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回归课本纠错练习 (种群和群落2)
专题09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挖空练及易错提醒(记忆版)

专题09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下降几种类型。
2.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
条件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近年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常考易错训练(2021年整理)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常考易错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常考易错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常考易错训练的全部内容。
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时间 / 30分钟一、易错易混1.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2。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4。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5.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6。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 )7。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8.“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9。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10.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二、常考提升1.[2017·辽宁五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由于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飞扬,故其在野地里呈均匀分布D。
一轮回归课本纠错练习 (种群和群落1)

一轮回归课本纠错练习 (种群和群落1)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动D.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紫金山上所有中华虎凤蝶的幼虫、蛹和成虫②江心洲的全部生物③玄武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④将军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A.①②③ B.②⑨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3.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4.草履虫是原生动物的典型代表,当其培养密度大约在≥3000个/mL时,显微镜下观察效果较好。
下面为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对草履虫密度的影响曲线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前3天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B.当培养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草履虫密度差异显著C.若想较长时间保护较好的观察效果,可以将其培养在20℃或25℃条件下D.若想快速获得高密度℃,应该将其放在25℃条件下培养5.自2002年以来,一种叫椰心叶甲的外来害虫正在吞噬着海南岛上的椰树等棕榈科植物。
由于没有天敌,椰心叶甲十分猖狂,受害植株累计已达200多万株。
姬小蜂专门将卵产在椰心叶甲的高龄幼虫或蛹内,在里面孵化出幼虫,并且一直生活到成虫羽化飞出为止,导致椰心叶甲的死亡。
因此,海南省从越南引进大量的姬小蜂来对付椰心叶甲。
从椰心叶甲侵入海南岛以后到引进姬小蜂之前,椰心叶甲种群增长曲线为:6.图2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e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细菌的生长曲线,则选育菌种扩大培养常在b~d时期进行C.若此图表示菜青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D .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d 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7.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训练(新教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专题13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吉林白山·统考模拟预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除了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外,还有粪堆计数法,其原理是动物种群数量与所发现粪堆的数量呈正相关,该方法特别适合因行踪隐蔽或者夜间活动等而不易观察的动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到动物活动密集的区域取样B .粪堆计数法可以准确计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C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考虑动物的日排便数D .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答案】C【详解】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 错误;对点训练专题分析B、粪堆计数法可以估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准确计算,B错误;C、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粪堆存留时长等能减小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C正确;D、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导致粪堆被破坏,引起调查结果偏低,D错误。
2.(2023·河南·二模)图1表示当一种动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
图2表示K-NK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N值代表种群的数量。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B.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K-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D.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答案】A【详解】A、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B、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此时个体数量多,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C、K−N/K的变化曲线中,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K-N)/K=1-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C正确;D、t1时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并保持剩余量在K/2,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D正确。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A组基础巩固练1.(2021年广东东莞模拟)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被杨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该过程中不会发生(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C.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随演替而改变。
2.(原创)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减少。
充分利用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节水性好等特点【答案】D 【解析】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节水性好等特点,但根不宜太深,D不正确。
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B.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肉食性动物D.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答案】B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有关,A错误;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直接相关,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食草动物,C错误;群落演替一般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沙尘暴引起的土地荒漠化会使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D错误。
4.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食物链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答案】A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和黄雀三者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中虾米是初级消费者,它捕食淤泥中的藻类,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新高考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和群落及其演替综合练

专练90种群及其动态和群落及其演替综合练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2.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3.某地两种藤壶共同固着于某一岩礁型海岸,星状小藤壶生活在较高处,藤壶生活在较低处(如图),若星状小藤壶幼体出现在藤壶的分布带,则存活时间很短。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种间竞争B.两个物种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星状小藤壶的种群数量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D.调查潮间带藤壶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4.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年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种群数量(只)5080----捕捉标记数(只)--80808080第二次重捕数(只)--80808080重捕个体中的标记数(只)--1681013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5.通过对某湖泊中的鲫鱼进行调查,绘制了该湖泊鲫鱼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模型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鲫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该鲫鱼种群的雌雄个体数量接近C.该鲫鱼种群的种内竞争可能会逐渐加剧D.该鲫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可能下降6.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
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
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检测含解析人教版必修3.doc

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时限:25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速率相同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4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种群增长速率加快。
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

【聚集高考】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征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 )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 400 200成年期400 400 400老年期200 400 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表中数据表明:甲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削减的趋势,为增长型;乙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相对稳定,为稳定型;丙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为衰退型。
2.(2019·北京卷)在生态学探讨中,下列方法与探讨目的不相符的是( D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途B.给大雁佩戴标记环调查其迁徙路途C.用样方法探讨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记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纳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记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途进行调查;样方法探讨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3.(2019·福州模拟)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料,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须要20~40年,美国须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削减。
预料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确定于( B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诞生率和死亡率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料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确定的。
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爱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的重点爱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回归课本纠错练习 (种群和群落2)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①总能量增加②种群密度下降
③环境阻力不变④营养级能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2.苦荬菜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选取样方②计数③确定某一地段中
的苦荬菜为调查对象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
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
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A.5个 B.7个 C.11个 D.8个
3.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4.在右图中,生物种群在理想的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
增长率为0
B.种群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此图表示蝗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最好在c
点进行
D.若此图表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则细胞内谷氨酸
在e点时大量积累
二.简答题: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
下
表中的数据是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
请根据所学的知
条件一:无菌水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二: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三: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5℃。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
(2)实验过程中最好选择图26中(填序号)培养装置。
若用⑥号
装置培养酵母菌,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培养酵母菌常用的培养液用马铃薯浸汁1000mL,加葡萄糖20g配制成。
有同学据此认为酵母菌生长只需要碳源和水。
你认为对不对?理由是。
(4)本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
如果显微镜视野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5)A组测定的数据中,培养一天和培养六天的酵母菌数均为0.8×106个/mL,你认为其生长情况相同吗?。
理由是。
2.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进行了连续五年的
2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法。
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株/m2。
(2)一个物种的及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3)据调查发现,在2000年前当地并无豚草分布。
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2~2006年间其种群数量呈型曲线增长,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充裕、及等。
(4)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豚草的这种生存优势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
请你利用下列给出的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
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
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期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C
D
A
A
【答案】3.(18分)
(1)CBA ………………………………………………………2分
(2)②……………………………………………………………2分
C6H12O6 2C2H5OH + 2CO2 + 能量……………………………2分
(3)不对!马铃薯浸汁还含有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2分
(4)取样调查法……………………………………2分
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2分
加定量无菌水(或定量培养液)稀释("定量"在评分时可不要求)………2分(5)不相同……………………………………………2分
培养一天和培养六天分别处于调整期和衰亡期
【答案】31.(21分)
(1)样方(2分) 5.4(2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2分)
(3)J(2分)没有天敌(2分)
(4)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
(1分)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完全营养液本次暂不扣分)。
(2分)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2分)
结果预期及结论:
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不显著的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3分)
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的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