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 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 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金耀基
冯友兰
1.冯友兰,字芝生 2.中国现代哲学史著名哲学家
“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3.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 《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六书)
兼容并包
1.蔡先生的“兼容并包”表现在哪些方面? 2.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对当时的北大 有什么影响?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极高明而道中庸
•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朱熹 •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北大变迁
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 1912,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1914,多名校长轮换 1917-1927,蔡元培任校长,迎来了北大最辉煌的 十年。
蔡孑民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一位学者:学贯中西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一位革命家: 创办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参加二次革命 一位教育家: 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1917-1927任北大校长,十年七次辞职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 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 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 会政治环境。
中国人因严复而知有西方学问,西方人因冯友兰而知 有中国哲学。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5大题20小题,附答案解析(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

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先生谴责“讨伐”同学的行为。

B.作者的匿名揭帖表面上替此君抱不平,深意却是挖苦他,为大家赏识。

C.蔡先生对大家匿名“讨伐”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反映了蔡先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

D.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2.下列对蔡元培先生对匿名揭帖行为的批评教育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对比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并揭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B.这一篇话,在作者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凸显了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导学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导学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导学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导学案主备人:才金颖学习目标:1、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知识拓展:1、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蔡元培简介:字鹤卿,号孑民,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

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3、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力于最高的精神境界而取道人伦日用。

阅读学习导引:1、作者是怎样评价蔡孑民先生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3、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的?课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①北大因为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蔡元培先生》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蔡元培先生》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蔡元培先生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

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

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

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

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

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

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

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

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

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 话:
“蔡先生是不止属于北大的,他是 属于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 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改变一份好 感与敬意。”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 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 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 进士、点翰林、授编修。忧在民族危难, 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 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先后担任绍兴中西 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 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1902年4月,在上海 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并创设 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陈独秀、鲁迅、胡适、 李大钊、辜鸿铭等)
关于作者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 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 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 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 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 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问题
•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春 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 间有什么关系?
深入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 界之内涵。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意 为“洞察一切又奉行中庸(即中和)之 道”。作者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 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请结合程 明道的《秋日》一诗,谈谈你认为是一 种怎样的境界和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程颐为程明道写的《行状》
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 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 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 人也如时雨之润。
冯友兰说: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
“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 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 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 第二个。” ——美国哲学家杜威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思考:

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 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
教育的两大端 :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极高明而道中庸

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中庸)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极高明)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 “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 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 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 来概括。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蔡先生生平
出身,1894年任翰林编修。 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救国。在浙江、上海等地担任教职。 1902年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半年后辞职。 1915年在法国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一新。 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破坏法制,辞职南下。 1927年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 1940年,在香港病逝。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凡”,也就是中庸。 ▪ 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 无声”的高尚境界。
探究写法
▪ 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蔡元培先生的 精神品质的?
探究写法
▪ 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 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 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 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这是平凡之 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
探究写法
▪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 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
▪ 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 其事的评论。
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 “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真理寓于平
动的中心。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 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 “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 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后者更难得。
▪ 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 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
“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 人格:
▪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 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 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 气象。

7.我所认识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7.我所认识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4、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 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5、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 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 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在位于北大“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 知识一面之交,缺一印象深刻。哲理, 作者虽未浓彩重墨,却为勾勒蔡先生 的总体面貌定下了基调“蔼然仁者,慈 祥诚恳”。
冯友兰全家
90岁的冯友兰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学们与校长蔡元培 (前排右四)、文科学长陈独秀(前排右三)及教 授马叙伦(前排右五)、梁漱溟(前排右二)等合 影。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922年北大留美校友与赴美考察的蔡元培先生合影。二 排左一为冯友兰,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二为罗家伦。
1、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 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 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第二印象: 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第三印象: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 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事业之大: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 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 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
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
“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名副其实:确实成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校。 战斗:北大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
蔡元培书法
蔡 元 培 塑 像
冯友兰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 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进入北大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 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 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52年后一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 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①我于一九一五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

蔡先生在一九一七年初到北大当校长。

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ǎi)然仁者、慈祥诚
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

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
....吧。

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②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

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

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

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

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

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

”我说:“请校长批一下。

”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

”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

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

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
③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

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

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
④在大学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学术,谁在学术上有贡献,谁就受到尊敬。

……照着这个价值标准,蔡先生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
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

⑤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蔡先生聘请教师,不论资排辈。

所聘请的教师中有六七十岁老师宿儒,也有初露头角的青年。

在当时的教师中,大多数是、青年,有些学生的岁数比有些教师还大。

有一批教师是卯年生的,被称兔子党。

在干支轮换的那一轮中,卯年生的人在一九一八年是二十七岁。

⑥在这两方面的兼容并包中,蔡先生把在当时全国的学术权威都尽可能地集中在北大,合大家的权威为北大的权威,于是北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其权威就是全国最高的权威。

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

⑦在蔡先生的领导下,北大的这种局面是有方向的,有主流的,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
⑧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fù)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

流风所及,使中国出现了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一代英才。

用旧日的话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宗师,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

⑨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

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

没有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发生那种作用,有了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发生那种作用,这是一点也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

也有人矫揉造作,自以为装得很像,其实,他越矫揉造作,人们就越看出他在弄虚作假。

……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ǎi)然仁者蔼②名(fù)其实副
2.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①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教育。

②宿儒——老成博学之士,素有声望的学者。

3.第②节中作者用了两组“没有……,也没有……”的句子,请仔细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蔡先生的工作环境,有说服力地表现蔡先生虽处校长之位却仍保持书生本色,虽在事务之中却能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大意)
4.蔡先生的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4分)
①不论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学有专长,就受人尊重,聘其为教师(大意)
②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学有专长,就聘期为教师(大意)
5.为什么春风化雨比兼容并包更难做到?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100字左右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