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10人民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要紧内容(1)全会第一从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线路。

(2)全会果断地停止利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全会确信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利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3.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3)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新时期的标志。

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峻挫伤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2)方法①中国的改革第一从农村起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人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安徽、四川等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3)阻碍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极大增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

②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冲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依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3.阻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从开办经济特区开始。

2.经济特区的设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2)概况: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2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20人民版PPT课件
B、内容
改革农业的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行政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 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
村的生产经营权产生了分离,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农民 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所以A、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B错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 的面貌。但是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规模的发展。所有答案选D。
3.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
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其成功主要
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
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
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
D 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978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土地的 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平均主义的分 配方式改为按劳分配。因此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 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因此排除①.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工作重点的转移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C )A.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的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由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D.理论指导的结果解析: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的经济工作重心。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A.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指导方针D.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开放某某浦东上来训练点2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3.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D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项经济政策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D.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解析: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都坚持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这是其与合作化的不同,但这两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B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指1978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田福堂不理解的主要是实行包产到户和分户经营的农村经营方式。

5.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

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而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根据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及漫画“土地承包到户”等信息可知,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故选B项。

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题干粮食产量的前后对比可知,体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项。

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A 项时间段,因为那时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没开始;也不可能出现在B 项和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 项时间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应是攀升而不是下降;C 项时间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应是畸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得到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只有D 项时间段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故选D 项。

4.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在家乡发展乡镇企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1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12人民版PPT课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重大
材料二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2)分析材料,指出当时中国的现状如何?
材料三 农村实行以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 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 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上 平人均民主公义社严体重制,压挫抑伤了广农大民农的民积的极生性产,积缺极乏性内在激励机制。 (3)分析材料,思考当时农村是什么经济体制?又存 在着什么弊端?
分析材料,指出国有企业所存在着什么问题?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
材料:到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2.1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五位,2006年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 第六位。
分析材料,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 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1、背景:徘徊中的两年 政治上:“文革”烂摊,政治动荡
(1)国内背景 经济上:经济混乱,萧条 思想上: “两个凡是”,阻挠前进
(2)国际背景
政治上,国际形势缓和 经济上,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
•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不是改革土地所有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材料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 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 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 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 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某某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本题解答关键在于提取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C项,而A、B、D三项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

答案: C2.(2016·某某学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根据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 B3.1978年某某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

”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

某某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D.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解析:题干中的信息“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表明实行的依然是公有制,农民仅有极少数土地的使用权,故排除A、B、C三项。

该项措施有利于克服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端,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4.1984年3月,来自某某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改革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理解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改革开放决策的具体内容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邓小平曾经公开评论过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判断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转折点,因此被称作“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答案 C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它( )①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确立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题中所列各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深远意义的表现。

所以选A项。

答案 A知识点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解析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改革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松绑”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在80年代国企改革中具体表现为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而扩大企业自主权。

答案 A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堂小结(约2分钟)
梳理本课基本知识结构
对改革开放事业最好的 纪念就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考纲、 考点要求,最近俩年的高考动向。适当 展示部分高考题,让学生通过真题明白 高考的具体要求。(约3分钟)
(二)设置学案,学生课堂完成(约 15分钟)学案注重基础,要有适当的 材料型选择题。
(三)能力提升(约20分钟)
1.完成图表
思想路 经济体 工作重 实际工 主要成 理论建
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三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农村和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 开放格局的形成等基 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材料导读,以史导论 自主学习,深入体验 问题探究,思维提升 教师讲解,合理引导
情感与态度
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 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 理性认识,树立对外 开放意识,从中获得 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 教学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 教”。好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 导。本课我制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法、 类比法、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促 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发挥它辅助教学的 功能。
人民版必修2
第3单元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学情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 法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 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 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 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材地位:承前启后。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
线





转折前
1978年前 后
设计理由及教学效果预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 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3.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 变化? 4.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
设计理由及教学效果预期:
(四)课堂检测(约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 件展示几个高考真题,同学检测学习效果。 (五)问题探究(二选一) 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 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 的影响。 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 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 政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 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