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神魔文化,人类文明中的一块美丽而又神秘的瑰宝。
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和行为习惯。
东西方的神魔文化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渊源,这展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东西方的神魔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神魔文化的比较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标签:神魔文化;古希腊神话;对比1.引言从古到今,东西方都拥有神魔文化,这里所说的神魔,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泛指神话、幻想文化中的形象角色,而不是特指天神和魔鬼。
它们各自是所处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以希腊为代表,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不同,在神话传说上也异同共存。
神话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关于神鬼活动,但却反应的是人类的思维和理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虚构和想象。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以人的幻想方式加工自然和社会,以想象力征服自然、将自然形象化。
可见,“神”的产生依赖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神话,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魔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竞相探索。
在《山海经》、《水经注》、《史记》、《楚辞》、《左传》等典籍中能够看到最初中国神话的雏形。
从文学的角度看,神话故事展示了当时的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人民通过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了自然和社会。
在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神,他们有自然中的神,也有神话了的人;神话的情节主要表现有变化、法术和神力。
通常情况下,神话展示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内容较为多样,既有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也有变革社会的理想。
在最初的文化古典中所呈现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理念,推动着后世神话的发展。
从神话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神话中看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逐渐形成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这些都可以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看出点滴,当然,神话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所以我们从神话中也就能看到中西方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不同了。
首先由于在塑造神话英雄的过程中,中西方就有所不同,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人的性格、人的情感。
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神的。
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
无论是在赫希俄德的《神谱》和荷马的《伊利亚特》,还是后来悲剧作家的作品中,希腊诸神,尤其是主要的神祗,已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
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吃喝、恋爱、生育等生活需要,品性有的正直、勇敢,有的奸诈、胆怯。
而在中国的神话里,要想成为神话里的英雄,必须要比常人跟优秀的品行,若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之举,那便不能称之为神了。
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看中国神话长大的少年来说,一开始看希腊神话是比较难理解的。
作为众神之王的宙斯居然行为不检,惹下一身风流债,也给自己惹下祸端,不过他倒是化身正义正义,他对人类的统治也是公正不偏的。
当人们行善无恶时,土地就农产丰收,牛羊成群,鱼虾丰富;当人们做了恶事时,则天灾人祸将铺天盖地而来。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大都神通广大,舍己为人,黄帝,尧舜禹,伏羲什么的,自然不必细说了。
这应该是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使然,神自然要高于凡人,而对于神明,自然不敢又有丝毫不好的言论了。
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感情虽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但却是生存的根本意义所在,尽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态度有所不同,尤其是爱情。
这在《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所体现。
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虽然有善有恶,结果有好有坏,但是人人平等,不管贫富怎样,神通大小,都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当然,这也许成为了某些大神行为不检点的理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这不能强求。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收稿日期:2005-06-22作者简介:朱超威(1979-),男,湖南浏阳人,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君兰(1978-),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双学士。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朱超威,李君兰(江西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摘 要: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通过对中、希神话中的造人神祗的性别、形象、故事情节、造人材料和等级观念五个方面逐一比较分析,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
关键词:造人神话;性别;形象;情节;造人材料;等级观念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5)05-0052-05正如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们的一生一样,作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物的神话,经过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这些反映该民族原始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的古代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
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0[1](P70)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比如两种文化中都有神造人的故事:中国神话想象人是由女娲创造的,根据5风俗通6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纟亘人也。
0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
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生了。
0[2](P13)不仅如此,两位神明都细心的呵护初生脆弱的人类,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浅析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审美差异

艺术之窗・89 ・浅析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审美差异单凤香作者简介:单凤香,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学2班。
摘 要: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缩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体系。
中国和希腊是两个文明古国,两者都有丰富的神话内容。
审美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虽说都是用泥土造人,但是两者还是有差异的。
两者不同的民族心理、审美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体现出了审美高度的不同,认识不同类型神话,有助于认识不同的文化,有利于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造人神话;审美心理;审美差异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政府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什么是审美?在美学理论中说法不一,有的主张审美是主观的精神现象,康德主张审美是与主观、情感相联系的。
中国学者潘知常所说:“审美活动绝不是一种对美的把握方式,而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
本文以中希泥土造人神话为例,从女娲造人和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形象、内容、特征、人格、命运等方面出发,探索两者在审美上的差异及其根源,并在差异上的基础上寻找共同之处。
一、审美的差异(一)对于神的形象的差异中国的造人神话以女娲造人神话为代表,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庄召力所撰的《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绳)人也。
”中国造人神话以女性为主。
希腊的造人神话以普罗米修斯为代表,他的名字有“先见之明”的意思。
这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女娲神话主要是由于生产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当时女性居于主导地位,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人类充满了恐惧与敬畏,而且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手足无措,人们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与魔力,祈盼通过神秘莫测的未知力量来寻求保护。
窥探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下的中西文化

窥探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下的中西文化作者:丁超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中西方文化有众多的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神话是一个民族心态的反映。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神话,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民族精神。
本文通过对神话中的造人神祇性别、材料、等级观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比较,力求深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造人神话;女娲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民族性格作者简介:丁超俊(1990-)男,安徽广德县人,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215-01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对于神话的含义,马克思曾经界定过“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113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们面对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的生老病死,没有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不经幻想出世界上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
对于人的来历,先民们也进行了丰富、系统的解释,我们就从比较典型的女娲造人神话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来比较,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造人神祗的性别差异“记载女娲造人最为详细的材料,就是现在能够见到的当数汉应劭的《风俗演义》最早:‘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2]28“女娲是传说的民族母亲神,其主要业绩在于补天和造人。
”[2]26可见我们民族的造人神祗是女性,这个神话的诞生时间应该是在母系社会时期,采集较为重要,女性因此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进步男性的作用凸显,女性的地位就衰落下去,就造成了男尊女卑现象的出现。
女娲造人,赋予我们民族性格的特点是女性的温和与善良。
希腊文明中,造人的神祗是男性,即普罗米修斯,“他知道天神的种子藏在泥土里,所以他撮起泥土,用河水湿润,这样那样的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形象。
从人物区别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人物区别看中西文化差异1中西神话人物的区别在西方神话中的诸神,他们与人类的同形同性正表现出他们的“入世”。
他们拥有人的七情六欲,神的社会也和人类社会一样充满各种矛盾。
以希腊神话为例,其中大大小小的神都是满身烟火味:众神之王宙斯,放荡不羁,到处拈花惹草;神后赫拉,嫉妒成性,经常因爱生恨而做出很多蠢事……这些神除了在力量与水平上高出凡人外,在情感性格方面与人是一样的,每个都个性十足。
而反观中国上古神话,从女娲补天、造人,到神农尝百草,再到大禹治水……每一位神都是崇高而圣洁的。
他们从不戏弄人类,更不会嫉妒、残害人类。
他们从来都是十分注意品德修养,并且尊贤重能。
这些摒弃了情感和个性的神们,成为一个个高尚道德的象征,高高在上地守护着人类,也默默承受着人类的仰视和崇拜。
2造成中西神话人物区别的原因2.1西方神话人物产生根源———人文主义西方神话人物的特点,能够用一句话来总结:神话人物更具有“人味”,是完美人类的典型代表。
这其实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体现。
在古罗马时期,作家西塞罗就用过古拉丁文中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
人文主义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支柱,它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它认为自然是人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人类的对立关系”。
由此可见,西方神话人物实际上代表的就是人类自身,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未知力量时,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和肯定。
我们甚至能够理解为,是人类在寻找自己身上与自然界进一步抗争的潜在水平。
2.2中国神话人物产生根源———天人合一思想中国神话人物的特点,则能够总结为:神话人物脱离了人类,超越了人类,是直接与自然融合的代表。
这其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
中国神话人物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融合、加工的产物,它是人类期望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心愿表现。
3中西原始文化差异的产生根源根据上文的论述,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倾向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文化倾向是造成中西神话人物区别的主要原因。
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和西方的泥土造人的神话

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和西方的泥土造人的神话,我想到为什么他们都会选择泥土造人,而不是石头雕刻或者木头塑造之类的方式呢?我认为泥土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的重要,在人类起源的时候,先民就意识到土地对于人类得重要性。
这说明农业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史也充分说明了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意味着什么。
中国古代帝王尊崇的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中国的泥土造人是女娲造人: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关于人类的起源方式,有多种,有卵生说、石生说、感生说、猴变说、果变说、污垢说等等。
而在这众多的说法中,泥土造人说无疑是数量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说法了。
在中国这一类神话的代表就是女娲造人。
希腊神话中记载:大地上有各种生物但是还没有统治地球的人类。
普罗米修斯便想唤醒埋藏于泥土之中的人类生命的种子,让他们使大地更加充满生机。
他从河岸抓起一大团泥土然后用这些泥巴根据神的形象捏出了一个人。
但是这些小人没有生命。
他从各种动物身上摄取了善的或恶的特性,然后把这些特性揉合在一起,往每一个人的胸膛里注入属于他的那一部分。
智慧女神雅典娜奥林帕斯山上下来,把神的具有活力的呼吸吹进他们的口中。
于是,他们获得了聪明和理智,这才成为真正的人。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个体死亡率较高。
但是他们还是很容易发现土地的强大生殖能力。
在土地之上的各种植物欣欣向荣,野生植物直接成了人类的食物之一。
同时,食草动物也以植物为食,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人类又以这些动物为食。
土地在原始人类的眼中就是最大也最坚实的生存支撑。
《释名释地》中说:“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 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巨大单平面,并呈圆形,奥林匹斯山——神的住处,就座落在大地的中央”。
【4】虽然被尊为神,但是他们的居住地点也仅是与人类有一个海拔的差距。
[整理版]谈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差异
![[整理版]谈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48c466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8.png)
浅谈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异同摘要: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这两个神话是中西方的开辟神话的标志,虽然在表面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用泥土创造了人,但是进一步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同民族的两个神话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造人神的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两则造人神话的异同。
关键字:造人神,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提到“开辟神话”的“造人神”每个民族都会有它的标志性神话,在中国创造人类的是女娲,在希伯来创造人类的是耶和华上帝,而在古希腊神话中造人神则是普罗米修斯。
本文提到的是女娲与普罗米修斯二则造人神话的对比分析,虽然表面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用泥土塑造了人,但是进一步比较我们会发现两个造人神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将从造人神的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两则造人神话的异同。
一、关于造人神话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也提到:“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从古至今,提到“女娲造人”神话的书籍还有很多,例如《山海经》、《独异志》甚至是初中语文课本,都一个个的提到了“女娲造人”,这也彰显出女娲作为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对于后世人的影响有多大多深了。
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
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33131001 于建钊
摘要: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对中、希神话中的造人神祗的性别、形象、造人材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字:造人神话性别形象造人材料
从小我就从儿童读物里读到了希腊神话,从神话中了解了许多神和他们的故事,宙斯、美狄丝、阿波罗、赫尔墨斯、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赫拉等神的形象和故事我都是耳熟能详,而所有希腊神话故事的第一章都是讲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而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女娲造人的故事。
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正如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样,作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物的神话,经过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这些反映该民族原始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的古代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
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1]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比如两种文化中都有神造人的故事:中国神话想象人是由女娲创造的,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
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生了。
”[2]中华民族的创造者女娲居然是一位女性!像这样把一位女神当作中华民族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来歌颂,在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正确的解释恐怕要从女娲神话产生的年代上去找。
女娲神话诞生的时间应该早在母系氏族时期,也只有当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才有可能诞生这样对女性的赞歌。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男权为主的时代,中国神话中动人的女性形象就越来越少。
中国神话中反映出来这种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很大部分归咎于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
犁田收获,都需要强壮的男丁才能更高效率地进行。
由于体力上天生不足,妇女只好在家中养儿育女,纺纱织布,生活上和经济上都要仰仗男性,经济上的依附性进而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卑微。
希腊文明属于人类文明的第三代,其神话产生的时间也晚于中国。
具体反映在造人神话上,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普罗米修斯就是一位男性,而他最先造出来的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只是到后来宙斯为了惩罚人类,令赫尔斯塔司造出潘多拉后,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真正的女性人类。
而且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潘多拉是为了让人类受罪才被创造出来的。
这些都是古希腊中扬男抑女思想的反映。
但是随着希腊民族向海洋的进发,男子一连几星期甚至几个月出海捕鱼或跨海经商,回到陆地如果得不到妻子的照料和很好的休息,就无法继续生产劳动。
久而久之,男性和女性间形成了一种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的关系,女子的社会地位又逐渐回升。
反映在神话中,希腊十二位最重要的主神中,女性神祗就占了五位,
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更是协助了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的工作。
正义女神忒弥斯也曾给予人类神谕的指示,劫后重生的人类才得以重新繁衍生存了下来。
造人神祗不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形象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的记载:“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
”《玄风记》也说:“女娲蛇躯”。
汉代王逸在《楚辞集注》中更是宣称:“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从汉墓出土的砖画中的女娲画像上看,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但是中国文人历来有肆意历史化古代神话的恶习,为何独独对包括女娲在内的一些被尊为中华始祖的上古人兽同体的神祗手下留情,使得他们得以保留原貌呢?原因就在于只有这样中华始祖们看起来才更不像肉胎凡人,而是具有某种无边法力的神灵。
这种暗示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因为在古代中国,皇帝被描绘成真龙下凡,代表天统治下界。
他们也都不是普通的凡人,而是某种人和龙的结合体——就像远古始祖诸神一样,这样一来,皇家的统治就找到了某种理论上的依据。
再来看希腊神话造人部分,从为数众多的各式各样式流传至今的画像上看,创造人类的泰坦神普罗米修斯是彻底的人神同体。
他身材高大健美,具有令人惊叹的完美人类外形。
我们现在知道神话是颠倒的历史,其实是人类创造了诸神而不是相反。
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他们的神明,又赋予这些神明永生的权利,无边的法术和完美的形体。
这些神明在自然界中各司其职,都有驾驭自然的无边法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的神明身上寄托了人类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然而,希腊人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神明完美的个性。
希腊诸神或妒忌成性,或动辄暴怒,或好色淫乱,又或品行不端,一如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优点缺点。
和东方的神明相比,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倒不如说更像人。
从希腊人对神的这种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崇尚力量,希望能像诸神那样掌控自然;不迷信权威,当高高在上的神明出丑时也敢像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哄堂大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他们的神明。
所有这些都是和东方民族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中、希神话描述造人时所用的用具也不一样的。
女娲“抟黄土做人”,一向讲求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在这里居然使用了一个“黄”字来修饰造人所用的土,清晰地表明使用的是黄土,不能不说有着深刻的社会人文背景。
中华民族的先民发祥于黄河流域,最早的活动范围也在今天的黄土高原一带。
母亲河里奔腾咆哮的血液和雄伟壮丽的大地颜色浑然一体,也是我们民族的肤色。
我们甚至自称为炎黄子孙,这固然是对黄帝的一种尊敬,但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民族对黄色乃至对泥土的眷恋。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几位最为著名的远古诸神受尊崇的原因也大多和他们对农业的贡献息息相关。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泰坦神普罗米修斯最初也是用泥巴作为造人的材料。
他“知道天神的种子隐藏在泥土中,所以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湿润,这样那样的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
但是这些“泥巴人”并没有存活多久。
随着人类的一步步堕落,愤怒的宙斯联合众神掀起滔天的洪水毁灭了人类。
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夫妇事先得到父亲的警告,乘早就准备好的小船幸免于难。
劫后余生的两人得到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帮助,向身后丢石头重新又创造出了人类。
为什么希腊神话中用石头造人呢?我想应该是希腊人生活的地区靠近海洋,礁石众多。
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坚硬沉重的岩石反而给人一种踏实的陆地感觉。
而当海上航行遇到风急浪高的恶劣天气,能找到一个避风的石头小岛,更是一桩令人庆幸的好事。
久而久之,希腊人对石头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们用
大理石垒起宏伟的神庙,雕刻出如生的神像。
在普通的石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的希腊航海文明。
而航海民族特有的跨海经商,四处征战,也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外向、扩张的部分。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神话对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马克思谈及神话时曾经指出:“神话是历史上人类童年的产生。
它们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出永久的魅力”。
[3]正如不同民族早期的发展各有不同一样,各国的神话故事也林林总总,不尽相同。
神话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折射出各个民族不同的童年,从而为我们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世东,邱紫华:《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9(2),第70-75页。
[2][德]S.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戈宝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