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合集下载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的诊治及管理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的诊治及管理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的诊治及管理肾脏是调控人体钾代谢的重要脏器。

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10.8%,不少CKD患者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钾代谢失衡,高钾血症也成为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识别急、慢性高钾血症并及时进行降钾治疗,同时进行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高钾血症定义的变迁目前我国定义血钾正常范围为3.5~5.5mmol∕L,而国外较多文献及指南已将血钾正常值上限降低至5.0mmol∕L o高钾血症诊断标准的前移,有助于对CKD患者高钾血症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管理。

急、慢性高钾血症理念更新根据血钾升高的速度及造成的危害,将高钾血症分为急、慢性两种,两者的治疗目的及措施均有差异。

如血钾在短期内升至6.0mmol∕L或以上,或有高钾引起心电图变化属于危重症,需要紧急处理,治疗目的是尽快将血钾回降至安全水平;而部分CKD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或长期服用含钾/潴钾药物,容易反复出现高钾血症,需要进行长期预防管理。

急性高钾血症的处理对于急性高钾血症患者,通常需要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及心电图检查,无论是否伴心电图改变均建议立即使用钙剂稳定心肌,可选择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脉推注(氯化钙需要使用中心静脉通路)。

其他常用紧急降钾措施:(1)促进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

静脉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运。

葡萄糖的浓度与容量以及胰岛素的剂量配比需要考虑患者心功能、尿量和血糖水平,按照1单位胰岛素对消4g葡萄糖配比,如5%葡萄糖500ml中加入普通胰岛素6单位静脉滴注;容量过负荷的患者可予以25%葡萄糖40ml加入普通胰岛素3单位静脉推注。

碳酸氢钠与沙丁胺醇喷雾剂也有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的作用,但效果有限。

(2)促进钾离子排泄。

对于非少尿且血容量稳定患者可使用伴利尿剂促进钾离子从尿液中排出,也可同时联合睡嗪类利尿剂。

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聚苯乙烯磺酸钙)及新型钾离子结合剂(如PatirOmer、环硅酸错钠)可减少肠道内钾离子吸收并促进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使血钾降低。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

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CKD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2012年12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CKD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贫血的定义和评估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g/L,可诊断贫血。

在诊断CKD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1~3期,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3~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5期和透析患者,每1~3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

(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CKD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

健康人群及CKD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

鉴于CKD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14-04-20 国际糖尿病——2014年第四届早相胰岛素分泌论坛纪要编者按:观点的交汇总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多元的视角定会拓展思维的疆界。

今日在风筝之都潍坊,内分泌科、肾内科、心内科专家齐聚早相胰岛素分泌论坛。

现场由郭晓蕙教授、侯宁宁教授、刘长山教授、王颜刚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谌贻璞教授、裴馰教授、姚斌教授和李建军教授发言。

“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合并心肾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早相胰岛素分泌测量与治疗”,这些临床上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哪些新进展?专家们怎么看?精彩内容绝对值得期待。

这里,我们为您奉上有关2013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相关内容,袁琳教授、郭晓蕙教授在会上对《共识》进行了精彩解读。

《共识》制定背景●我国T2DM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高:胡仁明教授研究显示,上海市区30岁以上T2DM患者中CKD患病率可达64%。

●CKD为T2DM治疗带来严峻挑战,药物选择更需注意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低血糖风险。

●中国当前缺乏关于T2DM合并CKD患者治疗的指南/共识。

《共识》制定目的●关注肾功能不全对降糖药物选择的影响●促进临床依据规范和循证证据选择药物●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共识》制定过程历经半年的准备,《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于2013年组织制定,全国19位内分泌科和肾内科专家参与。

《共识》制定充分参考国内外指南,历时半年多,几易其稿后正式公布。

对于口服降糖药物在T2DM合并CKD患者的应用,参考说明书、指南及经典专著(例如the Kidney),若缺乏用药经验,则依据从严原则,以保护医患利益。

《共识》对口服降糖药物选择的部分建议口服降糖药物种类繁多,各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显著。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确保在有效降糖的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

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2]。

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于2013年组织国内的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3],并于2015年进行了更新[4]。

近年来,随着经典药物证据的不断丰富以及新药的上市,国内外糖尿病及肾脏病权威指南对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推荐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本分会再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 5版的基础上对共识进行了更新完善。

更新要点包括:(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倍)[5]。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

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CKD的患病率为27.1%~83.6%[6]。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谌贻璞
【期刊名称】《中华肾脏病杂志》
【年(卷),期】2005(021)007
【摘要】近年来全球终末期肾病(ESRD)患病率在持续增长。

这与人口老龄化、能够引起肾损害的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特别是糖尿病)以及透析治疗的普及有关。

治疗ESRD患者的费用也在增长,这对于全球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无疑是面对的一个巨大的经济问题。

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迫使我们需要更好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KD)。

【总页数】4页(P421-424)
【作者】谌贻璞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北京,1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编辑部
2.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共识与问题 [J], 郑法雷;刘燕萍
3.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J],
4.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刘海洋; 刘虹
5.延续性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J], 李亚妹;陈艳;金庆玲;周啟娇;席春生;金春霞;郭燕;王丽丽;何玉英;郝洁;王转红;时珑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
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BC pathway)可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
专家建议·3
➢ 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 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 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动态评估其 血栓/栓塞风险。
四、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出血风险评估
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兼顾出血风险,但出血风险评分高不是抗栓治疗的禁忌,应 寻找和调整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避免出血事件的 发生。
HAS-BLED评分是最常用的评估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的量表。 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风险患者。该评分对识别低出血风险意义更大。
房颤是增龄性疾病,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称为老年房颤。
患病率
全球疾病数据库不同年龄房颤患病率
55~59岁
80~84岁
0.72%
6.52%
95岁以上 8.18%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及老年共病使中国老年人群房颤及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 在中国,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目前的适应证已经从阵发性房颤扩大到持续性房颤。 单次房颤消融治疗成功率为70%~90%, 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显著
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影响导管消融结果的因素包括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 肾功能不全及心房纤
维化等。 老年患者多存在左心房扩大及纤维化,同时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表1慢性心衰临床分期分期定义患病人群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a期危险期心衰高危人群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心肌病家族史无b期临床前期已发展成器质性心脏病但从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左心室肥厚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脏瓣膜病等c期临床期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器质性心脏病伴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d期终末期器质性心脏病不断进展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因心衰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出院
老年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
✓利尿剂 ✓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受体拮抗剂抗剂(MRA) ✓洋地黄类药物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伊伐布雷定 ✓其他药物:①钙离子拮抗剂②扩血管类药物③他汀类药物④心肌能量代谢药
➢ 心衰合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治疗上应积极寻找可纠正的诱因(电解质紊乱、高 血压、感染、缺氧、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治疗原发病,依据CHA2S2-VAS评估脑栓塞风险,依 据HES-BLED评估出血风险,个体化制定诊疗方案,包括抗凝、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等。
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流程图
4.多病共存: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COPD、心房颤动、卒中、睡眠呼 吸暂停、贫血、肿瘤、周围血管病及老年综合征等,老年心衰患者常有2~3个及以 上共病存在。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有心电图(ECG)、胸部X线、利钠肽(NPs)水平和超声心动图(UCG) 等。
✓新诊断心衰患者应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甲 状腺功能、血清铁蛋白和总铁蛋白结合力、心肌损伤标记物等检查,以评估 心衰可能病因、诱因、共病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诊断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造影剂肾病是碘造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利,而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由于接受造影检查和介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因此会有更多的患者应用碘造影剂。

与此同时,作为造影剂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疾病,目前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仅美国就有11%的成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

所以,目前造影剂肾病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临床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工作小组,系统的回顾了目前已经发表的有关造影剂肾病方面的文献,并结合专家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编写了造影剂肾病的专家共识(见表1)和处理原则(见图1)。

共识内容涵盖造影剂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基础肾功能的评价、危险性评估、高危患者的识别,以及造影剂的应用和造影剂肾病的预防措施等。

表1 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1.在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的患者中,CIN是造影剂应用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

2.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尤其合并糖尿病时),CIN的危险性和临床重要性增加,可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进行识别。

3.在不知道血清肌酐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下,应进行调查以识别CIN高危的患者。

4.急诊手术时,尽早造影可能获益超过等待,因此手术可在无血清肌酐或eGFR的情况下进行。

5.同一患者如果有多种CIN的危险因素,或高危的临床情况,在应用造影剂后,CIN 的危险性极度升高(~50%),患者较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透析治疗(~15%)。

6.在CIN高危的患者中,动脉内给予造影剂时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要比低渗造影剂高。

目前的证据提示,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危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动脉内给予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最低.。

7.在有CIN危险的患者中,大量造影剂(> 100 mL)会导致较高比率的CIN;而在极高危患者中,少量的碘造影剂(~30 mL)就能导致CIN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从而需要透析治疗,提示CIN发生没有阈值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3.26%。

增龄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CKD的发病率随增龄逐渐增加。

据统计,北京地区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老年人群CKD的患病率分别为20.8%、30.5%和37.8%[2,3],均明显高于国内成年人CKD的患病率[4]。

老年CKD 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和老年综合征,CKD的临床表现易被掩盖,肾功能也难以正确评估。

此外,老年CKD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3,5,6],严重影响了老年CKD患者的健康状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重视老年CKD的综合评估、临床诊治和管理,对于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意义重大。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肾病学组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近十年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有关老年CKD文献的筛选,结合学组各专家的临床经验,经过近两年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邀请了多学科的知名专家对本共识进行评审,最终对老年CKD患者诊治的部分重要内容提出本专家共识,供老年科和肾脏病科的临床医师参考。

一、老年人肾功能的评估(一)推荐使用CKD流行病学联合研究(CKD-EPI)公式或基于血清肌酐(Scr)和胱抑素C的联合公式估算老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不推荐单独使用血清肌酐值评价老年人肾功能:Scr的测定易受肾外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体型大小等)的影响,老年人易合并食欲减退、肌肉萎缩、蛋白质代谢率降低等,即使Scr值尚在正常范围,肾功能可能已经明显减退,故不能单独根据Scr水平来评价老年人的肾功能[7,8]。

推荐应用基于Scr水平的CKD-EPI公式[9]估算老年人的GFR(eGFR)。

对老年人群的研究显示,与Cockcroft-Gault 公式、肾脏病饮食改善研究公式相比,CKD-EPI公式表现出更好的准确性[10,11]。

与Scr相比,血清胱抑素C水平受肾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基于血清Scr和胱抑素C的联合公式(CKD-EPIcr-cyst)较单纯基于血清Scr的公式(CKD-EPIcr)估算eGFR更加准确[12,13]。

国内外针对老年人的数项研究也发现CKD-EPIcr-cyst联合公式的准确性优于其他eGFR 估测公式[14,15]。

(二)建议加强对老年人肾小管间质损伤和肾小管功能的监测:随年龄增加,肾脏可发生多种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潴钠与排钠功能的下降、尿液浓缩与稀释能力的下降以及排酸能力的下降等,加之老年人服药种类较多,造成药物性肾损害概率更大,建议临床上应像监测GFR 一样重视和监测间质-肾小管功能,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评价、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液渗透压、尿酸化功能、尿糖及小分子蛋白的检测等。

二、老年CKD的诊断和综合评估(一)推荐使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2012有关CKD定义和分期系统诊断老年CKD:老年CKD患者中CKD 3期占比最高[3,16,17],对eGFR<60 ml·min-1·(1.73 m2)-1是否为老年CKD诊断的合适界值仍存在较大争议[18,19,20]。

2012年KDIGO以eGFR=45 ml·min-1·(1.73 m2)-1为界,将CKD 3期分为3a、3b两个亚期,建议对CKD-EPIcr计算eGFR 处于45~59 ml·min-1·(1.73 m2)-1、但无其它肾损伤标志物的人群,进一步采用CKD-EPIcr-cyst公式计算eGFR明确是否为CKD,以减少CKD 3a期的过度诊断[21]。

确定的CKD 3a期提示肾功能储备已经受损,其应对病理性打击的能力明显降低[22,23],如在eGFR为45~59 ml·min-1·(1.73 m2)-1的老年人群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发生率是eGFR≥60 ml·min-1·(1.73 m2)-1者的2倍[24],发生全因死亡和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风险也明显增加[25,26]。

即使不伴蛋白尿的CKD 3期患者,其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远远高于年龄、性别校正后的非CKD组[27]。

此外,CKD 2期伴大量白蛋白尿的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及终点事件的发生反而高于CKD 3期甚至CKD 4期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患者[28,29],故将白蛋白尿纳入CKD分期系统联合eGFR水平评估风险和判断预后,同样也适用于老年CKD患者。

(二)建议对衰弱的老年CKD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研究提示,老年CKD患者常合并衰弱、谵妄、认知功能减退、焦虑抑郁、失能等老年综合征的多种表现[5,30,31]。

推荐按照Fried衰弱表型评估老年CKD患者是否伴有衰弱[32],并建议对衰弱的老年CKD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

CGA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老年人功能状况、跌倒风险、认知功能、情绪变化、多药共用、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确立治疗目标和生命末期治疗意愿等[33]。

CGA有助于老年CKD患者的临床决策,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老年ESRD患者是否进行透析治疗以及何时开始透析治疗等临床抉择意义重大[34,35]。

三、老年CKD的治疗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贫血以及钙磷代谢紊乱等均是老年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其治疗方式和方法与成年人CKD基本一致,本专家共识仅对老年CKD的特殊性进行相关建议。

(一)建议对蛋白尿首先要明确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蛋白尿是老年CKD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伴有蛋白尿的老年人新发冠心病和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的老年人,蛋白尿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36,37]。

老年人蛋白尿的病因以继发性肾脏病最常见,故应首先明确病因,对合并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老年CKD患者,在有条件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年龄并非肾穿刺活检的禁忌证。

我国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膜性肾病较为多见,微小病变和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也不少见[38,39]。

继发性肾脏病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缺血性肾脏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以及淀粉样变性最常见。

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患病率逐年增多。

老年膜性肾病或微小病变患者首先应注意排除各种肿瘤的可能。

老年患者蛋白尿的处理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和肿瘤等;对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考虑到老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与成年人比较,上述药物的使用应谨慎,药物剂量可能要相对减小。

(二)建议对老年CKD患者高血压进行积极控制,但应注意优选药物、平稳降压:血压的良好控制对CKD进展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尤其是伴有蛋白尿的CKD患者[40,41,42]。

KDIGO指南建议成年人CKD血压控制目标为尿白蛋白排泄≥30 mg/d者应<130/80 mmHg,尿白蛋白排泄<30 mg/d 者应<140/90 mmHg,但对老年人的血压控制未制定明确的目标[43]。

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明显受损,多表现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血压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不良预后[44]。

不少研究表明,严格的血压控制可以减少CKD的发生和延缓进展,但过度的血压控制可能使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明显增加[45,46,47]。

我们建议老年CKD患者的降压治疗可借鉴《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48],对高龄患者的高血压强调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注意是否合并老年衰弱综合征)、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

老年CKD患者血压的控制应注意安全、平稳,避免血压的明显波动。

研究发现短期内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13.3 mmHg以上可能诱发AKI[49]。

老年人非杓型血压和血压晨峰现象多见,但多数老年人在晨峰现象后血压可明显下降,约72.8%的高龄患者有餐后低血压表现,餐后血压的变异尤其是早餐后血压的变异是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因素[50],应根据老年CKD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降压药物。

临床常用的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及α、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均有效。

ACEI/ARB具有良好的器官保护作用,降压作用平稳,确定无双侧肾动脉狭窄的老年CKD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ARB/ACEI,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伴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在初次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变化,长期使用者也不宜骤停,不推荐ACEI和ARB联合使用[51,52]。

利尿剂和CCB是我国老年患者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但过度使用利尿剂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增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醛固酮拮抗剂可引发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短效CCB降压速度较快,易引起低血压反应或肾脏灌注降低,建议老年CKD患者尽量选用长效CCB。

老年CKD患者的降压治疗不推荐单独使用α和β受体阻滞剂,但可在联合用药中使用。

(三)建议对CKD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酌情优化血糖控制,根据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重视对血管病变的评估:对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老年CKD 患者,应及早开始生活方式管理,可辅以极小低血糖风险且不经肾脏排泄的降糖药物(如伏格列波糖、利格列汀等)。

不同糖代谢异常水平或不同健康状态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CK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53]:对于预期生存期10年以上、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较轻者,HbA1c水平应控制在7.5%以下;对预期生存期5年以上、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者,HbA1c水平可控制在8.0%以下;对于衰弱老年人,HbA1c控制水平可放宽至8.5%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