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出凝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 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而启 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
药物治疗
止血药
用于加速血液凝固,减少出血。
抗凝药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溶栓药
用于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脾切除可能有效。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其他特定手术
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控制慢性病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积极治疗, 减少血管损伤。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慢性 病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变化
科学饮食
密切关注患者出血症状, 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等,及时就医。
提供高蛋白、低脂肪、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
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 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颅内出血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 小板计数等,以评估患者的出凝
血状态。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发现 出血部位和病因。
病理学检查
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可能需要进 行活检或尸检,以明确诊断。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 出凝血疾病简介 • 出凝血疾病的病理生理 • 出凝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出凝血疾病的治疗 • 出凝血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1
出凝血疾病简介
出凝血疾病的定义
总结词
出凝血疾病是指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 常引发的疾病。

2013实验诊断6、出凝血

2013实验诊断6、出凝血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入魏
氏血沉管 200mm 刻度处,将血沉管垂直室温放置至少
60min ,应避免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读取柱中 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1mm处结果。
[方法学评价]
2.仪器法
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 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 ESR测定在30min或1min内得到检测结果,
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若
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3~4d可见血沉增快(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CRP所致),并持续1~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 多正常。
3)恶性肿瘤:
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的辅助指标。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均增快(可能与肿瘤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 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RBC膜上缺乏抑制补体激活及膜
反应性溶解的蛋白质)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
时加重(补体作用最适宜的PH值是6.8-7.0,睡眠时呼吸中枢
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
大量消耗并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全身
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概念解读

必须存在基础疾病


微血管循环损伤
DIC只是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继发综合
征,其终末损害为多脏器功能障碍

主要临床特征:
1、凝血功能障碍
2、微循环障碍:休克、MODS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含有共价包被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悬浊液与待检样本进行 混合。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乳胶颗粒发生凝集,诱导 反应介质浊度增加。浊度的增加反映在吸光度的增加上, 用来测试样本中D-二聚体/ FDP的水平。 AT-Ⅲ检测原理:发色底物速率法。 AT在肝素存在时是快速有力的凝血酶抑制物。①待测血 浆与肝素和过量凝血酶(试剂1)共同孵育;②剩余凝血 酶通过对合成产色底物(试剂2)的酶促反应来定量。由 于凝血酶的数量在第一步中被血浆AT成比例地消耗,因此 剩余的凝血酶在第二步反应中与血浆AT水平呈反比。此测 定不受治疗剂量肝素影响。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实验出凝血检查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凝血七项PPT

凝血七项PPT
• 比如肝素、蛇毒、达比加群等
FIB降低:提示凝血功能下降,通常伴有纤容系统亢进 FIB增高:提示高凝状态,分为生理和病理。 1、生理性增高:妊娠期 2、病理性增高:炎症、提示血栓倾向 3、若FIB增高、DD明显上升,提示恶性肿瘤
PART 03
血栓三项临床意义
动脉血栓:
• 心肌梗塞 • 缺血性脑卒中 • 周围动脉疾病
FIBrinoge n
FM
XIIIa Ca
FIBrin
FDP D-Dimer
特殊三项为主:
DD、FDP、AT
血栓 风险
出血 倾向
常规四项为主:
PT、APTT、FIB、TT
PART 02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 PT单独延长:常见VK的缺乏早期或肝病早期、7因子 活性降低。
• 1、PT是外源途径的筛查指标,其单独延长优先提示 7因子缺乏或抑制。
纤维蛋白(原)讲解产物FDP
• FDP增高判定,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 • 血栓性疾病。(AMI、DVT、PE) • 尿毒症、肝脏疾病或各种肿瘤
• FDP反应血液循环中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 其水平的增高表明纤溶活性亢进
FDP与D-D联合检测的意义
变化特点
出/凝血传统理论和实验室凝血四项
创伤启动的组织因子活化 Ⅲ Ⅶ Ⅶa
XII XIIa
XI
XIa
IX
IXa
内皮细胞剥落胶原暴露引起的
Ⅲ Ⅶa Ca
Ca PF3 IXa VIIIa
VIII
X
Xa
P S
APC
PC
Ca PF3 Xa Va

AT-III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抗凝药物过量
临床表现
血液淤积于皮肤或粘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 色斑,压之不退色。具体描述为:
瘀点(petechia)、紫癜(purpura)、 瘀斑(ecchymosis)、血肿 (hematoma)
瘀点:直径<2mm
紫癜:直径 3-5mm
瘀斑:直径>5mm
制 三、血液凝固(凝血)机制 四、抗凝血机制 五、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收缩:血管平滑肌 释放:血管内皮细胞、 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
内膜层:内皮 细胞、基底膜
中膜层:弹力 纤维、平滑肌、 胶原
外膜层:结缔 组织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 胶原暴露 胞释放vWF
组织因子 释放
出血
FXII激活
期、RF,假阳性
FDP(-) DD(+) Fg未降解,纤 Bβ15-42 继发纤溶、DIC DVT、 维蛋白降解 肽增高 动、静脉溶栓和治疗
FDP和DD (+);
Fg、纤维蛋白 同 上 同时降解
继发性纤溶、DIC、 溶栓治疗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
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监 测
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 剂;血循环中有肝素、PDF 2.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3. 口服抗凝剂监测:国人INR 2.0---3.0为宜。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fibrinogen FG)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1. 增高 : 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感染、结缔组织
粘附反应:经vWF介导,GP I b-IX-V复合体粘附于暴露 的血管内皮下 聚集反应:血小板的GPIIb/IIIa经Fg的介导发生聚集。 释放反应:血小板内致密颗粒释放5-羟色胺、ADP等, -颗粒释放PF4、PDGF、-TG、P-selectin、Fg、TSP等 血小板促凝功能、收缩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与总蛋白浓度无关。清蛋白带负 电荷,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红细胞因唾液酸而带负电 荷,蛋白原>γ球蛋白>αβ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清蛋白及卵磷脂则抑制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
13
[质量保证]
3.血沉管与血沉架
影响因 素
•血沉管与血沉架规格必须符合标准。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或治疗较彻底,血沉可趋于正常, 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21
4)高球蛋白血症:
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可见血沉增快,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恶性淋巴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慢性 肾炎等。
高粘滞性综合征时,血沉可不增快甚至减慢。
22
5)贫血: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
19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若 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3~4d可见血沉增快(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CRP所致),并持续1~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 多正常。
20
3)恶性肿瘤:
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的辅助指标。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均增快(可能与肿瘤分 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有关),良性 肿瘤血沉多正常。
•血沉管置血沉架上应完全垂直,倾斜时,会加速沉降。
4.血标本
•避免脂肪血; •抗凝剂浓度增加使血沉减慢,每周配制1次,置冰箱 •血与抗凝剂比例要准确。 •抽血应在30s内完成,不得混入消毒剂,避免形成凝块。14
[质量保证]
影响因 素
5.温度 18~25℃的室温下测定。室温过高时血
沉加快,可以按温度系数校正。
16
临床意义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 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
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 移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血沉测定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7
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
(1)生理性: 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由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 血沉略有增快;妊娠3个月以上可因生理性贫血及血浆 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沉增快;
网织红细胞检测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25
概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1.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细 胞。
2.是有核红细胞刚刚失去核的阶段,仍属未完全成熟的 红细胞,浆内尚残留有嗜碱性RNA,经碱性染料(如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在细胞体内可 见蓝色点状或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3
沉降过程示意图
4
[检测原理]
1.魏氏法(Westergren法)
将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测定管内,垂 直立于室温中,记录1h时红细胞层下沉的距离(上层 血浆的高度 ),用毫米(mm)数值报告。
5
6
7
[检测原理]
2.血沉仪法
血液经抗凝静置后,红细胞下降,红细胞与血浆 分离,其界面随时间而下移,血沉仪用发光二极管 和光电管检测此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得到血沉值并 显示红细胞沉降高度H与对应时间t相关的H—t曲线。
10
11
[方法学评价]
2.仪器法
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 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
ESR测定在30min或1min内得到检测结果, 大大缩短了临床等候报告的时间。
12
[质量保证]
影响因 素
红细胞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血红蛋白量和血浆中各 种蛋白比例。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 血小板计数,出凝血
1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 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2
红细胞沉降过程分3期
1.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约数分钟至10分钟 2.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等速下降, 约40分钟 3.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 细胞缓慢沉积于试管底部
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 增高而血沉增快。
18
临床意义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
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由于血中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多,包括 α1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 等。在炎症发生后2~3d可出现血沉增快;
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于活动期常 见血沉增快(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病情好转时血沉减 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
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
6)高胆固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
病综合征、粘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 症等,血沉常常增快。
23
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主要见于真红、低纤维蛋白 原血症(DIC消耗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形 态异常(如异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
24
6.其他 注射器、试管、血沉管要干燥洁净,以
避免溶血。
7.及时测定 采血后应尽快进行测定,室温下,
标本置放时间不应超过4h,置4℃冰箱时枸橼酸钠 抗凝血可6h,EDTA抗凝血可24h。
15
[参考值]
①<50岁:男性<15mm/1h末,女性<20mm/1h末。(掌握) ②>50岁:男性< 20mm/h ,女性< 30mm/h (了解) ③>85岁:男性< 30mm/h, 女性< 42mm/h。(了解) ④儿童< 10mm/h。
8
9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入魏 氏 血 沉 管 200mm 刻 度 处 , 将 血 沉 管 垂 直 室 温 放 置 至 少 60min,应避免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读取柱中 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1mm处结果。
26
概述
• 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至发育为成熟红细胞过程中,随着细 胞的成熟,RNA含量逐渐减低,至细胞完全成熟后消失或接近 消失,即红细胞中网线状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幼稚。
• Ret分为4型:Ⅰ型(丝球型)、Ⅱ型(花冠型或网型)、Ⅲ 型(破网型)、Ⅳ型(颗粒型)。正常生理状态下,Ⅰ型只 存在于骨髓,Ⅱ型在外周血也很难见到,Ⅲ型仅有少量释放 到外周血,因此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时以Ⅳ型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