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版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7版)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7版)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7版)东北特殊钢集团徐效谦整理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6版) 单位:℃注:1.钢的显微组织转变点A1、A3和A cm是在缓慢加热、缓慢冷却条件下测得的临界点,因同⼀牌号钢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加热和冷却速度也有差别,实测临界温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的。
实际⽣产中,钢的组织转变总有滞后现象,实现组织转变,加热温度要⾼于临界点,冷却温度要低于临界点。
通常把加热时的临界点表⽰为Ac1、Ac3和Ac cm,把冷却时的临界点表⽰为Ar1、Ar3和Ar cm。
另外,⽤M s和M f表⽰马⽒体开始转变和转变终了温度。
2. *表⽰计算值,计算采⽤安德魯斯()公式16A C1=723-%-%+%+%+290As%+% (℃)A C3=910-203%C-%+%+104V%+%+% (℃)M s=539-423C%-%-%-%-% (℃)3.按GB/T20878-2007规定,不锈耐热牌号表⽰⽅法变更如下:⽤牌号前()中的数字代替第1位数字,作为新牌号。
马⽒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半奥⽒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超马⽒体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超临界机组⽤耐热钢的临界点参考值(℃)参考⽂献1《钢的过冷奥⽒体转变曲线》第⼀图册,本溪钢铁公司第⼀炼钢⼚、清华⼤学机械系⾦属材料教研组合编,1978(内部资料)。
2《合⾦钢钢种⼿册》第⼀册~第五册,冶⾦⼯业出版社,1983。
3《钢及热处理曲线⼿册》国防⼯业出版社,1986。
4《合⾦钢热处理⼿册》[苏] 尔格尔,中国铁道出版社。
5《热处理⼯作者⼿册》[美]机械⼯业出版社。
6《钢的热处理原理》[美]G.克劳斯,冶⾦⼯业出版社。
7《结构钢⼿册》王洪明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8《微合⾦⾮调质钢》董成瑞等编,冶⾦⼯业出版社,9《轴承钢》钟顺思等编,冶⾦⼯业出版社,,第1版。
10《⾼速⼯具钢》邓⽟昆等编,冶⾦⼯业出版社,11《模具钢》徐进等编,冶⾦⼯业出版社,12《中国航空材料⼿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2版。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7版)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之欧侯瑞魂创作(第7版)东北特殊钢集团徐效谦整理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6版) 单位:℃1、A3和A cm是在缓慢加热、缓慢冷却条件下测得的临界点,因同一牌号钢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加热和冷却速度也有不同,实测临界温度出现动摇是正常的。
实际生产中,钢的组织转变总有滞后现象,实现组织转变,加热温度要高于临界点,冷却温度要低于临界点。
通常把加热时的临界点暗示为Ac1、Ac3和Ac cm,把冷却时的临界点暗示为Ar1、Ar3和Ar cm。
另外,用M s和M f暗示马氏体开始转变和转变终了温度。
2. *暗示计算值,计算采取安德魯斯(K.W.Andrews)公式16A C1=723-10.7Mn%-16.9Ni%+29.1Si%+16.9Cr%+290As%+6.38W% (℃)A C3=910-203%C-15.2Ni%+44.7Si%+104V%+31.5Mo%+13.1W% (℃)M s=539-423C%-30.4Mn%-17.7Ni%-12.1Cr%-7.5Mo% (℃)3.按GB/T20878-2007规定,不锈耐热牌号暗示方法变动如下:用牌号前()中的数字代替第1位数字,作为新牌号。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半奥氏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超马氏体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超临界机组用耐热钢的临界点参考值(℃)参考文献1《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第一图册,本溪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清华大学机械系金属资料教研组合编,1978(内部资料)。
2《合金钢钢种手册》第一册~第五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钢及热处理曲线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4《合金钢热处理手册》[苏]H.B 尔格尔,中国铁道出版社。
5《热处理工作者手册》[美]机械工业出版社。
6《钢的热处理原理》[美]G.克劳斯,冶金工业出版社。
7《结构钢手册》王洪明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钢材允许使用温度范围对照表精选.

钢材允许使用温度范围对照表(2人评价)|1306人阅读|36次下载|举报文档钢材使用温度范围钢号钢材标准受压元件和主要受力构件的使用温度范围(℃)抗氧化温度上限(℃)钢板钢管锻件A3F GB3274(GB700) ——(1) 530 A3 GB3274(GB700) ——(2) 530 20R GB6654 ——≤475 —20g GB713 ——≤475 —10 GB711 (GB699) GB8163、GB9948 GB3087、GB6479 —≤475 530 20 GB711 (GB699) GB8163、GB9948 GB3087、GB6479 GB5310 JB755 本标准附录A ≤475 530 25 ——JB755 本标准附录A ≤475 530 35 ——JB755 本标准附录A ≤475 530 45 ——JB755 ≤475 530 16MnRC、15MnVRC GB6655 ≤400 —16Mn GB3274(GB1591)(3)—GB6479、GB8163 JB755 本标准附录A ≤475 —16MnR GB6654 —JB755 ≤475 —15MnVR GB6654 GB6479 —≤400 —15MnVNR GB6654 ——≤400 —18MNMoNbR GB6654 ——0~450(正火+回火);≤450调质—20MnMo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500 —20MnMoNb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450 —15MnMoV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520 —32MnMoVB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0~350 —35CrMo ——JB755 本标准附录A ≤540 —16Mo (4)(4)—≤520(5)—12CrMo (4)GB9948、—≤540 —GB5310 GB6479 15CrMo (4)GB9948、GB5310 GB6479 JB755 本标准附录A ≤560 —12Cr1MoV —GB5310 JB755 本标准附录A ≤580 —12Cr2Mo1 (4)GB9948、GB5310 GB6479 JB755 本标准附录A ≤580 600 1Cr5Mo GB1221 (4) GB9948 、GB6479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600 650 10MoWVNb —GB6479 —≤580 600 0Cr13 GB4237 (4) GB2270 JB755 本标准附录A 0~400 750 00Cr19Ni11 00Cr17Ni14Mo2 00Cr17Ni13Mo3 GB4237 GB2270 JB755 本标准附录 A ≤425 (3) —0Cr19Ni9 1Cr18Ni9Ti 0Cr18Ni11Ti 0Cr18Ni12Mo2Ti 0Cr18Ni12MO3Ti GB4237 GB2270 GB5310 JB755 本标准附录A、B ≤700 850 0CR23Ni13 GB4237 GB2270 —≤900 1100 0CR25Ni20 GB4237 ——≤900 1200 INCOLOY800 (4) (4) —≤850 1000 1Cr25Ni20 本标准附录B ≤900 1200 注:1、A3F钢板的使用限制如下:(1)不得用于介质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或易爆的受压元件;(2)使用温度0~250℃;(3)设计压力≤0.6MPa;(4)容器容积≤10m3 ;(5)用于主要受压元件(壳体、成型封头),板厚≤12mm;用于法兰、法兰盖等,板厚≤16mm。
钢在实际加热条件下的临界点为

钢在实际加热条件下的临界点为钢在实际加热条件下的临界点,是指钢材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物
理或化学变化的温度点。
一旦达到临界点,钢材的结构、硬度、塑性
和抗拉强度等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钢材的临界点取决于所选的钢种、加工工艺和应用环境等因素。
临界点温度一般是指钢材开始进行淬火变质的温度。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钢的晶格结构开始产生相变,从而导致钢材的硬度和强度逐渐增加,但塑性会受到影响。
对于不同的钢材,其临界点温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碳素钢的临
界点通常在700℃到800℃之间。
当钢在加热处理过程中超过其临界点
温度,就需要进行淬火处理,以达到所要求的硬度和强度。
同时,还
需要对钢材进行回火处理,以恢复其塑性。
此外,钢材在加热过程中的临界点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加
热速率、冷却速率、加热时间和温度控制等。
因此,在进行钢材的加
工和处理时,需要仔细控制加热过程,以避免超过钢材的临界点温度,从而保证钢材的质量和性能。
总之,了解钢材的临界点,有助于正确处理钢材,在保证其质量
和性能的同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钢的下临界点温度

钢的下临界点温度
钢的下临界点温度指的是奥氏体转变的最低温度,不同含量的钢材有着不同的临界点,但临界点有着一个范围内的浮动。
当奥氏体化的钢由高温冷却时,使奥氏体不分解成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而转变为马氏体所需要的最低冷却速度,称为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钢在热处理中常用的临界温度有:A1(下临界温度,加热时用Ac1表示,冷却时用Ar1表示)、A3(上临界温度,加热时为Ac3,冷却时为Ar3)、Acm(上临界温度,加热和冷却分别用Acm和Ar m表示)。
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会因钢材的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材和热处理工艺。
钢的各种临界点(临界温度)

钢的各种临界点(临界温度)临界温度钢加热和(或)冷却时,发生相转变的温度。
对合金钢而言,重要的有:(1)A0(230°C水平线)渗碳体的磁性转变温度(2)Ac1 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
(3)A2(770°C水平线)铁素体的磁性转变温度(4)Ac3 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都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5)Ac4 低碳亚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开始转变为δ相的温度。
(6)Accm 过共析钢加热时,所有渗碳体和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温度。
(7)Arl 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
(8)Ar3 亚共析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铁素体开始析出的温度。
(9)Ar4 钢在高温形成的δ相在冷却时,开始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10)Arcm 过共析钢高温完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渗碳体或碳化物开始析出的温度。
(11)A1也写做Ae1,是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温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下临界点。
(12)A3 也写做Ae3,是亚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铁素体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说亚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3)A4 也写做Ae4,是在平衡状态下,δ相和奥氏体共存的最低温度。
(14)Acm 也写做Aecm,是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过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5)Mb 马氏体爆发形成温度,以Mb表示(Mb≤ Ms)。
当奥氏体过冷至Ms点以下时,瞬间爆发式形成大量马氏体,并伴有响声,同时释放相变潜热,使温度回升。
(16)Md 马氏体机械强化稳定化临界温度。
(17)MF马氏体相变强化临界温度。
(18)Mf 有的文献以Mf表示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
(19)MG 奥氏体发生热稳定化的一个临界温度。
(20)Ms 钢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其中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的温度,符号中的“S”是“始”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H和英文书籍中的Ms。
常用钢的临界温度、热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

常用钢临界温度锻造热处理工艺及硬度参数

常用钢临界温度锻造热处理工艺及硬度参数常用钢是指在工业生产和各种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的钢种,其临界温度、锻造、热处理工艺以及硬度参数对于钢材的加工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常用钢的相关知识。
一、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指的是钢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常用钢的临界温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A1临界温度:A1临界温度是指钢材在加热时开始发生奥氏体转变的温度,也是受力学性能要求决定的重要温度。
常用钢材的A1临界温度一般在700℃到900℃之间。
2.A3临界温度:A3临界温度是指钢材在加热时完成全部奥氏体转变的温度,进一步提高温度将无法改变组织。
常用钢材的A3临界温度一般在750℃到950℃之间。
3.AC1临界温度:AC1临界温度是指钢材在冷却时开始发生奥氏体相变的温度,也是冷作修正应力的关键温度。
常用钢材的AC1临界温度一般在700℃到800℃之间。
二、锻造工艺锻造是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后进行塑性变形的一种加工方法。
常用钢的锻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加热:将钢材加热至适当的锻造温度,一般要求温度应在临界温度以上50℃左右。
2.锻造:通过锻锤、压力机等设备对钢材进行塑性变形,通常分为自由锻造和模锻两种方式。
锻造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变形速度,以确保钢材的物理性能和组织结构。
3.冷却:锻造后的钢材需要经过适当的冷却处理,一般采用空冷或水冷的方式。
冷却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冷却速度,以防止产生裂纹和变形。
三、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控制钢材的组织和性能,使其达到预期的要求。
常用钢的热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回火处理:将淬火后的钢材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以缓解应力和提高韧性。
2.淬火处理:将钢材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迅速冷却到室温,使钢材产生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和强度。
3.淬火和回火处理:先进行淬火处理,然后再进行回火处理,可以使钢材既达到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又有一定的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
(第7版)
东北特殊钢集团徐效谦整理
钢的临界温度参考值(第6版) 单位:℃
注:1.钢的显微组织转变点A 1、A 3和A cm 是在缓慢加热、缓慢冷却条件下测得的临界点,因同一牌号钢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加热和冷却速度也有差别,实测临界温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的。
实际生产中,钢的组织转变总有滞后现象,实现组织转变,加热温度要高于临界点,冷却温度要低于临界点。
通常把加热时的临界点表示为Ac 1、Ac 3和Ac cm ,把冷却时的临界点表示为Ar 1、Ar 3和Ar cm 。
另外,用M s 和M f 表示马氏体开始转变和转变终了温度。
2. *表示计算值,计算采用安德鲁斯()公式16
A C1=723-%-%+%+%+290As%+% (℃) A C 3=910-203
%C -%+%+104V%+%+% (℃)
M s =539-423C%-%-%-%-% (℃)
3.按
GB/T20878-2007规定,不锈耐热牌号表示方法变更如下:用牌号前()
中的数字代替第1位数字,作为新牌号。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
半奥氏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
超马氏体不锈钢的临界点参考值(℃)
超临界机组用耐热钢的临界点参考值(℃)
参考文献
1《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第一图册,本溪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清华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教研组合编,1978(内部资料)。
2《合金钢钢种手册》第一册~第五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钢及热处理曲线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4《合金钢热处理手册》[苏] 尔格尔,中国铁道出版社。
5《热处理工作者手册》[美]机械工业出版社。
6《钢的热处理原理》[美]G.克劳斯,冶金工业出版社。
7《结构钢手册》王洪明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8《微合金非调质钢》董成瑞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9《轴承钢》钟顺思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第1版。
10《高速工具钢》邓玉昆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11《模具钢》徐进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12《中国航空材料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2版。
13《不锈钢实用手册》,中国特钢协会不锈钢分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9月第1版。
14《热处理手册4》,编委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3版。
15《热处理技术数据手册(第2版)》,樊东黎、徐跃明、佟晓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
16《材料组织结构转变原理》,刘宗昌等编着,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7《弹簧手册》张会英、刘辉航、王德成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18《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问答》郝少样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北京第1版;
19《中国高温合金手册》,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年7月秦皇岛第一版;20《金属手册案头卷》(国际机械工程先进技术译丛)Metals Handbook Desk Edition,〔美〕戴维斯(J·R·Davis)等编着,金锡志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1《热处理工艺规范与数据手册》,李国郴主编,王铁宝、杜安、马端娜副主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北京第1版;
21 瓦卢端克·曼内斯曼钢管公司(筒称V&M钢管公司)《T/P91和T/P92钢手册》。
T/P91和T/P92为超马氏体型焊接材料,用于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结构焊接;
22.美国ASME SA213M-2010《锅炉过热器和换热器用铁基合金钢和奥氏体钢无缝钢管》,美国ASME SA335M-2010《高温用铁基合金钢无缝管》。
201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