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课时自测题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填空:(1)《〈孟子〉两章》选自,作者是,名,字,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课时达标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8.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层层推进,观点鲜明,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7年级语文测试题测试题人教版初中语文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纳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以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4.说明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城非不深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五、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入则无法家拂士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7.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8.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9.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10.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11.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缘故是()12.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13.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14.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15.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语。
九、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材的典型事例。
10.孟子以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华。
在生活条件日趋优越的今天,你以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华、有所成绩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明白得。
参考答案1.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解析:【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常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很多字。
2.答案:总——分——总解析:【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依照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关于文章结构的明白得来完成。
3.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祸解析:【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给黑体的字注音1、失道寡 ( )助2、傅说 ( )3、胶鬲 ( )4、畎 ( )亩5、人恒 ( )过6、亲戚 ( )7、行拂乱其所为( )8、舜()二、解释词语1、七里之郭 ( )2、池 ( )非不深也3、兵 ( )革非不坚利也4、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5、亲戚畔 ( )之6、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7、人恒过 ( ),然后能改8、入 ( )则无法家拂士9、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10、曾益 ( )其所不能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 )12、得道 ( )多助,失道寡助13、征 ( )于色,发于声14、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15、百里奚举于市( )16、委而去 ( )之17、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三、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并解释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解释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管夷吾举于士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 ”,错误的画“ ×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 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九年级下册专题18孟子两章测提升学生试题(共3页)

〔30分 30分钟〕一、积累(jīlěi)与运用〔一共12分,每一小题3分〕1.以下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3分〕A.酷肖.〔xiāo〕夸耀..〔xuào〕朔.风〔shuó〕遗撼.〔hàn〕B.膝.盖〔qī〕长嘘.短叹〔xū〕两栖.(qī〕诘.问〔jié〕C.分泌.〔mì〕翘.首〔qiáo〕湖泊.〔pō〕怂.恿〔sǒng〕D.憎.恶〔zèng〕张皇.失措〔huáng〕荒唐〔miù〕尧舜.〔shùn〕2.以下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哪一项: ( )〔3分〕A、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进步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B、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即使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不能进展认真分析,寻求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络,也是难写出好作品的。
D、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3.仿照划线句子,在下面横线上写—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排比。
( )〔3分〕人生宛如漫长的河道,终能使细小的水流汇成汹涌的大江;,;人生宛如柔韧的丝线,终能使平凡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4.以下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3分〕A.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家。
他的代表作?春?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面(huàmiàn)来抒写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
B.鲁迅笔下的闰土在封建秩序观念的长期强迫性的压力下成为了麻木、机械的顺民,但同时又不失他本身的仁慈与淳朴。
C.?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出色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八上《孟子二章》检测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9分)1. 孟子,名________。
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每空2分;共32分)1岂不诚大丈夫: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 4戒之曰:________5必敬必戒:________ 6以顺为正:________7与民由之: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9发于畎亩:________ 10举于版筑:________1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12 衡于虑:________13 征于色:________ 14发于声:________15 而后喻:________ 16 拂士:________三、翻译(每句3分;共21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8分)1. ( 17分)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乙】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基础知识1.孟子,名,字,战国时()人,()家代表人。
他的政治思想是,他主张以统一天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3.三里之城:4.郭:5.环:6.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亲戚: 13.顺: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畎亩: 16.士:17.市: 18.任:19.空乏: 20.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1.所以: 22动心忍性:23.曾益:曾:24. 征于色: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入:28.法家:拂士:拂: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12分)(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文段(3)默写原文填空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课时自测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班级姓名: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答案:
一、1、轲战国儒家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仁政道义
固:巩固固执,顽固
池:池塘护城河
国:国防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凭借
7、震慑
8、少“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
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