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夯实基础【P4】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基础梳理】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了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武装,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

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1)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

(2)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集权发展的整体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重难突破】王国问题及解决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县数量少,封国势力大、发展快,终于酿成“七国之乱”。

2.汉景帝的初步整治:汉景帝平定叛乱,收回王国的一些权力,开始解决王国问题。

3.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解决:先是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后来削去大批王侯爵位,彻底铲除王国分裂势力。

【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B)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问,材料一强调“如果 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见地方举荐是关键,由此判断此制度为
察举制。第(2)问,材料一、二讲述的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讲
述的是科举制;注意从选官的标准、形式两方面分析新变化,依据教材内 容回答其政治影响。 答案:(1)察举制。 (2)新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 政治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 员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谢谢观赏
Thanks!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D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
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 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
4.《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 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
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 ) B.德才兼备 D.荫袭父职 A.为儒家弟子 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 解析:C
材料中江革因为孝敬母亲被举荐为“孝廉”,授予官职。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德行,故选
C项。
5.(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 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
【探究思路】 由材料一中“中朝”“在内朝预闻政事”“皆自托为腹心 之臣矣”可得出结论(1);材料二中宋代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分割相权,由 此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得出结论(3)。 【探究结论】 (1)分割或者剥夺原有中枢机构的权力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中央官僚机构日趋臃肿,政府效率不断降低。 【特别说明】 中央集权制存在两对基本的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魏晋: 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皇权独尊
分散相权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
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宣政院直辖地 山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依靠门第,不注重
才能
魏晋
隋唐
科举制
科举考试
注重才能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评价: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史实,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A.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当时( ) A. 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B. 科举制的弊端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而 ABD 均与察举制无关,故选 C。

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行省制开始于元朝,故排除有②的选项.故选C.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新人教版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轻巧识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易错提醒]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不同。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图解历史](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018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作用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1)措施: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4“学思之窗”,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提示】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2016·武汉2月调研)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

上述现象导学号 38852017( B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之一即是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差遣制度。

胥吏在司法中作用日盛以至官不能制,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所谓“士大夫政治,吏人社会”。

材料反映出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

故选B项。

2.(2016·桂林、百色、崇左、来宾、贺州5月模拟)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

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这反映出宋代( D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代州郡长官和通判之间的矛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2016·贺州模拟)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官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

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D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解析] 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地位越来越高与材料中“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故A项错误;“上自宰相,下及郎官”和监察官都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都对朝廷负责,故B项错误;皇权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是分权,而非古代的监察,材料中“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表明并非仅仅针对相权,故C项错误;以小制大,与材料中“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

4.(2017·江西八校联考)《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的铸造:夏朝初年,夏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共主,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表明( B )A.九鼎象征王权高度集中B.夏王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C.夏朝王权威渐趋强化D.夏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王位世袭制的特点,即王的特殊政治地位:天下共主。

A 项错在王权“高度集中”,史实是夏王仅是天下共主,王权高度集中谈不上;C、D两项材料均未能体现。

故选B项。

5.(2017·太原阶段性测评)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他强调的是( A )A.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D.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解析] 根据材料“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具有合理性,故本题答案为A项;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6.(2017·临汾二模)《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 A )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解析] 从“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A 项正确;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B项错误;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D项错误。

7.(2016·江西宜春二模)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38852018( D )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解析] 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进步不是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侯的政治地位在汉代早期和文景之后都是高贵,与王侯墓风格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

8.(2017·商洛统考)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解析]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A项正确;B项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与权力制约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丞相制度并未走向解体,故D项错误。

9.(2016·银川质检)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B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解析] 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概念混淆,故A项错误;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削夺宰相的职权”,故B项正确;宰相成为宦官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6·太原一模)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 B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解析] 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可知,“秀才”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2017届山西名校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D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特征。

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宋初宋太祖敕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初名臣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且宋代也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以上信息说明文人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宋代倡导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选D项。

材料并没有反映对民间思想的控制和对百姓信仰的管理,故A、C 两项错误;B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12.(2016·鹰潭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导学号 38852019( A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 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唐议事机构隶属情形的变化不能推断出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情况,故B项错误;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皇权运行困局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6·临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

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

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

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