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及结构的合理性

合集下载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外来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处于于盈余阶段,形成特殊的“双顺差”形态。

本文从经常账户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研究影响顺差形成的基本要素,从而为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政府储蓄美国(一)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性账户为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顺差。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必然会造成大量进口,这样便会造成经常项目账户出现逆差。

而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的投资边际利润率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其国内投资的边际利润率。

发达国家通常有过剩资本,这会促使发达国家将这些过剩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由于其国内资源与资本不足,更应采取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是顺差,其中以经常帐户顺差数量之巨大尤为明显。

(二)我国经常帐户顺差的现状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现了“双顺差”,而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经常帐户顺差。

经常帐户顺差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将近20 年,这种顺差在2003 年以前数量不是很大,只有458 亿美元,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到了2008 年,经常项目顺差达4261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顺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近几年的通货膨胀,资源配置错位引起我国经济畸形发展,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被迫升值等。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与服务账户、收益账户、转移账户。

下面是中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统计。

从表1 可以看了,从2003 年起,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2007 和2008 年表现得由为明显,而引起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根本原因是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

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2014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经常项目顺差 2197 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4.0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

同时,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个百分点。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

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

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亿美元,增长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891亿美元,下降1%。

国际经济学单选选择测试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单选选择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在比较利益模型中,参与贸易的两国商品的国际比价线(分数:1分)A. 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上B. 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下C. 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间D. 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相同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2、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分数:1分)A. 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与阿弗雷德·马歇尔C. 瓦西里·里昂惕夫与保罗·克鲁格曼D. 伊莱·赫克歇尔与伯蒂尔·奥林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A3、当各国的汇率靠市场上的货币供求来决定时,汇率的决定机制是(分数:1分)A. 固定汇率B. 浮动汇率C. 有选择汇率D. 钉住汇率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缔约方之间的约束范围是(分数:1分)A. 人员流动B. 资本流动C. 服务贸易D. 商品贸易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5、世界银行衡量一国债务负担及偿还能力时采用的指标是(分数:1分)A. 偿债率B. 净债务额C. 每年还本付息额D. 净债务额与GDP的比值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A6、特别提款权实质上是一种(分数:1分)A. 货币B. 基金C. 债权D. 记帐单位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7、国际收入调整的货币理论中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提出者是(分数:1分)A. 亚当·斯密B. 保罗·克鲁格曼C. 大卫·休谟D. 彼得·凯恩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8、采取坚定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表现为(分数:1分)A.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 鼓励进口,限制出口C. 直接外贸管制D. 中性的贸易政策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9、垄断组织最终控制的目标是(分数:1分)A. 垄断利润B. 垄断市场份额C. 垄断供给量D. 垄断价格标准答案是:A。

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公式

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公式

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国际收支差
额的公式
国际收支差额的计算公式为:
国际收支差额 = 出口收入 - 进口支出 + 跨国投资收益 + 跨国贷款利息 + 其他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其中,出口收入表示国家商品和服务出口所获得的收入,进口支出表示国家从国外进口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支出,跨国投资收益为国内外投资者之间的投资收益,跨国贷款利息为国内外债务之间的贷款利息支出,其他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包括其他经济交易带来的收支差额。

通过计算这些项目的差额,可以得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情况。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2011—01-05 15:34:52| 分类: 经济贸易|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赵玲1 赵永刚2(1、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2、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外贸顺差尤其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增长。

本文基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现状与特点,从国际产业转移、贸易结构、外贸制度变迁、投资储蓄结构等方面探析其呈现持续性的成因,最后提出有关应对策略.【关键词】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应对策略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中国世界贸易排名第3位)的26年间,我国进出口规模年均增长16%。

加入WTO后,已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势头。

1994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15年保持顺差.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67%。

可见,外贸高速增长与贸易顺差持续积累相伴而生,经常项目顺差是外贸顺差的主体部分。

研究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对平衡国际收支、促进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经常项目顺差概况1、经常项目顺差:历史与现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

2001年至2004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1674亿美元,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顺差的42%。

2005年后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比例在70%以上。

2010年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536亿美元,占同期顺差总额的46%.经常项目顺差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且所占总顺差的比重呈现高位盘旋态势,经常项目顺差呈现出显著的持续性特征(见表1)。

表1 2001-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经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深入分析可知:第一,货物贸易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见表2).2010年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23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72亿美元。

第二,收益项目持续逆差的态势得到改善,经常转移项目持续顺差.收益项目由2004年以前的持续逆差转为2005年顺差106亿美元,2007年顺差257亿美元,增长242%;我国经常转移以侨汇为主,侨汇是经常转移顺差的主要来源。

国际金融学判断题练习

国际金融学判断题练习

《国际金融学》判断题练习——摘自石家庄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学》精品课程练习练习一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能存在于任何经济条件下。

2、套汇与套利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

3、国际借贷说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

4、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是按照交割方式划分的。

5、纸币最终取代黄金货币主要是因为黄金产量波动过大,造成币值不稳定。

6、所谓“有效市场假说”中的有效市场,一般是指价格灵活和自由浮动的市场。

7、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其国际储备增加。

8、人民币如果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也必然拥有铸币税收益。

9、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应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

10、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是因为在自发运行中的市场有时出现垄断价格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发展委员会。

12、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和错误与遗漏的和13、固定汇率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本币发行过度。

14、进口公司向银行买入外汇时,应使用买入价。

15、资本市场说中的资产组合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16、利率压制是指市场利率很低。

17、汇率监督和资金融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项重要职能。

18、国际资金流动一般为短期资金流动。

19、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还不具备影响本国货币政策的条件。

20、利率平价说是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

答案1、(错误,国际收支的自动平衡调节机制只适用于金本位条件下)2、(正确,符合定义和事实)3、(正确,符合事实。

)4、(错误,应按照时间划分)5、(错误,主要是由于黄金的产量和由此决定的货币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6、(错误,一般是指信息完全的市场)7、(错误,各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需支付等额外汇)8、(正确,符合实际)9、(错误,因外汇管制限制流出和流入数量,不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10、(错误,政府干预主要是因为市场失灵)11、(错误,是理事会)12、(正确,符合定义)13、(错误)14、(错误,应使用卖出价)15、(错误,只包括金融资产)16、(错误,利率压制是指市场的实际利率为负而产生的储蓄下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17、(正确,符合实际)18、(错误,即包括短期资金也包括长期资金)19、(正确,符合实际)20、(错误,该学说是凯恩斯提出的)练习二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事后的概念。

杨碧云 易行健 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的演变趋势_结构分解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

杨碧云 易行健 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的演变趋势_结构分解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的演变趋势、结构分解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杨碧云 易行健内容提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账户持续出现顺差,尤其是2001年以来顺差额更是飞速增长。

本文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从资金流动、汇率与宏观经济波动、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飞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

最后,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

关键词 经常项目收支 人民币汇率 顺差 国际贸易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中图分类号:F 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9]06-081222-1145* 本文系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BJY 116)、200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51042001000012)、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7JDT DXM 79004)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Coope r(2006)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反而将加大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

近年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出现大量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比重也从2001年的1.3%增加至2007年的11.3%,这一比率在世界12个最大经济体中排名最高。

这说明我国国民产出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这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巨大的挑战。

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快速增长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类:其一认为人民币低估是造成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比如Goldstei n 和Lardy (2003)与G ol dstei n (2007)认为人民币需要大幅度升值才能平衡经常项目 ;其二主要从储蓄-投资缺口出发分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快速增长,比如余永定(2006,2007)认为中国的双顺差是出口导向和FD I 驱动型发展战略和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的结果;其三则从多个因素出发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比如卢锋(2006)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角度分析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但他认为汇率作为价格变量对于调整国际收支具有关键意义;王晋斌和李南(2007)认为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和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及结构的合理性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应等于本国储蓄与本国投资之差,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经常项目持续巨额顺差成为研究的热点。

经常项目巨额顺差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内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贸易摩擦大幅增加、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日益艰难、国内经济由于货币被动投放过多引发的通货膨胀等等。

因此,探寻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成为当下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较为急迫的课题之一。

现有相关文献较为重视中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程度,且往往只注重贸易顺差(有时甚至是货物贸易顺差)的问题,而对顺差的来源、构成和平衡关系则较少加以分析。

本文因此另辟蹊径,从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着手来研究中国经常项目问题,主要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结构的构成部分;(2)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结构的演变路径(有何特征和阶段性);(3)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结构的合理性。

通过对经常项目差额结构的研究,可以找出中国现有经常项目差额结构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优化经常项目差额结构。

一、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在1982—2011年的30年中,其中25年为顺差,其余仅5年为逆差。

而这30年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

这3个阶段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阶段(1982—1996年)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既有逆差又有顺差,且无论是顺差金额还是逆差金额都较小,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1991年,为133亿美元,最大逆差金额发生在1993年,为119亿美元,平均金额为顺差15亿美元;第二阶段(1997—2004年)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均为顺差,且金额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2004年,为689亿美元,最小顺差金额发生在2001年,为174亿美元,平均金额为顺差334亿美元,是第一阶段的近22倍;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也均为顺差,且金额也较第二阶段有了更大幅度提高,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2008年,为4206亿美元,然后顺差金额逐年减少,平均金额为顺差2601亿美元,是第二阶段的近8倍。

二、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状况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的规定,经常项目收支可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与经常转移等4个项目。

已有统计的1982—2011年的30年中,经常项目总体呈现的顺差主要来自货物贸易,它相当于经常项目顺差的101.5%;服务贸易则总体上为逆差,总共逆差额1976亿美元,占经常项目差额的-9.3%;收益差额同样为逆差,逆差额达到1578亿美元,占经常项目差额的-7.5%;经常转移则为顺差,顺差额占经常项目差额的15.3%。

另外,从图1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看出,中国货物贸易差额与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的变动趋势具有高度相关性,而经常项目收支的其他3个组成部分分别有着不同的变动趋势。

以下我们分别对这4个部分加以分析。

中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顺差。

从表3显示的货物贸易差额情况来看,在1982—2011年的30年间,其中24年为顺差,其余仅有6年为逆差。

与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分析相类似,我们把这30年也分为3个阶段。

这3个阶段也反映出了货物贸易差额结构与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分析非常类似的特征:第一阶段(1982—1996年)货物贸易差额既有逆差又有顺差,具有一定波动性,但无论是顺差金额还是逆差金额都较小,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1996年,为195亿美元,最大逆差金额发生在1985年,为131亿美元;第二阶段(1997—2004年)货物贸易差额均为顺差,且金额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2004年,为590亿美元,最小顺差金额发生在2001年,为340亿美元;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货物贸易差额也均为顺差,且金额也较第二阶段有了更大幅度提高,最大顺差金额发生在2008年,为3606亿美元,然后顺差金额较大幅度减少。

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变动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一方面两者差额绝对值相差较大,另一方面两者有着几乎相反的变动趋势。

在1994年以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有2年为逆差,其余11年为顺差,且金额都不大;在1994年以后的17年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全部为逆差,且金额逐年增加,到2011年逆差额达到552亿美元。

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贸易收支构成来看,运输项目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来源,此外,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旅游3个项目也是服务项目逆差的重要来源。

收益项目是《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建立起来的新项目,在近几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外汇管理年报》中将1997年以前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资收支”等同于现在的收益项目。

从图2和表3可以看出中国收益项目的变动趋势,1994年以前中国收益项目规模较小,互有正负,处于基本平衡状态;1994年进入逆差时期,在其后的18年中,仅有2年为顺差,其余年份均为逆差,并且逆差额明显增大,2010年逆差额最大,达到259亿美元。

收益项目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通过分析历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益项目构成,我们可以得知:1982—2011年的30年中,仅在2007年职工报酬金额高于投资收益金额,其余年份全都是投资收益金额远远高于职工报酬金额,且投资收益总额为-2055亿美元,职工报酬总额仅为477亿美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收益项目主要体现为投资收益。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们主要考察1997年以后的数据,根据投资收益数据我们将1997—201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2年)投资收益均为逆差,金额波动不大,均在150亿美元左右;第二阶段(2003—2011年)投资收益出现逆差先减少、后变成顺差、再变成逆差的过程,且后期出现的逆差更大,最大逆差额出现在2010年,达到381亿美元。

经常转移项目也是经常项目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图2和表3可以看出中国经常转移项目的变动趋势。

总体而言,1982—2011年中国经常转移项目均为顺差。

我们可以将1982—2011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91年)经常转移项目金额较小,均在10亿美元以下且波动不大;第二阶段(1992—2001年)经常转移项目顺差逐年增加,但顺差额均在100亿美元以下;第三阶段(2002—2011年)经常转移项目顺差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最高金额出现在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并且占到经常项目顺差的10.3%,但后期出现波动,顺差额有所下降。

【图2】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体上表现为巨额顺差;从结构上看,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巨额顺差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收支巨额顺差,且两者在变动趋势上也有着高度相关性;货物贸易收支和收益项目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逆差;经常转移项目则有少量的顺差。

那么,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巨额顺差以及结构是否合理呢?这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及结构的合理性(一)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总量合理性分析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应等于本国储蓄与本国投资之差。

由此可以得出,当本国投资大于本国储蓄时,可以通过产生经常项目逆差方法来以商品和服务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求,形成国内资产。

这实际上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储蓄的缺口。

而当本国储蓄超过本国投资需求时,则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带来的资本流出而形成海外资产。

因此,各国出现的经常项目逆差或顺差,意味着资本从经常项目顺差国流入逆差国,也就是说经常项目顺差国为逆差国提供融资。

从这个角度看,各国储蓄、投资之间的差异决定着经常项目状况。

按照前面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一直保持顺差,且顺差数额巨大;另一方面,从国际收支结构来看,近年来中国资本项目收支也一直保持顺差,且顺差数额同样巨大,国际收支出现所谓的“双顺差”结构。

从国际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结构表明中国一方面存在着资本项目下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净流入(主要是FDI),另一方面存在着由于经常项目巨额顺差引起的大规模国际资本净流出。

这显然是一个有悖常理的行为。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但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持资本项目顺差同时也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顺差。

双顺差的结果产生了巨额外汇储备,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24万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增强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提高了国际支付能力以及综合国力,但是早已远远超出了规避风险意义上的外汇需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消费水平很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并急需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的国家来说,长时间把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积累的资本借给外国,这样的资源配置格局将使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巨大损失,也是目前广受诟病的焦点。

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很好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教授估计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收益率平均达10%以上。

史焕平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率为10%~12%,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为 3.62%~4.29%。

他进一步推断我国在利用外资与持有外汇储备的可能损失为6.38%~7.1%,即每年的国民福利损失在7%左右。

刘莉亚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回报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处于1%~6%的变动范围内,特别是2004年以来,整体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均不超过5%。

张彬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02—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净收益率约为0.82%~1.94%,总体平均为1.6%。

2002—2009年的净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我国外汇储备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国家整体资源存在浪费。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FDI的较高投资报酬率,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一直处于明显较低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以高成本引进外资,然后又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所聚积的大量资源以非常低的收益将资金向国外低价转移。

这是一个很不合理的状态。

目前应该采取的调节措施是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并尽可能走向逆差,从而减少继续向国外输出资源,同时做到最终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