从骨子里认为不如白领,在车间工作只是工人角色,难以寻求职业光明和走出精彩,职业教育人才无形之中内心背负着一种难以释怀的精神压力和职业束缚,自身专业、技能、创新优势无法发挥和展现。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实效性低下的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
为了提升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关注、完善实习计划提高实习质量,以及落实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订单式培养的效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原因分析,对策,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就业指导,提升实效性,学生需求,实习计划,就业服务,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普及,高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兴起。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却面临着一些问题,表现为就业率不高、学生满意度低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效果。
订单式培养是指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调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的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对策,提高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和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1.2 问题提出这种实效性低下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如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阻碍了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培养服务。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订单式”培养问题的再思考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订单式”培养问题的再思考大学生“订单式”培养,顾名思义,与经济学的“订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经济学角度讲,所谓订单,也称合同或契约,是指一方在生产经营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
它通过合同的形式把购销双方紧密结合,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按合同的规定,完成产销活动的全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生产方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引进“订单”模式,也就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岗位需求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教育运行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大学生“订单式”培养的实施,增强了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新了思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也减少了企业对员工岗前培训的环节,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了“校企学”三方共赢的效果。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订单式”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订单式”培养在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订单式”教育模式的争论和置疑。
因此,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教育实践和研究以及拓展大学生就业发展空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订单式”培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订单式”培养存在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
大学生“订单式”培养也同样面临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
如企业经营不善或企业领导人更换,都会给“订单式”培养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
而受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许多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给“订单”教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许多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合同无法履行,“订单”学生也无法继续相关学业,这不仅给学校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且给学生的未来就业造成阴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订单教 育: 现状反 思 ;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72 G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6 1 5 9 (0 1 0— 0 — 3 17 — 9 3 2 1 )2 0 5 0
高职教 育应走 出一条 符合 高职 教育规 律 、 富有
进 , 的技术 的产生 、 识更 新 、 品升级 换代 、 新 知 产 企
织 教 学 、 核 上 岗等 一 系列 教育 教 学活 动 , 考 旨在 推
动产学研 相结合 的合作育 人模式 。 订单教育 ” “ 作为
于 培养人 的应用 和创新等 综合 能力 , 有助 于解 决企 业 高技 能人 才短 缺的 问题 。 有助于服 务社 会和 经济 的发展 。 订单教育 ” “ 人才培养模 式建立在校企双 方
( 办学理 念和 教育教 学观念 较为滞后 一) “ 订单 教育 ” 一种新 型 的职业 教 育人才 培养 是 模式, 是, 但 由于历 史和社会 的原因 , 多高职 院校 很 在 办 学理念 上仍 存 在一 些不 适应 人才 模式 改 革 的
单教育 ” 的校 本教材 的开发不尽 人意 。
业进 行生产 技术 改造 等 , 都要 求最专 业 的人 才 的参
与 所 以企 业把寻求 专 门人才 的 目光 投 向了学校 ,
以期 获得 急需 、 适用 的人才 。顺应经 济社会 需要和
企 业 需 求 , 职 院校 为培 养专 门 、 定 、 用 的人 高 特 适
才, 与企业合 作 , 时改革传 统人才培 养模 式 , 适 使所 培养 的学生 满足 经济 社 会和 企业 的 要求 , 是 “ 于 订 单 教育” 应运而 生。 “ 单 教育 ” 助于 促进 高职 教 育人才 培 养 模 订 有
2 1 年 6月 01 第 十 卷第 2 期
滁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H Z O OA IN L E H IA O LG O R A FC U H UV C TO A &TC NC LC LE E
J n2 1 u .0 1
V0 .0 No 2 1 . 1
园, 开放 得缤 纷灿烂 。本文试 图从 现状 反思和 发展
对 策 的视 角 。 高职 院校 “ 对 订单 教 育 ” 行些 许 探 进
究。
一
、
“ 单教 育”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实践 运作现 订
校、 学生 与企业 “ 方共赢 ” 良好格 局 。在 这一领 三 的
域 , 州职 业技 术 学 院的“ 滁 博西 华班 ” 与德 国西 门 ( 子集 团合 作 ) 漯河职业 技术学 院 的“ 汇班 ” 与 中 、 双 ( 国双 汇集 团合作 ) 和温州科技 职业 学院 的“ 华盛班 ”
相 互信任 、 紧密合 作的基础 上 . 就业 导 向明确 , 企业 参 与程 度深 , 能有 效 调动 学校 、 生和 企业 的积 极 学 性 , 高人才 培养 的针对性和 实用性 , 提 从而 , 达成 学
新 型 的高 职 院校人 才 培 养模 式 , 些年 来 , 中华 近 在 全 国的大地上 开展得 如火 如荼 , 高职教 育 的百花 在
状解读
高职 院校 “ 订单教 育” 人才 培养 模式 , 是市 场经 济条件下 经济社会 发展 的必 然产物 。 在知识 经济 时 代 。随着 经 济全 球化 和 经济 一 体化 进 程 的突 飞猛
( 中国华盛集 团合作 )等都为我们 开辟 了较 为成 与
收 稿 日期 : 0 1 0 — 7 2 1 — 3 0
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路子。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
的承担者 和践行 者 , 应不 拘一格 、 开拓 创新 , 构科 建 学合理 的人才培 养模 式 . 以期顺利 实现高职 教 育 的 人 才培养 目标 。高职 院校 的人才培 养模式 , 指学 是 校 和用人 单位根 据教 育 目标 共 同确 定培养 目标 、 教
富 的 经 验
学校 的 声誉 及企 业 的发 展 . 从长 远来 看 . 势必 模式 的亟待解 决 问 “
题 剖析
“ 订单 教育” 的健康 和可持续性 发展 。另外 . 教材建 设跟不 上形势 的发展 . 管 目前教材 选择 的范 围比 尽
较大 , 但是针对性较 强 的教材 较少 . 其是立足 “ 尤 订
作者简介: 宋
健 (96 ) 男, 17一 , 河南汝南人, 滁州职业技 术学院讲 师, 硕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 5 1 ・
高职 教 育 探 索
高职 院校 “ 订单 教育 ” 的现 状 反 思与 发 展 对 策
2 1年 第 2期 01
功 的先 河 、 树立 了较 为卓 越 的典 范 、 累 了较 为丰 积
高职院校 “ 订单教育" 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对策
宋 健
( 滁州职业技术 学院 ,安徽 滁州 29 0 ) 3 00
摘
要:高职 院校承担着 高职教育的重任 ,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着高职 院校 的办学理念应符合 高
职教育的规律 、 富有 高职教 育的特 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 也应 不拘 一格 、 开拓创新 , 由此 , 三方共 赢的 “ 订 单教育” 才培 养模 式应运 而生。本文试 图从现状反思和发展 对策的视角对 高职 院校 “ 人 订单 教育” 进行 些
( 校 企联合培养人才 切入点较为紊乱 四) 由于构 成 企业特 征 的要 素经 常 随市场 的变化
而变 化 , 企业 受市场 制 约较 强 , 种 状况 极易 影 响 这
式 的改革 , 助于解 决高职 院校办学 经 费不 足 的 问 有 题 . 助于 提 高高职 院校 毕业 生 的就业质 量 , 助 有 有
学 内容 、 养 方法 和保 障机制 等 , 培 并在 实践 中形 成 的定型化 范式 。
“ 订单 教 育 ” 就是 指用 人 单 位根 据 岗位 需求 与 学校签 定用人协 议 ,由双方共 同参 与选拔 学 生 、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