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

合集下载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神奇的磁性磁铁的性质与分类磁场及其作用2. 电与磁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3. 声音的世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与影响因素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磁性、电与磁、声音、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及其作用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2. 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与分类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指南针、铁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声音实验器材、光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磁铁、铁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声音实验器材、光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磁铁、指南针、电灯等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磁性、电与磁、声音、光等现象。

2. 例题讲解:磁铁的性质与分类:讲解磁铁的种类、性质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电流的磁效应:讲解电流如何产生磁场,以及电磁铁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性。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

学生动手制作电磁铁,观察电流的磁效应。

学生进行声音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进行光实验,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磁性:磁铁的种类、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 电与磁: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3. 声音: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4. 光: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磁铁吸引与排斥现象的原因。

画出电磁铁的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描述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性。

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现象。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 生命的延续生物的繁殖方式生命的成长与变化3. 地球上的资源自然资源的种类与利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4. 岩石与矿物岩石的分类与特征矿物的分类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多样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了解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过程。

3. 认识地球上的资源,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岩石与矿物标本、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展示岩石与矿物标本,讲解岩石、矿物的分类与特征。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识别生物、岩石与矿物。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2. 生命的延续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成长与变化:胚胎、幼体、成体3. 地球上的资源种类: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 岩石与矿物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矿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分类,并描述其特征。

简述两种生物的繁殖方式,并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岩石与矿物的分类及特征。

2. 答案: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特征: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动物具有运动能力、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生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如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如嫁接。

岩石与矿物:沉积岩如砂岩,岩浆岩如花岗岩,变质岩如片麻岩;金属矿物如铜,非金属矿物如石英。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电路连接与使用、磁铁性质与运用、物体运动与力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连接方式、磁铁性质与运用、物体运动与力。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片、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小车、斜面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植物、日常生活中电路、磁铁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电路连接方式、磁铁性质与运用、物体运动与力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2. 电路连接方式3. 磁铁性质与运用4. 物体运动与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植物生长过程,并画出植物生长示意图。

(2)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运用磁铁性质,解释生活中磁铁运用实例。

(4)列举物体运动与力作用关系,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示意图略。

(2)电路图略。

工作原理:电流通过导线,使电器设备工作。

(3)磁铁运用实例:磁铁吸附铁钉、磁铁在门吸中应用等。

(4)物体运动与力作用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如推、拉、摩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1)观察身边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收集生活中电路实例,分析其工作原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节生物的家园,第二节多样的栖息地,第三节爱护生物的家园。

2.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一节力的作用,第二节力的测量,第三节简单机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及简单机械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力的测量及简单机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掌握力的概念及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物栖息地图片,力的演示装置,简单机械模型。

2. 学具: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实验材料(如小木块、滑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栖息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家园、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3. 例题讲解:以具体实例讲解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6.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栖息地:生物的家园栖息地的多样性爱护生物的家园2. 力的世界:力的作用力的测量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3)举例说明简单机械的应用。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力的测量方法有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提高工作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应用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栖息地和力的应用实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节生物的家园,第二节动物和植物的家。

2. 第五章《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节食物链,第二节自动调节的食物链。

3. 第六章《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二节保护生态系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栖息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思维导图等方法整理知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2. 教学重点:生物的栖息地特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生态瓶等。

2. 学具:彩笔,剪刀,胶水,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栖息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家园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的栖息地,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自动调节的食物链。

(3)介绍生态系统的类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绘制生物栖息地思维导图。

(2)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4. 例题讲解:(1)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关键步骤。

5.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栖息地2. 食物链和食物网3. 生态系统的类型4. 生态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生物栖息地思维导图。

2. 答案:(1)见附件。

(2)草→兔→狐食物链稳定性较低,草→鼠→蛇→鹰食物链稳定性较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植物》1.1 植物生长1.2 植物繁殖1.3 植物适应性2. 第2章《电路奥秘》2.1 电路组成2.2 电路连接方式2.3 电路应用3. 第3章《骨骼与肌肉》3.1 骨骼结构与功能3.2 肌肉作用3.3 关节运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植物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2. 使学生掌握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3. 让学生解骨骼、肌肉和关节结构与功能。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连接方式、骨骼与肌肉协调作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组成和骨骼、肌肉结构与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电路元件、骨骼模型、肌肉模型等。

2. 学具:显微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特点。

展示简单电路,让学生探讨电路奥秘。

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引导学生解人体运动原理。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和适应性。

介绍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详细解析骨骼、肌肉和关节结构与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分析其生长特点。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电路,验证电路连接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肌肉力量测试,解肌肉作用。

4.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2. 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3. 骨骼、肌肉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说明连接方式。

绘制骨骼、肌肉结构图,并解释其功能。

2. 答案植物生长特点:根据观察到植物进行描述。

简单电路设计:根据课堂所学,画出电路图并解释连接方式。

骨骼、肌肉结构图:参照教材或课堂所学,绘制结构图并解释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地方。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春天的季节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包括天气、温度、植物生长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 教学内容:(1) 春天的天气特点(2) 春天的温度变化(3) 春天植物的生长变化3. 教学活动:(1) 观察春天的天气,记录温度变化(2) 观察春天植物的生长,记录变化(3) 分享观察到的春天特征,进行讨论二、第二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理解世界的思维。

2.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2) 地球的公转(3) 自转与公转对生活的影响3. 教学活动:(1) 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制作相关的手工模型(2)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自转与公转的影响(3) 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三、第三章:水的溶解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基本方法(3) 溶解实验3. 教学活动:(1) 学习溶解的概念,了解溶解的基本方法(2) 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3) 分析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四、第四章:鸟类的主要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提高对生物的认知。

(2) 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2. 教学内容:(1) 鸟类的外部特征(2) 鸟类的内部特征(3) 鸟类的习性3. 教学活动:(1) 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了解内部特征(2) 学习鸟类的习性,进行观察记录(3) 分享观察心得,进行讨论五、第五章:用电安全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用电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操作习惯。

2. 教学内容:(1) 用电安全的基本知识(2) 安全用电的操作规范(3) 用电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3. 教学活动:(1) 学习用电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安全用电的操作规范(2) 进行用电安全操作演练,增强安全意识(3) 讨论用电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六、第六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栖息地了解不同生物的栖息地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习植物繁殖的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探究动物行为对生存的意义4. 地球上的资源与能源学习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利用了解能源的转化和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了解地球资源的分类、利用和能源的转化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观念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地球资源的分类和能源的转化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观念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栖息地图片植物生长过程图解动物行为视频地球资源分布图2. 学具:观察记录表植物繁殖实验器材动物运动模型能源转化实验装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生物栖息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植物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繁殖的兴趣播放动物行为视频,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展示地球资源分布图,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分类和利用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生物、植物、动物和能源的相关知识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5. 实验与观察:安排相应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栖息地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4. 地球上的资源与能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栖息地,并说明它们的特点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简述地球资源的分类和能源的转化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生物、植物、动物和能源相关知识建议学生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拓宽知识视野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深度4.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学重点是本节课或整个教学阶段中需要特别强调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傅国丽第二单元: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戴文胜第三单元:陕西省勉县实验小学刘晋华第四单元: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中心小学童奇波2008年2月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第一单元电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

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教学后记:2、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教学准备】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

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1、小灯泡的构造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三、让小灯泡发光1、点亮小灯泡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点亮小灯泡小灯泡导线电池不同实物图展示:教学后记:3、简单电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

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