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当时她冷饿到了极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终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第二根……她从五次点燃的火光中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女孩看到的幻象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
作者通过这个凄婉的故事,也充分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今天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他们会感觉有些浅近,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者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设计理念】本堂课就整合朗读、想象、对比、批注等方法,引领孩子走进小女孩的心灵,读懂小女孩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更深一层感受小女孩现实的可怜,命运的悲惨,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
3、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4、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5、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让学生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
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象,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学生分析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困生中,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
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较宽广、新颖。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想象,感悟,语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教学难点:从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识记字词,巧入课题。
1、引入:同学们,一位研究过安徒生童话的专家说过:“安徒生的杰出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却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丹麦)
安徒生生平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1805年,安徒生诞生在丹 麦奥登塞镇的一座破旧阁楼上。他的父亲是个鞋匠,很早就去世 了,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 安徒生虽然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他却有自己远大的理想。 开始,他决心当一名演员,十四岁时便离别了故乡和亲人,独自 来到首都哥本哈根。他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 学习文化。起初,他想学习舞蹈和演戏,却遭到了拒绝,后来被 一位音乐学校的教授收留,学习唱歌。可是第二年冬天,因为他 没有钱买衣服和鞋子,不断地感冒、咳嗽,嗓音嘶哑了,只好离 开了音乐学校。但是,他从事艺术事业的顽强意志毫不动摇,又 下决心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写出人间的不平。他住在一间 旧房子的顶楼上,没日没夜地练习写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 于踏进了文坛。从三十岁开始,专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生中 共写了168篇童话故事。如《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 的新装》《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等。选编在六年制小学语 文第十二册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其中的一篇。
安徒生 (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丹麦中部 的小城市欧登塞。父亲是一个穷苦鞋匠,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 雇佣兵。父亲死后,母亲靠洗衣度日,祖母有时还上街行乞。因 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 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帮助之下,获得了助学金, 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从文盲变成了作家。 在十七岁那年,安徒生发表了诗剧《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了 文学创作的道路。安徒生写过一些剧本、小说、游记和诗歌,但 他的主要作品是童话。他的童话和过去的童话不同,并不是民间 传说的重述。安徒生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 作了168篇童话故事。安徒生的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 故事》发表于1835年底,作为他送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此后, 他的童话故事相继出版。 在英语国家中,安徒生的作品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同时他也是 属于全世界的。他的作品被译成八十多种文字,是丹麦对世界文 学最伟大的贡献。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

《卖⽕柴的⼩⼥孩》⼈教版⼩学语⽂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童话卖⽕柴的⼩⼥孩课⽂,是丹麦作家安徒⽣的作品。
卖⽕柴的⼩⼥孩课⽂专题:为⼤家提供卖⽕柴的⼩⼥孩课⽂的⽂章,以帮助⼤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卖⽕柴的⼩⼥孩课⽂1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
”在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结课语⾔恰似⼀⾸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
“终曲”如果能做到“余⾳绕梁”,⾔已尽⽽意⽆穷,令学⽣感到课已下⽽兴未尽,那么它便为这堂语⽂课更添了⼀份精彩。
引⽽不发,并⾮故弄⽞虚,卖关⼦,⽽是在学⽣对课⽂领悟已达⼀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假设、发问、质疑等⼿段,引导学⽣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激起学⽣新的思维兴奋度。
教学《卖⽕柴的⼩⼥孩》,结课时,如果问:“⼩⼥孩为什么会死?这篇课⽂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显得呆板,僵化,使课堂教学⼤为减⾊。
于是我这样发问:“如果⼩⼥孩⽣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活?”学⽣略⼀沉思后⼜活跃起来,有的说:“卖⽕柴的⼩⼥孩如果⽣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样背着书包来上学,⽽不⽤去卖⽕柴。
”有的说:“她要是⽣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样在下雪的⼤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
”有个学⽣忍不住说:“我真想对卖⽕柴的⼩⼥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对⼩⼥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表。
这⼀引,同样把学⽣的思维引到挖掘⽂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但更能激发学⽣的思维热情,任其⼤胆想象,⾃由发挥,积极创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孩悲惨的⽣活,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孩,你觉得她怎样? ⽣:我觉得⼩⼥孩⾮常寒冷,因为寒冬腊⽉她竟光着头、⾚着脚在街上⾛着。
⽣:我也觉得她⾮常寒冷,你看她⼜冷⼜饿,哆哆嗦嗦地向前⾛。
她在⼀座房⼦的墙⾓⾥坐下,蜷着腿缩成⼀团。
⽣:⼩⼥孩⾮常饥饿,因为她⼀整天没有吃上⼀点东西。
⽣:⼩⼥孩⾮常痛苦,富⼈家都在忙着过年,可她直到天⿊了还光着头⾚着脚在⼤街上⾛着。
2020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五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 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 苦的地方去了。
思考:她们俩到哪儿去了?
她们俩到哪儿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 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 只有饥饿,只有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 痛苦”,就只有死亡。
【奇异】奇特,特别。 例句:她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奇异的想法。
【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 例句:该城市遭到了大自然强烈风暴的袭击。
【哆哆嗦嗦】本课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动。
课文探究
本文以火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主要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凄 美故事。
按照课文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 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 了的火柴梗冻死了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大 段,试归纳各部分大意。
结果
火柴灭了, 火炉不见 了。
火柴灭了,火柴灭了,
烤鹅不见 圣诞树不
了。
见了。
火柴灭了, 奶奶不见 了。
小女孩冻 死了。
点燃火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看到的东西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和奶奶飞走
说明小女孩
寒冷 饥饿 痛苦 悲惨 艰难
她渴望
温暖 食物 快乐 关爱 幸福
默读第12自然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 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她看到 了各种幻景。
第三段(第11—12自然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赏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在一个寒冷的除夕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她的脚被冻得红肿,手里拿着一把火柴,但她一根也没卖掉。
天色渐渐暗下来,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小女孩又冷又饿,她坐在一个墙角,擦亮了一根火柴。
火焰中出现了一个大火炉,她想靠近取暖,但火炉随着火柴的熄灭消失了。
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这次出现了一只烤鹅,香气扑鼻。
她正要伸手去拿,火柴又熄灭了,烤鹅也不见了。
小女孩再次擦亮火柴,这次她看到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礼物。
然而,火柴熄灭后,圣诞树也消失了。
最后一次,她擦亮了所有的火柴。
在火焰中,她看到了已故的奶奶,那是她唯一感到温暖和爱的人。
她害怕火柴熄灭,奶奶会消失,于是她擦亮了所有的火柴。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小女孩冻死在墙角,脸上带着微笑,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卖火柴的小女孩》赏析: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夜卖火柴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贫富悬殊的现象。
小女孩的形象生动而感人,她的遭遇引发了读者的深深同情。
她在寒冷和饥饿中,只能通过擦燃火柴来寻求一丝温暖和希望。
然而,每一次火柴熄灭,她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反映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小女孩在火柴的火焰中看到的景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都是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向往。
这些幻象与现实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最后,小女孩在火柴的火焰中见到奶奶,并选择全部点燃火柴,表达了她对爱和温暖的极度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
她的死亡,虽然让人感到心痛,但也象征着她的解脱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故事,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爱每一个生命。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ppt课件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法提示:
( 1 )先读读,找出幻想的句 子。
( 2 )再想想,出现了怎样的 幻象?说明小女孩渴望的是什 么?
请同学们 (读-思-议)完成下列表格
次 数 产生的 幻 象 说明小 女孩怎 样的情 况 第一次 第二次 香喷喷 的大烤 鹅. 饿极了, 渴望得到 食物 食物 第三次 第四次 慈祥 的奶 奶. 缺乏疼爱 ,渴望得 到疼爱 关爱,爱 护 第五次 和奶奶 一起飞 走 想摆脱 寒冷, 饥饿和 痛苦
小女孩 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 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 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第二次擦燃了火柴,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 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 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 ,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 小女孩走来。
这一回,她坐 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棵圣诞树,比 她去年圣诞节透过 富商家的玻璃门看 到的还要大,还要 美。翠绿的树枝上 点着几千支明晃晃 的蜡烛,许多幅美 丽的彩色画片,跟 挂在商店橱窗里的 一个样,在向她眨 眼睛。
奶奶出现在 亮光里,是那么 温和,那么慈爱 。
她俩在光 明和快乐中 飞走了,越 飞越高,飞 到那没有寒 冷,没有饥 饿,也没有 痛苦的地方 去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部分内容 ,说说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用 笔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一写。
阅读体会: 1、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阅读 感受。 2、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 需要的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 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 火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孤独寂寞
第一根大火炉→渴望温暖 第二根烤鹅→渴望食物 第三根圣诞树→渴望欢乐 第四根奶奶→渴望疼爱 一整把飞走了→渴望幸福
无比憎恨 深切同情
悲惨地死去→无人关怀
13
2019/2/18
二、再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问题。
1.(标点符号)第①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从表面看是解释上文,实际上起强调的作用,说 明对小女孩这样穷苦的人来说,过节不是意味着欢乐和幸福,而是 饥饿、寒冷和痛苦。
14
2019/2/18
读课文,思考问题。
2.试着分析第③段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本段透过小女孩的眼睛,采用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富人安逸的生 活,也表现了女孩渴望温暖、幸福的内心。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
的深切同情。点拨:体会文中小女孩“没注意”和“忘不了”的
内容,从对比描写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5
2019/2/18
23
2019/2/18
四、互动反馈
我来说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寒冷的街头
蜷缩在墙角,一次次地擦亮火柴,然 后一次次地在幻想和现实的交替
你来写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相 比,我们是多么幸福。 我们有疼爱自己的父母, 有__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时的 幸福生活,健康茁壮地 成长。
这段话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起来。
仿 写
仿写提示: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内涵更丰富。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找到虚与实的结合点,其 次要过渡自然。
25
2019/2/18
语言积累
裂缝 乖巧 冻僵 火焰 薄纱 精致 奇异 橱 课 窗 喷香 蜷腿 暖烘烘 内 明晃晃 哆哆嗦嗦 摇摇摆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
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
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
读到老的书。
(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
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
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
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
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
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
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
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
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
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
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
街走着。
”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
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
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
(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
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
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
生谈心中的安徒生: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
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