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西安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五篇

考古实习报告五篇篇一:考古实习报告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
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
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一、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
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
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
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
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
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西安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西安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名城,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之一。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西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安的独特魅力,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西安这座城市的深刻印象和感受。
西安作为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每一个古老的建筑、每一条石板路、每一处神秘的古迹都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
在参观兵马俑、大雁塔等名胜古迹时,我深深被它们的壮丽气势所震撼。
尤其是兵马俑,它们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除了历史文化,西安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西安的街头巷尾,我经常能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
参观鼓楼广场和回民街时,我还体验了一次地道的民俗民风,品尝到了地道的陕西小吃。
每一个小吃摊位都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尝试。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赢得了我的胃口,也让我更加了解了陕西的饮食文化。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还了解到西安作为一个发达的大城市,也面临着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挑战。
在参观了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后,我对西安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西安正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还参观了一些社区和社会组织,了解了西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
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还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首先,我意识到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成功的关键。
在参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时,我看到了那些年轻人刻苦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让我深刻明白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西安实习报告4篇

【精品】西安实习报告4篇【精品】西安实习报告4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帮大家的西安实习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见习院系: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见习时间:20xx年5月19日至20xx年5月23日见习路线: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指导老师:刘院长张老师见习目的:通过此次西安见习,欣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
了解当地人文景观,生活习俗。
通过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知识的运用能力。
5月19日在花香四溢的五月,我们的专业终于盼来了去西安见习的时刻。
我们在5月19日这一天早上从天水站出发,前往西安站开展我们为期5天的专业见习!经过4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西安一个让世界人民都神往的地方,一个让中国13亿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西安这座城市在我看来他才是民精神灵魂之所在,纵观中国历史中国还有哪个城市可以与他媲敌?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他的建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封国燕国,而建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00多年的辽代,之后经历了金,元,明,清四朝!而一般被世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古城,也只不过只有10朝古都的称呼,而且就南朝的那几个小朝廷宋,齐,梁,陈的国运都不是很长,并不能表达我们华夏民族的精气神!而西安的历史,如果从他建都开始,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定都镐京,之后还有12个朝代在此建都。
而其中最能表达我们华夏民族精神的大汉和大唐,正是在此建都!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正也验证着这样一句话“一年的文化去深圳,十年的文化去上海,一千年的文化去北京,三千年的文化去西安”。
我们来到西安首先找到了住处,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对面,等安排好我们就参观了隋唐天坛遗址。
古城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为了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组织了一次古城文化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以我国著名的古城——西安为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方式,对古城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二、实践背景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被誉为“十三朝古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城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古城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
因此,开展古城文化社会实践,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对西安古城墙、大雁塔、兵马俑等著名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参观、拍照、记录等方式,我们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有了直观的了解。
2. 访谈调研我们邀请了当地文化专家、古城居民、游客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古城文化的看法、古城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以及古城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访谈内容涉及古城文化传承、古城保护、古城旅游等方面。
3. 文化体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古城文化,我们参加了当地的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陶艺等,亲身体验古城文化的魅力。
4. 总结与反思通过对古城文化的实地考察、访谈调研和文化体验,我们对古城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总结与反思阶段,我们针对古城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古城文化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古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古城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和文化体验,我们向更多人传播了古城文化,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出建议针对古城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古城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人们对古城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加强对古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古城文化。
千年古都西安实习报告

千年古都西安实习报告篇一:西安实习报告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西安实习之城市规划展览馆20**年4月19日,我们开始了西安的实习旅途。
列车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古都——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是我在书上,在电视里,在故事中梦中无数次听过,见过,想过的城市,带着对它神秘而伟大真实面目的憧憬与好奇,我们开始了对西安的实习考察。
21日,整天都在下雨,下午我们才开始前往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
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主体建筑坐落于张家堡广场东北角,各展厅基本布置到位。
展览馆采用了大量最新科技手段,综合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西安城市的历史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就和美好的发展蓝图。
我们进入馆内后,大家按照馆内规定存好各自的物品,拿出笔记本,在美女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逐个的参观馆内的展览品。
第一个便是馆门口的西安老城区模型。
这个模型是上世纪50年代西安城区重新规划前,专家们按比例用木头制成的模型,从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西安大街小巷,感受着旧中国时期的西安建筑风情。
第二个是西安的地形与行政区划图。
整个图呈现在一面约20平米的墙壁上,西安市区与周边几个市辖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包括秦岭在内的山脉、河流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千年古都——历史西安向内堂走去,最开始的一段走廊主题是——历史西安。
两边墙壁上的文字与地图为我们介绍了从原始社会时期到近代中国西安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电子沙盘更是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各个时期西安城的演化过程。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从周的丰镐开始,然后有秦朝咸阳城,汉代长安城,隋大兴,到唐长安城等,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沧桑变迁。
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绵延、积淀, 成为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中深邃的文脉特征。
周代都城——在今西安西郊洋河东西两岸建立统治中心一一津镐二京,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
二京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横九条街道,分内外城,都呈正方形,外城周围长9里,总面积81平方里。
西安之旅实习报告

西安之旅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7月实习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实习单位:西安历史文化旅游集团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热爱历史与旅游的学生,我始终对古都西安充满向往。
这次实习机会来之不易,我得以加入西安历史文化旅游集团,亲身参与到西安的旅游事业中,了解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探究西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分析西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西安多个著名景点的游客接待、导游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等工作。
如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等。
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西安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一)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从汉高祖刘邦到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从秦腔到陕西小吃,我都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西安的历史文化厚重,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我深感自豪,同时也对传播西安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提升了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游客接待、导游讲解等工作,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处理游客问题时,我学会了耐心、细致、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将对我的未来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
(三)提出了旅游产业发展建议通过实习,我发现了西安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
四、实习总结这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泛的综合素质。
实习期间,我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对西安旅游产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西安的旅游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安建筑实习报告

西安建筑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安建筑实习活动。
实习时间为2023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实习地点为西安市。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了解西安建筑的历史、特点和现状,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西安市区内的一些著名建筑和遗址,包括大雁塔、小雁塔、城墙、钟楼、鼓楼、大清真寺等。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了解了西安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点。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安建筑的独特魅力。
西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西安的建筑中,既有古代的建筑遗址,如城墙、大雁塔等,也有现代的建筑作品,如西安市政府大楼、大雁塔南广场等。
这些建筑作品都体现了西安地区的特色和时代精神。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参观了一个建筑工地,了解了建筑施工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建筑材料工厂,了解了建筑材料的种类和用途。
这些实践活动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西安建筑的历史、特点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西安的建筑中,既有古代的建筑遗址,如城墙、大雁塔等,也有现代的建筑作品,如西安市政府大楼、大雁塔南广场等。
这些建筑作品都体现了西安地区的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我也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每一种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都有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作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西安城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西安城墙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学生,我有幸在暑假期间来到古都西安,进行为期一周的西安城墙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深入了解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独特的魅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日,我们参观了西安城墙的南门永宁门。
登上城墙,我惊叹于它的雄伟壮丽,城墙高12米,顶宽15米,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西安市区之上。
我们参观了城墙上的箭楼、敌楼等军事设施,了解了古时战争防御体系。
2. 实习第二日,我们参观了城墙的东、西、北三门。
沿着城墙步行,我感受到了它的历史底蕴,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城墙下的护城河,了解了城墙与护城河的配合原理。
3. 实习第三日,我们参观了城墙内的钟鼓楼广场。
这里的钟鼓楼历史悠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通过参观,我了解了钟鼓楼在古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城墙的密切关系。
4. 实习第四日,我们来到了城墙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古都西安”展览。
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实习第五日,我们来到了城墙附近的西安明城墙遗址公园,参观了明城墙遗址。
公园内绿树成荫,古朴典雅,让我感受到了古都的宁静与美丽。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它见证了西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通过实习,我对西安城墙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为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感到自豪。
2.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西安城墙的建筑设计科学合理,防御体系严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此次实习使我更加热爱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发展西安城墙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实习期间,我还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在城墙上,我看到了古城与现代都市的完美融合,感受到了西安发展的脉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古都西安实习报告篇一:西安实习报告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西安实习之城市规划展览馆20**年4月19日,我们开始了西安的实习旅途。
列车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古都——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是我在书上,在电视里,在故事中梦中无数次听过,见过,想过的城市,带着对它神秘而伟大真实面目的憧憬与好奇,我们开始了对西安的实习考察。
21日,整天都在下雨,下午我们才开始前往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
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主体建筑坐落于张家堡广场东北角,各展厅基本布置到位。
展览馆采用了大量最新科技手段,综合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西安城市的历史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就和美好的发展蓝图。
我们进入馆内后,大家按照馆内规定存好各自的物品,拿出笔记本,在美女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逐个的参观馆内的展览品。
第一个便是馆门口的西安老城区模型。
这个模型是上世纪50年代西安城区重新规划前,专家们按比例用木头制成的模型,从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西安大街小巷,感受着旧中国时期的西安建筑风情。
第二个是西安的地形与行政区划图。
整个图呈现在一面约20平米的墙壁上,西安市区与周边几个市辖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包括秦岭在内的山脉、河流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千年古都——历史西安向内堂走去,最开始的一段走廊主题是——历史西安。
两边墙壁上的文字与地图为我们介绍了从原始社会时期到近代中国西安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电子沙盘更是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各个时期西安城的演化过程。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从周的丰镐开始,然后有秦朝咸阳城,汉代长安城,隋大兴,到唐长安城等,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沧桑变迁。
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绵延、积淀, 成为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中深邃的文脉特征。
周代都城——在今西安西郊洋河东西两岸建立统治中心一一津镐二京,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
二京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横九条街道,分内外城,都呈正方形,外城周围长9里,总面积81平方里。
秦咸阳城市规模宏大,人口大约在50万人左右,其城市辖区包括今日关中平原及商洛一部分,均属内史之地。
西汉建都于长安,在秦咸阳废墟上开始营建新都一一长安城。
都城轴线取正子午向,但南北城垣却随地形呈曲折状,形成“城南为南斗,北为北斗形,是为斗城也”。
隋文帝统一中国时,汉长安城已有800年的历史,战争及社会动荡使汉长安城饱受劫难。
隋开皇二年(582年)开始新都城的建设。
新城名为“大兴”。
大兴城的空间格局为三重城垣结构:宫城一皇城一外郭城。
自从盛唐朝灭亡以后,西安作为政治统治中心的都城便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至此结束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
以后(宋、元、明、清、民国)的西安(长安)一直是作为区域性地方城市或首府城市得以发展。
唐末长安城遭毁灭性破坏,隋唐长安城的规模逐渐萎缩,当时留守长安的韩建弃宫城和外郭城,将皇城改建为新城。
新城面积仅是唐长安城面积的%,仅。
韩建所建的新城的空间格局一直持续到北宋以后的金元时期。
现代西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西安市主城区规划看完了西安的历史,讲解员继续带领我们参观下一个展区——西安市当前的规划状况。
印象最深的是现在西安市市区的模型一个更大的电子动态沙盘,这个沙盘占了整间屋子的地下,有一半的区域上覆盖有高强度透明玻璃,所有的参观者可以在沙盘上方走动,几乎可以零距离感受西安的高楼大厦、公园遗址和大街小巷。
站在沙盘上,想象着自己在空中俯瞰整个西安市,跟着音频中的介绍,大家几乎是在享受中完成了对西安市规划状况了解。
西安市主城区布局结构: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城市功能布局调整(1)老(明)城功能的调整:老(明)城内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行政办公单位逐步外迁。
(2)“四区两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的建设。
(3)西(安)咸(阳)共建区建设:加快两市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4)积极引导教育产业向外围新区转移:加快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中国科技教育的高地。
(5)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在外围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创造西安最佳人居环境。
(6)构建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7)发展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8)“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近期的建设目标:通过几年的建设,提升西安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在参观完沙盘之后,我们继续参观了自建国以来历次西安市主城区规划的示意图,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旧时的西安城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发展成现在的现代化城市的。
接下来我们见到的是西安市城区一些局部各类型的规划示意图,包括湿地公园,遗址公园,功能分布图以及个别小区的规划建设示意图。
接着参观的是各个遗址复原模型,公园绿地模型,地铁站三维模型等等。
最后还有大型的动画演示。
大家始终都保持着兴奋的状态,仔细的看着,学习着,思考着。
这些很多都是我们课堂上学习了解过的,不过亲临现场的参观让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在馆内只参观了不到两小时。
不过,西安城市规划馆的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生动形象的了解。
剩下的几天里,老师们带领我们走遍了西安的名胜古迹,钟楼、鼓楼,回民街,西安古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曲江公园,兴庆公园,西安历史博物馆,大雁塔等等,等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的交流学习,让我们此次的实习变得精彩多样,趣味横生。
另外北方的干燥的空气,还有陕西菜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了一下不一样的感觉。
4月28号,带着无尽的不舍,我们踏上了回程的车。
长安,再见了!篇二:西安实习报告西安印象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以为你眼前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题记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阔别重逢.冥冥之中,一直觉得和古都西安有着一场际遇.这种暗生的情愫,也许源于贾平凹的《秦腔》里,在棺椁中,以画满秦腔人物脸谱的马勺覆面的夏天智安息如故,而棺外却是凋敝的村里,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的场景;也许源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波和李向前一瓶白酒互灌几口,夹杂着烈风互相倾诉各自的心事,求而不得的爱情折磨着两个人心碎流泪的画面,也许源于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鸿儒朱先生在离世前,让妻子朱白氏在头发中抓虱子,他的脸贴在妻子温热的腿上,忍不住说:“我想叫你一声妈——”朱白氏停住了双手:“你老糊涂了吧?”旁边的儿女都尴尬的红了脸,朱先生仰起头诚恳的说:“我心里孤清的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紧紧盯着朱白氏叫了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朱白氏身子一颤,慈爱的继续给丈夫搜寻黑色的头发的场景……料想着这八百里莽莽秦川下养育着怎样的子民,发生着这样摄人心魄的故事。
时光正好,在阳春三月,于春分时日,我们奔赴古都西安。
鄂州下午三点半的火车上车,途径武昌,孝感,信阳,驻马店,漯河,许昌,郑州,巩义,洛阳,渭南,早上七点十分到西安。
车厢里响彻同学们的嬉笑声,打牌声,似乎很兴奋,而窗外,是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夹杂几处农宅徐徐倒退,不久便暮色四合,黑茫茫中偶有几家灯火,车厢里喧嚣少了一些,直到更深夜半,才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精力几近耗光,个个背倚相靠睡了,而恰恰是这样,不多长的时间,便有到站,又是一片短暂的嘈杂。
我睡眼惺忪,这注定是不眠之夜,不多会,只听得火车轮与铁轨相互倾轧的咔嚓声,心里却猜想着西安会是什么模样,默念着西安我们来了。
算得是如约抵达,尽管是将近一夜未眠,同学们都还是提前醒了,准备收拾下车。
出车站,迎接我们的是西安是不太明朗的天空,微凉的温度,干冷的空气,我掖了掖衣领,果然有点北方的味道。
不远便是西安的古城墙,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青灰色的砖,城门上檐角四飞,纸糊的红灯笼,城墙保存和修缮的很完整。
只是与心中猜想的不太一样,料想应该是斑驳的,甚至该有些倾圮。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样的滋味。
这样才有惊喜,有趣味,才迷人。
我轻轻用手指抚摩一下墙壁,感受了一下这历经六百年风雨的明城墙的温度和传递出来的古朴。
第一站:乾陵“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
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
”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
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
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
北峰海拔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
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
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
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我们探访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
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
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而最有看头的不得不说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花岗岩体,它们分属唐高宗李治和第一女皇武则天。
述圣记碑,全碑共7节,故又称七节碑。
据说,由7节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
七节碑高米,重吨。
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
碑文8000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文,后中宗书写。
无字碑通高米,重约吨。
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