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调味料制法

咖喱调味料制法
咖喱调味料制法

咖喱调味料制法

咖喱源于印度,味辛辣带甜,黄色或黄褐色,由20多种香辛料调制而成,是热带地方增进食欲的必不可少的佐料。可用于焖炖鱼、虾、牛肉、牛排、鸡等肉制品,还可做其它咖喱味的食品。咖喱调味品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配料和制作已经多次改良,根据各地区人们口味的差异,配方也略有不同。咖喱制品并不总像辣椒那么辛辣,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加进杏仁汁、椰子汁、青椒粉,以及煎的洋葱甚至红酒等。

咖喱粉的主要生产设备:烘干设备,万能粉碎机,搅拌混合设备,万能磨碎机,包装机。配方:7种纯咖喱粉的配方。工艺流程:

各种原料——分别烘干——粉碎——调配——搅拌——混合——过筛——贮存熟化——搅拌——过筛——分装——产品

小吃技术大全 50 GB

只需 29 元

Q 2538

Q 953325

咖喱粉的质量与参配原料质量有关,而粉碎、焙炒、熟化等工艺过程对产品也有很大影响,上述工艺应严格按要求实施。生产辛辣味的原料是胡椒、辣椒、生姜、芥末,呈色原料为姜黄根、陈皮、藏红花等,而芫荽、枯茗、小茴香、小豆蔻、肉豆蔻、多香果、丁香等均为香气原料。

除了咖喱粉以外,还有很多由咖喱粉衍生出来的调味品,如咖喱酱、

咖喱油、咖喱汁等。

咖喱油:咖喱粉750克,洋葱末250克,姜末250克,蒜泥125克,胡椒粉10克,干辣椒10克,香叶25克,花生油500克。

咖喱油汁:黄姜粉200克,砂仁粉50克,香芹粉75克,罗白粉30克,丁香粉30克,豆蔻粉25克,咖喱粉500克,蒜茸1000克,虾膏200克,甘草粉50克,南姜粉20克,西芹粉50克,洋葱粉100克,干葱茸600克,白糖100克,盐15克,牛骨汤2000克,色拉油、黄油各75克。

南洋咖喱汁:咖喱油200克,干红辣椒100克,生抽750克,姜100克,洋葱75克,蒜100克,香叶10克,豆蔻粉10克,香菜100克,丁香粉10克,姜黄粉50克,椰蓉50克,干葱50克,柠檬汁50克,糖40克,虾膏100克,味精75克,面粉350克,清汤500克。

操作要点:

1、烘干咖喱粉的水分含量在5%—6%。因此,配方中的每种原料都应适当烘干,以控制水分,并便于粉碎。

2、粉碎将各种原料分别进行粉碎,对油性较大的原料可进行磨碎,有些原料通过炒制可增加香味,粉碎后可炒一下,然后过60目或80目筛。

3、混合按配方称取各种原料于搅拌混合机中,混合配方中的粉料,在搅拌的同时洒入液体调味料。由于各种原料相对密度不相同,份量多少不同,不易混合均匀,应采用等量稀释法进行逐步混合。其方法

是:将色深的、质重的、量少的原料先进行混合,然后加入其等重的、量大的原料共同混合,重复到原料加完;质轻的原料不易溶匀,可先将液体调味料与质轻的原料先混合,再投入到大量原料中去。

4、熟化混合好的咖喱粉放密封容器中,贮存一段时间,使风味柔和,均匀。

5、过筛、分装包装前再将咖喱粉搅拌混合过筛,对于含液体调味料较多的产品,还应进行再烘干,然后包装,即成产品。

质量标准:

全国自考试题中国法制史

全国2008年10月自考试题中国法制史 全国2008年10月自考试题中国法制史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10月自考试题中国法制史 课程代码:002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古代〃刑起于兵〃,〃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之语岀自() A.《商君书·画策》 B.《周礼·湫官》 C.《尚书·吕刑》 D.《左传·昭公六年》 2?商朝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制定了行政法律规范,称为() A.《国宪》 B.《九章》 C.《九刑》 D.《法经》 3?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商、周法律形式的是() A.律 B.格 C.诰 D.科

4?西周时期的刑书,称为()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吕刑》 5?西周的五刑制度中,〃死刑〃称之为() A.具五刑 B.大辟 C.弃市 D.孥戮 6?中国古代法律由秘密状态变为向民众公开,这一转折发生于()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代 7?公元前513年,晋国主持〃铸刑鼎"的大臣是()A.范武子B.赵盾 C.赵鞅 D.邓析 8?在中国古代法律中,〃贼罪〃是指() A?〃害良〃B. 〃窃货〃 C.强奸 D."诈伪〃 9?在秦代,知情人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的案件,称为() A.公室告 B.非公室告 C?州告D.诣阙告诉 10?汉刑制改革的具体原因,源于()

工业制氧的几种方法

工业制氧是指制造大量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空气冷冻分离法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最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贮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干、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第一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吸附器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吸附器内,当吸附器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最近,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 3、电解制氧法 把水放入电解槽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以提高水的电解度,然后通入直流电,水就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每制取一立方米氧,同时获得两立方米氢。用电解法制取一立方米氧要耗电12—15千瓦小时,与上述两种方法的耗电量(0.55—0.60千瓦小时)相比,是很不经济的。所以,电解法不适用于大量制氧。另外同时产生的氢气如果没有妥善的方法收集,在空气中聚集起来,如与氧气混合,容易发生极其剧烈的爆炸。所以,电解法也不适用家庭制氧的方法。 (二)化学制氧 工业和医用氧气均购自制氧厂。工厂制氧的原料是空气,故价格非常便宜。但是,氧气的贮存(高压氧气用钢瓶、液氧要用特殊贮罐)、运输、使用不太方便。因此远离氧气厂的偏远山区运输困难,另外有些特殊环境如病人家中、高空飞行、水下航行的潜艇、潜水作业、矿井抢救等携带巨大笨重的钢瓶极为不便,小型钢瓶贮氧量小,使用时间短,因此就出现化学制氧法,在化合物中以无机过氧化物含氧量最多且易释放,目前化学制氧多采用过氧化物来制氧。 对无机过氧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8世纪。1798年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采用在高温中把氧化钡氧化的方法,制取了过氧化钡。1810年法国化学家盖一吕萨克(Joseph—Louis Gay—Lussac)和泰纳尔(Louis—Jacques Thenard)合作制取了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钾。1818年泰纳尔又用酸处理过氧化钡,再经蒸馏发现了过氧化氢。200年来,化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发现大量无机过氧化合物。这些过氧化物,在遇热或遇水或遇其他化学试剂的时候,很容易析出氧气。常用的过氧化物有以下几种: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九上化学同步课时训练+学霸笔记 2.3.2实验室制取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答案版

九上化学同步课时训练 2.3.2实验室制取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 01 学霸笔记 1.实验室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见前面 发生装置:(1)固—固加热型: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用该装置; (2)固—液不加热型: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用该装置。 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__不易__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__大__,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 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集气瓶口__,观察到木条__复燃__,说明已收集满。 2.氧气的工业制法 原 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__沸点__不同。 过 程: 空气――→降温 加压液态空气――→蒸发???氮气液态氧――→加压贮存在蓝色钢瓶里 02 基础题 考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 1.(眉山中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 ) A .烧杯、玻璃棒 B .大试管、集气瓶 C .酒精灯、铁架台 D .导管、单孔塞 2.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C ) A .向瓶中加石灰水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3.若想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可选用下图所示装置中的(C ) A .① B .①和④ C .⑤ D .①和⑤ 4.实验室可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C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⑤ D .②⑤ 5.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上图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酒精灯__;②__集气瓶__;③__水槽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A __(填字母代号,下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氯酸钾――→二氧化锰 加热氯化钾+氧气__,若要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此装置需要进行的改动是__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__,目的是__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__。 (3)简述检查A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__。 (4)若用B 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__。 (5)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E __。能用C 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__,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正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表示氧气已收集满__。 考点2 氧气的工业制法 6.工业上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 (1)从步骤②可以得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__低__(填“高”或“低”)。 (2)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__混合物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工业上采用该方法制氧气,这一变化属于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实验室可在二氧化锰存在下加热__氯酸钾__制取氧气,这种变化属于__化学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03 中档题 7.工业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先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 .属于物理变化 B .利用了物质的沸点不同 C .先收集到的氮气沸点较低 D .有新物质氧气生成 8.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 ) A .加入药品后,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C .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上 9.(邵阳中考)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C ) A .用排水法收集O 2时,集气瓶装满水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 2时,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C .用排水法收集O 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 .用排水法收集O 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10.某班同学分三个小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制取气体的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他们必须要增加的一种仪器是__酒精灯__。他们用该方法制取氧气,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观,并成为战国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以法治国 第一,国家应制定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以统一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将全社会都纳入法律秩序中,以法律作为普遍的行为标准。第二,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所谓缘法而治,反对宗法时代的因人而制。第三,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要求全社会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强调“事断于法”。 (二)刑无等级。反对礼有差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三)行刑重轻。“重刑主义”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突出内容。 (四)法布于众。 二、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 2、以法为本,凡事皆有法式。 3、弃理任法,峻法严刑。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打击儒家思想。 三、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体现黄老无为而治。(汉初)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体现儒家思想(汉武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是在引礼入刑的深化中。 两晋时期重视礼乐治国和法律的相须为用,坚持引礼入律,使法律进一步儒家化。 南北朝时期南朝宣扬礼教。北朝很快确立了以德礼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 第二节立法活动 一、战国时期立法概况 (一)法经 概念:是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法典。他是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贼法: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网法:也称囚法:是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和捕法多属于诉讼法。 杂法: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基本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家理论。 历史地位: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

图解工业制氧生产工艺

制氧站生产工艺流程一、制氧/制氮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空气

二、工艺流程中各步骤工作原理及用途 1、空气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的净气室出口与空气压缩机入口相连接,当空气压缩机启动后,内部气压低于大气压,在负压作用下,从大气中红吸入加工空气。空气经过过滤筒,灰尘灰尘会被滤网阻挡,无数小颗粒粉尘会吸附在过滤筒上,干净的空气进入空气压缩机中,所以过滤器中的滤筒需要经常吹扫。此外空气过滤器外安装有一层粗滤网,起到初步过滤的作用。 2、空气压缩机 空气压缩机是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将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 空气压缩机类型为离心式空气压缩机,一个空压机车间里有两台空气压缩机,当空气压力不够的时候会启动另外一台增加压力。 ⑴EZ45-2+1空压机工作原理(简图如图1所示) 空气走向为: 过滤器 冷却

图 1

⑴ 47YD112空压机工作原理 图2 相同颜色代表管径相同 3、空冷塔和水冷塔 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自空压机压缩后的高温空气②进入空冷塔压缩空气在空冷塔上升过程中,与塔上部喷入低温冷冻水⑧、中部喷入的循环冷却水①进行直接接触换热,将空气冷却后③送入分子筛。从空冷塔中出来的冷却水④返回到冷却水循环系统中。 进入水冷塔的冷却水⑤与从水冷塔底部进入的干燥空气⑥进行逆流接触,干空气吸收水分达到饱和从塔顶释放⑦,冷却水温度降低形成冷冻水⑧,该冷冻水由泵打入空冷塔上部对空气进行冷却。

4、分子筛 分子筛吸附器为卧式双层床结构,下层为活性氧化铝,上层为分子筛,两只吸附器切换工作。由空冷塔来的空气,经吸附器除去其中的水分,CO2及其它一些碳氢化合物后,除一部分工作仪表之外,其余均全部进入分馏塔及增压机。当一台吸附器工作时,另一台吸附器则进行再生,冷吹备用。由分馏塔来的污氮,经两台电加热炉加热至180度后,入吸附器加热再生,解析掉其中的水分和CO2,后经放空消声器派入大气。 5、换热器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6、膨胀机 增压透平膨胀机,由分子筛吸附器来的洁净空气一部分进入增压器,消耗掉由膨胀机输出的能量,同时使压力得以升高,经增压后的空气入增压机后冷却器,被常温水冷却到38左右,入主换热器冷却到一定温度167K 后入透平膨胀机膨胀,然后经膨胀后换热器进一步冷却入上塔参与精馏。其余空气直接入主换热器冷却到露点100K附近出主换热器,入塔底部参与空气分馏。 7、空气分馏塔 空气分馏塔是一种采用精馏的方法,使各组份分离。从而得到高纯度组份的设备。 空气被冷却至接近液化温度后送入分馏塔的下塔,空气自下向上与温度较低的回流液体充分接触进行传热,使部分空气冷凝为液体。由于氧是难挥发组份,氮是易挥发组份,在冷凝过程中,氧比氮较多的冷凝下来,使气体中氮的纯度提高。同时,气体冷凝时要放出冷凝潜热,使回流液体一部分汽化。由于氮是易挥发组份。因此,氮比氧较多的蒸发出来,使液体中氧纯度提高。就这样,气体由下向上与每一块塔板上的回流液体进行传热传质,而每经过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工业制法原理(1)

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氧: 实验室中常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特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只能用于实验室中。工业生产则需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这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工业制氧?工业制氧的方法: 1、空气冷冻分离法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 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最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贮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 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干、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第一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吸附器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吸附器内,当吸附器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

(完整版)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蚩尤 B.皋陶 C.共工 D.黄帝 2.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夏 B.商 C.周 D.秦 3.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肉刑 B.夏政 C.禹刑 D.五刑 4.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蒙士 B.大理 C.大司寇 D.小司寇 5.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九牧 B.九州 C.九鼎 D.九洲 6.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 B.《左传》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世袭制 C.爵位世袭制 D.总通世袭制

8.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 B.《左传》 C.《尚书》 D.《竹书记年》 10.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 1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 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 13.《五刑》又称为()。 A.汤刑 B.甫刑 C.赎刑 D.正刑 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 B.《尚书.尧典》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 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商朝 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A.商王 B.贵族 C.卜者 D.掌戮 18.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法制史—晋藩—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31元 客观题请见在线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法律答问(2.1) ?折杖法(5.3) ?枷号(8.4) ?春秋决狱(3.2) ?领事裁判权(9.6) ?廷杖(8.4) ?九卿会审(8.5) ?五听(1.7) ?五权宪法(11.4) ?六法全书(11.4) ?八议(4.2) ?三司推事(5.6) 二、简答题 ? 1.简述《北齐律》的基本容。(4.1) ? 2.简述国民政府立法原则和立法特点。(11.3) ? 3. 简述唐律中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5.3)? 4.简述《法经》的基本容。(1.8) ? 5. 简述汉代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3.1) ? 6. 简述元代刑事立法的基本特色。(7.4) ?7. 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和基本容。(10.5)

?8. 简述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因。(1.5) ?9.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容。(11.1) ? 三、论述题 ? 1.试述明初重典治国成效和后果。(8.1) ? 2.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本书未涉及) ? 3.试述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容及意义。(3.1) ? 4.试述古代中央司法体系的特点。(本题综合) ? 5. 试论明朝初年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8.1) ? 6.试述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容及意义。(3.1) ?7.试论唐律的特点与影响。(5.4) ?8. 试述唐律的主要特点。(5.4) ?9. 试述清末法律制度变革的原因。(10.2) ?10. 试述唐律中有关违律为婚的规定。(书中未涉及) ?封建法律规定:①同宗共姓不准通婚。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封建婚姻制度明、清律都有同样的规定。②严禁良贱通婚。封建社会的所谓贱民 名称历代并不划一,唐代主要包括部曲、客女、乐人、杂户、 官户、奴婢。清代以士、农、工、商四民为良,“奴仆及倡优 隶卒为贱”(《清会典·户部》)。良贱通婚为违律婚。按唐律,“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 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各还正之。” 良贱不能通婚,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反映。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复习题 1.名词解释 禹刑:夏代法律被后世典籍统称为禹刑。 汤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 狭义是指商朝的刑罚手段。 九刑: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分为九篇。 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九章律:又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颁布的法典,由当时的相国萧何为适应新形势依照秦法编纂的,《九章律》分九篇,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前六篇大体与秦律相同,源于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新增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项的规定。 曹魏《新律》:新律指我国历史上曹魏政权的法律。魏明帝时,鉴于汉朝律令繁杂,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也叫《曹魏》、《曹魏律》。三国时期,吴、蜀虽制定过一些科条,但没有编纂出系统的法典。?曹魏的《新律》是三国时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统的法典。 晋律: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但在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始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北齐律:北齐的主要法律。 开皇律:《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朝的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大明律:《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法典,《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 大清新刑律:于1908年编纂完成,1911年颁布施行。《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注: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二者不矛盾) 民国“六法全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六个门类的法律法规汇编。目前学界有不同说法,主要观点有两种,民国初立法采用“民商分立”原则,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之说;1929年之后,立法采用“民商合一”原则,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之说,后者为学界主流观点。 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秦汉时通行。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爰书,包括检举笔录、试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查封财产报告、追捕犯人报告等。“爰书”是在封建诉讼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出现

中国法制史(全)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天罚思想 (二)明德慎刑 (三)礼治思想 1、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 2、礼的职能: (1)礼的首要职责是维护等级制度。 (2)礼的第二大职能在于预防犯罪,抑制反抗活动。 (3)礼还能起防民的作用。 3、西周的礼作为一种规范,兼有道德和法律双重属性、教化和防范两方面的意义,利用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礼”实行统治,即“礼治”,是西周的一大特色。 二、西周的立法活动 (一)周礼 1、周公制礼是西周最早的立法。 2、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周礼成为维护分封、宗法、继承制度,调整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婚姻家庭等各种规范的准则。 3、周礼的内容:“五礼” (1)吉礼:居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2)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3)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4)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4、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为忠,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各级贵族都要听命于天子;亲亲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二)《九刑》 1、《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九刑》是周初旧有的九篇刑书,随着西周政权的稳定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九刑》又经过修订。 3、九刑的解释。 4、春秋时的叔向把“禹刑”、“汤刑”、“九刑”都看作“叔世”(乱世)的产物,不符合实际。 (三)《吕刑》 1、吕侯主持制定了西周后期一部重要法典《吕刑》,又称《甫记》。 2、《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1)种类: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五等;五罚;五过。 注:①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 ②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少数奴隶主贵族享有,可能与西周末王朝财政拮据有关。 (2)原则:《吕刑》规定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四)周王的誓、浩、命是周朝法律的重要渊源。 第二节:礼与刑及其适用 一、礼 (一)礼制 1、西周礼制主要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

氧气的工业制法

氧气的工业制法 摘要:了解和探讨工业上制氧的方法和原理。工业氧气是用于工业生产及产品加工的气体,在压缩冲装过程中有呈酸性或碱性的润滑水带入钢瓶,会导致钢瓶内壁锈蚀,从而使瓶内气体带有异味,质量要求较低。工业生产需考虑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原料是否易得、能否大量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关键词:氧气工业制法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气量和用气品种大幅度增加,制氧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制氧的方法可广泛运用于钢铁切割、石油化工、富氧助燃、电炉炼钢、医院用氧、玻璃生产、制取臭氧、造纸、水产养殖、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在冶金企业中氧气用于转炉炼钢、高炉富氧、金属切割,具有流量大、流速快、压力中等等特点,属于助燃、易爆的危险品[1]。 2.研究目的 工业氧执行的是国家推荐性标准,主要用于气体火焰加工和其他工业目的。在炼油、煤制气行业,工业氧气用于石油提取和精制,增加油、气井产量和脱硫等。在化工行业,工业氧气用于改变产品分子结构,提高丙稀、乙烯、氯化物工艺的生产能力。在炼钢行业,工业氧气用于提高钢材的产质量。 二、工业上生产氧气的原理 我单位的制氧设备为KDON—4500/4500—Ⅱ型。空气中含氮气78%,氧气21%。工业制氧通常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离出来,因为空气是取之不尽的免费原料,制氧氧气用来炼钢;工业制氧机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分离技术,首先高密度压缩空气,再使之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气液脱离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冷凝点的不同,再进一步精馏而得。一般工业上用氧是通过此物理方法得到的,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一般的设计是能让氧气能在爬升与下降的过程中充分置换温度,得以精馏。 三、工业上生产氧气的方法 工业制氧是指制造大量氧气,对纯度要求一般不会太高,讲究大量制取,注重成本。在工业制氧上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物理制氧。1、空气冷冻分离法,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空分装置管道中流动的是符合流体力学的一些规律和定律和可压

中国法制史的整个历史过程

中国法制史的进程反应出了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各朝各代的当政者为维护其统治而对社会所做的种种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我国第一个国家的产生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也一直延续至今,通过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不断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发展。 本学期快要结束,书也看了一遍,学生觉得学习的时间短,对于课本理解的比较浅显,有不懂,也有很多困惑,希望未来的学习能够给我更多的知识点和解决一些困惑。现对这学期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一下总结: 我现在我国的法制史发展分为三阶段进行表述: 第一阶段是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其制定的不成形法神权法对奴隶进行欺骗统治,以及商朝的神权法思想和发展到西周的各级政权机构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使国家的政权与宗族权利融为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等等,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家国相通”的统治网络。这段时期所创造的治国经验,对整个封建后世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春秋时期打破了古代传统秘密法的状态,首次出现了成文法,成文法的出现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为叔向责难提供了依据,其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所起的作用。 第二阶段:商鞅变法又是我国法制史进程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国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到了公元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皇帝掌握最高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度等。至此,其法制体系影响了以后中国整整二千多年的社会历史。 第三阶段:晚清政府的立宪活动,确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的诸法分立的近代化法律体系,宣告了专制皇权的非法性和不合理性。民国政府延续了自清末以来的法律改革,进一步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律制度引进我国,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予以发展,但可惜随后的解放政权的成立,至使在中国刚刚萌芽民主法制体系就此终结,从而伟大的人民民主专制开始统治中国。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得出,中国的整个法制发展史从形式上看,对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和推动中国文明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实质上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不管是奴隶制法还是封建法制还是最后的民主专政,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提出民主要求,或提出民主要求也无法要求民主,反而是主张把一切最高权力完全交由君主或某一政党,因此,法治实为人治、专制。 因此,学生认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建立在真正民主之下的源于人民、代表人民,用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人或团体。 因时间匆忙,无法完全表达学生的个人见解,有不正之处请老师指正,谢谢! 尽管从实质上说,中国古代法治实为人治,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工具。但从形式上看,中国石代法治的推行对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治虽然从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但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有着深刻的借鉴作用。它不仅仅是推动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而且也将会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的文明。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虽然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提出民主要求,也根本无法要求民主,反而主张把包括立法权在内的一切最高权力完全交给君主,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实质就是君主集权。“

氧气的制取方法

氧气的制取方法城阳第五中学 赵倩 指导教师:陈萍

氧气的制取方法 氧气的制取常分为实验制法和工业制法,实际就是化学反应方法和物理反应方法。根据其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制得氧气。现将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制取氧气概括如下。 一、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1)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将少量的白色氯酸钾装入试管,然后加热到356℃让它熔化,继续加热到400℃时,氯酸钾缓缓放出气泡,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正是氧气,但分解反应受加热的条件的限制。 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要干燥,内部不能有有机物和可燃物,否则会爆炸,试管受热要均匀,试管夹夹住试管口1/3处,导管不要深入太长,最后先撤导管在撤酒精灯。 △ 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加热 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用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 将黑色的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用带有火星的木条给予检验,并未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改用喷灯,加热至535℃时又继续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证明此温度下,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3)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根据一定的比例配合均匀,加入试管中加热,发现只需稍稍加热就会有氧气放出,不像上述单纯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需要高温,这里的二氧化锰起催化 二氧化锰 作用,即催化剂,从而用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将紫红色的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稍稍加热就会有氧气放出,不需要催化剂,也不需要高温,反应原理如下:2KMnO4==K2MnO4+MnO2+O2↑ (5)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将无色无味的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不需要加热或通电,自然会放出氧气,这里的二 二氧化锰 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而不作反应物,用文字表达式如下: 过氧化氢→水+氧气此反应的反应物是水,水是极为普通的物质,不需要什么成本就可以得到,而反应的条件是通电,此电并不是交流电,而是直流电。直流电价钱昂贵,制得的氧气,相比之下很不划算,真是得不偿失,但作为一种反应,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物理方法制取氧气 在工业、医疗、潜水等各项重要工作中,都需要大量氧气。而实验室制取氧气是远远不够需求的,因此需要从空气中将氧气分离出来。怎样才能分离氧气,需要什么条件呢? (1)在101kp下,将空气降温,变成液态空气,此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已经

最新高中化学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大全

1.氢气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H2O(g)CO+H2 ; 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O+ H2O(g) CO2+H2 ②氯碱工业的副产物:(电解饱和食盐水) 溶液A+B+C :2NaCl+2H2O2NaOH +H2↑+ Cl2↑, (2)实验室制法: ①金属与非氧化性强酸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Zn+H2SO4=ZnSO4+H2↑ ②金属与强碱溶液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2Al+2NaOH+2H2O=2NaAlO2+3H2↑, 2.乙烯 (1)工业制法: 石油裂解制乙烯:高碳烷烃低碳烷烃+低碳烯烃: C4H10C2H6+C2H4 ;C8H18C6H14+C2H4 (2)实验室制法: 乙醇的消去反应:CH3CH2OH CH2=CH2 ↑+H2O 3.乙炔 (1)工业制法: 煤干馏得到焦炭,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在高温电弧炉中生石灰和焦炭反应生成电石和一氧化碳,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和乙炔。 3C+CaO CaC2+CO↑;CaC2+2H2OCa(OH)2+C2H2 ↑ (2)实验室制法:电石水解法:CaC2+2H2OCa(OH)2+C2H2 ↑ 4.一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H2O(g)CO+H2 ; ②焦炭还原二氧化硅(工业制备粗硅的副产物):2C+SiO2Si+2CO↑ ③工业制备电石的副产物:3C+CaO CaC2+CO↑; (2)实验室制法: ①草酸分解法:H2C2O4 CO↑+CO2 ↑+H2O ;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得到一氧化碳。 ②甲酸分解法:HCOOH CO↑+H2O 5.二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高温分解,煅烧大理石:CaCO3CaO+CO2 ↑ ②玻璃工业副产物:SiO2+Na2CO3Na2SiO3+CO2 ↑;SiO2+CaCO3CaSiO3+CO2 ↑ ③联碱工业小苏打制纯碱的副产物:2NaHCO3Na2CO3+H2O+CO2 ↑ (2)实验室制法: 复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氨气 (1)工业制法 化合反应:合成氨工业N2+3H2 2NH3

中国法制史最新完整

中国法制史 一.单选题 1. 夏朝的法律总称为 A. 禹刑 B. 汤刑 C. 九刑 D. 吕刑 2. 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3. 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 A. 傅别 B. 质剂 C. 左券 D. 合同 4. 春秋时期,邓析私造的刑书称做 A. 竹刑 B. 刑书 C. 刑鼎 D. 爰书 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 唐律 B. 法经 C. 秦律 D. 汉律 6. "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A. 秦朝 B. 西周 C. 汉朝 D. 唐朝 7.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秦朝确立了 A. 国王制度 B. 皇帝制度 C. 君主立宪制度 D. 分权制度 8. 东汉时尚书台下设六曹,"主断狱"的是 A. 三公曹 B. 二千石曹 C. 民曹 D. 五曹 9. 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法制指导思想,主张是

A. 德主刑辅 B. 礼法并用 C. 约法省刑 D. 专任刑罚 10. <晋律>共分为 A. 九篇 B. 十八篇 C. 十二篇 D. 二十篇 11. 唐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A. 御史台 B. 大理寺 C. 刑部 D. 中书省 12. 明律关于化外人的刑法适用原则是 A. 属人主义 B. 属地主义 C. 属人与属地结合 D. 无明文规定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权体制是 A. 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制 C. 君主制 D. 君主立宪制 14. "袁记约法"中参政院是一个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司法机关 D. 总统咨询机关 15. 西周时期民事诉讼被称为 A. 讼 B. 狱 C. 傅别 D. 质剂 16. 西周初期土地实行 A. 私有 B. 国王所有 C. 宗族所有 D. 君臣共有 17. 中国历史上,"改法为律"的是 A. 李悝 B. 商鞅 C. 韩非 D. 子产

工业制氧原理及流程

工业制氧原理及流程 空气中含氮气78%,氧气21%。由于空气是取之不尽的免费原料,因此工业制氧/制氮通常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离出来。制氧氧气用来炼钢;氮气用来搅拌钢水,氧气和氮气均是重要的冶金原料。本专题将详细介绍制氧/制氮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等信息。 【制氧/制氮目的】:制氧氧气用来炼钢;氮气用来搅拌钢水,氧气和氮气均是重要的冶金原料。 【制氮原理简介】:以空气为原料,利用物理的方法,将其中的氧和氮分离而获得。工业中有三种,即深冷空分法、分子筛空分法(PSA)和膜空分法。 A:深冷空分制氮 深冷空分制氮是一种传统的制氮方法,已有近几十年的历史。它是以空气为原料,经过压缩、净化,再利用热交换使空气液化成为液空。液空主要是液氧和液氮的混合物,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在1大气压下,前者的沸点为-183℃,后者的为-196℃),通过液空的精馏,使它们分离来获得氮气。深冷空分制氮设备复杂、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较高,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多,运行成本较高,产气慢(12~24h),安装要求高、周期较长。综合设备、安装及基建诸因素,3500Nm3/h以下的设备,相同规格的PSA装置的投资规模要比深冷空分装置低20%~50%。深冷空分制氮装置宜于大规模工业制氮,而中、小规模制氮就显得不经济。 B:分子筛空分制氮 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作为吸附剂,运用变压吸附原理,利用碳分子筛对氧和氮的选择性吸附而使氮和氧分离的方法,通称PSA制氮。此法是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氮技术。与传统制氮法相比,它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产气快(15~30分钟)、能耗低,产品纯度可在较大范围内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调节,操作维护方便、运行成本较低、装置适应性较强等特点,故在1000Nm3/h以下制氮设备中颇具竞争力,越来越得到中、小型氮气用户的欢迎,PSA制氮已成为中、小型氮气用户的首选方法。 C:膜空分制氮 以空气为原料,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利用氧和氮等不同性质的气体在膜中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来使氧和氮分离。和其它制氮设备相比它具有结构更为简单、体积更小、无切换阀门、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