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古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神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头作品,因其在理解自然、 反映生活、寄托理想中不自觉地采用了离奇、夸张、拟人化的艺术方式,而极富于幻想色彩,对后代偏于浪漫想 象的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
《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代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 卦象和卦爻辞两个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品
国策
中国
教学
乐府
司马迁
晏子春秋
古代文 学
文学史
古代文学
左传
朔七
中国
蔡邕
论语
国语
司马相如
王充
老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为大学中文系学生编选的一部基础课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为其一册, 其所选作品,尽量采用通行的古籍版本,与其他版本不同的语词,不单作校勘,极有必要说明者,于注释中顺便 交代。对入选的作品,全部做了必要的注释。各册后附“教学参考书目”,以便于授课教师备课、学生研修检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是为配合文学史课的教学,按照历史 的顺序,选注自先秦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历代主要文化的优秀作品凡三百馀家千馀首(篇)。入选 篇目以经过历史选择的传世之作为主,注意突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的代表作。兼顾到不同流派,风 格,以便与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相呼应,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演变的风貌。然章回小说因限于篇幅,且一般较 通俗易懂,故不作节录,只是第三、四册的“参考书目”中列入应读之章回小说书目。戏典作品,亦仅节录文学 史上最有名的剧作之佳折佳出。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1、现实性2、艺术性3、历史性古代神话的记录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典籍神话内容人物: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四、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六、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我国神话的特点一、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二、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三、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四、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神话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文学价值: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素材等盘古开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始祖神话《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发明创造神话《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弓箭记载零散《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全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全版

1)渲染清秋2)为诗的起兴手法及用:“蒹葭苍诗在结构上有何: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这是戍守边境、抵抗俨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诗中运用倒叙手法郑庄公形象:郑庄公有计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晋两国争的性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着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防川不同态度。

虐无道,拒绝思想。

瞽:献曲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苏秦是战国人,悬梁刺横家苏秦的形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那仲连的性格特鲁仲连是一个特是已事》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V 一、先秦文学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中国古代文学提纲1

中国古代文学提纲1

名词解释1、豪放词派:答:豪放词派就是婉约词派相对的宋代词派,由苏轼开创,至辛弃疾而大成,包括黄庭坚、晁补之、陆游以及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人,因她们的词风飘逸豪放故名。

2、临川四梦:答:就是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著作,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因作者就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戏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3、套数:答:就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就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

又名“套曲”、“散套”。

4、唐传奇:答: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多以传、记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轶事。

“传奇”一词最早见于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后来逐渐被认为就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并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而沿用。

5、人情世态小说:答: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就是指立足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

6、玉茗堂四梦:答: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7、“三言二拍”:答:“三言”即明代冯梦龙整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就是三部影响很大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

“二拍”即明代凌濠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就是“三言”之后重要的拟话本集。

“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8、南洪北孔: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与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剧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升就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就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的美誉。

9、志怪小说: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就是干宝的《搜神记》。

00532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

00532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标蓝字体为泛读作品,黄色底色为精读作品。

先秦部分文学概述:1.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2.《易经》是产生于西周时的一部占筮书。

3.《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4.《诗经》见下(历史散文)5.《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微言大义”。

6.《左传》见下7.《国语》见下8.《战国策》见下(诸子散文)9.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杂家《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10.《论语》语录体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

11.《孟子》和《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譬喻。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

寓言(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丰富,比喻多样,堪称诸子散文之最。

12.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标志着先秦论说文的成熟。

13.《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

《诗经》:1.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氓。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

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

2.诗中的景物描绘,缤纷多彩,绚丽斑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3.这首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国殇》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简)4.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诗人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

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大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课程内容,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一、作家作品知识1. 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 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所属流派。

3. 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 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以下各篇列为泛读作品:诗经《君子于役》《硕鼠》《将仲子》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孟子《鱼我所欲也章》墨子《非攻》(上)庄子《逍遥游》韩非子《难一》屈原《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晃错《论贵粟疏》马司迁《报任少聊书》《魏公子列传》张衡《四愁诗》汉乐府《平陵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曹植《白马篇》《洛神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左思《咏史》刘琨《重赠卢谌》葛洪《画工弃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五柳先生传》刘义庆《世说新说·过江诸人》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代东武吟》丘迟《与陈伯之书》江淹《别赋》吴均《与宋元思书》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拟咏怀》(萧条亭障远)《哀江南赋序》南朝民歌《子夜歌》北朝民歌《木兰诗》王勃《送杜少之任蜀川》杨烔《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沈佺期《独不见》宋之问《度大庾岭》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渭川田家》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闺怨》李颀《古从军行》高适《别董大》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望岳》《丽人行》《新婚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愈《山石》《杂说》(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张籍《秋思》王建《水夫谣》柳宗元《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刘禹锡《石头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轻肥》元稹《连昌宫词》李贺《老夫采玉歌》《李凭箜篌引》杜牧《早雁》《阿房宫赋》李商隐《马嵬》《锦瑟》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陆龟蒙《野庙碑》聂夷中《伤田家》李朝威《柳毅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残)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泛读作品的考核要求是:1. 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

2. 读懂难度一般的散文,解释其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3. 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情感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精读作品以上“泛读作品”中未列入的篇目为本大纲指定的精读作品。

精读作品是教材中的重点,要求全面掌握,切实理解。

其总体考核要求是:1. 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

2. 记忆作品中的名句、警句。

3. 背诵下列作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出塞》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李白《将进酒》《行路难》杜甫《春望》《登高》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游子咏》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杜牧《泊秦淮》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另亦难)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 理清段落层次,说明作品结构5.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熟悉其思想、情感内容,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倾向和认识价值。

6. 切实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鉴赏。

7. 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从艺术与思想相结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

精读作品各篇的具体考核要求是:1.《氓》(1)识记本篇是弃妇的怨诗。

(2)理解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说明本诗以对比的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特点。

(4)以被弃为界,分析女主要公形象的前后变化以结婚为界,分析氓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5)认识诗中所用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

2.《蒹葭》(1)把握此诗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惋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3)理解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诗人时间对“伊人”追求不懈的作用。

(4)认知诗中的起兴手法及其作用(5)认知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晋楚城濮之战》(1)认识这次战争的性质属于大国争霸。

(2)识记这次战争的大致经过及晋楚双方的主要人物。

(3)归纳晋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4)论述本文描写战争善于将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及民心、道义、士气等因素与战事发展紧相结合,以揭示战争胜负必然的艺术特点。

(5)分析子玉、先轸、晋文公三个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4.《冯谖客孟尝君》(1)了解“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2)分析冯谖的性格特色。

(3)论述“欲扬先抑”的手法对突出冯谖形象、增强文章趣味的作用。

(4)认知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地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

5.《侍坐》(1)识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

(2)分析文中的孔子形象及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四人的个性。

(3)理解本文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6.《齐桓晋文之事章》(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辩证评价。

(2)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3)认知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7.《劝学篇》(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

(2)评说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

(3)评说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4)分析本文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整饬而错落有致的语言特色。

(5)认知本文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8.《国殇》(1)了解“国殇”的含意。

(2)认识屈原《国殇》的意图是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3)具体分析本诗第一段写激战,将动态描述与静态刻画相结合、全景鸟瞰与局部特写相结合、外形描绘与精神赞美相结合等特点。

9.《哀郢》(1)了解《哀郢》写作背景的两种说法。

(2)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

(3)分析本诗叙事与抒情紧相结合的特点。

(4)认知诗中所用的对比及比喻手法。

10.《谏逐客书》(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起。

(2)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

(3)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11.《过秦论》(上)(1)说明贾谊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要告诫当时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朝灭亡的覆辙。

(2)分析本文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特点及其效果。

(3)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4)认知本文句式多用铺叙排比、语言富有文采气势的特点。

12.《项羽本纪》(1)了解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

(2)分析项羽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3)以鸿门宴为据,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

(4)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5)认知本文中形成的成语。

13.《苏武传》(1)分析苏武形象,说明文章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2)分析文章善于以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划人物性格的特点。

(3)比较分析卫律、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情感有何差异。

(4)认知“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本文。

14.《陌上桑》(1)识记这是一首叙事诗。

(2)分析罗敷形象。

(3)理解本诗用烘托、映衬的手法描写罗敷美貌、给读者的审美想象留足余地的特色。

(4)简析“罗敷夸夫”对丰满罗敷形象、增强本诗喜剧意味的作用。

(5)认知本诗以人物对话入诗的特点。

15.《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其“双线推进”的情节结构方式。

(2)认识本诗通过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向往自由的思想意义。

(3)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扼要分析此诗善以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的特点。

(4)理解作者在“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两处用铺陈笔法渲染气氛、刻划人物、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

(5)认知此诗末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16.《迢迢牵牛星》(1)认知本诗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人间的相思离别之情。

(2)具体分析诗中的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

17.《短歌行》(1)理解此诗的情感内容主要是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2)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

(3)理解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心曲的方法及其效果。

18.《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1)识记本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

(2)概括此诗的情感内容。

(3)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引发、烘托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19.《赠马王彪》(并序)(1)了解写作背景。

(2)领会本诗内容在抒写与白马王的离别之悲以外,尚有对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

(3)认知第三章中的比兴句及其喻义。

(4)分析第二、第四两章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

(5)认知本诗各章之间以顶针手法蟑联、使各章首尾相连、全诗绵连一体的结构方式。

20.《吁嗟篇》(1)识记本篇咏物诗。

(2)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作者借蓬草喻指自身遭际的写作意图。

(3)认知本诗通篇运用比兴,名为咏物,实为咏怀。

21.《登楼赋》(1)识记本篇为抒情小赋。

(2)理解作者表达的身处乱世、寄人篱下、思乡怀亲、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3)认知赋中所有用的铺叙手法。

(4)说明赋中所用的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22.《七哀诗》(西京乱无象)(1)了解本诗写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母亲弃子”的描写所反映的战乱不息、生息涂炭的严重程度。

(3)理解末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3.《出师表》(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家正处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后主应尊贤纳谏、执法公正、远离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尽其职以兴复汉室。

(2)分析文章第三段陈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点。

(3)理解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原因及其作用。

24. 《陈情表》(1)理解本文以情动人、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

(2)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3)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

25.《咏史》(郁郁涧底松)(1)概括本诗主旨:对西晋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2)分析开头四句所用比喻的贴切、深刻。

(3)说明诗中所用的典故及其含义。

26.《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1)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

(2)理解诗人脱离仕宦羁绊、官场污浊,回归田园自然的由衷欣喜。

(3)分析此诗以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以突出其质朴宁静、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