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新疆的古筝曲子

新疆的古筝曲子
摘要:
1.新疆古筝曲子的简介
2.新疆古筝曲子的历史背景
3.新疆古筝曲子的特点
4.新疆古筝曲子的代表作品
5.新疆古筝曲子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新疆地区的发展也独具特色。
新疆古筝曲子,便是这一特色文化的体现。
新疆古筝曲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当时,汉朝对新疆地区进行了统治,也将古筝这一乐器带到了新疆。
从此,古筝便在新疆地区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古筝音乐。
新疆古筝曲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旋律独特,新疆古筝曲子的旋律深受新疆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节奏明快,新疆古筝曲子的节奏多采用新疆地区民间舞蹈的节奏,富有活力;三是表现力强烈,新疆古筝曲子善于表现新疆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等场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新疆古筝曲子的代表作品有《新疆随想曲》、《天山之舞》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新疆古筝曲子的独特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新疆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
近年来,新疆古筝曲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对新疆古筝曲子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时,新疆地区的音乐家和学者也不断努力,致力于新疆古筝曲子的研究和创新,使得新疆古筝曲子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新疆古筝曲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
浅析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分析

曲,都应该准确 把握乐 曲背后隐含 的众多技巧 ,善于发现 问题 ,通
过 分 析 、 比较 、挖 掘 ,才 能达 到 乐 曲要 求 的演 奏 境 界 。 一
注释 : ①
2 0 0 7 . 4 .
赵德 曲移 植 的创新 意义
较热 情欢快 ,主要伴 奏用 的手鼓节奏 ( 曲谱 开 头 注 明 )将 主 题 旋 律 以模 仿 等 不 同手 法 重 复 了 四次 。结 构 图如 下 :
式 , 演 奏 出动 听 的 音 乐 。 在 弹 奏 过 程 中 ,通 过 众 多 方 面 的 学 习 ,能 够 更 好 的 演 奏 出 来 , 诠 释 作 曲者 的 内 心 。 由此 可 见 , 不 管 哪 首 筝
关键词 : 韦伯 : 《 邀舞》;演奏分析
一
、
作者生平及作 品风格特点
二 曲式结构图式
引子 ( 卜3 5 )
韦伯 ( C a r l M a r i a v o n W e b e r ,1 7 8 6 — 1 8 2 6 ) 。德 国第一位浪漫主
义作 曲家 ,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 的奠基人 ,1 7 8 6 年生于奥尔 登堡 的奥
现 。尾 声 呼 应 引 子 部 分 ,作 总 结 陈 述 ,全 曲结 束 。
韦伯 的创作开 创 了标题 音乐 的先河 ,在音 乐作 品中用 音响描绘 故 事情节 。《 邀舞 》就是运用钢琴语 言来表现 一个舞会 的场 景,富有 浪 漫主 义幻想 ,如快速经 过句犹 如长笛吹奏 一般 ,把 女士在跳 舞过 程 中的快速旋转表现 的淋 漓尽 致。 《 邀 舞》主要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三方面 : 第 一 ,圆舞曲式风格 。节奏 活泼跳跃 ,伴奏织体 往往是一 小节
用 一 个 和 弦 ,而 且 充 分 的 运 用 三 拍 子 的强 弱 规 律 , 音 乐 结 构 上 有 自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筝曲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其曲风优美、音调优越,常常能够让人们沉浸在其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筝曲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丰富筝曲的艺术内涵,又可以让筝曲更加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增加筝曲的艺术内涵。
由于每个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不同,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来丰富筝曲的音乐内涵。
比如,在创作北京筝曲《赛马》时,可以利用京剧和民间戏曲中流行的马头琴和二胡的音乐元素,使得曲调更具有中国北方音乐的特色;在创作云南筝曲《春江花月夜》,则可以采用彝族、傣族等民族音乐元素,让曲调更加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来丰富筝曲的音乐内涵,不仅可以使筝曲更加富有特色,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魅力。
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而通过运用不同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可以在筝曲创作中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比如,在创作筝曲《草原民谣》时,可以将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民谣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得筝曲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这样,通过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筝曲不仅可以与当地的文化联系起来,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
总之,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筝曲的艺术内涵,也可以使得筝曲更加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今后的筝曲创作中,应该更加注重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特点和魅力,从而使得筝曲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民族器乐曲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每一个民族器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沉浸其中,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本文将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题,对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民族器乐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其中,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唢呐、哈尼族的芦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以蒙古族的长调为例,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长调常常表现出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
而藏族的唢呐则是藏族音乐的灵魂,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唢呐常常被用来演奏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芦笙也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其悠扬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哈尼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蒙古族的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常常用于表达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调的演奏者往往是一位悠扬的嗓音,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马蹄琴等。
长调的旋律悠扬动听,富有变化,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长调的演奏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往往以自由的方式演绎,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式,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来表达。
长调的歌词往往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其他国家的民族器乐曲也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比如,俄罗斯的巴拉拉伊卡、日本的箫、印度的坡塔、非洲的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巴拉拉伊卡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俄罗斯人的豪迈和热情。
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清新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腻和含蓄。
浅谈古筝曲的音乐特色开题报告

浅谈古筝曲的音乐特色开题报告浅谈古筝曲的音乐特色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现代筝曲是在继承传统筝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开阔创新从而产生出众多新型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从而衍生出新的古筝曲目。
我国古筝曲发展时间较长,我国的古筝曲作家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上结合了许多西方的作曲形式和机巧,不断的提高我国筝曲的内涵和艺术素养,从而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供人欣赏。
本文通过研究《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分析其内在含义,同时给其他学者提供一份参考。
2研究意义古筝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古筝几乎可以说是最受百姓欢迎,并且在秦国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的艺术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并且日趋完善。
到了2000年以后,我国的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不断的进行探索和艺术的尝试。
在东方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艺术不断的扩展古筝艺术的魅力,并且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挖掘古筝艺术的潜在魅力。
无论从作品创作还是表演形式等等方面古筝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由此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古筝作品。
《伊犁河畔》是成功亮创作一首广为人知的古筝独奏曲目。
它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新疆维吾尔族歌舞“赛乃姆”的`音乐风格,这首曲目是将我国传统乐器与独具新疆特色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结合方式,使得古筝具有了奇特的西域风情。
《伊犁河畔》这首曲子描绘了伊犁河畔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伊犁人民在伊犁河畔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景象。
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
此曲大量运用了按弦、按颤弦、按滑弦、双按弦、定时滑弦、右手连续快速抓弦等弹奏技巧,这些技巧对充分表现乐曲内容,体现民族特色,深刻揭示乐曲主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伊犁河畔》的乐曲特点,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搜集近十年来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曲的研究主要从古筝的流派风格特点、代表曲目的分析、古筝曲的审美取向以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乘风破浪的民乐器,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乘风破浪的民乐器,迎来了属于⾃⼰的春天我从新疆来从⼈物到⽂化、不断探索异域风光,诉说不⼀样的故事。
07-27 15:32我常常觉得,⾳乐的魅⼒在于其旋律,⽽乐器则是为旋律注⼊灵魂的魔法师,不同的乐器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同时也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
盛夏时分,与家⼈⼀同坐在院落中的炕上,便会回忆起幼年与家⼈看新疆电视台的情形。
还记得那时,⽆论过年过节与否,只要打开新疆台便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民歌表演。
画⾯经常是⼀位或⼏位歌⼿演唱着民歌,⾝后⼏名民乐器演奏者。
歌声和伴奏是那么的和谐,即便坐在电视机前也会抑制不住地随着歌曲旋律或在⼀旁打着节奏,或与家⼈朋友在电视机前⼀同载歌载舞。
▲没错!就是这种画⾯!!不知为何,即便再思念那时肆⽆忌惮地载歌载舞,也鲜少再打开电视跟随节奏⼀同舞动。
只是有时打开社交软件,看到有视频在回味那时的快乐,或是以不同的⽅式将民乐器与现下流⾏的元素融会贯通时,会会⼼⼀笑:嗯!是这熟悉的味道!攒劲⼉得很!今天就让我们谈谈这份⽆论何时、⽆论何地,听到了都会热泪盈眶的记忆~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乐器最多的要数维吾尔族了。
那么,今⽇份的快乐就从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TOP5来认识新疆民族乐器吧~维吾尔民乐器TOP5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丰富多彩,共有⼗⼏种,分为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四类,其中弹拨乐器占多数。
TOP1:热⽡普(rawap)热⽡普作为弹弦乐器,也由乌孜别克族⼈民传承、演奏。
清脆明亮的弹拨声⼜带来⼀种欢快⼜浪漫的奇特感受,让⼈听到后便情不⾃禁地想⼀起摆动起来。
在南疆喀什⼀带,热⽡甫的琴⾝、琴杆和琴头上部常以兽⾻镶嵌出美丽⽽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种独奏乐器,⼜是⾮常精致的⼯艺品,很受旅游者的欢迎。
▲图中右边⾳箱为半球形,以动物⽪蒙⾯,琴颈细长,顶部弯曲的乐器就是它啦~TOP2: 弹布尔(⼜称弹拨尔、弹波尔 Tanbor)这种乐器也是⼀种同时由维吾尔族⼈民与乌孜别克族⼈民传承并演奏的古⽼弹弦乐器。
虽然是弹拨乐器,但是其丰富的演奏⽅法以及丰满、浑厚的⾳⾊,既能带来热情奔放的效果,也能带来温和柔情的效果。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一)地域特色與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

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房润安徽师范大学摘要:古筝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受地方音乐文化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演奏风格。
随着古 筝的发展,作曲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筝曲,而是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打破传统五声音阶,多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 筝曲,增加了许多新的调式色彩以及创新的演奏技法。
本文将以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探讨新疆音乐在 古筝中的运用,以及对古筝的创作和演奏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新疆音乐古筝曲音乐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5-0060-03新疆位于我国西部,位处中亚腹地,是古丝绸之路 的重要通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新疆音乐的风格受 中国音乐、波斯音乐和欧洲音乐的影响而形成,其音乐 的旋律、线条的层次起伏大,节奏感鲜明,乐曲多是欢 快、活泼的风格。
通过其音乐风格,能够体现出新疆人 们能歌善舞,闻乐起舞这一特点。
在我国当代的民族器 乐演奏中,新疆风格的乐曲以及歌曲受到了广大演奏 者和听众们的喜爱。
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新疆风格的 古筝现代作品,例如《伊犁河畔》《西域随想》《箜篌引》 《西部主题畅想曲》等,这些作品常被演奏者用于演奏 会或比赛之中。
《西部主题畅想曲》是由作曲家黄忱宇与著名古筝 演奏家周望共同创作而成,音乐素材取材于新疆维吾 尔族音乐。
此曲创于2005年,乐曲具有浓郁的新疆风 格,但又不同于其他新疆风格的乐曲。
《西部主题畅想 曲》的旋律和结构都充分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 音乐元素,并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使乐曲具有很强 的舞蹈性,既表现出细腻的西域边塞风情,又刻画出粗 犷豪放的西部地域的风貌。
民族器乐的演奏不能局限 于传统的继承,要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和变化。
在古筝的 演奏中,利用古筝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等 特点,在乐曲中加入新疆音乐元素,丰富古筝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推动古筝新演奏技法的产生o 在古筝的发展前进的步伐中,新疆风格音乐起着不可缺失的推动作用o一、《西部主题畅想曲》中的新疆音乐元素(一)新疆音乐风格的人工调式定弦传统的古筝定弦之中,多采用五度相生律“宫,商, 角,徴,羽”,也就是“do 、re 、mi 、sol 、la ”无半音五声音阶 的定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Northern Music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张薇薇(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摘要】《阿拉木·古丽巴拉》是根据同名器乐改编而成,具有歌唱性的行板,表现了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面对清新的小姑娘所唱出的内心爱慕和赞美之情。
注意这是一首移植的古筝乐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第二部分采用的是流畅的小快板,描绘出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在琴声的伴奏之下,为心上人跳起了热情而欢快的舞蹈。
该曲目在2002年由青年古筝表演艺术家高雁根据弹拨合奏乐曲改编而成,本文希望能够对其乐曲的移植创新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从而为推进古筝音乐美育和普及做出相应努力。
【关键词】民族器乐曲;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创新【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福建福州闽江学院课题项目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移植乐曲研究》(课题编号:YSY1112)研究成果。
引言《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一)地域特色与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三)《阿拉木》的古筝演奏技巧此曲采用六声音阶定弦,不同于五声音阶定弦的弦位,弹奏时注意弦位改变后造成的手指触弦规律的变化。
旋律在高低音区转换时要准确到位。
轮指应弹出清晰的颗粒性以及灵巧、轻快的音色。
小快板中有两处在右手弹奏旋律同时,左手移动琴码来改变音高,基本的要求是要快和准,不影响旋律的进行。
分指弹奏指序要准确,各指发力要均匀。
二、乐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移植创新点(一)第一部分歌唱性行板的创新演奏《阿拉木》这部乐曲体现出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畅快的小快板体现出了小伙子对于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结合丰富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典型的赛乃姆音乐结构,引子、歌曲一、歌曲二、歌曲三……终曲,对于主体旋律的模仿,采用不同的手法重复了四次。
因此在古筝移植借鉴的过程中,针对这种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在机械的反复演奏和重复的过程中,古筝演奏者必须使用轻巧而流畅的轮指技术,将第一节奏的旋律演奏得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
而在进行后续学历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体现新疆舞曲的歌唱性,就必须要使用古筝的摇指技术,古筝的摇指技术变化非常丰富,可以使用大拇指和小拇指,也可以使用人流的方法进行组合,因此在演奏第三和第五旋律部分时,在《阿拉木》的部分,演出过程中加入一些特色的技法,结合浙江古筝流派的特色技艺,采用手指轻压琴弦,快速止住余音的方法,反而能够增加约有乐曲的节奏和韵味,增加了以往古装作品中所没有的动感,这种动感和韵味象征着现代古筝乐曲移植的一种进步。
(二)采用多种乐器的伴奏手法创新结合以往的古筝乐曲往往是独奏,虽然在现代的演奏技法中有时也会出现多个古筝演奏者的合作演出,但是一般都是古筝之间的不同流派的融合,采用不同的声部来配合。
但是在《阿拉木》的演奏过程中,由于新疆舞曲本身的特点,要求节奏非常洗练、节奏感非常强,流畅而动感,声音先声夺人,让人们想到蓝天和白云,牛肥马壮的戈壁草原,想到能歌善舞而热情的维吾尔族人民。
因此,在古筝乐曲《阿拉木》的移植过程中,演奏者开创性地采用了手鼓伴奏,这是因为原曲本身就有手鼓的伴奏,手鼓的节奏本身非常流畅,鼓点鲜明,给人以极强的节奏感。
这种采用其他乐器与古筝演奏相配合的伴奏手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创新,体现出了新疆维吾尔族赛乃姆风格,根据相对固定的节奏和节拍,在古筝乐曲移植的过程中,准确地表现了赛乃姆欢快节奏的重要特征。
高雁在进行古筝乐曲移植和改编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吊饰,采用了六声音节和非八度周期的人工调节方式,在原调基础上上升三个音节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定弦周期体现出一个八度循环,融入了创新性的因素,非常有助于渲染整个音乐欢快的气氛,展现出比较浓郁的新疆民族韵味。
(三)在原有乐曲中加入了古筝的灵动和意蕴古筝,在音色上荒凉也可以高亢,可以热烈也可以轻灵。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典型的音色特点就是给人以一种余音袅袅、引人感悟的意蕴。
在古筝乐曲《阿拉木》的移植过程中,作为一名出色的古筝音乐演奏者,高雁在中国民间音乐改编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通过对于新疆舞曲的音色感悟,结合对中国传统民乐的研究,在不失原作精髓的基础之上,大胆地使用了多处创新的古筝演奏技法,是一次成功的乐曲移植创举。
在古筝演奏时如果强要体现出古筝乐曲本身琴弦和音箱所体现出的余音,但是又不失原本的欢快之色,就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经验,能够知道在何种节拍之下加快或者放缓节奏,将身体和意念灌注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必须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一场喜爱,了解不同的音质音色与《阿拉木》乐曲风格之间结合的伏笔和移植之间取舍的点睛之处。
因此,可以说,高雁对于《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移植,改编到古筝独奏曲之后是非常成功的,很自然地触发了人们对于古筝的喜爱,并且对于新疆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有一种深刻的体悟,为听众提供一场听觉盛宴,拿捏住新疆舞曲活泼而灵动的特点,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引发了听众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值得肯定的是,整个乐曲的延伸和铺设非常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生涩和阻碍之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编创举。
三、结束语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古筝移植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乐曲的声音色彩变化非常丰富,创新性地进行古筝排列方法,打破了传统古筝乐的八度重复规律,采用表现力极强的定型手法,使得人工调式的音阶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古筝移植的成功先河。
参考文献[1]沈佳虹.浅析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15,(02):20-21.[2]张薇薇.移植乐曲对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2):121-122.[3]张薇薇.移植乐曲对筝乐发展的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4):6-9.[4]赵峻.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以《阿拉木·古丽巴拉》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77.[5]赵德义,陈明.从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看乐曲移植的创新意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136-138.作者简介:张薇薇(1981—),女,汉族,福建仙游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筝演奏。
腔和杂调作为辅助,他们的声调轻快、优美,在主腔中穿插使用。
同时,赣南采茶戏穿唱腔有一个曲牌连缀体的特点。
曲牌主要是通过江西赣南地区的其他民歌结合出现的,赣南采茶戏的演奏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民间故事来演变出来的,有着当地民间戏曲的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南迁途中以及定居地的文化艺术以及民间戏曲,在这一不断与当地戏曲结合的过程中,赣南采茶戏逐渐开始展现它独特的唱腔特点。
(二)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的特征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主要演唱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
赣南采茶戏的主要演唱语言就是“赣州官话”与“客家话”,这两种语言作为赣南采茶戏的主要语言,它们在赣南采茶戏中有主要的集中表现,大型的赣南采茶戏的演奏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就是客家话,赣州官话的使用主要在小型表演中使用。
赣南采茶戏的主要表演类别就是河东河西两种表演方式。
河东采茶戏主要就是它的演唱说唱性比较强,旋律线条的起伏程度不高,主要表演方式以抒情为主,河西与河东表演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河西的采茶戏它的表演力度较大,整个演戏过程中,以快活,激动为主调,旋律性强。
赣南采茶戏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特征的额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赣南采茶戏的唱腔,更好地传承赣南采茶戏。
(三)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的旋法与调式为了更好地了解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的特点,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赣南采茶戏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的旋法与调式。
赣南采茶戏的调式主要是根据一些音阶的特点进行特定的规划从而产生独特的赣南采茶戏的文化思想。
而赣南采茶戏的旋法主要是旋律的运动过程中的会产生一些特定的旋律,同时会展现调式的一些特点。
调式与旋法之间的关系是被制约的关系,调式制约着旋法。
在赣南采茶戏的各种元素的结合程度来看,旋法与调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戏曲的调式的不同是通过音级以及音阶的变化来体现的,在赣南采茶戏的演唱过程中,调式种类主要有宫、角、羽、商、徽五种。
三、结束语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传承,对赣南采茶戏进行的研究越来越重要,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研究与深入了解,更好地完善赣南采茶戏,从而更好地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传承,以此带动我国戏曲文化的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1]宗莉加.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5).[2]赵艳丽.特色唱腔艺术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5).作者简介:黄凝薇(1982—),女,汉族,江西丰城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讲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