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北冥有鱼》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而《北冥有鱼》则是其中的一篇,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展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想象力。

课文讲述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然后庄子进一步发挥,指出:惠子未尝与鱼游,鱼之乐,人固不能知,岂止鱼?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认知,不能了解无限的事物,这是天下之通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庄子的思想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庄子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领会和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讲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课文中的寓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理解庄子与惠子辩论的背景,把握庄子思想中的“自由自在”与“顺其自然”的核心理念。
-分析庄子在辩论中运用的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及其在论证中的效果。-体会庄子哲学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生观的启示。举例解释:
-重点词汇“逍遥”在文中的指代庄子主张的人生态度,即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的超脱,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了解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背景,理解庄子思想中的“自由自在”与“顺其自然”;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讨论过程中观点不够明确。此外,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导致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紧张。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做出以下调整:
1.加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前对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庄子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的美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5.价值观念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逍遥”、“游刃有余”、“养生主”等,并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辩论的基本风格和哲学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论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这些手法帮助我们在辩论中更加灵活和机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1 《庄子》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主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故事的寓意。

2.理解文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学习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对话中人物的语气,理解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大鱼海棠》中关于鲲的片段)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动画片吗?动画片中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

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了解传说中的鲲。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2.背景资料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那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知识链接(1)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能清楚、流畅地背诵课文。

2.积累“怒”“志”“抟”“扶摇”“野马”等文言词汇,能流畅地翻译文章。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说理的方法。

【情境导入】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日,我们一同观赏《庄子》散文中的《北冥有鱼》。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北冥.有鱼(mínɡ)其名为鲲.(kūn)抟.扶摇而上(tuán)海运则将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2.全班齐读全文。

3.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北冥:北海。

怒:激昂,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息:气息,这里指风。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自然形成的水池。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回旋翱翔。

扶摇:旋风。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苍苍:深蓝色。

是:这样。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特别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改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似乎挂在天涯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

南海是一个自然的水池。

《齐谐》是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

它说:“鹏迁徙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终点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品读赏析——理解内容1.依据课文内容概括鲲鹏的形象。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改变奇妙莫测,奋飞时气概壮丽。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3)庄子哲学的思辨性:庄子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举例:讨论庄子关于“无为而治”的观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掌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庄子》二则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逍遥游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的讨论显得特别积极。我觉得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庄子寓言中的深奥哲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需要更多地运用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同时,我也注意到,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错。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明确。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到庄子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逍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逍遥游》和《秋水》中的体现。我发现,虽然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庄子所提出的自由、无为等概念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庄子哲学思想时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试图让学生明白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我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运用庄子的思想去调整心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逍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对绝对自由和无为境界的追求。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古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逍遥游》中大鹏鸟的例子。这个案例展示了逍遥游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由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断句和词义理解,特别是庄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庄子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寓言故事,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庄子二则》包含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这两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哲理,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庄子的思想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庄子的文章独特性较强,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哲学思想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庄子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如何理解古代寓言故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庄子的思想风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庄子的思想风貌,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庄子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入庄子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5.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优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21 《庄子》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三)教学难点:了解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文章阐述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结合课下注释仔细阅读本文,理清文章大意,想一想:作者笔下的“鱼”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2.作品简介《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地描绘。

它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北冥( míng)鲲鹏( 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4. 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5. 词类活用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名词作状语,往上飞)②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6.一词多义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其正色邪(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7.古今异义①怒而飞(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庄子》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1、比较法 2.拓展延伸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故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①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②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③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不但不哭,不伤心,反而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责问他,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年老死去,你为何没有一点儿情义?庄子辩解说:“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转念一想,她本无生命,亦无形体,甚至连呼吸之气都没有。

后来,从若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气,气又成形,形变了生命。

现在生命又变成死亡。

这个过程,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现在我妻虽死,但她已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的怀抱里,我何必还要悲伤,这就是生命的道理!”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

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

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

鲁迅曾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三、学习《北冥有鱼》(一)、整体感知1.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

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 mínɡ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齐谐( xié ) 正色邪( yé )(2)借助课文和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海水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

( 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 离开;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湛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志怪.者也。

(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

( 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2.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运动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二)、精读研讨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布置作业1、收集庄子有关故事。

2、预习第二则第二课时四、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听课文朗读(二)、自读课文故事。

1、借助课下注释直译课文。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1、于:在。

梁:桥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是:这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安:怎么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固:本来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循:从…说起本:最初的话题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安:哪里云者:如此如此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之:它,指代鱼之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三)、文章的美点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四)、合作探究1、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拓展阅读徐无鬼(节选)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

匠石运斤成风(3)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

宋元君闻之(5)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1)郢:楚国的国都。

郢人,是位泥水匠人。

垩(è):白灰。

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

祈(zhuó):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拓展阅读阅读下文,请直译:庄子送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

“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斫: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象。

⑦夫子:指惠子。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

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

’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

’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总结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时有幽默、诙谐之趣,时有汪洋恣肆,浪漫主义风格。

关于庄子: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