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绪论
合集下载
第1章 绪论 《公共关系学》PPT课件

1)实事求是
2)互惠互利
1.2.2 公共关系 的原则
3)全员公关 4)开拓创新 5)立足长远
6)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1.3 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1.3.1 公共关系溯源 公共关系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文
明开始的地方——古埃及、巴比伦、波斯 和中国等国家。虽然“公共关系”这个名 词几千年前根本没有出现,但在当时,它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却已有之。
❖ ●与新闻媒体保持畅通的真实的信息交流。
❖ ●他发表了著名的《原则宣言》,明确论述了公 共关系的职业目标:公众应该被告知。
❖ 但是艾维•李的公关咨询只有艺术性而无科学性
3)伯内斯时期——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
❖ 公关学科化的一面旗 手; 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 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 里程碑”的专著── 《公众舆论的形成》; 1928年,他写出了《舆 论》一书;1952年,他 又写出了《公共关系学》 教科书。
“说真话”的基本思想,提 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 的公共关系基本原则。
❖ 公关职业化的第一人,赢 得了“公共关系之父”的 美誉
❖ 艾维•李的主要贡献有:
❖ ●提出了关于工商组织应把自己的利益同公众利 益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的概念。
❖ ●公共关系人员要力争与组织最高决策层联系, 并赢得他们的支持。
4)卡特李普时期--“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卡特李普和森特在他们的代表作《有效公 共关系》中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 系模式,成为当代公共关系的重要标志。
❖所谓“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就是 在公关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 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 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
1.1.3 公共关系的特征
通信系统原理教程(第二版)(王兴亮)第1-3章章 (1)

第1章 绪 论 图1-6 点对点的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2.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与频带传输系统相对应,我们把没有调制器/解调器的数字 通信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其模型如图1-7所示。
图1-7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3.
上面论述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基带 信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信号(如语音信号)为连续 变化的模拟信号,要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系统中的传输,则必须 在发送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即进行A/D转换;在接收端需进行相 反的转换,即D/A转换。实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通信系统模型 如图1-8所示。
第1 章
绪论 表 1-3 常用的调制方式
第1章 绪 论
1.2.3 通信的方式
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类
通常,如果通信仅在点对点之间进行或一点对多点之间进行, 那么,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不同,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 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方 式,如图1-1(a)所示。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 遥控、 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能从广播发射台、 遥控器和无 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 遥控对象和寻呼机上。
第1章 绪 论
图1-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和时间划分的通信方式 (a) 单工方式; (b) 半双工方式; (c) 全双工方式
第1章 绪 论
2.
在数字通信中,按照数字信号排列的顺序不同, 可将通信 方式分为串序传输和并序传输。所谓串序传输,是指将代表信息 的数字信号序列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 式,如图1-2(a)所示;如果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分割成两 路或两路以上的数字信号序列同时在信道上传输, 则称为并序 传输, 如图1-2(b)所示。
有机化学 第1章 绪论

有机化学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重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 3.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sp3、sp2 sp杂化、σ键与π 键)和分子轨道法。 4.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及诱导效应。 5. 共价键的断键方式及有机反应中间体。 6.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2Cl·
△H = +242kJ / mol (
双原子分子键能也就是键的离解能;多原子分子 同类型共价键的键能,是各个键离解能的平均值。
如: CH4 +435.1 ·CH +443.5 ·CH2 +443.5 ·CH +338.9 而CH
4 3
离解能△H(kJ / mol) ·CH3 + H· ·CH2 ·CH ·C ·C + H· + H· +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
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
,阐明 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
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常可用五个字概括: “多、燃、低、难、慢”。
△H = (435.1 + 443.5 + 443.5 + 338.9)= 1661 kJ / mol 故甲烷C-H 键的键能为:1661 / 4 = 415.3 kJ / mol 键能是指破坏或形成某一个共价键所需的平均能量。 一般来说,有机分子的键能越小,键就越活泼;键能越 大,键就比较稳定。
4. 键的极性与偶极矩 由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组成共价键时,由 于成键的两个原子对价电子的吸引力不同,使成 键电子云在两个原子间的分布不对称,造成共价 键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极性键。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重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 3.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sp3、sp2 sp杂化、σ键与π 键)和分子轨道法。 4.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及诱导效应。 5. 共价键的断键方式及有机反应中间体。 6.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2Cl·
△H = +242kJ / mol (
双原子分子键能也就是键的离解能;多原子分子 同类型共价键的键能,是各个键离解能的平均值。
如: CH4 +435.1 ·CH +443.5 ·CH2 +443.5 ·CH +338.9 而CH
4 3
离解能△H(kJ / mol) ·CH3 + H· ·CH2 ·CH ·C ·C + H· + H· +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
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
,阐明 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
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常可用五个字概括: “多、燃、低、难、慢”。
△H = (435.1 + 443.5 + 443.5 + 338.9)= 1661 kJ / mol 故甲烷C-H 键的键能为:1661 / 4 = 415.3 kJ / mol 键能是指破坏或形成某一个共价键所需的平均能量。 一般来说,有机分子的键能越小,键就越活泼;键能越 大,键就比较稳定。
4. 键的极性与偶极矩 由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组成共价键时,由 于成键的两个原子对价电子的吸引力不同,使成 键电子云在两个原子间的分布不对称,造成共价 键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极性键。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的组合体。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实 地 地 形 图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心理学简答1-4

(2)认知派学习理论: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②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④建构主义学习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15、举例说明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①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②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③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一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二是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16、综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指导对大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方案。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答:(1)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个基本元素。由于它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同时又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2)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更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3)行为主义:一是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5)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并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6)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作用。(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法,采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了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
15、举例说明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①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②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③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一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二是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16、综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指导对大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方案。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答:(1)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个基本元素。由于它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同时又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2)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更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3)行为主义:一是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5)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并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6)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作用。(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法,采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了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 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结果, 在不增加现有灌溉面积的 况下:
–2020年全国缺水1000亿m3 –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 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 m3。
13
• 1949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7% • 90年代,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 • 70年代,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 • 90年代,年均受旱面积4亿亩
14
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据全国667hm2(万亩)以上的灌区统计:
– 平均毛灌水定额7500m3/hm2(500m3/亩) – 2万hm2(30万亩)以上的灌区平均毛灌水定额 10755m3/hm2(717 m3/亩) – 大于3.3万hm2 (50万亩)灌区,平均毛灌水定 额9075m3/hm2(605 m3/亩) – 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
29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随着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产量提高和耕作栽培方式改变农业 对水的敏感程度增大,受旱面积呈增加 趋势。 • 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的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对灌溉提出了许 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
30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15
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 的农田生态与环境问题
• 目前全国已有56个区域性地下水漏斗, 绝大部分发生在北方平原地区:
16
• 如京津以南的河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 位普遍下降了10-20米,漏斗区下降了2030米, • 广大中东部地区深层地下水位已降至海 平面以下,沧州市的地下水漏斗中心水 位已至海平面以下80米。
42
• 滴灌和微喷灌从灌溉果树逐渐转 向蔬莱大棚灌溉 ; • 90年代未新疆棉花膜下滴灌的试 验成功。
43
国产大棚滴灌系统
44
• 九十年代,各级部门加大了发展喷 灌的支持力度,加之喷灌设备质量 及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喷灌呈现 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 如北京市顺义县,大田作物的灌溉基 本上被喷灌所取代
5
一、我国水资源情况
• 水资源总量 2.8万亿 立方米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 • 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800立方米
6
世界各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
m3/人
14000 135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美国 2300 2625 370 以色列 4716 9360
24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在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六七十年的“农业学大 寨”中,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平整土地、修筑水平梯田、 灌溉耕作园田化。园田化建设中,灌排渠系与道路、 绿化、农机耕作、桥、涵、闸等结合,统筹考虑,既 提高了耕作水平,又对改进灌水方式,提高灌溉水利 用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 建立了几百个灌溉试验站,观测试验研究各种作物的 需水量和耗水规律,提出了主要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 传统灌溉方式和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的状 况愈来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水资源危机的呼声在许多会议和报刊杂 志上开始出现,节水灌溉工作逐渐受到 重视。 • 我国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喷灌技术、 微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得 到较大发展。
31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全国喷灌面积七十年代初只有几千公顷, 到八十年代末达到近六百多万公顷,微灌 30万亩。 • 由于技术、设备、资金等条件还不很具 备,在推广喷灌技术过程中,走了一些 弯路。。
48
四、“九五”以来节水灌溉成 九五” 就
49
截至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 截至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 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450万亩 万亩 3700万亩 万亩
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 喷灌
9050万亩 万亩 1.7亿亩 亿亩
微灌
50
喷灌 12%
微灌 1.5%
管道输水 30%
渠道防渗 57%
25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研究和推广了: 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研究和推广了: –平原区井渠结合,地上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山丘区蓄、引、堤结合“长滕结瓜”,提高蓄水 工程复蓄系数,多种水源综合利用; –缺水地区咸淡水混浇劣质水利用等。
26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总的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灌溉用水的供 需矛盾不十分突出,加上当时对节水的认识和经济、 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主要着眼于水源开发利 用扩大灌溉面积; • 虽然做了一些节水灌溉的试验研究工作,但节水尚 未提到工作议事的主要日程上,节水技术的研究范 围较窄,推广的规模不大,速度不快,灌溉管理比 较粗放,灌水技术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
二、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10
农业灌溉情况
• • • • • 总耕地:19.52亿亩 有效灌溉面积:8.5亿亩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43%(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单方水的粮食产量1.0公斤(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 节水灌溉面积3亿亩
11
•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 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 用水量的70%, •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 90%-95%
40
• 国家科委把“节水农业技术 研究与示范”作为“九五” 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 十五重大专项
41
2.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取得了很大进步 2.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取得了很大进步 • 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我国与国外的 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显著加强。
–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 –山东莱芜塑料制品(集团)总厂 –天津英特泰克灌溉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天业公司
51
九五期间节水灌溉资金投入520亿元 九五期间节水灌溉资金投入520亿元 520
灌溉原理与技术
李 光 永
1
内 容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节水灌溉内涵与技术体系 土壤-植物-水关系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与实验 缺水对作物的影响与水分亏缺评价指标 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SPAC系统中土壤水运动与根系吸水 喷微灌技术
45
大田喷灌
46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推广范围 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 市; •渠道防渗技术
47
3.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趋于成熟
•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推广从偏重单项技 术向技术的组装配套、综合集成发展; • 强调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结合,水利措 施与农业措施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 术结合,输水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结合、 全程灌溉节水与抗旱节水结合等。 • 节水灌溉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3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的农田灌溉事 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6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1980年全国灌溉面积0.48亿公顷,农业用水量 39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 81%,当年粮食总产量3200亿公斤。全国平均 单位农业用水量生产粮食0.8公斤。 • 1990年灌溉面积与80年相当,农业用水量仍维 持在3900亿立方米的水平上,占全国水利工程 供水总量的74%左右,当年粮食产量4450公斤, 全国平均单位农业用水量生产粮食1.15公斤。
21
三、我国灌溉技术研究 与推广回顾
•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九十年代以来至今
22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大量兴建各类蓄、引、提灌溉工程,灌 溉面积年均增加1500万亩以上。 • 灌溉研究围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行:
– 计划用水:所谓计划用水就是根据作物高产 对水分的要求,结合水源情况、农业生产安 排,在用水之前,编制用水计划,然后有计 划地蓄水、取水、配水和用水,改变用水无 序的状况。采用丰产灌溉制度和先进灌水技 术,定管理责任人和制度,设置量水设备。
中国
印度
日本
世界
7
各省人均水资源量比较
8
世界各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 ) 世界各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m3)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46 美国 中国 1888 721 印度 日本 252 以色列 世界9 2353 8462
32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由于农村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管理 工作没跟上,更重要的是设备本身 不配套,性能和质量不过关,抗堵 塞、抗老化性能差,多数微灌工程 建成后使用不久就损坏,保持下来 的为数不多。
33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蓬勃发展:
– 是以较低的压力用管道将灌溉水从水源处输 送到田间,进行地面灌溉的灌水方式。它与 明渠输水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适应地形 变化、便利交通和田间管理等优点,因而受 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农民的欢迎。
27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水资源危机的呼声上开始出现,节水灌 溉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 我国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喷灌技术、 微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得 到较大发展。
28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水利投资减少,同 时经过十几年大规模建设开发,容易发展 灌溉的水土资源多已开发利用,新建灌溉 工程的难度愈来愈大。 •农田灌溉工作的重点逐步从外延为主转向 内涵为主,强调配套挖潜和技术改造,加 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
2
参考书
• • • • 非充分灌溉 陈亚新 康绍忠编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李远华编 中国灌溉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 其它灌溉技术书籍
3
教学与考试方式
• 教学方式:
– 教师课堂讲授 50% – 学生主题报告 50%
• 考试方式:
– 平时报告 50% – 结课考试 50%
• 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结果, 在不增加现有灌溉面积的 况下:
–2020年全国缺水1000亿m3 –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 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 m3。
13
• 1949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7% • 90年代,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 • 70年代,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 • 90年代,年均受旱面积4亿亩
14
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据全国667hm2(万亩)以上的灌区统计:
– 平均毛灌水定额7500m3/hm2(500m3/亩) – 2万hm2(30万亩)以上的灌区平均毛灌水定额 10755m3/hm2(717 m3/亩) – 大于3.3万hm2 (50万亩)灌区,平均毛灌水定 额9075m3/hm2(605 m3/亩) – 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
29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随着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产量提高和耕作栽培方式改变农业 对水的敏感程度增大,受旱面积呈增加 趋势。 • 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的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对灌溉提出了许 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
30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15
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 的农田生态与环境问题
• 目前全国已有56个区域性地下水漏斗, 绝大部分发生在北方平原地区:
16
• 如京津以南的河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 位普遍下降了10-20米,漏斗区下降了2030米, • 广大中东部地区深层地下水位已降至海 平面以下,沧州市的地下水漏斗中心水 位已至海平面以下80米。
42
• 滴灌和微喷灌从灌溉果树逐渐转 向蔬莱大棚灌溉 ; • 90年代未新疆棉花膜下滴灌的试 验成功。
43
国产大棚滴灌系统
44
• 九十年代,各级部门加大了发展喷 灌的支持力度,加之喷灌设备质量 及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喷灌呈现 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 如北京市顺义县,大田作物的灌溉基 本上被喷灌所取代
5
一、我国水资源情况
• 水资源总量 2.8万亿 立方米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 • 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800立方米
6
世界各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
m3/人
14000 135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美国 2300 2625 370 以色列 4716 9360
24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在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六七十年的“农业学大 寨”中,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平整土地、修筑水平梯田、 灌溉耕作园田化。园田化建设中,灌排渠系与道路、 绿化、农机耕作、桥、涵、闸等结合,统筹考虑,既 提高了耕作水平,又对改进灌水方式,提高灌溉水利 用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 建立了几百个灌溉试验站,观测试验研究各种作物的 需水量和耗水规律,提出了主要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 传统灌溉方式和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的状 况愈来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水资源危机的呼声在许多会议和报刊杂 志上开始出现,节水灌溉工作逐渐受到 重视。 • 我国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喷灌技术、 微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得 到较大发展。
31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全国喷灌面积七十年代初只有几千公顷, 到八十年代末达到近六百多万公顷,微灌 30万亩。 • 由于技术、设备、资金等条件还不很具 备,在推广喷灌技术过程中,走了一些 弯路。。
48
四、“九五”以来节水灌溉成 九五” 就
49
截至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 截至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 2001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450万亩 万亩 3700万亩 万亩
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 喷灌
9050万亩 万亩 1.7亿亩 亿亩
微灌
50
喷灌 12%
微灌 1.5%
管道输水 30%
渠道防渗 57%
25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研究和推广了: 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研究和推广了: –平原区井渠结合,地上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山丘区蓄、引、堤结合“长滕结瓜”,提高蓄水 工程复蓄系数,多种水源综合利用; –缺水地区咸淡水混浇劣质水利用等。
26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总的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灌溉用水的供 需矛盾不十分突出,加上当时对节水的认识和经济、 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主要着眼于水源开发利 用扩大灌溉面积; • 虽然做了一些节水灌溉的试验研究工作,但节水尚 未提到工作议事的主要日程上,节水技术的研究范 围较窄,推广的规模不大,速度不快,灌溉管理比 较粗放,灌水技术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
二、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10
农业灌溉情况
• • • • • 总耕地:19.52亿亩 有效灌溉面积:8.5亿亩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43%(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单方水的粮食产量1.0公斤(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 节水灌溉面积3亿亩
11
•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 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 用水量的70%, •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 90%-95%
40
• 国家科委把“节水农业技术 研究与示范”作为“九五” 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 十五重大专项
41
2.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取得了很大进步 2.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取得了很大进步 • 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我国与国外的 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显著加强。
–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 –山东莱芜塑料制品(集团)总厂 –天津英特泰克灌溉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天业公司
51
九五期间节水灌溉资金投入520亿元 九五期间节水灌溉资金投入520亿元 520
灌溉原理与技术
李 光 永
1
内 容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节水灌溉内涵与技术体系 土壤-植物-水关系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与实验 缺水对作物的影响与水分亏缺评价指标 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SPAC系统中土壤水运动与根系吸水 喷微灌技术
45
大田喷灌
46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推广范围 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 市; •渠道防渗技术
47
3.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趋于成熟
•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推广从偏重单项技 术向技术的组装配套、综合集成发展; • 强调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结合,水利措 施与农业措施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 术结合,输水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结合、 全程灌溉节水与抗旱节水结合等。 • 节水灌溉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3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的农田灌溉事 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6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1980年全国灌溉面积0.48亿公顷,农业用水量 39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 81%,当年粮食总产量3200亿公斤。全国平均 单位农业用水量生产粮食0.8公斤。 • 1990年灌溉面积与80年相当,农业用水量仍维 持在3900亿立方米的水平上,占全国水利工程 供水总量的74%左右,当年粮食产量4450公斤, 全国平均单位农业用水量生产粮食1.15公斤。
21
三、我国灌溉技术研究 与推广回顾
•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九十年代以来至今
22
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期
• 大量兴建各类蓄、引、提灌溉工程,灌 溉面积年均增加1500万亩以上。 • 灌溉研究围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行:
– 计划用水:所谓计划用水就是根据作物高产 对水分的要求,结合水源情况、农业生产安 排,在用水之前,编制用水计划,然后有计 划地蓄水、取水、配水和用水,改变用水无 序的状况。采用丰产灌溉制度和先进灌水技 术,定管理责任人和制度,设置量水设备。
中国
印度
日本
世界
7
各省人均水资源量比较
8
世界各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 ) 世界各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m3)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46 美国 中国 1888 721 印度 日本 252 以色列 世界9 2353 8462
32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由于农村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管理 工作没跟上,更重要的是设备本身 不配套,性能和质量不过关,抗堵 塞、抗老化性能差,多数微灌工程 建成后使用不久就损坏,保持下来 的为数不多。
33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蓬勃发展:
– 是以较低的压力用管道将灌溉水从水源处输 送到田间,进行地面灌溉的灌水方式。它与 明渠输水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适应地形 变化、便利交通和田间管理等优点,因而受 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农民的欢迎。
27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水资源危机的呼声上开始出现,节水灌 溉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 我国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喷灌技术、 微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得 到较大发展。
28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
•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水利投资减少,同 时经过十几年大规模建设开发,容易发展 灌溉的水土资源多已开发利用,新建灌溉 工程的难度愈来愈大。 •农田灌溉工作的重点逐步从外延为主转向 内涵为主,强调配套挖潜和技术改造,加 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
2
参考书
• • • • 非充分灌溉 陈亚新 康绍忠编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李远华编 中国灌溉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 其它灌溉技术书籍
3
教学与考试方式
• 教学方式:
– 教师课堂讲授 50% – 学生主题报告 50%
• 考试方式:
– 平时报告 50% – 结课考试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