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为官必读的经典:《君臣对》

合集下载

左传中的君臣关系原文与解析

左传中的君臣关系原文与解析

左传中的君臣关系原文与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它以鲜明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迁。

左传中的君臣关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左传中君臣关系的原文进行解析与探讨。

在《左传》中,君臣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被视为国家政治的核心。

君臣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左传中,通过对君臣关系的叙述,可以看出不同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责任与义务、忠诚与奸诈等方面。

首先,左传中的君臣关系体现了君主与臣下的责任和义务。

君主有责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臣下则有义务忠诚尽职,为君主出谋划策。

例如《左传·昭公四年》中,楚国的范宣子拒绝向楚昭王进谏,违背了臣子应有的忠诚,导致楚国走向衰败。

这表明臣子应尽职尽责,为君主的决策和国家的利益负责。

同时,《左传》还提到了君主应该信任臣下,行使威令的权力,而臣下则应该忠诚事主,不得违背君王的意志。

其次,左传中的君臣关系亦体现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君主需要臣下的智谋和才干来治理国家,而臣下也需要君主的支持和赏识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左传·成公二年》中,鲁国大夫季历因为为国家建言而受到冤屈。

这一事件揭示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也展现了臣下忠诚于国家利益的精神和责任。

此外,左传中的君臣关系还反映了忠诚与奸诈的对立。

君臣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君主和臣下之间的诚信与忠诚。

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鲁国相季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以谋求私利,违背了做臣子的忠诚与道义,为国家带来了损失。

这一事件道出了奸臣的危害以及忠诚与奸诈在君臣关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总结起来,左传中的君臣关系原文与解析涉及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相互依赖和合作,以及忠诚与奸诈的对立。

通过分析君臣关系的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君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古代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重点篇目第2篇 周亚夫军细柳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重点篇目第2篇  周亚夫军细柳
பைடு நூலகம்
群文攻关练
对比角度1:君臣关系 一、【课外文主旨:韩信对待皇帝的态度。】
【乙】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①,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 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 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
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 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 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 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 去。(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 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侧面衬托,突出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①动词,说,讲 ②动词,说,讲 ③动词,说,讲 ④道路 ⑤道路 ⑥学说
(3)及 ①及孝景初立 ②及鲁肃过寻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将复何及 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①到,等到 ②到,等到 ③如,比得上 ④来得及 ⑤或,和
(4)名 ①皆以力战为名 ②有仙则名 ③名之者谁
①出名,有名 ②出名,有名 ③起名,命名
对比角度2:治军严明 二、【课外文主旨:岳飞的治军之术。】
【乙】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 以束刍③,立斩以徇④。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 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 则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 统制⑤,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

中国名言大辞典:君臣(二)

中国名言大辞典:君臣(二)

中国名言大辞典:君臣(二)【明主好要,暗主好详】语出《荀子·王霸》。

英明的君主善于抓要领,愚昧的君主喜欢样样都抓。

要:指要领,纲领。

详:细密;完备。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语出《韩非子·有度》。

英明的君主用法度来选择人才,不按自己的私意来提拔,用法度来衡量功绩,不凭自己的私意来推测。

自举:按照自己的私意来荐举人。

度(duo夺):推测,估计。

【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

尽忠输诚之臣要求的是内心的安宁,阿谀奉承之臣要求的是自身的安宁。

意谓忠臣意在无愧于心,谀臣意在保全自身。

谀臣:阿谀奉承的大臣。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语出《国语·晋语四》。

政事败坏的地方不可以居住,有利时机不可以丢失,忠诚的人不可以抛弃,眷恋私欲的情绪不可以依顺。

处:居住。

怀:指眷恋私欲。

从:依顺,听从。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奢侈将会使其自行灭亡,专制则会被别人消灭。

说明治国者不能穷奢极侈,专横自用。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语出战国宋玉《九辩》。

那日月明亮地照耀着,尚且有昏暗和有斑点的时候;何况一个国家的事情,又是那样纷繁复杂千头万绪。

喻指圣明的君主日理万机,有时难免出错。

黯黮(tan探):昏暗不明。

胶加:纠缠牵涉。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语出《史记·商君列传》。

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带头犯法。

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与此意相近。

说明领导者应起表率作用。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语出清代唐甄《潜书-鲜君》。

使天下太平无事的是君王,使天下动荡不安的也是君王。

说明君王是国家治乱的关键,必须言行举止十分谨慎。

治:安,使安定。

【治天下国家,必体诸身。

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

浅谈《韩非子》赏罚思想与君臣观

浅谈《韩非子》赏罚思想与君臣观

浅谈《韩非子》赏罚思想与君臣观《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包括赏罚思想和君臣观。

本文将从赏罚思想和君臣观两个方面来浅谈《韩非子》中的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韩非子》中的赏罚思想。

韩非提出了“赏罚分明”和“爵禄优劣”两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对于一国人民来说,只有在确立了赏罚分明的制度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赏罚分明意味着对善良和恶劣行为进行明确的奖惩,以此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改正错误,从而维护国家的秩序和稳定。

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到:“夫赏善罚恶者,国之利器也。

”可见,他非常强调赏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在《韩非子》中,韩非还提出了“爵禄优劣”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来给予相应的爵位和禄福。

这种依据功劳来分配地位和财富的观点,反映了韩非对于劳动和贡献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中建立了这样的一个机制,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除了赏罚思想外,《韩非子》中的君臣观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出了“上下交征,君臣相保”的政治理念。

他强调君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指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的,君主应当保护百姓,而百姓也应当效忠君主。

他认为,君主应该倾听百姓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建议,以此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到:“臣之功也,下之福也,此相保也。

”可见,他非常强调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义务。

《韩非子》的赏罚思想和君臣观都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

他认为,唯有建立起严格的赏罚制度和健全的君臣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也要看到,《韩非子》的赏罚思想和君臣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他的思想中,赏罚过于严厉,缺乏慈悲和人情的考虑,容易导致制度的僵化和矛盾的产生。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

”上令彦博让征。

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

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上瞿然曰:“吾已悔之。

”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

”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

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

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

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B.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C.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D.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讲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讲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诗话故事:君臣对诗的几则传说

诗话故事:君臣对诗的几则传说

诗话故事:君臣对诗的几则传说一、“牛人”蒋冕嘉靖年间,太傅蒋冕,历仕三朝,致政归全州。

朝廷复使聘之,三年不至。

皇上颁诗一道云:闻说江南一老牛,征书聘下已三秋。

主人有甚相亏汝,几度加鞭不转头。

蒋冕称病,不肯出仕,回诗道:老牛用力已多年,领破皮穿只爱眠。

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苦又加鞭。

蒋冕生性聪明,才气过人,从小便被人称为神童。

有记载云:“蒋公冕十岁,书过目成诵。

十五,举成化丁酉(公元l477年)乡试第一。

”蒋冕是个孝子,极重情义。

当官后,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寄到云南河西外祖家:通海城西我母家,少年骑竹绕庭花。

依稀记得曾游处,芳草垂杨路不差。

二、棋理如用兵明仁宗不但爱观内侍们下棋,自己也爱下象棋。

在当太子时,见二内侍弈棋,即命状元曾子綮赋诗。

曾子綮赋诗道: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征旗逼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残枰。

(按《万锦情林》,此诗网上流传的有几处错误)太子和云:二国争强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

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金城。

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

《万锦情林》上评论说:“词义宏伟,尤胜前诗,君臣气量见矣”。

三、诗中的王者气象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即位(公元847年)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全唐诗第四卷),深表怀念之情: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传说唐宣宗未即位时,因武宗忌之,遁迹为僧,时游方外,至黄檗寺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

黄檗禅师得诗一联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容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鞍山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选】

鞍山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选】

鞍山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选】鞍山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沈思孝传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

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

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

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

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

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

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

”乱卒咸涕泣谢。

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

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

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

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

”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

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

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

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

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

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

”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

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

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

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

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释】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力沮不奉行________ 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赏析】为官必读的经典:《君臣对》
原文:
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
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

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

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

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选自《贞观政要》)
译文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
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赏析:
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

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

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

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

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

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

这是许敬宗聪明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
的评说。

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