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质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水平。
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图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2、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是反应有点慢,思维不够活跃,所以授课时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让学生预先了解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视台制作一档节目《少年走天下》,邀请6个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命名为“雏鹰小组”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当地的发展。
(二)(节目录制的准备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构成:思考: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2、民族分布特点根据《少数民族分布图》思考:我国民族分布形成什么样的格局?(大杂居,小聚居)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含义根据材料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书本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②原因以西藏为例,从民族关系和历史传统两方面思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③意义分析课本,思考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3.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齐唱《爱我中华》。
介绍这首歌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提问: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师活动】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师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2019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不少同学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让他们讲一讲。
若班里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则他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2.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或王昭君)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 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对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是如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宪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哪些成就?(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中图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识记各民族分布特点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的史实,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对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的了解,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3、通过民族问题的学习,理解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史实。
难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的原因。
新课导入:“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这路《天路》传递着祝福,表达着欢喜。
你知道“天路”指的是什么吗?它对边疆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是如何实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新课探究:本课设置“眼力大比拼”、“知识擂台赛”、“趣味砸金蛋”、“你说我说”、“链接中考”以及“大家来找荐”六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眼力大比拼”展示不同金额的人民币图片,师生共同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种类。
第二环节“知识擂台赛”通过设置知识抢答题,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第三环节“趣味砸金蛋”引用电视节目“幸运52”的竞赛方式,在每个金蛋中设置问题,通过激励学生积极砸金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拉近学生生活与历史课堂的距离。
并展示多张少数民族著名的节日活动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对各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等内容。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
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
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
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
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练习巩固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
是指()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
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并且这些民族应该是平等对待
的。
(2)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
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区域政策。
三、1.B 2.C 3.B 4.A 5.B
6.派出大批人员。
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
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7.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