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D值 Z值 FO值

D值Z值FO值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在一定灭菌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D值;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条件下,D值亦不相同。
因此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值是指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
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
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
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F与Fo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在局限性。
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人们对认识到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或F)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间曲线与D值人们对微生物死亡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为原始微生物数,Nt为残存的微生物t时残存的微生物。
残存数的对数时间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303,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
为了方便起见,引用D,并定义D为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9%所需时间。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主要用于新鲜水果、蔬菜等食品原料的保藏。
2、一般以pH值4.6 为界限,在此以上环境宜采用加压高温杀菌,在此以下环境采用常压(100℃以下)杀菌。
3、在食品加工与保藏过程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三种。
4、食品的低温保藏包括两个方面,即冷藏和冻藏。
5、在食品的几个特征中,卫生和安全性是食品最重要的属性;营养和易消化性是人们对食品的最基本要求。
6、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7、淀粉老化在水分含量 30%~60%时最容易发生,而当水分含量在 10% 以下时基本上不发生。
8、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 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温度。
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10、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酸化(pH值)、降11、可将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称为栅栏因子。
12、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13、在食品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和真空冷却法。
14、食品空气冷藏的工艺效果主要决定于储藏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15、常用的合成有机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酯、脱氢醋酸和脱氢醋酸钠和丙酸盐。
16、在食品冻藏过程中,冻结速度会影响冻结食品的质量,为了保证冷冻食品的质量,一般采用速冻法。
17、用空气干燥时,食品干制工艺条件主要包括干燥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18、冷冻食品的早期质量受PPP 条件的影响,而最终质量受TTT 条件的影响。
杀菌的F值、D值、Z值.

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
例如110℃热处理某细菌,其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为 5 min,则该细菌在110℃的耐热性可用D110℃=5 min表示,D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D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
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
D值的计算:D=t/(㏒a-㏒b) t为热处理时间a为细菌原菌数b为经t热处理时间后的菌数Z——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Z是加热温度的变化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或致死率(D)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Z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例如:Z=10.0℃的试验菌在121℃中加热5分钟全部死亡,可用F10121=5分钟表示,如Z=10℃,杀菌温度为121℃通常可直接用F值表示,其它值时应标出。
低酸性食品按Z=10℃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杀菌时可按Z=8℃计算。
F——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即该菌的杀菌值。
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国外常用121.1℃或2500F。
通常在F值右侧上下角分别注有Z值和它所依据的温度,而F10121通常可用F0表示。
F值可用来比较Z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
F与D的关系:F=nD,n是不固定的,随工厂条件、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程度变化,一般用6D杀死嗜热性芽孢杆菌,用12D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来确保食品安全。
F的计算公式法公式法最初由Ball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F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
灭菌参数(F值和F0值)

灭菌参数(F 值和F 0值)D 值:(考察对时间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杀灭微生物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有kt dtdN -= 或303.2lg lg 0kt N N t =- 式中,t N :灭菌时间为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0N :原有微生物数;k :灭菌常数)10lg 100(lg 303.2-=kt D = 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 值:(考察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1212lg lg D D T T Z --= 即101212Z T T D D -=F 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 0)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常用于干热灭菌∑-∆=100Z T T t FF 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 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
∑-∆=101210Z T t F物理F0值数学表达式:F0 = △t ∑10 T-121/ Z生物F0值数学表达式:F0=D121℃×(lgN0-lgNt) 为灭菌后预计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即染菌度概率。
F0值F0值仅限于热压灭菌,生物F0值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0值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统一,数值更为精确、实用。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 的50%。
键词:罐头,杀菌,F值,D值,Z值一、实际杀菌F值指某一杀菌条件下的总的杀菌效果。
通常是把不同温度下的杀菌时间折算成121℃的杀菌时间,即相当于121℃的杀菌时间,用F实表示。
特别注意:它不是指工人实际操作所花时间,它是一个理论上折算过的时间。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热力学致死曲线是微生物热力学死亡率(即F值)与物理死亡率(即Z值)的关系图,表示了在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的死亡情况,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热处理的重要依据。
在食品加工中,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对微生物进行灭菌处理。
而对于不同的微生物和不同的加工条件,需要确定不同的F值和Z值来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D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灭活速率的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需要多长时间使微生物数量减少10倍。
D 值越小,微生物的热敏感性越高,灭活速率越快。
通常情况下,D值是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确定的,因为它和温度密切相关。
Z值(z value)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热敏感性的指标。
它是指在温度上升或下降时,需要多大的温度变化使微生物的D值增加或减少10倍。
Z值越大,微生物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灭活速率的变化越快。
F值(F value)是用来描述特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它是通过D值和Z值计算得出的,通常以分钟为单位。
F值越大,表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热处理,以确保微生物的灭活。
热力学致死曲线就是以F值和Z值为参数绘制的曲线。
在热力学致死曲线上,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时间或F值。
通过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在不同温度下对特定微生物的热处理时间,从而为食品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用来确定食品加工中的热处理条件,例如确定杀菌时间和温度,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通过计算F值和Z值,可以根据热力学致死曲线来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参数,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热力学致死曲线的绘制过程需要先测定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D 值,然后通过数学计算得出Z值和F值,最后根据这些数值绘制出热力学致死曲线。
通过研究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确定最佳的热处理条件,同时对于不同微生物种类和不同产品,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参数,为食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是食品加工中热处理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灭活情况,为确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题237含答案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题237药剂学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 有关片剂包衣错误的叙述是A.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B.滚转包衣法适用于包薄膜衣C.包隔离层是为了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障碍,防止水分浸入片芯D.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肠溶衣,具有包衣容易、抗胃酸性强的特点E.乙基纤维素为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片剂包衣的相关知识。
有些片剂要进行包衣,其目的是:(1)掩盖不良气味;(2)防潮避光,隔离空气;(3)控制在胃肠道中药物的释放;(4)防止药物间的配伍变化等。
包衣时为了防止水分进入片芯,须先包一层隔离衣。
包衣辅料有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和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如聚乙烯毗咯烷酮为胃溶性薄膜衣材料,不具有抗酸性,而乙基纤维素则为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可制成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
在包衣方法上,薄膜衣可用包衣锅进行滚转包衣,流化包衣,压制包衣等方法。
故本题选D。
2. 对软膏剂的质量要求,错误的叙述是A.均匀细腻,无粗糙感B.软膏剂是半固体制剂,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C.软膏剂稠度应适宜,易于涂布D.应符合卫生学要求E.无不良刺激性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软膏剂的相关知识。
软膏剂是用于皮肤或黏膜的半固体制剂,起局部作用或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软膏剂的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应该均匀、细腻、无粗糙感;有一定稠度,在皮肤上不融化流失,易于涂布;性质稳定,不酸败,保持固有疗效;无刺激性,符合卫生学要求。
药物在软膏剂中可以是可溶性的(溶于水相或溶于油相),也可以是不溶性药物,以极细微粒分散于基质中,并非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
故本题选B。
3. 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B.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生物利用度的相关知识。
灭菌参数(F值和F0值)

灭菌参数(F 值和F 0值)D 值:(考察对时间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杀灭微生物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有kt dtdN -= 或303.2lg lg 0kt N N t =- 式中,t N :灭菌时间为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0N :原有微生物数;k :灭菌常数)10lg 100(lg 303.2-=kt D = 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 值:(考察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1212lg lg D D T T Z --=即101212Z T T D D -=F 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 0)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常用于干热灭菌∑-∆=100Z T T t FF 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 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
∑-∆=101210Z T t F物理F0值数学表达式:F0 = △t ∑10 T-121/ Z生物F0值数学表达式:F0=D121℃×(lgN0-lgNt) 为灭菌后预计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即染菌度概率。
F0值F0值仅限于热压灭菌,生物F0值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0值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统一,数值更为精确、实用。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 的50%。
键词:罐头,杀菌,F 值, D 值,Z 值一、实际杀菌F 值指某一杀菌条件下的总的杀菌效果。
通常是把不同温度下的杀菌时间折算成121℃的杀菌时间,即相当于121℃的杀菌时间,用F 实表示。
特别注意:它不是指工人实际操作所花时间,它是一个理论上折算过的时间。
药剂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根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GMP: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LP:简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GCP:简称"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处方:是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物制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和医师处方等。
药品:是指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剂型的形式上市。
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在分散在适宜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外表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参加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溶液剂:是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的液体制剂。
芳香水剂: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糖浆剂:是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醑剂:是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酊剂:是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于流浸膏稀释制成,可用于内服和外用。
甘油剂:是指药物溶于甘油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溶胶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微细离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卑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吸附剂。
絮凝剂: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反絮凝剂:而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反絮凝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值是指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72.Nk为t时被杀灭的微生物数;
73.N为t时存活的微生物数。
74.由此得出,灭菌时微生物的死亡遵循对数规则。
75.微生物存活数与灭菌时间关系图
76.微生物耐热参数(D值):
77.
78.D值是指在特定灭菌条件下,使微生物数量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或杀灭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79.
80.灭菌温度系数(Z值):
九、仿制化学药品注射剂的技术要求
十、化学药品注射剂说明书和标签内容的技术要求
本讲座主要探讨无菌保证工艺研究及评价
包括:制备工艺的选择
工艺参数的确定
工艺的验证
注射剂灭菌工艺及其验证
三、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要求
1.最终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规定为:
2.微生物污染概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3.
4.2.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产品:
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113.——孢子(菌株)稳定
114.——耐热性强于被灭菌物品中常见的污染菌
115.——系非致病菌
116.——易于培养,孢子萌发率要在90%以上
117.——有效期长
118.——保存及使用方便
119.——安全性好
120.
121.微生物挑战试验
122.湿热灭菌工艺验证用生物指示剂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123.一类是采用标准生物指示剂,这类生物指示剂可从市场购买;
《注射剂2008’新法规解析及应对方案系列培训班》
注射制剂无菌保证
工艺技术要求的探讨
注射制剂无菌保证工艺技术要求
一、前言
二、
三、二、注射剂基本技术的要求
四、
五、三、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要求
六、
七、四、无菌药品生产关键工艺的法规要求
八、
九、(以最终湿热灭菌药品工艺为例)
一十、
一、前言
1970年~1975年,美国因输液污染所导致的并发败血症事件有400多起,这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FDA从1975年开始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发现这些事件并不是出于企业违规生产,而是整个生产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所致。
56.微生物挑战试验(残存概率法)
57.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数量和耐热性
58.---过程控制
59.
60.热力灭菌的动力学原理
61.
62.微生物耐热参数——(D值)
63.温度系数——Z值
64.FT值——T℃灭菌时间
65.F0值——标准灭菌时间
66.无菌保证值(SAL)
67.灭菌率L
68.对数规则:Arrhenius质量作用定律
107.
108.微生物挑战试验
109.所谓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指示剂微生物挑战试验,系指将一定量已知D值的耐热孢子接入被灭菌的产品中,在设定的湿热灭菌条件下灭菌,以验证设定的灭菌工艺是否确实能赋予产品所需的SAL为10-6而进行的试验及评价过程。
110.
111.微生物挑战试验
P和BP对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一般说来,对生物指示剂选择的原则性要求是:
干热灭菌法系指物品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的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以上,也可采用其它温度和时间参数。总之,应保证灭菌后的产品其SAL≤10-6。干热过度杀灭后产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测定。250℃ 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中的热原物质。
24.
25.同时明确如下要求:
26.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首先应根据特定的处方选择最佳的灭菌方法,然后再选择包装材料
27.使用热不稳定的包装材料不能作为选择无菌生产工艺的理由
28.因其他因素选择的包装容器不能进行最终灭菌,药品生产企业仍有责任不断寻找可接受的替代容器,使得产品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采用最终灭菌的方法
124.另一类需用从日常生产污染菌监控分离出的最耐热微生物孢子制备,并测得相关参数(最佳生长条件、耐热性等)后方可使用。
125.
126.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中常用的生物指示剂
127.菌种名称常规D121℃值/min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Bacillus stereatherno philus1.5~3.0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52300.3~0.7
96.灭菌率L:
97.L指在某一温度T(℃)下灭菌lmin所获得的标准灭菌时间。
98.L=10 (Ti-TR) /Z
99.Ti——灭菌温度
100.TR——标准参照温度
101.Z——微生物死亡率常数
102.
103.
104.微生物挑战试验
105.微生物挑战试验
106.生物指示剂--简称为BI(biological indicator):是对特定灭菌工艺具有一定耐受性并且能够定量测定灭菌效力的微生物制剂,适用于制备生物指示剂的微生物多为芽胞类细菌,这是因为,除辐射灭菌外,芽胞类细菌比常规的生长态微生物对灭菌工艺具有更强的耐受性。生物指示剂既可用来测定一个给定的灭菌工艺条件的灭菌效果,也可判别它是否符合无菌保证要求。
16.凡是可以最终灭菌的产品务必要最终灭菌
17.
18.
19.决策树越往下,风险越大
20.需要提供的必要证据越多
21.5.基本原则:
22.无菌产品应在灌装到最终容器后进行最终灭菌(首选)
23.如因产品对热不稳定不能进行最终灭菌时,可采用最终灭菌方法的替代方法----过滤除菌和/或无菌生产工艺(退而求其次)
29.任何商业考虑均不能作为不使用具有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最终灭菌方法的理由
30.常用的灭菌方式及其无菌保证水平
31.1、过度杀灭法
32.微生物残存概率<10-6
33.2、残存概率法
34.微生物残存概率<10-6
35.3、无菌生产工艺
36.无菌保证一般只能达到10-3水平
37.
38.最终灭菌工艺的验证要求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以化学药品注射剂为例: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
凝结芽胞杆菌Bacillus coagulans0.4~0.8
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0.4~0.8
例:
国产非治病性嗜热肪芽胞菌芽胞(ATCC 7953)
D值-------------D121值1.74
二、化学药品注射剂规格的合理性、必要性
三、化学药品注射剂原、辅料质量控制及来源
四、化学药品注射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合理性、可行性研究,特别是灭菌工艺的选择及验证研究、工艺稳定性研究等
五、化学药品注射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订
六、化学药品注射剂稳定性研究
七、化学药品注射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八、化学药品注射剂临床研究技术要求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分钟的效果。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88.FT=DT×ΔlgN
89.式中:
90.DT为在T(℃)下微生物的D值;
91.ΔlgN为T(℃)下灭菌程序使微生物数下降的对数单位数。
92.F0值:
93.标准灭菌时间(用于湿热灭菌),系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分钟)。
94.FH值:
95.标准灭菌时间(用于干热灭菌),系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70℃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分钟)。
39.最终灭菌工艺:
40.过度杀灭法(Fo≥12)
41.残存概率法(8≤Fo<12)
42.
43.目标:灭菌后的微生物残存概率<10-6
44.过度杀灭设计方法:
45.一种灭菌设计方法,只需要最少的关于产品生物负载的信息。最差条件的生物负载猜测用来确定所产生的杀灭力需要获得灭菌物上的PNSU为10-6。在使用这个方法时,确效计划必须证明FBIO和FPHY都大于12分钟。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包装和装载方式,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干热灭菌法验证与湿热灭菌法相同,应进行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或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以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确定最冷点位置、确认最冷点标准灭菌时间(FH)能达到设定标准并达到SAL要求。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一般将不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证明该去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所用的细菌内毒素一般为大肠杆菌内毒素(Escherichia coli endoxin)。验证时,一般采用最大装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