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责任教师:王文章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

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诗经:《伯兮》、《七月》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楚辞:《离骚》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两汉辞赋:《鵩鸟赋》史记:《李将军列传》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五、宋元(7课时,第十一周、十二周、十三周)北宋诗词散文:《渔家傲》(范仲淹)、《浣溪沙》(晏殊)、《蝶恋花》、《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雨霖铃》(柳永)、《书湖阴先生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二首)、《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南宋诗词散文:《如梦令》、《声声慢》(李清照)、《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卜算子》、《钗头凤》(陆游)、《州桥》、《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摸鱼儿》、《破阵子》(辛弃疾)、《扬州慢》(姜夔)元代散曲:[南吕]一枝花(关汉卿)、[越调]天净沙(马致远)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元代杂剧:《窦娥冤》六、明清(3课时第十四周)明代诗文:《卖柑者言》(刘基)、《项脊轩志》(归有光)、《湖心亭看雪》(张岱)、《五人墓碑记》(张溥)明代戏曲:《牡丹亭》(汤显祖)清代诗文:《圆圆曲》(吴伟业)清词:《长相思》(纳兰性德)清代小说:《促织》(蒲松龄)清代戏曲:《桃花扇》(孔尚任)七、近代诗文:(1课时,第十五周)《己亥杂诗》其五、《病梅馆记》(龚自珍)、《读陆放翁集》五、教学一般性把握内容:一、先秦:神话:《夸父逐日》、《鲧禹治水》诗经:《芣苢》、《氓》、《蒹葭》、《东山》先秦散文:《齐晋鞌之战》、《冯谖客孟尝君》、《邵公谏弭谤》、、《舜发于犬亩之中章》楚辞:《山鬼》、《国殇》二、两汉:两汉辞赋:《七发》史记:《项羽本级》两汉乐府诗:《战城南》、《上邪》、《平陵东》、《东门行》、《孤儿行》汉代古诗:《羽林郎》(辛延年)《古诗十九首》(其一、其七、其十)三、魏晋南北朝:建安诗赋:《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杂诗》(曹丕)、《送应氏》、《野田黄雀行》、《杂诗》《洛神赋》(曹植)、《饮马长城窟行》(陈琳)、《赠从弟》(刘桢)、《悲愤诗》(蔡琰)正始诗文:《赠秀才入军》(嵇康)西晋诗歌:《豫章行苦相篇》(傅玄)、《情诗》(张华)、《拟明月何皎皎》(陆机)、《杂诗》(张协)、《扶风歌》(刘琨)东晋诗文:《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吴声歌曲)、《青溪小姑曲》、《清溪小姑歌》(神弦歌)、《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曲歌)北朝乐府民歌:《企喻歌》、《雀老利歌》、《隔谷歌》、《折杨柳歌辞》、《木兰诗》南朝诗文:《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拟古》(鲍照)、《晚登三山还望新京邑》、《王孙游》(谢眺)、《与胡兴安夜别》、《相送》(何逊)、《答谢中书书》(陶宏景)、《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阴铿)北朝诗文:《拟咏怀》、《寄王琳》(庾信)、《从军行》(卢思道)魏晋南北朝小说:《搜神记》[《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干宝)、《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四、隋唐五代:隋代诗歌:《人日思归》(薛道衡)、初唐诗歌:《野望》(王绩)、《长安古意》(卢照邻)、《从军行》(杨炯)、《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杂诗》(沈佺期)、《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感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盛唐诗歌:《邺都引》(张说)、《咏柳》、《回乡偶书》(贺知章)、《感遇》(张九龄)、《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孟浩然)、《登鹳雀楼》、《凉州词》、《黄鹤楼》、《长干曲》(崔颢)、《出塞》(王昌龄)、《古从军行》(李颀)、《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渭川田家》、《鸟鸣涧》、《鹿柴》(王维)、《古风》、《将进酒》、《长干行》、《丁都护歌》、《子夜吴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李白)、《燕歌行》、《别董大》(高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石壕吏》、《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杜甫)中唐诗文:《贼退示官吏》(元结)、《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省试湘灵鼓瑟》(钱起)、《枫桥夜泊》(张继)、《寒食》(韩翃)、《囝》(顾况)、《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塞下曲》(卢纶)、《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洛桥晚望》(孟郊)、《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进学解》(韩愈)、《田家》、《渔翁》、《江雪》(柳宗元)、《秋思》(张籍)、《水夫谣》、《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石头城》、《乌衣巷》(刘禹锡)、《宿紫阁山北村》、《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悯农二首》(李绅)、《题李凝幽居》(贾岛)、《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晚唐诗文:《过华清宫》、《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杜牧)、《隋宫》、《锦瑟》(李商隐)、《野庙碑并诗》(陆龟蒙)、《山中寡妇》(杜荀鹤)、《英雄之言》(罗隐)、《商山早行》、《更漏子》(温庭筠)、《菩萨蛮》、《忆秦娥》(无名氏)唐传奇:《柳毅传》(李朝威)、《霍小玉传》(蒋防)敦煌曲子词:《鹊踏枝》五代词:《生查子》(牛希济)、《蝶念花》(冯延巳)、《相见欢》、《浪淘沙》(李煜)四、宋元:北宋诗词散文:《岳阳楼记》(范仲淹)、《晚泊岳阳》、《戏答元珍》、《食糟民》、《踏莎行》、《醉翁亭记》(欧阳修)、《望海潮》(柳永)、《河北民》、《泊船瓜洲》、《桂枝香》、《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吴中田妇叹》、《题西林壁》、《荔支叹》、《惠崇春江晓景》、《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苏轼)、《登快阁》、《题竹石牧牛》、《清平乐》(黄庭坚)、《满庭芳》、《踏莎行》(秦观)、《六丑》、《苏幕遮》(周邦彦)南宋诗词散文:《醉花阴》、《渔家傲》、《永遇乐》(李清照)、《贺新郎》(张元干)、《满江红》(岳飞)、《夜读兵书》、《游山西村》、《关山月》、《临安春雨初霁》、《示儿》、《诉衷情》(陆游)、《后催租行》、(范成大)、《悯农》、《初入淮河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戏笔》(杨万里)、《水龙吟》、《菩萨蛮》、《破阵子》、《鹧鸪天》、《西江月》、《永遇乐》、《清平乐》(辛弃疾)、《水调歌头》(陈亮)、《过零丁洋》、《金陵驿》(文天祥)金元诗词:《论诗绝句》、《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元好问)元代散曲:《一枝花》(关汉卿)、《沉醉东风》(白朴)、《山坡羊》(张养浩)、《哨遍》(睢景臣)、《天净沙》(张可久)元代杂剧:《救风尘》、《单刀会》(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五、明清:明代诗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田家》(刘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寒花葬志》(归有光)、《报刘一丈书》(宗臣)、《满井游记》(袁宏道)、《西湖七月半》(张岱)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名氏)清代诗文:《过吴江有感》(吴伟业)、《海上》、《精卫》(顾炎武)、《江上》、《秦淮杂诗》、《真州绝句》(王士祯)、《村家四月词》(查慎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马嵬》(袁枚)、《论诗》(赵翼)、《登泰山记》(姚鼐)、《癸巳除夕偶成》、《都门秋思》(黄景仁)清词:《点绛唇》(陈维崧)、《卖花声》(朱彝尊)、《蝶念花》(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张惠言)清代小说:《叶生》、《婴宁》、《红玉》(蒲松龄)清代戏曲:《长生殿》(洪升)六、近代诗文:《咏史》(龚自珍)、《寰海十章》(魏源)、《哀旅顺》、《书愤》(黄遵宪)、《狱中赠邹容》(章炳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一、《诗经·关雎》*(1课时)1、关于《关雎》的主题;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Ⅰ》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Ⅰ》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Ⅰ》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6Z051043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 I 英文名称:History & Writing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I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72 学分: 3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是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

文学史研究有三个层面,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

文学本位要求“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与历史、政治、社会状况、哲学思想等有密切联系,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正如文学不能支配政治,也不能用政治、哲学来支配文学。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学、文化学、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关系密切。

文学史范畴可以看作一个二元座标(西方式的精确分析方法也是体现事物本质的一条路子)。

如果说把历时性表现看作一个树形图,那么共时性的表现可以看作一个同心圆,而其座标(值)是不必要归于一统的。

这个座标可以是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是文学史研究者本身的个性视角。

后者被认为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在教材中是从“史观”的角度表述的。

史家笔法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客观地、线性地将文学作品及现象排列起来——即描述式的语言,并不困难,贯穿作者的主观认识与评判,有真知灼见——即评价式的语言,才是可贵的。

史学的方法当中,抑扬褒贬,从事实中提炼发展规律与真理是文学史写作与学习当中最应借鉴的。

如果换个说法,也可以看作两个追求,一是史的事实,二是史的价值。

文学史的时代评判:审视文学史本体,可以看到,文学史必然要体现时代的影响——在前一部分提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已经可能证明这一点。

时代的影响可能是有益的,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是必需的。

从文化学角度对文学的注意——21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展望: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现在可以预见的是,文学本质特征会越来越被重视,文学与其他文化成果的结合会更加紧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八部分 魏晋南北朝散文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2.〈〈水经注〉〉
3.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精读篇目学习要点
1.出师表(诸葛亮)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三峡(〈〈水经注〉〉)
4.过江渚人(〈〈世说新语〉〉)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查考试等。
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5.《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6.元代散曲前后期主要作家
7.清代诗歌发展线索
8.诗界革命
二、精读作品学习要点
1.关汉卿<<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诗歌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
2. 〈〈诗经〉〉的成书时间、分类、艺术成就、思想内容,关于"赋、比、兴"
3."楚辞"的定义与发展;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作品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古诗十九首〉〉的定义,艺术成就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王 金启华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自学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桥喜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须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担任。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段)教学大纲(共60学时)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中国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因课时所限,本课程采用专题的方式讲授,共八个专题八讲。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总学时:60学时。

周学时3。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诗经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诗经》概貌(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70)课程说明1、本课程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课,分四个学期讲授,依次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

3、总课时:270。

4、具体安排:“先秦文学”共54课时,每周3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元明清近代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光辉成就,对于提高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兼顾,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了解并掌握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

第一编先秦文学(54学时)绪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复习思考题]1、我国古代文学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2、先秦文学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原始神话?2、以中国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中国古代神话,怎样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4、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思维特征怎样?5、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章《诗经》(10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诗经》的构成风、雅、颂的含义《诗经》的流传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讲读作品篇目:《关雎》、《卷耳》、《芣苡》、《静女》、《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伯兮》、《何草不黄》、《柏舟》、《汉广》、《谷风》、《载驰》、《苕之华》、《褰裳》、《黍离》、《溱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2、《诗经》是怎样编定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3、你怎样认识“采诗”“删诗”的说法?4、《诗经》的“史诗”是指哪几篇作品?简述其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况,对所选作品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分析、解读作品,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3.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1. 《诗经》选读:《关雎》、《硕鼠》2. 诸子百家作品选读:《论语》选篇、《孟子》选篇第二章:汉代文学作品选读1. 辞赋选读:司马相如《子虚赋》2. 乐府诗选读:《长歌行》、《陌上桑》第三章:唐代文学作品选读1. 诗歌选读: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2. 散文选读:韩愈《师说》第四章:宋代文学作品选读1. 词选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如梦令》2. 散文选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五章:明代文学作品选读1. 小说选读:《喻世明言》选篇2. 戏剧选读:《西华山陈抟高卧》选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经典作品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积极性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所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2. 参考书目: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著作、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作品、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资料。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计划1. 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课时:2课时内容:《诗经》选读:《关雎》、《硕鼠》;诸子百家作品选读:《论语》选篇、《孟子》选篇2. 第二章:汉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2课时内容:辞赋选读:司马相如《子虚赋》;乐府诗选读:《长歌行》、《陌上桑》3. 第三章:唐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3课时内容:诗歌选读: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散文选读:韩愈《师说》4. 第四章:宋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3课时内容:词选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如梦令》;散文选读:欧阳修《醉翁亭记》5. 第五章:明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2课时内容:小说选读:《喻世明言》选篇;戏剧选读:《西华山陈抟高卧》选段6. 第六章:清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3课时内容:诗歌选读:纳兰性德《浣溪沙》、纪昀《己亥杂诗》;散文选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选篇7. 第七章: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3课时内容:诗歌选读:梁启超《台湾行》、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散文选读:鲁迅《狂人日记》8. 第八章: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3课时内容:诗歌选读: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雨巷》;散文选读:巴金《怀念萧红》9. 第九章:古代文学专题研究课时:4课时内容:古代神话传说、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10. 第十章:课程总结与作品创作课时:2课时内容: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进行作品创作,展示个人学习成果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古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化总论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应用性与现实性、独创性与典范性、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原始歌谣与神话原始歌谣的产生及主要内容;神话的定义;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代;《诗经》作品的分类:风、雅、颂;《诗经》的作者以及结集、流传与应用的情况。

第四节《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主要有:颂赞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农事诗、礼俗诗。

《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也有区别。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

《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

《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它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诗经》产生于北方,风格平易质朴;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鲜明的形象性、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诗经》的影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精神;颂美与怨刺的传统;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

第六节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尚书》的写作特点。

第七节《春秋》《国语》《春秋》的有关常识和写作特点;《国语》的有关常识和思想特征;《国语》的写作特点:婉而多讽,平实而剀切的文章风格、有些人物对话写得风趣生动,情态宛然。

在记言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

第八节《左传》的编纂和思想倾向《左传》的书名、作者、编写体例和内容。

《左传》的思想特点:维护维护制与民本思想。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具体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尤其是战争描写、个性鲜明的人物、微婉巧妙的辞令。

第十节《左传》作品选讲《郑伯克段于鄢》作品内容:本文通过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一、《诗经·关雎》*(1课时)1、关于《关雎》的主题;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思考题: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三、《诗经·采薇》(1学时)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

2、《采薇》的内容分析: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

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

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

3、《采薇》的艺术:兴与赋的结合;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写景的翻进一层。

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

思考题:(1)《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2)从《姜斋诗话》对“昔我往矣”一章的评价,分析其艺术特点。

四、《楚辞·山鬼》(1课时)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

《九歌》与楚地民歌;《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

2、《山鬼》形象与主题。

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人神恋歌。

3、《山鬼》内容与艺术。

结构与层次;人物与心理;抒情与写景;衬托与渲染。

4、《楚辞》的流变。

思考题: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

五、《左传·晋楚城濮之战》(2学时)1、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后对时局的影响。

战争发生的原因:深层原因——晋楚争霸;直接原因——宋国背楚向晋,晋灭曹卫。

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晋国称霸。

2、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叙事结构完整曲折;叙述线索明暗交错;事件剪裁详略结合。

3、人物的语言与形象。

文中主要人物子玉、先轸、子犯、栾枝均是通过各自的语言透出其个性与性格特点。

思考题: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六、《论语·侍坐章》(1学时)1、《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编撰;《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的文学意味。

2、《侍坐章》的文学色彩。

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的语言形式;诗化的人生境界。

思考题:(1)《侍坐章》的人物与语言。

(2)从《侍坐章》看《论语》的文学色彩。

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2学时)1、《孟子》简介。

《孟子》的作者与编撰;孟子的思想核心;《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2、《孟子》的论辩艺术。

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

3、《孟子》文章的影响。

对韩愈、三苏、桐城派的影响。

思考题:《孟子》的论辩技巧。

八、《庄子·逍遥游》(3课时)1、庄子简介。

2、《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

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

思考题:《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九、李斯《谏逐客书》(2课时)1、背景与中心思想。

2、艺术分析。

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

思考题:《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十、《汉乐府·陌上桑》(1课时)1、关于罗敷形象的争论。

2、罗敷形象的创造。

正面烘托;侧面渲染;以对话展示人物性格;以自白显现罗敷智慧。

思考题:(1)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侧面渲染手法。

(2)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形象塑造方法十一、《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1课时)1、解题。

《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2、艺术。

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

思考题:情景交融的艺术。

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4课时)1、史学价值。

2、文学价值。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

思考题:(1)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

(2)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

十三、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1课时)1、组诗的内容。

2、艺术分析。

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

思考题:(1)诗人自我境界的显现。

(2)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

十四、曹丕《燕歌行》*(1课时)1、解题。

《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

2、内容与层次。

3、艺术分析。

秋风萧瑟——写景;泪下沾衣——抒情;短歌微吟——节奏。

思考题:(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

(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

十五、曹植《白马篇》*(2课时)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

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

思考题:《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

十六、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1课时)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

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

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

思考题:“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

十七、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1课时)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对比的艺术。

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十八、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2课时)1、“少无适俗韵”讲析。

2、“结庐在人境”讲析。

3、陶诗艺术风格。

第一,自然——取景、写心、写意;第二,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第三,玄远——质而绮、癯而腴;第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

思考题:陶诗情、景、理的统一。

十九、谢灵运《登池上楼》*(1学时)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

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

思考题:(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

(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二十、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学时)1、解题。

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

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

思考题:(1)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

(2)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二十一、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学时)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

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4、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思考题: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二十二、《西洲曲》*(1课时)1、解题。

2、《西洲曲》讲析。

3、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选取生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整体情韵不同。

思考题: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二十三、曹植《洛神赋》(2学时)1、赋的创作时间。

2、凄艳的爱情传说。

3、赋的内容与主题。

4、赋的表现艺术。

鲜明生动的形象;刻画细腻的情感;华美绮丽的语言;铺张渲染的描写。

5、与《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简要比较。

思考题:《洛神赋》对《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课时)1、关于“序言”。

2、结构与层次。

3、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4、议论、叙事与抒情、哲理的交融。

思考题:(1)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2)简析赋所表达情感的深微特点。

阅读篇目:《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蒹葭》、《丰年》、《湘君》、《湘夫人》、《秦誓》、《晋公子重耳出亡》、《冯谖客孟尝君》、《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鱼我所欲也章》、《劝学章》、《公输章》、《过秦论》(上)、《陈涉世家》、《报任少卿书》、《苏武传》、《蒿里》、《悲愤诗》、《名都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情诗》、《悼亡诗》、《咏史》(弱冠弄柔翰)、《咏荆轲》、《读山海经》、《玉阶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拟咏怀》、《登楼赋》、《小园赋》、《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出师表》、《求自试表》、《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参考书目:袁轲《中国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金开诚《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牛洪恩《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二学期唐宋文学作品选(34学时)一、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2学时)1、本文的性质。

2、作者自抒怀抱的两方面内容:命途多舛,穷且益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