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4月半月考(二)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在距今三千余年到两千四百余年之间。
这些没有署名的诗篇中,极为精美地保留了来自民间的朴实的歌唱。
那些优美的情歌,非常细致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态,还有一些诗篇咏唱了戌边征战的苦情,更多的篇章表达了享受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情趣,也有强烈的对于贪婪的统治者的揭露和讽刺。
这些诞生在纪元至少两千多年前的诗歌,犹如天边的太阳和月亮,历经时代沧桑而明华璀璨依旧,它们有异常久远而鲜活的生命力。
在中国,诗歌是一道连绵不断的长流水。
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诗言志”成为中国人稳定的诗歌观念。
在中国,这种诗歌观念不仅熔铸了民族的心智,而且持久有力地传达着民众的情感诉求,诗歌成为表达他们的欢乐、悲哀或者愤怒的最通常的情感方式。
基于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也总是非常重视诗歌在传达民间情绪方面的特殊作用。
各级官员的“采风”之行,其实就是他们了解和倾听民意的诗歌之旅。
从长远的影响看,诗歌的功用不仅在于传达民众的希望和心声,诗歌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从平民到贵族的最重要的审美和娱乐的方式。
由于诗歌在历代的普及,它也极大地影响并陶冶了这个民族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美好心灵。
他们喜爱山水,多愁善感,对大自然充满喜悦和感激之情。
单就月亮这一意象而言,它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是永远鲜活而有灵性的。
月亮是中国人永远的心灵的朋友。
中国诗歌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它成为中国文化史最为灿烂的一页,也为中国人带来了自豪和骄傲。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诗人,这些诗人创造的无数诗章,组成了一串没有尽头的闪光的珠串。
他们于是成为经典,也成为不可逾越的规范。
这种无所不在的影响,蔓延到周围的一些国家,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也在域外的许多地方,出现了用汉字写诗的外国朋友,他们也是一些杰出的诗人,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写进了中国诗歌史,包括经典的诗歌总集,如《全唐诗》。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热身模拟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罗马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这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邑。
埃及与阿非利加省的小麦养育了它。
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希腊的石料构筑了它的城市。
帝国领土的富饶物产使它蜚声东方。
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非凡的罗马人——他们来自远至美索不达米亚和不列颠的广阔疆域。
在“四海一家”的时代精神之下,他们将自己的神祇带到“万神殿”,共同成就了罗马。
这并不仅仅完全是罗马文明的特质。
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有河西走廊上的敦煌。
汉代,这块处沙漠边缘的小绿洲向东可到达中原长安和洛阳;向西,则开始了“丝绸之路”的行旅。
敦煌东部61公里处有悬泉置遗址,这是一个驿站兼接待站。
这里出土的西汉昭帝(公元前87~前74年)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曾是接待过来往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龟兹、于阗、等29国使节。
敦煌是一座伟大城市的前哨。
公元前202年,汉朝利用秦朝在渭河南岸留下的宫殿,开始兴建长安城;汉高祖刘邦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后又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汉惠帝起修筑城墙并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章宫等。
与罗马一样,长安是东方的奇观。
它有宏伟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全城周长2.57万米,有城门12座。
都对应城内主要街道。
其中,与未央宫相对的4座有52米之宽。
在城内,8条45米宽主街相互交叉。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居民区分布在城北。
城南郊还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礼制建筑。
最宏伟的未央宫的前殿位于龙首山丘之上,至今殿基遗址仍高于附近地面3~15米。
殿基南北400米、东西200米。
殿基之上自南向北排列着3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其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群。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4月半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
24.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
」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
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答案】B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二重证据法25.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能力。
第一幅图是三省六部制,是封建专制制度,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第二幅图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ABC 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26.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4月半月考(二)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2016届高三4月质量测试理综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Al:27一、选择题(6×21=1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是自变量B.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大小是无关变量C.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原生质层位置的变化是无关变量D.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2. 下面(1)(2)(3)(4)四幅图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结构中的血红素、ATP、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分子的平面结构图,请据图判断选项不正确...的是( )A.据(1)图可知植物缺Mg会通过影响光反应使C3浓度升高B.据(2)图可知血红蛋白肽链的形成不经脱水缩合过程C.(3)图中1、3是高能磷酸键,2、4不是D.据(4)图可知胰岛素原水解形成胰岛素所需的水分子中的氢用于形成胰岛素分子中的-NH2和-COOH3. 细胞分裂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间期又可分G1期(DNA复制前期)、S(DNA复制期)和G2期(DNA复制后期)。
为已知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从G1期到S期的过程,从而缩短G1期和S期的时间;细胞分裂素促进S期DNA的合成;生长素在M期晚期可促进核糖体RNA的合成。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促进脱氧核苷酸进入细胞核B.细胞分裂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C.植物激素可促进细胞数目增多D.只有一种激素不会改变细胞周期的时间4.硫化叶菌为极端耐酸耐热的需氧型细菌,既可以CO2作为碳源,以硫代硫酸盐作为能源营自养生活,也可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营异养生活。
下列关于硫化叶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硫化叶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位体,其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B.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硫化叶菌既可作为生产者,也可作为分解者C.用半致死剂量的射线处理后产生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D.硫化叶菌的DNA与硝化细菌相比,其中碱基G和C的含量较高5. 右图表示某研究小组调查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梅格与人格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江西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汉字蕴含的美学①古老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②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
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
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
”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
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
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③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④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江西省上高县二中高三4月半月考(二)语文试卷.pdf

2016届高三4月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 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 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周练语文试题(4.22) 含答案

2016届上高二中高三语文周练卷2016。
04。
2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保护方言,守望乡愁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
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臵。
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
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
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人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答案】1.C2.D3.C【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难以判断”错,刘毓庆认为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不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
原文中有“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这样的表述。
篡改了原文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D根据文本第三节“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可知,“甚而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概括失当。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D根据文本第三节“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可知,“甚而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概括失当。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
C项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不是必要条件;文中有“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之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不是必要条件;文中有“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之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
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退..事。
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
丁内艰居西洛,旋复本官。
三年,兼判吏部铨。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
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温叟恶其名不取。
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
太祖难其人,不允。
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
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
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
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
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温叟很有文才。
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