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审美创作论探微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郑板桥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画家,其画风自成一体,给人带来深深的艺术感受。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具有极为独特的个性,它不仅从审美的角度上高度概括,反映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它还深入表达了郑板桥本人的艺术情感、艺术体验和思想境界,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时期的画家,郑板桥也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郑板桥的画作风格具有“浓,稠,厚,实”的特点。
他的绘画表现手法多样,将传统的画法、体技与个人创新的理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的独特的表现风格。
首先,从郑板桥的笔墨风格来看,他的画作多用浓重的线条、厚重的笔墨,形成了果断、刚毅的笔触。
他的画与传统的明清画派有很大区别。
郑板桥的线条张弛有度、变化多端,有粗、有细、有直、有曲。
他的笔墨厚重,方便于表现各种生动的、姿态优美的事物,这种画法使得他的画作富有动感和形态感。
其次,郑板桥尤其注重细节表现。
他的画作中,不仅各种事物的形态、色调、纹理都生动细腻,而且人物的神态、情感也被精心地描绘。
同时,他在画作中常将人物、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氛围。
例如在郑板桥《菊、墨山水轴》中,他通过晕染手法把菊花融入山水之中,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变幻不定的作品。
再者,郑板桥的画作风格还注重把表现立体感。
他用明暗关系以及形体变化,刻画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使观者感受到人物的立体感以及背景的深度感。
这种手法最能代表的就是《骏马图》中的马腿。
由于在画作中,马腿的立体感非常强烈,以至于观者看着画作,可以感受到马在奔跑中的飞速。
最后,郑板桥的画面色彩上注重“重彩法”表现色彩效果。
他在使每一笔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同时,着重表现丰富的色彩。
他的画往往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由于色彩重、阴阳面分明,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色调层次感和光线影响效果。
这种色彩表达效果体现最明显的画作是郑板桥的《断桥残雪图》。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国内外论坛和收藏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其画风独具匠心,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
郑板桥中国古代文化审美

郑板桥中国古代文化审美
标题:墨竹风骨——郑板桥的审美世界
郑板桥,名燮,清代文人画家、诗人与书法家。
他的艺术成就尤以画竹见长,其笔下的竹子挺拔有力,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融入了高洁的人格理想。
郑板桥的审美观念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主张艺术创作应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具体实践中,他提出了“意在笔先”和“形随笔生”的绘画理念,强调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个性表达。
此外,郑板桥的作品常含有批判现实的锐气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通过描绘竹子的坚韧不拔来隐喻士人的正直不阿。
审美上,他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脱俗而又不乏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常常寥寥数笔,却意蕴悠远,流露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与高洁的艺术风范。
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分析

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分析郑板桥为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他有着独特的书写风格,在楷书草书和隶书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
本文通过对郑板桥书法的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其的书法思想进行探究。
一、郑板桥书法的艺术风格1.楷书郑板桥因自幼学习书法,楷书的功底较为深厚,主要以小楷为主,效法王羲之、苏东坡、钟繇、欧阳询等人,最终其楷书形成了工整秀丽的风格。
郑板桥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所呈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在郑板桥30岁之前,他的作品深受钟繇和王羲之的影响。
他吸收前人的小楷精华,将其特点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小楷风格。
既有钟繇的古朴,又不缺乏王羲之的妍美风格。
郑板桥的小楷字形做到了长短结合,整体略扁,笔法矫健,精致细腻,错落有致,使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之美,沉稳之感。
而郑板桥后期的小楷作品则深受欧阳询的笔锋影响,笔画略显瘦硬,字体紧密,字形端正,工整秀丽。
自中年以后,郑板桥开始突破小楷的束缚,转而向中楷大楷进行探索。
为了突破小楷的拘束,中楷主要效法的是黄山谷,自此之后,笔法瘦劲有力,结构中宫收紧,字形又瘦又长,展现出一种纵横开阖的恢宏气势。
相比之下郑板桥的大楷作品比较少,多为匾额中的作品,其大楷作品笔画浑厚,粗细均匀,结构端庄,呈现出一种古雅浑厚,厚重拙朴的艺术风貌。
2.草书郑板桥深厚的楷书功底,也为其草书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楷书和草书都是相互影响的。
《书谱》中对草书和楷书的关系有所阐述,其中写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草书若没有楷书作为基础,草书就将缺乏严谨,楷书如果没有草书的用笔意识,写出的楷书将缺乏灵动之感。
郑板桥的草书有其楷书作为根基,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从而形成内敛古朴的风格特征。
郑板桥的草书作品主要效法怀素,行笔浓淡交替,轻重多变,线条流畅,节奏鲜明,沉着飘逸。
用笔做到上下牵引,连绵不断,劲健的笔力书写出圆润、灵动的线条,使其草书在变化中,更富有韵味。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郑板桥的生平及其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郑板桥最擅长竹、兰、石三种题材,侧重于主观思想表达,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可以借此抒发心中逸气,他的绘画采用笔墨写意法,富有笔墨韵味。
郑板桥非常推崇苏轼、石涛、文同等人的墨竹作品,认为其着意于如何表达竹的气节,最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样式。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受明代陈元素影响很大,并非常欣赏陈松亭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山中之兰,更无佳处,春夏之气居多尔。
”为了表现这些无形的香气,郑板桥非常关注幽兰春夏时期的形态特征,他笔下的兰花苍劲有力,一片繁茂之状,再加上其洒脱的笔墨,更表达了兰花清幽高洁的风格。
在画石方面,郑板桥借鉴元代倪珊的侧锋用笔,以白描的手法创作出坚硬的瘦石轮廓。
另外,他非常推崇苏轼的丑石之说,他经常画成幅之石,并善于创作顶天立地的柱石,以彰显其雄浑的气势。
郑板桥的绘画常以松、石、竹、兰等为描写对象,并擅长水墨写意,有着大胆、泼辣的艺术之美。
在其绘画艺术生涯中,画竹最为出色,他曾说自己“三十年探讨,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
”他在总结自己画竹经验的诗作中提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所画的墨竹,笔法瘦挺,墨色淋漓,随手写去,潇洒流畅,有着清瘦洒脱的意趣。
中国的花鸟画在郑板桥的兰、竹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成功。
在山东担任怀县县令时,郑板桥画了一幅《风竹图》,其通过对风竹声的描绘,联想起民间的疾苦,表现了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艺术见解,他主张绘画来源于生活,重视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思想1“.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绘画艺术,给人以美感郑板桥画的墨竹风姿绰约,特别对竹叶的形态了然于胸,在空间结构上有着多种方位的组合。
在视觉上,有着大小宽窄等透视变形,其高超的用笔技巧,竹叶的生动鲜活,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意趣。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3篇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一)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又称郑燮、子封、芙蓉山房、芝泥山人等。
他在绘画方面有着突出的天赋和造诣,被誉为“中国水墨画最后的大师”。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风格,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用笔细腻,富有灵动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极强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板桥的绘画技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运用墨色郑板桥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墨色浓重,墨迹淋漓,充满了抒情气息,尤其善于用深浓的色彩来表现山水、花鸟等元素,凸显出作品的手感和墨味。
二、用笔灵活郑板桥的笔法灵活多变,尤其擅长用折线和曲线来表达山峦叠嶂的形态,画带清新脱俗,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自然的宁静。
三、注重构图郑板桥善于把握画面的整体构图和线条分布,让画面显得和谐、平衡,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美感。
他的传统的构图富有巧妙的思想,通过虚实、对比来表现作品的深意。
四、富有装饰性郑板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装饰性,通过纹饰、图案等结构要素处理以及细腻的笔墨表现方式, 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
综合来看,郑板桥的画风精湛,其作品通过主观表现和文化内涵的融合,展示了其水墨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二)在中国绘画史上,郑板桥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他的绘画艺术精湛,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表现。
郑板桥擅长的主题是山水、花鸟,他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师,他的画作描绘着自然和生活,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他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郑板桥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对于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运用笔墨表现特别出色,墨色浓郁,画面清新,给人以深深的印象,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画的经典之一。
郑板桥的创作风格经常融合了自然和人文主题,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艺术欣赏课程论文)

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形象颇受文墨客人的青睐。
也正因为这份嗜好,墨客对修竹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观照,并细细体悟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而后在竹的品性中抽离出高洁之气,再以焦、浓、重、淡、清的墨法凝神绘制,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清高恬淡。
因此,与其说文人嗜好竹的清高俊逸的形貌,不如说是敬畏竹所象征的高尚品质。
它所追求的是人品与竹品的相互契合,以竹抒情,借竹言志,从而达到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
一、中国传统墨竹绘画的概要中国墨竹画缘于唐代,发展至宋。
到了元代,便由“画”竹转向“写”竹的绘画形式,这也将中国的墨竹画推上了绘画的顶峰。
这一时期,画者除师法古人外,还要注重体察生活情趣。
观修竹的“形色性状,生聚枯荣”,从而达到意在笔先的超脱境界。
沿袭至明代,墨竹画除了效法前人画法,还不断推陈出新。
最后到了清代,风格更趋多变,豪放洒脱的泼墨意写多于精致隽秀的勾勒实写。
此时期竹画皆为历朝历代的绘画之冠,于后世来说,亦无能掩之。
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中,墨客自以清高、坚贞的品性独处,但由于历史、政治的缘故,往往多选择逃离尘世、隐居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
因此,常于竹画中埋下伏笔,表露其心志,以闲情寄兴。
二、郑板桥的墨竹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江苏兴化人。
因其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尝尽了心酸苦楚,看透了世态炎凉,于是便化悲愤为如枪似剑的符号汇聚于绘画之中,宣泄着满腹的愁情。
欣赏不同时期郑板桥所画的竹图,便可立刻联想到其人生的坎坷经历、清代社会中种种不堪入目的腐败现象。
郑板桥的墨竹画诉说了个人对修竹的独特观察与深厚情谊。
所居之地均种满了修竹,其自身也常常涉身漫步于其中,细察修竹于春夏秋冬时的微妙变化,于风霜雨露时的不同姿态。
因此,板桥多年对竹子的深入观察和细心揣摩,在临纸挥毫之际自身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最后以娴熟的笔墨把竹的精神和枝叶的形貌生动展现于纸幅之上。
一画成竿,一勾为节,一撇皆叶,所画之竹仅需寥寥数笔,便有了酣畅淋漓、极致清幽的意趣。
郑板桥“胸中之竹”的审美心理透视

居不离竹,因此也提 出了_一些 “竹论”。郑板桥对艺术创作 它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印象 。当它融入 主体情感之时,这种
过程 中审美 意象 的产生和构思最为经典 ,并 形成了自己的 感 性 的印象 就 生成 为头脑 中的意象 ,即 “胸 中之竹 ”。换
一 套理 论,我们把它 叫做三段论,即 “眼中之竹 ”、“胸中之 言之,它表达 的是 “眼中之竹”到 “胸中之竹 ”的意象生
一 个完整过程 ,其 中 “竹”、“眼 中之 竹”到 “胸 中之竹 ”记录 了审美感知与审美经验碰撞 的过程 。“胸 中之 竹”
是 由物感 心激发 出的一种感 动的 生命 ,这里的 “竹 ” 已经不仅 仅是 自然界 中的客 体的竹 ,而是 经过主体 心灵的
加 工所形成 的一种 自由的形 式。这种 形式并不 与生俱 来,而是与郑板桥 旺盛 的精神 生命 力、幼时积苦 困顿经历
指八个人,而是指一批善 画花鸟、梅竹 、山水的革新派画家。 中之竹、手 中之竹 的不同,展示 了郑板桥作 画中这种意识 、
这一 批画家 中共有 13人 ,[1[181其 中郑 燮 (号板桥 )最为人 情感 感发渐进的过 程。一般来说 ,“眼中之竹”就是对竹
所熟知 ,尤其是他 的诗、书 、画三绝 。郑板桥一生钟爱 画竹, 直观后 留在大 脑 中的感性印象 ,当它没有浸染情感 之前,
这段论 述,郑板桥透 露着一种兴发感 动的画竹之法 , 主体 心灵 的加 工所形成 的一 种 自由的形式。尤其是 主体
比较明确地提 出了 “胸 中之竹”的概念。按照叶嘉莹先生 把 这种竹当成一种精神对 象时,生命 和人生的体 『吾便会油
的解释 ,“感发 ”可因自然景物 节气之变化与人 生悲欢 的 然而生,这便与竹形成一种 审美关系。_6j5
郑板桥艺术浅析

郑板桥艺术创作浅析课程名称美术作品鉴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食品科学091学生姓名刘烽彬学号 0907040003·近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使我之于中国传统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及水墨竹石,内潜脾心,甚感古人手法之绝妙,艺术之高超,叹为观止。
自小由敬郑板桥,以下便浅淡其字画,聊作鄙人论文。
一、自成意境之《墨竹图》谈到字画,谈到花中四君子,谈到兰竹,就不得不想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
郑大师对书画的技巧与手法不仅有自身独到的精细感悟,而且还有清晰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判断,诗书画三绝,艺品、人格双修。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实属古代书画艺术集大成者。
本人对郑大师的书画及人品敬佩之至。
现凭我略薄觉悟对其代表作《墨竹图》赏析如下:(一)、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墨竹图》风格是“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不落旧套,怒不同人。
从中可看出郑大师画竹之法,会心得神,不拘泥成局,从竹貌气势来看,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竹之神韵跃然纸上,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体现了郑大师“不泥古法”,重视艺术创新,以画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思路。
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竹,笔墨肖塞众逸,苍劲豪迈,从中可领悟到郑大师适天全性,相对相成,造物为师,传神写生,自出已意,画抒新意的绘画美学思想。
从中我深有感悟:吾辈写意,不能拘于形式,写意二字,误事欺人瞒自己。
(二)、绘画功能及创作手法《墨竹图》在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上,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在创作立意上,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在创作方法上,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该图把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同人的内在精神品德联系起来,融艺术观念、人生哲学,生活实践于一体,从中反映出郑大师“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论,可体会到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手法以及“雅俗共享”论的审美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 眼论
郑板桥在 题 《 墨竹 图》 曾这样 表述 : 江馆 清 中, “ 秋, 晨起 看竹 , 烟光 、 日影 、 气 , 露 皆浮 动于 疏枝 密 叶
之间 。胸 中勃勃 , 有画 意。其 实胸 中之 竹 , 遂 并不 是 眼 中之竹 也 。 …(3) 段 话 涉及 到 审美 创 作 中主 ” 4 这 ・7
“ ” 心” 眼 与“ 是创作 中艺术 “ 境域 ” 成的两大熔炉 。 构
收 稿 日期 :0 1 2 5 2 0 —1 —2
作 者 简 介 : 文 杰 (9 0 , , 北 襄 樊人 , 京 艺 术 学 院 美术 学 院 博 士 研 究生 , 川 美 术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中 国 美 术 史和 文 艺 理 郝 17 一) 男 湖 南 四 主
客应感 的时空 流 转及 其 关键 联结 。在板 桥看 来 , 存
在 之竹 , 由现 实存 在 向非 现实 存 在审美 之 物转 化 在
过程 中 , 历经创作 之眼与心 , 已发 生 了质 的变化 。诚 如法 国现象学 家梅 劳 一庞 蒂所认 为的那样 :随便 哪 “
一
此时 “ ” 竹 已从外 在实 存 之物 经 由 肉眼摄入 “ 大脑 ” , 形成表 象 。第二步是 “ 中之竹 ” 胸 。板桥 说 : 胸 中之 “
论研 究 ; 朱天曙 (9 4一) 男, 17 , 江苏兴化人 , 南京 艺术 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 中国书 画史论研
神骂 鬼 之 谈 , 古 无 今 之 画 , 不 在 寻 常 眼 孔 中 无 原 也。 …(3 此 可 见 , 的 感 应 思 想 侧 重 的 是 以 ” 5 由 ・0 他 “ 为本 的“ 人 合 一 ” 界 。因此 , 突破 了前 人 心” 天 境 他 “ 胸有成竹 ” 之论 , 为“ 认 画竹” 贵在“ 胸无 成竹 ” 日 : 。
竹 , 不是眼 中之 竹 。 “ 象 之竹 ” 并 ”表 与创 作者 的审美 情思 在“ 相磨相荡 ” 中进一步沟通和交 流 , 物我 在“ 神
个 画家 , 当他在作 画时 , 是应 用一种不 可思议 的 总
想象 的理论 。他不 得不承认形形 色色 的事 物在他 的 脑海里 刮过 , 或者 按 照 马勒 布 朗士 的挖苦 的 双关论 法 的说 法 , 认为心 窍从眼 睛里 跳了出来 , 到许 多事 物
“ 文与可 画 竹 , 有 成 竹 ; 胸 板桥 画竹 , 无 成 竹 。 又 胸 ”
统一 的一对情 感范畴 ,爱 ” “ 者为 民 ,怒 ” 为黑 暗的 “ 者 现实 ,爱 ” 愈深 ,怒” “ 之 “ 之愈切 。而艺术 的表 达 主要 依于这 两种情感 。同时也 是促其才华 得 以充分展 现 的重要 审美 契机 。早于郑板 桥的廖燕 甚至把 “ 愤气 ” 上升到宇宙生 成论 的高度 。“ 以为 山水者 , 吾 天地 之 愤气所结撰 而成者 也 ” ]・ , [( 5 并认 为 “ 气 ” 作 , 愤 之 才具有 “ 永恒 ” 质 : 其气 之愤 见 于 山水 者如 是 , 性 “ 虽 历经千 百年 , 充塞宇宙 , 犹未 知其底止 ” ] .7。 [(3 ) D3 板桥把 自我经 历与 民众 劳苦 紧 紧联 系 在 一起 ,
郑板桥作 为 “ 扬州 八怪 ” 中最 具代表 性 的 画家 ,
众所周 知 , 同的主体 面对 同一现实 存在之 物 , 不 都会产生视觉 的差 异 , 重 要决 定 因素来 源 于各 自 其
其一生创作 的大量书 画作 品及诗文 、 家书等 , 为我 成
们研究郑板桥 丰 富 思想 的重 要 资料 。其 中, 于 其 关 审美创作 的思 想 , 是 l 既 8世 纪文 艺 思 潮 的重 要 体 现, 又是郑板桥诸 多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维普资讯
2O O2年 7月
扬 州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 学版 ) 人
J  ̄ma o Y nzc nvri H m ni l f agh a i sy( u aie Sca Si cs sU e t ts& oi ce e) l n
J1 2 o u. 0 2
一
内在不 同的“ 三只眼睛 ” 第 。板桥所认 为的 “ 画意 ” 来 自于审美 主客感 应 的基点 。“ 中勃 勃 ” 由于 “ 胸 是 烟 光、 日影 、 气 ” 中“ ” “ ” 生 了 内在 的 “ 露 之 竹 与 我 产 共 鸣” 同情 ”其第一 步是“ 中之竹” 眼中之 竹” 与“ , 眼 。“
V 16 N . 0. o 4
第 6 卷第 4期
郑 板 桥 审 美 创 作 论 探 微
郝 文 杰 ,朱 天 曙
( 南京艺术学 院 美 术学 院 , 江苏 南京 20 1) 103
摘
要: 郑板桥在 审美创作 中关于心眼 、 意法 、 雅俗方 面的 阐述 , 富 了中国古典 文 艺理论 。把 审美创 作 丰
与 思想 内容 、 创作体验 等 密切结合 , 解决 了主客体之 间具有丰 富内涵的审 美关 系, 于 当代审美观念 和创作思 对
想亦具 有借鉴作 用。 关 键词 : 审美创作 ; 郑板桥 ; 眼; 法; 心 意 雅俗
中 图 分 类 号 : 22 J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7—73 (( )4 03 4 10 00 2  ̄20 —09 —0
遇” 中敞开“ 自我 ” 照亮 “ , 对象 ” 形 成彼 此 不分 的 审 ,
美 意象 。
中去兜 了一圈 , 心不 停地 使 自己那个 透视 力 和这些
事物 相 适 应 。 [(2) 论 郑 氏 还 是 庞 蒂 都 发 现 , ”J 3 无 7
在创 作生成论 中, 郑板 桥尤 重审 美 主体 情 感 的 自然 流露 。他说 :掀 天揭地之文 , 电惊 雷之字 , “ 震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