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知识表格素材人民版3.
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目标导航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视点重点: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早期儒学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二、老庄之学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
(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知识表格素材人民版3.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评价及认识
主张 评价 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 秩序,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 当时祖国统一的需要;但扼杀其他 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1)董仲舒适应时 代要求,采众家之 长,对儒家思想加 以创新,体现了与 时俱进的精神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 (2)对新儒学思 想要辩证对待,认 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识其积极性和消极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性,弃其糟粕,批 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五常”中 判继承 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 应该弘扬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法家韩非子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儒家具体见第二目内容4、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过程: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人物时代主要观点影响孔子春秋末期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战国中期(1)政治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伦理观:"性本善,”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荀子战国末期(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 行合一”学说
影响
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历史背景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因素
“离经判道”的李贽
“异端”思想 历史评价
黄宗羲
主张
顾炎武
明未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王夫之 特点及影响
理解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主
流
汉武帝大力提倡
政治方面:起用许多儒学家参政
教育方面: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
思
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的
理学兴起的背景
演
二程
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变
内容
程朱理学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
地位及特点
陆九渊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只需反省内心 即可得到天理
陆王心学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政治主张:“仁义”,“王道” 伦理观:性本恶
中
历史背景
国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到儒家思想中并
传
渊源
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儒家思想体系
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化
特点 影响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道家
诸子百 家思想 的比较
主要派别
法家 墨家
儒家 影响
原因,特点,意义
老子
宇宙观,政治主张,辩证思想
庄子
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https://img.taocdn.com/s3/m/483bd96a0c22590102029de0.png)
3.法家思想的影响 (1)对中国__专__制__主__义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 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 的工具。
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_墨__翟___。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 实际功利的精神。 3.主要思想 (1)思想主旨:“_兼__相__爱___、交相利”。 (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_认__识__论___和逻辑学方面。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发 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 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 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法家思想 1.法家的变法运动 (1)李悝变法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2)商鞅变法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_军__功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③加强中央集权。
2.韩非的思想 (1)历史地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 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要思想 ①主张加强_君__主__集__权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高中历史人民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定稿PPT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 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 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 对这个世界,……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9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中国的“诸子百家”们学问各 有专精,虽互争高下,但他们争论和关注的课题已经从 “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无论是“明道救世”的儒者、 “逍遥无为”的道家、“专制集权”的法家,还是“反战 平等”的墨家,他们所求所述终是一个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的方案而已,这就是“终极关怀的觉醒”,这就是人文精 神的彰显。同时,在诸子的诘难与交锋中伴随着交流和融 合,终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诸子思想 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岳麓版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
材料二 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 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 时而使之!
——《荀子》
〖深度拓展〗
两者“天人关系”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 律存在
顺自然
制天命
10
诸子相“争”的主要问题:
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应时代需要之分。
②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古代政治统治中地位和影响如何?
儒家 国家稳定以后
法家 道家
动荡年代 动荡之后
外儒内法 济之以道
墨家 历代均不受重视
8
诸子相“争”的主要问题:
(3)“人与自然关系”之“争”
材料一 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 “人”是指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百家争鸣》文字素材2(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生平介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孔子的思想:(1)“仁”和“礼”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引入当今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还可以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3)《论语》和“六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孟子的思想(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2)孟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看史料归纳其主要思想: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性善论(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君轻民贵(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4.荀子的思想(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2)荀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看史料归纳其主要思想: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性恶论(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音乐,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君舟民水”的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深入讨论“礼”的思想有关“性善论”、“性恶论”的说明:“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探究: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老庄之学1.完成下列有关的基础知识(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该学派认为世界的根本是什么?处世方法是什么?(2)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表现在哪里?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什么态度?(3)天下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是庄子提出的什么思想?2.老庄之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三、法家思想1.完成下列有关基础知识(1)法家改革思想特点和社会根源?(2)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渐形成了哪些派别?(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他还提了哪些主张?2.法家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3.韩非还主张实行法治,要求“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四、墨家的主张1.完成下列有关基础知识墨家学派的基本特征?墨家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什么是墨子的“三表”?墨子建立的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有哪些?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教参)3.讨论“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外阅读:孔府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孔庙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孔林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越来越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孔子和教育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有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退休官吏,回到家乡收徒设教,兴办私塾,不过影响不大。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孔子也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至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他37至50岁之时,第三个时期是他的晚年,即68至73岁之时。他主张“有教无类(类,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论语•卫灵公》),只要“自行束(十条干肉)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门徒。这样,比较贫寒的平民只要交得起束的都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门徒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贱,出身贵族的不多。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讲高深的内容)”。以便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平时,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程度,熟记在心。在教学中,他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大小,进行不同的指导。如学生“问仁”“问道”“问政”“问君子”,他总是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曾参的学问修养比较高,有一次向孔子问“道”,孔子就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吾道一以贯之。”让他自己去领会。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说明他已真正领会了孔子的教导。另一方面,孔子还经常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冉求和仲由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仲由说:“有父兄在,如何其闻斯行之?”又回答冉求说:“闻斯行之。”公西华见他的回答不一样,感到不好理解,问孔子是什么道理,他答道:“求也退,故进之(冉求遇事胆小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仲由好勇过人,因此我要约束他)”(《论语•先进》)。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有许多名言,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这三句话出自《论语》,原文分别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你,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论语•述而》)。。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君为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性相近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奠定了儒 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 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人物 生活时代 “仁” 主 的思想 要 观 民本 点 思想 伦理观 影响
孔子 春秋末期 “仁者爱人” (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 (具有保守性)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孟子
荀子
战国中期
“仁政”:省 刑罚、薄税敛
战国末期 “仁义”“王 道”“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