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行动无声的语言_浅谈教师的言教和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

身教胜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只有自身正直,严格要求自己才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就像教师每天早读从不迟到,学生也会按时上课,懂得珍惜时间,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也变成了散漫的坏习惯。
身教胜于言教.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就像老师的影子一样伴随着老师.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作为刚来到工作岗位的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班会上,我曾不止一次地讲,学生们要爱护劳动工具,用完后,要把劳动工具整理好,然后摆放整齐.但仍有些学生做完值日后,随手把工具扔到角落里,有好几次上课时,我发现值日用的扫帚、水桶、墩布等胡乱地扔在教室里,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发火,也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讲完课后,在学生做练习的几分钟里,把凌乱的劳动工具摆放整齐.我深深感动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纷纷效仿,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乱扔劳动工具的现象.看到同学们的变化我感到一丝欣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像看到学校操场有纸,我看见就捡起丢在垃圾桶,学生也学会不乱丢纸了。
“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教师的人格形象在教育教学中有巨大作用和显著效果.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是的,每天都有那么多眼睛注视着我们,作为小学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识才学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当令学生信服、教师的行动应当令学生佩服.一个人如果口里说得好听,实际行动跟不上,甚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谈不上有好的品德.为了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作风,教师本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说到必须做到,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同样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在各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做出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儿童天真活泼,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善于言谈,对问题学生多去沟通了解,我教的一个班有个学生作业随时没做完,当然很生气,就批评了他,对他说道:父母是叫你来玩的吗?…….“学生听了泪水就哗哗的掉下来了。
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我们应该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
在学生们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依懒的人,最应服从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
因此,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自己首先做到,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请思考一下:当孩子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当孩子帮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表示感谢了吗?因为我们的错而伤害了孩子,我们道歉了吗?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们是否做到了?因此,教师们的言行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
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书写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姬生金。
一个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

一个教师如何在日常教案和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
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处世的态度、行为、仪表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因此,教师应当日常教案和生活中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凡事都做出表率,正如任海军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一句话:“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直接参与,直观示范具有神奇的效果,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举措、一个示范,胜过烦琐的说教,教师的严于律已,可以增加班级制度的威力,提高自己的威信”。
一、为人师表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意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
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所以,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进行教育和教案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老师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教案的效果就越好。
教师的威信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要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事实说明,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既不能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而在教育教案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和行为也是强有力的因素。
换言之,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自己的“灵魂”,教育功效的高低也反映了自己灵魂的健全、纯洁程度。
这都决定了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的环境与设施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在这前提之上的那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了。
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身姿语和手势语,是一种非语言消息。
它包括身体局部(面部表情)或全体的(身体姿势),是把情感等消息传达给外界所使用的一种媒介。
在教学中教态是身教的重要方面。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良好的教态不仅体现教师的人格修养和整体素质,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是大有益处的。
下面谈谈教师如何利用教态做好课堂管理,从新授课及活动课两个课型来简单说一下:1.新授课在新授课中,教师需要讲解词汇句型等,往往还会在黑板上呈现目标单词和句型,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并进行操练。
在这种课型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解新单词。
讲解新单词时要站在黑板的中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授,切忌拿着单词卡片偏向一面学生进行讲解,要让全班同学都看清楚老师的发音及口型。
另外,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善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体朗读。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TTT。
再有,利用指挥性体态语,可进行词汇大小声的操练,提高管理有效性。
(2)讲解句型。
在新授句型时,将句型条贴于黑板中央,身体侧位站立讲解句型,切忌用身体面对学生领读句型。
利用指示性体态语让学生明了每个单词的发音,之后组织操练活动。
2.活动课活动课具体可分为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学生活动课。
(1)针对低年龄段学生的活动课:教师要注意仪表服装的选择,如果是手工类的活动课,可以穿着运动休闲一些,避免西装高跟鞋给学生带来的压迫感。
在讲解活动规则时,教师要目光注视每个学生,讲清楚活动的步骤。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不要始终站在教室最前方充当策划者的角色,而是要俯下身观察每组同学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和肯定,充当监督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在启蒙或TOTS阶段的活动课上,教师更应放低身段和姿态,可以在活动中蹲在地上或坐在地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要让孩子永远仰视你,我们都是平等的!(2)针对高年龄段学生的活动课:高年龄段的学生活动课多为口语课和写作课,教师较多会利用多媒体、制作Poster、Free Talk等形式展开教学任务。
言教不如身教 无声胜过有声

言教不如身教此时无声胜有声平昌县金龙小学付尚义【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调皮,也越来越难教育。
许多家长、老师想尽办法,可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未必有效果。
为此,我认为,有时言教不如身教,要孩子做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感染孩子,甚至什么话也不说,只是让孩子看,这种无声的教育可能胜过有声的教育,还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身教真实行动无声领悟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一定要给孩子树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却落后了。
言教不如身教,我们不妨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感染孩子,做给孩子看,让他自己去领悟,这种无声的教育可能胜过有声的教育,还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中午,我到教室去找同学接家长的电话。
当我走到教室门口,看见教室里有许多纸屑,特别是个别同学的座位下面。
而同学们呢:一些在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等等;还有一些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写字、下象棋。
他们对自己处在垃圾之中毫无感觉,我非常生气,很想将座位下面有纸屑的同学给狠狠“教育”一顿。
正要迈步时,我突然镇静下来,计上心头。
我轻轻走到一位座位下面纸屑较多的同学面前,温和的说“王伟,你让一下好吗?”他不知为啥,就过来了,我便俯下身子,用手将一片片纸屑捡起来,然后放到垃圾桶。
其他同学见状,纷纷动手,转眼间,教室的纸屑全部飞到了垃圾桶。
一个“雷锋”出现了,提起垃圾桶向学校垃圾池走去。
而王伟呢?他满脸通红,几颗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但始终没能逃出眼眶。
我递给他一张餐巾纸,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然后用手示意他回到座位上,并把他的书放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王伟同学的成绩上升了许多,教室也更加干净,看不到纸屑了,班级好人好事记录薄也变厚了。
我真没想到回报如此丰厚。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上策。
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梁涵锋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上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成为教师之前,我也对此“美誉”敬仰不止,认为教师真的有改造学生心灵的巨大能量,那时我想,如果教师发挥自己的职业功效,让教过的学生都能“五讲、四美”,那么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和谐”呀,于是满心向往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但是,入行之后,自己发挥的功效远远不能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比,在我的感觉里,这个“美誉”就像用月光编出来的皇冠,看得到其美丽的光环,却抓不到其实在。
所以在作为教师这几年中,特别是在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敢奢望带上那个虚无的皇冠,果真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标榜自己。
我只能踏踏实实,本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良心来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职业操守。
可能我做的不是最好,但我以最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总结我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觉得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具备这样的素养:第一我认为是责任心。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都在悲苦之中,而此时一位教师在网上发表了他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和他的看法,据他所说,当他看到楼宇摇晃的时候,他第一个冲出了教室,而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不知所措,他还说,除了他女儿,没有什么人能够让他放弃自己的生命。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都在讨伐他,当然我不支持全国对一个人进行围攻,但是我在私下里不禁思考,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否应该对他的学生有所责任?如果有,这个责任的范围如何界定。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的力量之下,人类是多么的渺小,能力是多么的微弱,在自然灾难来临之际保护好自己的生命那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人类在面临危难之际,除了自己,也还会想到比自己弱势的其他人。
作为老师,我觉得这方面的责任感应该更强,因为老师的言行不仅仅是对自己个人有影响,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也会很大。
据我做几年班主任的经历,我发现一个班班级风貌,很类似于班主任的性格,这就是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的一些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学生。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作者:黄丽莉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7期摘要:教育是热情的感染,是行动的传递,身教远胜于言传。
叶圣陶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
”关键词:身教;教育中国有句俗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的伟大。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离不开“身教”,这也跟现在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不谋而合。
《庄子·天道》也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这句话可以简单解释为:用言语来教导,不如用行动来示范。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先学会尊重与感恩,这与学校推行的“三善三好”,“孝亲·尊师”等教育理念相辅相成。
一、在生活方面:对于言传身教,自古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话说曾子的妻子想去市集,儿子想跟着,妻子随口一句:“回来杀猪给你吃”来打发儿子。
等妻子从市集回来后,儿子一直闹着要杀猪,妻子却很生气,曾子知道此事后,毅然决然地把家里的猪杀了,以此来教育孩子,由此可见,曾子也是很重视“身教”的。
作为班主任,在我的日程教学管理中,时刻注重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卫生保洁是头等大事,开始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孜孜不倦地强调要讲卫生、爱护环境。
只是弯下身去“谁不小心扔掉的啊?”并顺手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很好奇地看着,但时间一长,有个别孩子也会跟着老师蹲下身去帮忙,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乐意参与进来,甚至会跟老师抢着捡起地上的垃圾……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們懂得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欣慰。
心中又多了份感慨: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如果能抛开唠叨、叮嘱,以身作则。
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呵斥,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只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慢慢地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是更好吗?二、在学习方面:教育是热情的感染,是行动的传递,身教永远胜于言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来自《孟子》中的名言,意思是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磨砺人的品德,使其逐渐完善。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他不断渗透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在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教书育人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它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教书育人之所以润物无声,是因为其影响是悄无声息的,但却能给人以深远的启发。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平日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正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样,父母并不总是在强迫孩子学习,但他们的言行举止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塑造着他们的性格。
教书育人的力量,就在于其无形的润物作用。
教书育人之所以润物无声,是因为其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内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以成就学生的成功和幸福。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是辅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教合一,都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作用,是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一种深刻影响。
教书育人之所以润物无声,是因为其教育的过程是全方位的。
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游戏和各种活动。
只有在全方位的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的内心,才能在学生毕业之后,让他们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教书育人的力量,就在于其全方位的润物作用。
教书育人之所以润物无声,是因为其教育的效果是难以传统的方式来具体测量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莫名其妙的影响,深远的启发,无法用分数和名次来衡量。
而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但是教书育人的功效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是国家兴旺和人民幸福的保障。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在这个声色喧闹的社会,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润物无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