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二下学期第9周周练语文试题(零班)

合集下载

江西横峰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第16周周练(零班)

江西横峰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第16周周练(零班)

2018届高二零班第16周语文试卷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

江西横峰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江西横峰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江西省横峰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6周周练试题(零班)

江西省横峰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6周周练试题(零班)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零)班第六周周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36分)1.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④于吾言无所不说 ⑤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④⑤⑥C .①③⑤⑥D .①③④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束)B .杀鸡为黍而食.之(给……吃) C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离) D .小人之过.也必文(过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B .至于..他邦,则曰:…… C .亦可以为成人..矣 D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终夜不寝,以.思 B.⎩⎪⎨⎪⎧ 非其鬼而.祭之富而.可求也 C.⎩⎪⎨⎪⎧ 君子之.仕也不如丘之.好学也 D.⎩⎪⎨⎪⎧尧舜其.犹病诸回也不改其.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鲤退.而学《诗》由也兼人,故退.之 B.⎩⎪⎨⎪⎧ 而乱.大伦勇而无礼则乱. C.⎩⎪⎨⎪⎧ 己欲立而立.人子路拱而立. D.⎩⎪⎨⎪⎧ 选于众.,举伊尹泛爱众.而亲仁6.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A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 .其何以行之哉C .仲尼岂贤于子乎D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贼:害人害己B .慎而无礼则葸.葸:畏惧,害怕 C .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D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远离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琢磨..,却又似乎无处不在。

江西省横峰县高二语文下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零班)

江西省横峰县高二语文下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零班)

江西省横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4周周练试题(零班)考试时间:45分钟总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14分)送别方英文十八年前,在我故乡的那个小县城,在那个如猪圈一样肮脏的小小的汽车站里,确切地说,在汽车站出口处的那个平淡无奇的斜坡上,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页历史被永远掀去了。

当年的那个小车站在一个凹地里,出门时要爬一个三十多米长的斜坡。

其实那坡并不怎么陡,五十岁以下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加把劲也就冲上去了。

但是,对于那种老式解放车,要爬上这个斜坡,非得一脚油门踩到底不可。

我就是乘坐那种三十八个座位的老轿车离开车站的。

我的座位在中间,临窗。

当车启动时,我故作镇静地伸出手与我的未婚妻握别。

我的未婚妻不习惯于这种城市人的礼仪。

在乡村,只有穿中山装的人才握手。

在我的未婚妻看来,握手,尤其男女间握手,是非常别扭的,是某种把深沉化为浅薄的令人无法容忍的计谋。

但是,面对我伸出的手,她还是抬起她的手——却不是和我握,而是擦她的眼泪。

她擦拭的时候,眼睛并没有泪。

当手挪开时,我看见两颗泪珠翻出她的眼眶。

“到大学了就来信。

”“一定。

”汽车上坡时,我一直引颈窗外,与她挥别。

别的送行的人跟着汽车爬坡,而我的未婚妻则静静伫立那儿,双手抚弄着垂在她胸前的又黑又粗的辫子。

可是突然,她笑了,一脸的失而复得的神情,并且距我越来越近。

我还未弄清原因,汽车已退回原位,与她头对头了。

司机打开发动机盖子,一边咒骂一边检修。

未婚妻异常动情,急不可耐地补充了几句很要紧的话。

汽车又动了。

送行的人多数散去,从检票口离开车站。

“要勤洗澡,城里可比不得农村。

”“嗯。

”她的倩影又开始缩小。

我在心里把她和我掉换个位置,心里就异常难过起来。

谁知,汽车又退下坡来。

在汽车下退的过程中,我看见我的未婚妻双手不安地塞进裤兜。

汽车停住,并未熄火,她掏出一把爆米花递到我手里,虽然我的行李包塞满了她的爆米花。

我刚接过爆米花,汽车就动了。

“你咋想的你就咋办。

江西省横峰县2017-2018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第9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江西省横峰县2017-2018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第9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周练(第9周)高二年级英语试卷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35分)第一节(共8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2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卷上将该项涂黑。

AHello, my name is David and I'm a mobile-phone addict (手机迷). I am here today to face the truth about my condition and hope that by speaking out I can help others to overcome their own problems.The careless observer probably couldn’t find anything wrong with me. I have a respectable appearance and my behavior in public isn’t shocking or attracting. I hadn’t even realized myself that I was a mobile addict until the past few days. But I have just spent two of those days doing an experiment that has showed the terrible reality. I have suffered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nd my experience has made me believe that I am only one of millions of fellow addicts.When I turned the phone on after two days I found I had three messages and four texts. OK, so I was a bit put out that there were not more. I had missed the chance to do a phone interview that I had been trying to get for two weeks and an invitation to a last-minute lunch. Angry but to be honest, no more than that.However, I was relieved to have the phone back on. My fingers soon stopped twitching (颤抖) caused by not using the phone. I sent some unimportant texts and made a couple of meaningless calls and that cheered me up.I still believe that the phon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work, but realize that otherwise it is often just a meaningless safety blanket “ Hi, darling. I'm on my way home. Just leaving the office now. Love you. Bye.”So do I have the courage to stop using it as such? Of course I do. But I just choose not to.28. The write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text is to________.A. make people know that he is a mobile-phone addict.B. tell us the mobile phone is a kind of useful toolC. inform u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obile phones.D. help other mobile addicts overcome their problems29. During the two days when the mobile phone was turned off, the writer was_______.A. relievedB. cheerfulC. uncomfortableD. sad30. By saying “ I was a bit put out” the writer probably means “I was________”.A. gladB. angryC. confusedD. troublesome31.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we can see that the writer will _______.A. throw away the mobile phoneB. stop using the mobile phoneC. still use the mobile phoneD. give the mobile phone to a needy personBMany people in high school can not wait to go to college and leave their hometowns behind. Questions arise, though, when it comes to all of the decisions involved in choosing a college.One of the first considerations may be finance. State and public colleges are often the least expensive. Often, though, the better colleges are private and more expensive. It is sad when gifted students cannot attend a college of their choice just for financial reasons.Another major factor is location. Whether the college is in a small town or large city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ts activities. A water lover probably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spending four years near an ocean or a lake. Those who cannot tolerate heat will probably be more comfortable at a northern college. Distance from home may also come into consideration. If family is a top priority, that person should stay close to home; on the other hand, if independence is desired, a campus farther from home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School size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decision process. If you want to getto know your teachers, a small college is suitable. For those of you who consider yourself a “people person” and want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a large college is more fitting. Your area of interest is another factor to consider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f you want to get the most from your education. The whole point of college is to learn what is of interest to you.Crucially(至关重要地), one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lleges by which you can realistically be accepted. An Ivy League school for an average student would probably not be a good match. Similarly, an average school for an above-average student would not work well. The college should provide enough of a challenge for the student to work hard. Although there may not be the perfect college out there, there probably will be one that is close. Those who cannot find a suitable college are probably not looking hard enough.32. When it comes to going to college the author thinks .A. students will become homesickB. students are unwilling to leave their homeC. financial situation is the first to considerD. students are eager to attend their ideal university3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A. The location of the college is a main factor.B. A long distance will make students upset.C. Students can be independent at college.D. The climate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34.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people person” in the passage mean?A. A person of great capacityB. A very sociable personC. A very particular personD. A person of great importance35.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en choosing a college?A. The location of a collegeB. School sizeC. The examination resultsD. the coming challenges.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卷上将该项涂黑,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练语文试题(零班)含答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练语文试题(零班)含答案

横峰中学高二(零班)语文周练卷(12周)命题:王学鸣考试时间:45分钟总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16分)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横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8周周练试题(零班)

江西省横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8周周练试题(零班)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零)班第八周语文周练卷考试时间:3月26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

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

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

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

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

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

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

”“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

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

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

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

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

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零)班第九周语文周练卷考试时间:45分钟总分:5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

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开始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秩序与和谐的内在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2、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在远古传统中,“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自从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礼、乐两个方面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夏朝时期,“礼”的意识开始苏醒,礼仪制度就开始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4、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结果。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9分,每小题3分)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