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陶元庆的书籍插画艺术特征探析
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陶元庆的鲁迅著译封面设计探微

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陶元庆的鲁迅著译封面设计探微
杨斯捷;吴卫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
【摘要】陶元庆是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回顾他短暂坎坷而又满腹才华的艺术人生,研究陶元庆为鲁迅先生书籍所创作的书籍封面作品,探索其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
通过实践调研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献阅读分析,同时比照陶元庆的优秀封面设计作品,总结出其书籍装帧作品有以下三个特征:“表里合一、相得益彰”“形神并重、夸张前卫”“中西贯通、意象抽象”。
陶元庆在鲁迅的影响下设计出不少独具特色的封面作品。
这些作品不管是构图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显著东方艺术的表现力以及时代特征。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杨斯捷;吴卫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3;K825.72
【相关文献】
1.陶元庆装帧设计开创书林封面设计之先河
2.鲁迅与陶元庆
3.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4.剖析陶元庆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5.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论陶元庆对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解式图像行为

2023.5ART RESEARCH图解式图像行为: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的转译提示哈尔滨师范大学/万梅子摘要:中国第一代装帧设计的生成契机源于陶元庆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
他的设计既集中体现了民族性,又展现了时代精神。
在设计手法方面,他融合了现代绘画和汉画像、青铜器图案艺术,这一创新成果成为近百年来研究陶元庆的主要表述之一。
结合时代思潮背景下,通过历史梳理及断续出现的新考证中,重新审视陶元庆作品的迁想妙得,对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中图解式图像行为深入分析,探索汉画像、青铜器图案艺术手法在图像行为中的运用,解构图像的生气与活力,至分析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中独特风格的元素与技巧,延伸体味当代印制书籍封面的艺术表现性。
关键词: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图像转译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那个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许多艺术家感到迷茫不解。
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陶元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融合。
他不仅在创作动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化认同上展现了卓越的远见,正是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得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他勇于打破束缚,创造了当时所谓的“反常规”的视觉美学,他的作品使封面设计拥有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像打开了一扇闸门,释放了涌动的新思潮,激发了人们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使绘画到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灵感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正是由于他的开拓精神和独特的视觉语言,书籍装帧设计得以突破传统束缚,呈现出更多元化、更具表现力的形式。
一、汉画像、青铜器图案艺术手法灵感来源陶元庆于1923年从上海专科师范毕业后,曾在《时报》馆担任美术编辑,在《时报图画周刊》的工作期间,他有机会阅览很多由正书局老板狄楚青所藏的日本和印度图案。
①根据许钦文的记录,表明陶元庆曾接触了一套名为《汉画》(第一辑)的画册。
陶元庆书籍装帧美学特征探究

2008年9月第3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Sep.2008No .3 陶元庆书籍装帧美学特征探究金 锐1,金爱民2(1.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上海大学 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444)摘 要:陶元庆的装帧设计开启了中国新文艺书籍装帧设计采用新颖的图案作装饰的先河,在中国装帧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形式美、艺术美及风格美等方面对陶元庆书籍装帧美学特征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他对同时期及对现代装帧设计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陶元庆;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美学特征作者简介:金锐(19782),女,安徽霍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金爱民(19812),女,安徽霍山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会稽陶堰人,是鲁迅先生发现并悉心培养的第一位封面设计艺术家。
陶元庆对中国传统绘画、东方图案画和西洋绘画都有广泛涉猎,有着不俗的见解和修养,这为其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陶元庆从事装帧设计,不是单靠孤立的绘画技术,他与书刊装帧革新的倡导者鲁迅先生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做为鲁迅先生《苦闷的象征》做封面设计开启了他书籍设计的先河,此后,鲁迅先生频频请陶元庆为其书籍设计封面。
从1924年到1929年8月陶元庆逝世,他大部分的设计作品都是为鲁迅先生和许钦文先生而作。
陶元庆的书籍设计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启了中国新文艺书籍装帧设计的先河。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探究陶元庆书籍装帧的特点。
一、陶元庆书籍装帧的形式之美:内容寄于形式之中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为了忘却的记忆——陶元庆绘画艺术风格探究

为了忘却的记忆——陶元庆绘画艺术风格探究
赖显文;古梅芳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对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广州,聚集了许多著名画家,其中有许多是从日本、欧美留学归国,如林风眠、陈抱一、高剑父、高奇峰等.
【总页数】2页(P200-201)
【作者】赖显文;古梅芳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剖析陶元庆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J], 唐也栋
2.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论陶元庆对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J], 刘娟绫
3.陶元庆在封面画创作活动中的身份与实践:以《陶元庆氏遗作目录》为中心的考
察 [J], 张莉
4.明代鉴藏家詹景凤绘画艺术风格探究 [J], 王广维
5.钱选绘画及艺术风格探究 [J], 金乐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初期海派文学插图中的审美趣味与形式研究

20世纪初期海派文学插图中的审美趣味与形式研究海派文学是指20世纪初期上海的文学风格,它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吸收了国内外文学思潮,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海派文学中,插图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既可以作为装饰品,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增加阅读乐趣。
本文将从审美趣味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20世纪初期海派文学插图的研究。
一、审美趣味1.传统中国元素海派文学在审美趣味上常常借鉴传统中国元素,如中国画、国粹戏曲等。
这些元素在插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增加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生死场》中,画家舒同的山水画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唯美的东方情调。
在《围城》中,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长卷画,为小说添上一笔文人气息。
2.西方美学海派文学还受到了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插图中常常可以见到西方艺术的痕迹。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鲁迅的表现手法和插图中的幽默形象都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
3.现代主义美学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海派文学也不例外。
插图在审美趣味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形式的表现力和构图的创新。
比如,在《新月集》中,鲁迅描述了现代上海的城市风貌,插图也采用了构图简洁、色彩鲜艳的手法。
二、形式研究1.装饰性插图装饰性插图是指插图直接为文本增添了装饰和美感效果的插图。
在海派文学中,这种插图比较普遍,主要用于小说章节的引言、插曲等处。
比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花鸟插图就是典型的装饰性插图。
2.说明性插图说明性插图是指插图能够直接解释和阐释文本内容的插图。
这种插图在海派文学中也很常见,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转变。
比如,在郭沫若的小说《青春之歌》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农村的田园生活,插图中展现了农田、农具等物品的细节。
3.形式创新插图形式创新插图是指插图在形式上创新,采用了新颖的构图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这种插图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整个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陶元庆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研究

中 国 现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设 计 开 始 于 五 四 新 文化 运 动 之 后 , 当 时 崛起 的装 帧 艺 术 家 有 陶元 庆 、 钱 君 幻 、 司徒 乔 、丰 子 恺 等 等 , 以陶 元 庆 的影 响最 大 。可 以 说 , 陶元 庆 从 事 装 帧 设计 是 很 偶 然 的 , 可 正 是这 件 偶 然 的 事情 — — 为 鲁 迅 的译 著 《 闷 的象 征 》 设计 封 面 ,成 就 了中 苦 国现 代 装 帧 设 计 史 上 的一 位 大 家 , 开创 了中 国书 林 封 面 设计 的先 河 。然 不 幸 的 是 ,笔 者购 得 由三 联 书 店 20 年 出版 发 06 行 的 《 衣 翩 翩 》 一 书 , 第 7 的 插 图 书 页 《 丝 》封 面 、 第 1 6 的 插 图 《 》 语 2页 坟 封 面 本 是 陶 元庆 设 计 的 , 却错 误标 注 为 鲁 迅 设 计 ,对 历 史 文 献材 料不 做 缜 密 考 证 分 析 , 导致 张 冠 李 戴现 象 的 出现 。在 还 原 历 史真 实之 时 , 我们 还 应 该 认 识 到 研 究 陶 元庆 书 籍 装 帧 设计 的意 义 所 在 , 既 是 为 了纪 念 和 缅 怀他 卓 越 的 书 籍 装 帧 设 计理 论成 就和 历史 功 绩 ,也 是 为 了推 进 中 国现 代 书 籍 装帧 设计 理 论 研 究 的 深 化 ,使 书 籍 装 帧 设计 更 好 的为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服 务 。
Wr出S与 业oad 国u 髓 o k& td yAb r
理 论 探 讨
陶 元 庆 的 书 籍 装 帧 设 计 风 格 研 究
◎ 古梅 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赖 显 文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 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 学院设 计与艺术系
再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看其功能性和艺术性

再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看其功能性和艺术性内容摘要: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关系是人们长期以来非常关心和争论不休的问题。
文章客观地讨论了在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是如何将功能性和艺术性有效地统一在一起的,从而更好地指导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
关键词:设计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功能性艺术性何谓设计?是人们多年以来不断努力追寻、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概括地说,设计是一项以追求功能性和艺术性为最终目标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人类活动。
设计范畴的书籍装帧艺术正是如此,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是为书籍设计一张封面,而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一、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功能性首先,我们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谈起。
中国大陆的民国时期指公元1912年至1949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正迈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阶段。
20世纪初,西方的艺术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的书籍装帧行业。
雕版印刷转为铜锌印刷,装帧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既保留了中国古籍的传统样式,又创造出封面画式的新型样式,而且书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当时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如鲁迅、钱君??、陶元庆等,纷纷加入书籍装帧行列。
鲁迅先生虽不是装帧家,但他十分关注中国的装帧艺术事业,亲自动手设计了不少书籍装祯,并在他的文章中阐述了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独到见解。
他说:“……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
而近来中国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子;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可见,在书籍装帧艺术中对功能性的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装帧形式的合理性由于外来技术的影响,西方新思想的传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推及到文化领域,自然要提到书籍装帧艺术。
剖析陶元庆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剖析陶元庆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作者:唐也栋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探讨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笔者通过分析陶元庆的书籍装帧的设计风格,剖析其内在的封面设计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主张,同时将其与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风格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似点,阐述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图案与寓意的结合及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关键词:陶元庆;鲁迅;书籍封面;设计;影响陶元庆(1893~192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师。
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鲁迅先生相识,之后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大胆创新,与鲁迅先生合作设计多个书籍封面作品。
从侧面来说陶元庆是鲁迅先生发掘的一位封面设计师,他的装帧设计开启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采用新图案作装饰的先河,在中国装帧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鲁迅对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在民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为人生”派艺术家创作的现代书籍封面设计风格因陶元庆逐渐发展壮大。
因此,陶元庆的封面设计风格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是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特征。
“为了达到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必须对原著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知晓著作者的文化心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
通过提炼书籍中的精神内涵,用美的形式使书籍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
”[1]陶元庆对日本的图案颇有研究,这使他在创作《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支配各种设计元素,根据该书的内容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设计其封面:画中有一半裸女子,在红与黑及灰色线条交织的图形中展现出革命的思想性,设计师的目的是使物象与观者之间能够准确快速地沟。
书的形式与书的内容完美契合,同时他也注意避免书籍内容的低级图解,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发挥和组织各种设计因素,从而使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的 中国书籍艺术新的缔造者 ,陶元庆是这 当中最具 由代表性 、成就 泼 妇 淫夫 ,另外 画 出 了多 少人 生 的喜剧 、悲剧 、种种 可 歌可 泣 , 最大的一位。通过对陶元庆的一 系列代表作的分析 ,深刻地 了解 了他 以及 悲欢 离合 。表现 出当 时版 画家 对 于封 建 礼教 的那 种 憎恶 于 要 那 中 西合 壁 插 画 风 格 对 今 后 中 国 书籍 插 画 艺 术 的 影 响 。传 承 他 所 提 倡 求 爱 情 自由的感 情 。b . 构 图上 的特 点。 中 国绘 画在 对构 图上 的处
发 展 。a . 石刻 画像 是 最早 的插 画 形式 。b . 在 古籍 中 出现 的插 画 形 中的 内容 。 总之 , 《 西 厢记 》 中 的书 籍插 画代 表 了中 国古 代插 画 艺术 的 式 最 早 的应该 是手 抄 本 画像 。在 手抄 本 中 ,是 画家 直接 绘 画在 书 最 高 境见 。对今 后 中 国古 籍插 画 的发 展起 了典 范作 用 。值得 珍 视 本 。这种 表现 形 式灵 活 ,极 具有 艺术 价值 但 是手 抄 本 的推广 性 差
・
美术与设计 ・
大 众 文 艺
2 O 世纪初陶元庆的书籍插画艺术特征探析
王 蔚 ( 宁波 大 学科 学技 术 学 院 浙 江宁 波 3 1 5 0 0 0)
摘要 :任 何一 门文化 艺术的发展 都是 不断吸收优 秀外 来文化 同 起 ,经历 了宋 代 的 普及 , 明代 的鼎 盛 ,清 代 的衰 落 ,前 后发 展 了 时融合本 土文化精髓的过程 ,书籍插画 艺术也 不例外 。2 0 世纪初正是 1 0 0 0 多年 ,形成 了它独 特 艺术 风格 和表 现 力 。如 明代 的 戏 曲插 图 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的特殊时代 ,在这个 时期的 中国的 书籍装帧 艺 《 西 厢记 》 ( 图四 ) ,a . 插画 的 内容 描 写不 象元 代 以前 的纯 粹 的 术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书籍插 画艺术形 人 物 画像 ,而 是关 于反 映 历史 和现 实 的社 会 生活 及对 于 人物 刻 划 成 了中国早期现代 书籍设计的雏形。 同时在这个时期 出现 了一 大批优 的方 面 。鲜 明 的呈 现 出一 幕幕 生动 形 象 的人 物 画像 如奸 臣暴 吏 、
收 了西方 设计 的元素 , 从而 创造 出一 系 列 时代性 、独 立 性更 强 的 因分 两页 装 订 ,好似 相 连 的屏 画形 式 。这 样 的 图文 关系 ,是 当时 最 普 遍 的 ,它 的优 点是 保 持里 读者 阅读 时的 连 贯性 同 时又保 留里 现 代 中 国书籍插 画 艺术风 格 。
一
、
中国 古代 文学 类书籍 插 画独特 的表 现 力
1 . 中 国古代适 时 的解读 性 。d . 关 于镂 刻 的特 点 。阳 刻 是我 国版 画镂 刻 上 的一 个特 点 。 阳刻犹 如 线描 ,它交 代清 楚, 面 面具 到 ,页 是 民间
《 西 厢记 》 中 的插 画刻 线 纤细 精美 ,刻 看 出 古籍 的插 画很 普 遍 ,几 乎 无 书 不 图 。 研 究 中 国 古代 书籍 插 所 喜 闻乐 见 的形 式 。 画的 发展 必然 要 联系 到 中 国版 画 史 。在世 界 上 ,插 画的 表现 方 式 刻 工 技术 的精熟 ,对 他 们 掌握 了刀刻 的 刚柔 轻 重 ,疾速 转 换 的技 和 方 法是 多种 多样 的,但 是 我 国古代 插 画 的表现 形 式只 是单 一 的 巧 都可 以在 其 线 纹 上 看 出来 。刻 工 的刀 刻 线 节 奏 感 强 ,转 折 顿 木 刻版 画 。这 种插 画 形式 一直 贯 穿着 整个 中国 古代 的书 籍插 画 的 挫 ,生动 的表 现 出 书 中人物 及 故事 场 景 ,更 加有 助 于读 者理 解 书
的 缺 点 对 插 画 的 流 传 是 十 分不 利 的 。C . 唐 、五 代 雕 版 佛 像 的 兴 和 研 究 ,更鹰 噶深 入 的挖 掘 其精 华 ,发扬 它 ,继 承它 。 二 、1 9 1 5 —1 9 2 3 中国书 籍插 画 的新趋 势 盛 ,雕 版 印刷 术发 明以后 ,宗 教 的信 徒们 开始 广 泛 的使用 该 技术
件 事 情但 又 可 以获 得~ 个 完整 概念 。如 《 西 厢记 》 插 图种 的 “ 艳 遇 ”都 是将 普救 寺 的全 景 ,寺 吏寺 外 ,寺 中佛殿 ,僧房 ,以至 两
厢 小 院 ,尽 收一 图 中 。其 二 ,对于 画 面上 的 组织 ,如舞 台场 面 那 《 西厢 记 》插 图还 又 一种 特 色就 是 在画 面上 的各 中 国古 籍插 画 已有 1 0 0 0 多年 的历 史 ,古 籍插 画注 重 对线 的 表 样 处 理 。其 三 , 现 力 , 讲究 全景 式 的构 图 。但 是 ,2 0 世 纪初 受 到西 方艺 术 的影 响 种 景 物 ,雕镂 得 特 别精 致 华丽 。c . 图文 关系 的 安排 。 《 西厢 记 》 中 国的 书籍 插 画艺术 也 逐渐 与世 界现 代 设计 结合 。 已陶 元庆 为 代 中插 图 安排 的形 式 是又 宋 代 的刊 本插 图 形式 中 常用 的形 式— — 一 面 ( 1 页 )取横 卷 形式 ,两边 作对 语 , 表 的 早期 书籍 设 计师 们在 保持 中国传 统插 画 文人 气 息的 基础 上 吸 图 以数页 相连 ,一 图相 连2
作 者 由切 实 的 意 义 。 义 :文人 气 息
引言
的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敢 于创新设计精神这对于我们 当今的 书籍设计 工 理 ,所谓 “ 经营 位 置 ” ,它具 有浓 厚 的 民族特 色 。其一 ,即在 于 画 面 不受 任何 视 点所 束 缚 ,也 不受 时 间在 画面 上 的 限制 。 画者 经 关 键 词 : 古 籍 插 画 ; 西 方 现 代 设 计 ;新 文 化 运 动 ;批 判 现 实 主 常 2 个 或2 个 以上 的情 景 有机 巧 妙 的结 合起 来 ,使 读 者 了解 到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