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年历年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2007年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

2005年
27882
2006年
2007年
36712.5 38570
3700 20430 -----
5550 7535 -----
现券买断-亿 现券卖断-亿
6000 1002.调整Biblioteka 款准备金比率
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成为目前人行流动性 管理的重要工具。见存款准备金1984-2007。 功能:回收和紧缩流动性,解决外汇占款增加带 来的基础货币扩张问题。 自1994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以来,人行一直设 法解决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扩张问题, 先后采用的冲销操作有:①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再 贷款;②发行央行票据;③国债正回购;④提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利率政策


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①到2007年9月15,1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到 3.87%和7.29%。②2007年5月18,存款利率上调幅 度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与储蓄存款转化为基金 和股票等有关。③2007年12月20利率上调特点。 基于:(1)信贷增长。目标2.9万亿,实际1-8月信 贷增加额3.08万亿。(2)CPI增长。6.7.8月分别为 4.4% 、 5.6%、 6.5%,超出通胀目标3%。
彭兴韵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货币政策的基调和主要工具
◆ 为防止经济有偏快转向过热,国务院确定了货币
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的策略,并与“稳健”的 财政政策配合。 ◆主要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2.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 3.利率政策 4.特种存款 5.汇率措施
1. 公开市场操作
◆发行央行票据。①1-11月总计发行38570亿。②1年期和3年
发行的第一期特别国债,是财政部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为中国投资公 司筹集资本金的一部分。这样,特别国债的发行没有对市场流动性造成 太大冲击。 ②2007.12.11人民银行卖出100亿的特别国债。体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具有最高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也是全国性的流通货币。

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基础货币的规模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的历年数据表。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总量。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准备金,是最广义的货币定义,也是最基础的货币形态。

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基础货币M0总量为5.35万亿元,到2020年增长到了21.25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4倍。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总体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年度增长率。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基础货币M0的增长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2010年为基准,2011年增长了14.9%,2012年增长了11.4%,之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仅增长了2.8%,2020年甚至呈现了负增长,为-3.1%。

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更为谨慎和稳健的控制,避免了通货膨胀等风险。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组成。

中国基础货币M0主要由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组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中纸币和硬币的比重占据了大部分,银行准备金占比较小。

这也反映出中国货币体系中现金支付的依赖程度仍较高。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以城市为主。

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地区的基础货币M0总量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货币M0分布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基础货币M0的历年数据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货币M0的规模和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相对稳健,货币政策也呈现出了谨慎和适度的特点。

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历程

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历程

观 察BSERVATION发展态势。

战后,日本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元霸权转变为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1979年,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将贴现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克服了美国的高通胀。

1979年8月沃克尔接任米勒成为美联储主席后,当月便促使美联储理事会将贴现率从10%,提高0.5个百分点至10.5%,9月又将贴现率提高至11%。

10月再将体现率提高至12%,并宣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

1979年时,美国CPI(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率为11.3%,1982年时,美国CPI通胀率已降至6.2%。

至1983年,美国通胀率进一步下降至3%。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等方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股大幅上升,公众的乐观预期,又进一步推高了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产生了大量的金融泡沫,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高达5048。

随后,包括科技股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互联网公司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2001年开始,美联储持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持续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得互联网泡沫破灭引起的经济衰退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美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房地产泡沫。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上涨了近130%。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均出现房价上涨现象,比如英国、德国和西班牙。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1世纪初,美国低利率政策引起的房产泡沫,于2007年破灭,并引发了次贷危机。

同时,美国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和金融体系监管缺陷,使得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席卷全球。

2007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面临的首要且艰巨的任务便是控制金融危机,刺激投资与消费、恢复就业和经济增长。

2008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下降至零域,美联储无法进一步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2007年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精品文档)

2007年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精品文档)

金融危机以来(200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变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知识储备1.1定义简述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1.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类、内容及主要措施1.2.1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③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中国的基本手段:①国家预算。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

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

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

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

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

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形势更加复杂,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妥善处理好通胀压力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问题。

由于2009年的货币高投放和信贷高增长,200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上升了0.6%,增速超出人们预期;12月通胀率进一步攀升至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首度由负转正;2010年1月,CPI虽然上升幅度低于上年12月,为1.5%,但PPI却上升了4.3%,为去年以来首次超过CPI,表明通胀压力正在释放,工业品开始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很可能会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攀升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而得到强化。

从M1、M2长期波动曲线和物价走势看,大体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四种类型:从紧(货币供应量增速小于15%)、稳健(15%~20%)、宽松(20%~25%)和扩张(25%以上)。

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背景及原因09034035 李冠禹相关货币政策分析:通过相关的数据我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中国人民银行不断的调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开始,到后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到2009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趋近于稳定的状态我们看出了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俗话说,利率和准备金的变化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同时也从侧面反应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上面存在的问题,和国家要着重发展的方向。

2007年开始的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很明显国家是通过这一个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抑制国民的消费,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上面来看,存款准备金的上调直接导致的是个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在变化,他们就会上涨各自的贷款利率,所以整个银行流入市场的资金就会变少从而达到抑制消费的作用。

但是从09年8月份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又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从原来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上调,到如今的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十分巨大的调整。

与上面提到的内容相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的就是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始下调各自的贷款利率,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不断的促进消费,到时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在市场进行了繁荣。

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我们不难发现,银行的利率调整的时候正好是国际市场上出现打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时候,为了是中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上面克服困难,我们这样做极大的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上面看起来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我们平稳的度过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个负面影响也产生了,由于大量的资金流入了,造成了我国市场的过度繁荣,这样也造成了我国市场上面的资金很多,造成了物价的上涨。

并且这个趋势到现在仍在进行,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此时十分的稳定,但是现在的物价仍然在上涨,进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目的在于稳定当前的物价。

中国历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中国历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2014
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edium-
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 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中期借贷便利 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 成本。 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 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中,一年期存 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3.5%下调到3.25%;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6.56%下 调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 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调整金融 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将存款利率浮动 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贷款 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0
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将 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 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 调节。
2011
自1月20日至6月20日,先后6次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最高至21.5%。 自2月9日至7月7日,先后3次上调存贷款 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高提高到 3.50%。
2006
6月16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此后两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直至11月15日执行9%的存 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 点,由2.25%提高到2.52%。同时将购房贷 款基准利率下限由0.9倍扩大为0.85倍。
2007
自1月5日至12月25日,先后10次提高人民

历年经济政策基调

历年经济政策基调
2000定调200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巩固经济增长好形势。
1999定调2000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2004定调2005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002定调2003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2001定调2002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000-2012年经济政策基调
2011定调2012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0定调2011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在改善民生上要扎实办实事。
2009定调2010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8定调2009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7定调2008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2006定调2007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2005定调2006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快又好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10年历年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央行: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提出,下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