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考核知识点
预防重点知识(DOC)

名解预防医学: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科学,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不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权:人人享有的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全过程。
三级预防: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三级预防下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危害的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率:等于一定时间内某时间发生的频数除以研究期间内处于风险的人群的平均数。
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等于研究期间新发病例数除以研究期中处于风险的人口数。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其实质是一个比例而不是率,用来表示被研究人口中患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口比例。
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被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比例。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疾病分布:疾病的人群现象或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即疾病在三间所表现的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疾病频率状况。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

隔离——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
是将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不能实现的措施。 治疗确诊或疑似的患者的HCWs比其他人群的 感染风险更高,为 此,应遵循:
■标准预防(手卫生、锐器预防等) ■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 ■空气隔离
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
传播与隔离 主要措施
接触传播 接触隔离
标准预防 首选单间(同种疾病同室、床间距大于1m,物品专人专用) 接触患者或环境中可能被污染区域应穿隔离衣、戴手套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
标准预防
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
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不必考虑 其诊断 )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 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主要内容
• 标准预防的定义 •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 面部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使用指南
(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
• ——针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 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是除“标准预防”以外的隔离措施, 是必须阻断传播途径才可预防的感染。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和接触隔离;他们可以联合为有多重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隔 离。
基于传播的途径--------隔离
空气隔离
飞沫隔离
接触隔离
手卫生、环境消毒……
飞沫传播 飞沫隔离
安全防护标准预防相关知识

【安全防护】标准预防相关知识标准预的防概念: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强调双向预防: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2.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3.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操作的全过程2.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以感染传染病均采取3.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4.进行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操作时须戴手套5.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洗手,必要时手消毒6.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7.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污染身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8.手部皮肤破损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戴双层手套9.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10.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①保证充足的光线②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11.使用后的锐器防刺伤:①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②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12.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1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1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锐器15.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①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②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安全防护】标准预防相关知识

安全防护】标准预防相关知识标准预的防概念: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 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 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 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象:将所有病人血液、 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 需要隔离。
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 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调双向预防: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防止疾病从医护 人员传至病人2.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3. 防止非血源性疾病 的传播4.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 标准预防针 对所有为患者实施操作的全过程 2. 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 以感染传染病均采取 3. 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 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4. 进行可能接触患者体液、 血液的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 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 隔离对1. 强操作时须戴手套5.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洗手,必要时手消毒6.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7.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污染身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8.手部皮肤破损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戴双层手套9. 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10.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①保证充足的光线②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伐M伤11. 使用后的锐器防刺伤:① 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②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12. 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13.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1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锐器15. 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① 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② 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标准预防课件.

2 、强调双向防护 , 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 包括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三 、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一级预防: 适用于发热门(急) 诊的医务人员。
标准预防措施3
5 、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 1) 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 , 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 消毒或灭菌处理 。
( 2 )处理被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 , 要防止 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 , 工作服的污染 , 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 病人和污染环境 。
( 3 )需重复使用的利器 , 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 , 以便运输 、处理和防 止刺伤 。
三 、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 、气管插管和气 管切开的医护人员 。除二级放护外 ,还应当加戴面 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级 人员
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 护 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谢谢观看!
标准预防措施2
3 、面罩 、护目镜和口罩: 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 减少病人的体液 、血液 、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 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 、 口腔及鼻腔粘膜。
4 、隔离衣: 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 、分 泌物 、渗出物 、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 染时才使用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 , 以避免 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
一 、概念简介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均具 有传染性 , 需进行隔离 ,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 ,污染 , 是否接 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 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标准预防与消毒隔离知识点

核心原则与措施
双向防护
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也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 员传至患者。
综合措施
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安全 注射等。
核心原则与措施
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等均需进 行手卫生。
实施过程监督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考试等方式,对 员工进行考核评价,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
和技能。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持续改进方向
根据员工考核评价结果和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培训内 容、方式和标准,提高培训效果。
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如员工合格率、技能提升率等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确保目标的实现。
传染病区设置与管理要求
传染病区布局
设立独立区域,严格划分清洁 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医护人员防护
严格遵守防护措施,根据传染 病种类和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 防护用品。
患者管理
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根据传 染病种类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 管理。
环境消毒
加强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 清洁与消毒,做好医疗废物的
处理。
患者安置与隔离
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患 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 患者的住院和隔离措施,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PART 02
消毒隔离基本概念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消毒定义及分类
消毒定义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 处理过程。
消毒分类
根据消毒对象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和终末消 毒三类。
标准预防知识点

标准预防知识点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L标准预防原则:是医务人员防护基础,适用于不同工作区域和岗位的全体医务人员。
2.标准预防核心:是指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所采取的一组防控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咳嗽礼仪等。
3.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1)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 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 )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4.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 )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02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1 .暴露风险分级标准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暴露风险,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1 )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如导诊、问诊,普通门诊和病房查房等。
(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如查体、穿刺、注射等;(建议有粘膜或体腔接触的查体,无体液喷溅风险的有创操作,如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深静脉穿刺等)o(3 )高风险: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如咽拭子采集、吸痰、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内镜检查等。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12
五个重要时刻
两前
三后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13
如何洗手?
为了有效清除手部 细菌的生长, 水洗
时间至少需持续 40-60秒,应准确 完成图示中所有的 洗手步骤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14
如何使用免洗液洗手?
为了有效清除 手部细菌的生 长,应准确完 成图示中所有 的洗手步骤。
整个过程需要 20-30秒!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 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45
防护用品应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在有效期内使用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46
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标准
强制性行 业标准
2011-12-31发布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2013-06-01实施
47
医用防护口罩执行标准
2010版增加 密合性要求
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 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5
手卫生
手卫生 hand hygiene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 handwashing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 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 antiseptic handrubbing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 的过程。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脱时避免污 染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 更换
标准预防专题知识
40
防护服
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 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 肤刺激性,穿脱方便, 结合部严密,袖口、脚 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预防知识学习材料
标准预防概念: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防护基本特点
1、强调双向预防: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
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3、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区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护人员。
除二级放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适用于病人的一般诊疗护理工作。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流程:洗手—手消毒—戴帽子—戴口罩—穿工作服。
2、加强防护:适用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接触感染性或传染性病人。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措施: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流程:穿隔离衣—戴外科口罩—戴护目镜—戴手套。
3、严密防护:适用于高传染性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的特殊感染者。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措施: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戴双层手套,应使用面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靴或鞋套。
流程:穿鞋套—戴双层手套—戴呼吸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4、特殊岗位防护:适用供应室污染区、口腔器械清洗人员、胃镜清洗人员。
防护对象:适用于污染器械清洗人员。
措施:在基本防护基础上根据操作的防护程度,按需选择。
如:长袖手套、
护目镜、防水套袖、防水围裙。
流程:戴手套—戴护目镜—戴防水套袖—防水围裙。
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
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7、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