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文学接受的过程

合集下载

北宋词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北宋词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代表作
《渔家傲》 《念奴娇》 《永遇乐》 《雨霖铃》 《苏幕遮》 《声声慢》 《扬州慢》
宋词流派
• 婉约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 2、格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
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3、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有晏
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宋词流派
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
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2、风格: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 3、手法: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
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之情; 4、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
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 陈亮、陆游、刘过等人。
—《浣溪沙》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 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有《欧阳文忠 公集》,词集名《醉翁琴趣外编》,一名《六一 词》。内容主要还是恋情相思,离愁别恨。 欧阳修对此作的革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 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晏殊为宰相,年辈较高,政治地位显 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出其门下,被后人 推为“北宋倚声填词初祖”。
总的来说,晏殊词绝大部分是小令,题材比较 狭窄,基本没有超出唐以来文人词的范围。
• 第一, 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浓情中渗透 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写伤春感时、在寂寞中流 连光景之情怀的作品最能反映他的特色。
• 第二,晏殊词典雅工致,语言浅而丽,意境深 厚,情中有思,读之有低回反复之致。
晏殊的词虽写富贵气象却不落鄙俗,写艳情 却不落轻佻,感伤之中还流露出一种闲雅的情 调,或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怀抱,有的词还有一 种深沉的理性与明晰的哲思。如《浣溪沙》。

文学接受的填空名词解释

文学接受的填空名词解释

文学接受的填空名词解释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内容、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与感受。

它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涉及个体阅读、群体互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学接受的定义、作用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学接受的定义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

它包括两个方面: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

个体接受是指读者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群体接受是指读者之间在文学作品上的共识和互动。

文学接受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读者通常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解读。

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观点、经验和情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意义寓意等方面。

这种主观解读是文学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多义性的体现之一。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文学接受对读者和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读者而言,文学接受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

通过接受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空间,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来说,文学接受是文学创作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与解读,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文学作品从创作到接受,经历了一个传递、传承和更新的过程。

文学接受不仅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也是读者与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时代的对话。

三、文学接受的影响文学接受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读者来说,文学接受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与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话和互动,个体读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出独立的审美品味和文化意识。

在群体层面上,文学接受能够形成文学传统和文化共识。

通过大量的个体阅读与互动,某些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传颂。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学传统的形成和文化共识的确立,都与文学接受的广泛参与和持续互动密不可分。

合欢树史铁生演示文稿

合欢树史铁生演示文稿

合欢树与我、与母亲的关系
我 两腿残废
开始写作
事业有成
合欢树 没有发芽
茁壮成长
花繁叶茂
母亲 叹息,不放弃
高兴,常侍弄
去世,没看到
第五页,总共十五页。
探究学习
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一)母亲在世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我双腿残废后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2:母亲把怎样的爱给了儿子? 3:合欢树的成长过程就是作者的成长过程 合欢树的成长过程是从一棵小草长成一棵树的过程 作 者的成长过程是从------- 到 --------的过程 ?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第十二页,总共十五页。
(一)母亲离世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第十三页,总共十五页。
(二)母亲离世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它承载着母爱,也寄托着儿子 对母亲的愧疚与忏悔。
第十四页,总共十五页。
拓展延伸
字字合欢树,深深母子情, 字字合家欢聚,句句伤心欲绝,
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合欢树史铁生演示文稿
第一页,总共十五页。
第二页,总共十五页。
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最狂妄的年
龄上残废了双腿”,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 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
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自称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的 身体此病未去彼病已来,尿毒症、 肾衰竭似乎把他的身体当做一处乐
(二)母亲离世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4:合欢树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浓烈的爱,铁生为什么一直 回避看合欢树页。
第七页,总共十五页。
理智的爱 适度的爱

荷叶母亲演示文稿

荷叶母亲演示文稿
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Nhomakorabea 教学难点
❖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简介《繁星春水》、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我国现代散 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 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 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四、拓展延伸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 母亲的爱,请我们也用这种手法写一 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五、课堂小结
冰心的这篇《荷叶 母亲》犹如平静的春 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而又耐人寻味。 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 母爱的颂歌。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祝 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 ,感知文章
(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配乐读体会情感的变化: (教师范读一部分;)
(指导学生朗读,分角色 朗读。)
3.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三、自主阅读,小组合作:
(一):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 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 ()、[]表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把 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给组内听,教师进 行指导。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
感人至深的亲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2、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最新十五章节文学接受幻灯片

最新十五章节文学接受幻灯片
❖ 2、读者以自身的“期待视野”主动介入文学阅读, 并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产生“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等心态。
❖ 3、现实层面的文学接受还受到读者心理倾向的影响 (客观化认同与主观化偏向)。
❖ 4、现实层面所生成的感性意象和现实意义是进一步 升华创造审美意象和审美意义的基础。
三、审美体验
❖ 1、审美期待是审美理想的创造冲动。在审美理想的 作用下,经过审美想象的改造,感性意象就升华为审 美意象;审美同情就是以审美理想克服审美主体与审 美对象之间的对立,使文学描写的对象变成自我的化 身;审美体验超越现实体验而成为对人生意义的领悟。
实现 “审美视域”的融合。
三、文学接受的社会化与经典的形成
❖ 1、个体的文学接受互相影响,形成社会的文 学接受,并形成共同的接受趣味与标准(即共 识),产生共同的潮流。
❖ 2、文学经典是经过社会接受认同的文学作品, 是公认的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或审美价值的优 秀文学作品,它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学标准和超 越时代的文学传统。
❖ 3、批评家的关注点和文学的不同类型也导致不同的 批评
❖ 4、文学批评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原型-精神分析、社 会-历史批评和审美批评
❖ 5、其他批评方法及其类型:评点式、读者-反应、印 象批评、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形象学研究等
三、文学批评的社会作用
❖ 1、可以相对启发和指导作家的创作活动。 ❖ 2、可以引导大众的文学接受。 ❖ 3、通过对作家和读者的影响,可以沟通作家和读者、
❖ 3、文字解读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形式的感受 (语音变化形成语句的长短、起伏和文章的节 奏、韵律等等)。
❖ 4、语句的意义构成了篇章的意义;篇章的意义 又具体规定了语句的意义构成(解释的循环)。
二、现实经验的再生成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演示文稿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演示文稿

形象——诗词部分 诗词部分 形象
★14、雨霖铃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 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 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形象之诗词部分——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 形象之诗词部分
一. 与形象有关的问题形式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2、赏析诗歌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 3、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与形象有关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托物言志《咏梅》、《咏柳》 》、《咏柳 、托物言志《咏梅》、《咏柳》 3、用典 、 (1)对比(周瑜、诸葛亮) )对比(周瑜、诸葛亮) a.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遥想当年, 遥想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镜中衰鬓已先斑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2)自况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 随意春芳歇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 飘飘何所似
形象之诗词部分——练习 练习 形象之诗词部分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辑 南宋]张辑 南宋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 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 )。 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问题: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 问题: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 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作者寄托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解析】作者寄托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文学接受的作用简答题

文学接受的作用简答题

文学接受的作用简答题文学,是一种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用文学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意象等来反映人类生活和描绘人性,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忽视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文学的接受,以及文学接受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文学接受是指将文学作品传达到读者手中,读者阅读后,读者对文学作品再次接受的过程或结果。

文学接受的角色就在于它能够让读者能够共同感受、反思、沟通、交流和理解文学作品。

而在这样的交流中,读者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视野、思想深度和心灵高度,从而产生对艺术的欣赏、对文化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和对语言文学的掌握,这便是文学接受的主要作用。

其次,文学接受还能拓宽人类的视野,它使得人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真相。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文学语言,描绘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他们的神态情感和感悟,通过读者在阅读中的深入理解,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能够帮助读者看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同时,文学作品也能让我们了解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这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维度的思考。

最后,文学接受不但具有个人层面的作用,还具有群体层面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不仅是单向的物质文化,更是一种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的精神文化,它可以调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各方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文学作品通过作家的创作,再次传递到读者手中,那些读者们通过与其他读者的讨论,从中得到更多的精神创新。

由此,社会文化标准得到了不断提高,新的思想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由此可见,文学接受对于群体思想的塑造和价值观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文学接受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人到社会,它都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在这样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够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发展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

古代印度文学演示文稿

古代印度文学演示文稿
• “迦梨陀娑”的意思是“迦梨(时母)女 神的奴仆”
• 抒情长诗《云使》 • 三部传世剧作:《摩罗维迦与火友王》、
《优哩婆湿》、《沙恭达罗》。 •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迦梨陀娑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第19页,共51页。
《沙恭达罗》
• 席勒在一封信中断言:“在古希腊没有一部 诗剧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在 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 一。”
• 民族矛盾。雅利安人与土人之争,还有雅利安人的农业文 明对南印度如楞伽岛(斯里兰卡)的游牧文明的征服。
• 宗教派别之争。印度婆罗门教和锡兰(斯里兰卡)佛 教的冲突。
第44页,共51页。
3、审美心理学角度
•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把文学作品中所带有的感 情色彩分成十种“情味”或“情调”:艳情、 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 异、平静和慈爱。两大史诗对这些情味都有 不同程度的表现,而且使这些情味的表现都 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第23页,共51页。
史诗
• 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 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 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 史诗说是世界通行的说法,沿用了18、19世 纪的欧洲人的定义。而印度传统习惯是把 《摩诃婆罗多》称为“历史传说”,称《罗 摩衍那》为“大诗”。
第24页,共51页。
希腊、拉丁 人的祖先
波罗的海民族 和斯拉夫人的
祖先
一支向西进入伊朗 (波斯)
进入巴比伦
进入印度 (前1750左右)
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同种族,同一文化渊源, 在语言、宗教、神话等方面关系密切。
第7页,共51页。
恒河
• 圣河 • “恒河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产生异变的原因:
❖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金庸作品评论
❖ 《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质疑。 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骄傲地将自 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但在小说结尾, 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弱智的 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拥有罕见美貌和聪 明的女子,最终也为这个青年所拥有。更为 微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 主,后来似乎拥有了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 智力情况却更糟——成了一个严重的失忆症 患者。
2.隐含的读者形成的原因:
(1)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 者 (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政治观念 ❖ 预定文化观念 ❖ 文化视野 ❖ 个人经验 ❖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演示文稿文学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一)期待视野
❖ 1.期待视野的定义
❖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 1.审美动机 ❖ 2.求知动机 ❖ 3.受教动机 ❖ 4.批评动机 ❖ 5.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 1.指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 ❖ 2.产生接受心境原因: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
身心状态、自然环境。
❖ 3.文学接受心境: ❖ 欣悦 ❖ 抑郁 ❖ 虚静
虚静
❖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思考:怎么理解“一千个读 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 ?
❖ 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再创造的现象及其规律。
❖ “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一千个”是异变, “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雷特”而非 别的什么人物,则是还原。
❖ 所谓异变,是说经由读者阅读创造的“第二 文本”和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产生了不 同。异变的表现:情感、形象、思想的异变。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 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 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 限的对话之中。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 “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 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 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 3.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 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 4.期待视野的类型: ❖ 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 5.作用: ❖ 决定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的取舍 ❖ 决定读者的阅读重点 ❖ 决定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2.兴 味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 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德国接
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 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 应该出现的读者。
❖ 所谓还原,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原 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经验及思想见解的 过程。
❖ 还原的原因:异变有阈限,不能完全无中生 有。不论如何异变,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 的限制,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 某种因素即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如人物身 份、性格、事件等。
❖ 文学接受既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又存在着 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故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
(三)理解与误解
1.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而对于作 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