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劳动经济分析能力,能够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研究机构从事劳动经济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

2.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统计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选修一些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3. 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劳动经济调查、劳动经济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4. 创新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创新性课程和实践环节,如创新管理、创业学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5. 国际化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国际化课程和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沟通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学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机会。

6. 综合素质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等非专业技能。

总之,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2.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

3.培养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2.专业课程:劳动法学、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业务、劳动争议处理等。

3.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

4.选修课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律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增设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

3.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和经验分享,拓宽学生视野。

四、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2.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五、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

六、质量保障1.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定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

3.加强学生管理,关注学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七、就业前景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劳动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

2.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前景广阔。

3.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一、总体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慈善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的运作与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公众、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尊重社会公德。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敬岗爱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303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以“新”为特色,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专业另一特色是它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唯一的一个国家级“985工程”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它所培养的人才要求系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公共经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潜能。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

学分要求:14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F、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其他主干课程: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公共财政与税务、公共金融与投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保险学、保险精算、风险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统计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线性代数D等。

特色课程:社会保障概论、保险精算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保险、公共管理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部分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修满140学分,必修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全部合格,英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现代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是在完成经济管理大类基础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专业自选的培养特点,强调在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训练;力求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社会和经济管理专业领域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基础,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分析工具,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决策方法,能够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的研究、分析、决策与管理工作,可以针对复杂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学位授予及标准1.学位授予:北京交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双学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2.授予标准:(1)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2)未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总学分要求:47学分注:在主修专业中已修过经济学原理的同学,可选择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或中央银行学、固定收益证券、投资银行学之中的两门课(共4学分)替代经济学原理课程。

五、教学执行计划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室的角落,我开始构思这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这是一个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领域,我带着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试图用文字勾勒出这份范本。

一、人才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

3.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社会学(4)经济学(5)劳动法学2.专业课程(1)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2)劳动法律法规(3)社会保障制度(4)社会保险业务(5)劳动争议处理(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实践课程(1)劳动法律法规实训(2)社会保障业务实训(3)劳动争议处理实训(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三、实践教学1.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2.开展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四、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五、人才培养模式1.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

2.实施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发挥个人特长。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就业方向1.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3.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

4.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宣传和推广工作。

在这个方案中,我试图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份实用的范本。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涉及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学科,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推进这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建设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合理设置和安排相关课程至关重要。

课程设置应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发展。

1.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基础,它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对相关政策和制度有深入了解。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保险学等。

这些课程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包括实习、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演示,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5-2 11:38:3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

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一、指导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技能性人才;2、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以校企合作为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构建课程体系。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二)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及要求(一)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

其中,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劳动关系和社会有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具有调研、决策与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达到毕业要求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公共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操作实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毕业时能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1.2关爱社会,关心民众,有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职业责任感。

1.3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1.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踏实,追求卓越。

1.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知识要求
2.1 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2.2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具体
业务内容。

2.3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2.4 了解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

2.5 熟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6 熟悉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7 熟悉会计学基本知识。

2.8了解商业保险基本知识。

3.技能要求
3.1具有从事现代管理工作,尤其是公共部门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3.2具有从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3具有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管理、发放、监督等经办工作。

3.4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技能。

3.5 具有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工作。

3.7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9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与学期安排、学位
学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

学期安排: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新生入学其中第一学期按15周安排教学(不含军训、入学教育2周),其余学期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不
同按17或18周安排教学。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

五、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134学分,选修课程20学分。

必修课的理论总学时为1642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和实践总学时为665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
0.40。

1.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五大课程群,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

1.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国防教育(含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提高、体育、大学英语。

1.2自然科学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

1.3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

1.4经济学课程
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1.5社会保障学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保险学原理。

2.选修课
共20学分(课程名称和学分详见附表)
选修课程分类:通识选修课6学分,限定选修课8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

3.自修课
按规定修完每门课程可获得1学分,该学分可替代任意选修课程中的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学分,最多可以替代2个学分。

自修课程:逻辑学、韬略学(含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内容)、文学(含中国通史、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书法(含硬笔书法练习与作品等内容)。

六、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
1.培养过程
学制4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2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其中0.5年为专业见
习、实习及毕业论文。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在条件成熟时,向学分制过渡。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构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三个训练板块构成的动态能力培养系统,在教育过程中将产、学、研密切结合,逐步探索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与医学相互渗透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
3.1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加大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资源库,进一步充实人文知识内容;通过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自然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3.3专业技能培养:通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高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技能。

3.4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3.5科学精神培养:开设“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坚持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低年级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3.6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要领;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医院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实现对学生的早接触社会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院等机构见习实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提倡形成性评价,采取多形式、多角度考核,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实验课程应以平时表现、操作考核结合部分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查课程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教研室制定。

2.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最后检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一个专题的科研工作全过程,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

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毕业论文工作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后,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成绩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定。

八、毕业资格认定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全部应修课程和培养内容,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修满规定学分,经审核无影响其毕业的违纪现象和学籍处理情况,则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附件1: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件2: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教学进程表
附件3: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件4:课外创新活动项目、要求及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