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文人的楚辞观

合集下载

试论刘勰和钟嵘的楚辞观

试论刘勰和钟嵘的楚辞观

【论文关键词】刘勰钟嵘楚辞观审美超越【论文摘要】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获得重大发展,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这样“体大而虑周”和《诗品》这样“思深而意远”的不朽巨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独特的传统。

而这两部巨著都涉及到对楚辞的评论,他们是如何评论的?本文试从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和钟嵘《诗品》中涉及楚辞作品及作家之处入手,再结合审美活动中审美体验艺术,分析刘勰的楚辞观和钟嵘的楚辞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审美取向。

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而楚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华美及表现形式的自然等。

钟嵘和刘勰都重视《楚辞》,并形成各自的楚辞观,表现在他们都强调诗歌抒发真情、怨情,都重视诗歌语言的华美和诗歌表现的“自然美”。

此外,还表现在推论诗歌取法对象时《诗》《骚》并提,强调诗人创作时应兼取《诗》《骚》两者之长等。

他们重视《楚辞》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诗歌本质观相同,又都受儒、道两家影响,另外是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在继承传统之同时又有所突破。

一、刘勰的楚辞观。

通过刘勰生平身世的了解和对《文心雕龙·辨骚》文本的解读,我们了解到刘勰的楚辞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屈原的思想人格,认同屈原作品的艺术方式。

1、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无不崇拜地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欲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前后,纷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他以这样诗意的笔调赞美了屈原,赞美了楚辞。

在刘勰看来,屈原是完美的,他不但“固已轩翥诗人前后,纷飞辞家之前”,而且“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2、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进行具体分析,不同于汉代班固、王逸等人的评价,他指出楚辞“同于《风》、《雅》”之处:“典诰之体”、“归讽之旨”、“比兴之义”及“忠怨之辞”四个方面。

宋代历史文化对楚辞研究的影响

宋代历史文化对楚辞研究的影响

宋代历史文化对楚辞研究的影响Ξ王 莹(文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摘 要:宋代对楚辞研究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思潮,一个是诗文革新运动,另一个是理学思想。

前者提倡复古,重视文学的内容,对屈原作品评价很高。

后者从思想领域影响楚辞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宋人的研究上承汉人但又不同于汉人。

关键词:楚辞研究 诗文革新 理学思想 外向经世 内向治心 任何时代的楚辞研究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气氛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也是如此。

宋代对楚辞研究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思潮,一个是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另一个是理学思想。

一、诗穷而后工北宋诗文革新倡导者的文学主张对楚辞研究的影响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和割据状态,使国家重新统一起来,社会生活比较安定。

北宋初期,封建官僚养尊处优,附庸风雅,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

后来,社会政治危机日趋严重,许多有识之士要求政治改革,与政治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在文学上形成了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有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人。

在这个运动的历史过程中,虽然他们的理论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文学的内容,受到韩愈以道论文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楚辞的评论就侧重于内容方面。

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怪僻的文风。

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在诗文革新运动背景下,梅尧臣强调诗的教化作用,认为诗歌是因事因物,刺美言志,屈原的《离骚》也是寄意草木,愤世嫉俗,哀其处时不当,是有感而发。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当时诗坛风气浮靡险怪的状况下,关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梅尧臣更强调前者,认为诗歌是先穷后工,屈原之所以能够写出《离骚》,是因为他“志穷”。

与梅尧臣同代而稍晚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进一步发展了梅尧臣的观点,明确提出“诗穷而工”的主张。

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古人对楚辞的评价楚辞,又称屈辞,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的民歌、诗歌、赋、辞章等的总称。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豪情壮志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也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古人对楚辞的评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刘向在《楚辞序》中评价道:“寄诗陈辞皆有辞章,人或山海之喻,或天地之应,皆有可观也。

”他认为楚辞的辞章具有表达深意的神韵,能够表现出山河之美和天地之奇。

同时,楚辞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感人至深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王夫之则进一步指出:“岂容东篱之箧,必以代桂而继莲。

”他将楚辞比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认为楚辞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典范。

其次,古人对楚辞的文化内涵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楚辞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楚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战争思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楚辞的主要创作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称赞他为楚国忠臣。

他认为楚辞承载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和忠诚精神,通过其作品,楚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杨雄则在《论语义》中论述道:“骚以章志,保中道也。

”他认为楚辞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起到了保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正义的作用。

最后,古人对楚辞对后世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肯定。

楚辞不仅仅是古代楚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对后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刘向在《楚辞序》中称赞道:“贞颂算者徽猷耳,士人之所禀孺。

后学拟研属文,右人审而可为才。

”他认为楚辞是一种宝藏,可供后人学习借鉴,有助于培养文学才能和塑造人格魅力。

杨雄在《论语义》中进一步指出:“凡若楚人所称德言诗书,联之楚辞,修治之所成。

”他认为楚辞是楚国文化的最佳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养和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表达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深切情感和丰富思想。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

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

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经典之一,创作于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楚辞》的传播和接受两个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楚辞》的美学思想在接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楚辞》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自然描写两个方面。

情感表达是《楚辞》的核心特点之一。

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作品表露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冲击力。

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既打破了以德治国的传统藩篱,又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读者,使其对《楚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追求。

自然描写也是《楚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描写自然的过程中,作者们注重细腻的感受和艺术的表达,将自然景色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以自然之美为借景,以情感之美为主题的写作方式,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使读者产生对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接受方面,尽管《楚辞》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等知识界人士的追捧,但由于它所表达的情感较为真挚和直接,受到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批评和打压。

他们认为《楚辞》中的情感过于险恶矫情,不符合礼教和道德观念。

《楚辞》在宋代被禁止传输。

尽管受到了批评和打压,《楚辞》的美学思想还是逐渐渗透到文人和后世读者中,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在宋代以后,人们重新评价了《楚辞》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并将其与唐宋时期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联系在一起。

在后世文人的笔记和文学评论中,对《楚辞》的赞美和研究不断涌现,使得其美学思想的影响继续扩大。

《楚辞》在唐宋时期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其美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受到了统治者的批评和压制,《楚辞》通过手抄本的传播和文人之间的口头传承逐渐扩大了影响。

其真情实感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自然描写成为《楚辞》美学思想的核心,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和学习。

尽管遭到了一定的批评和抵制,但《楚辞》的美学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经典之作。

论《楚辞》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论《楚辞》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论《楚辞》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5)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楚辞》。

在《楚辞》中屈原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高尚节操,《楚辞》充分体现了屈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瑰宝,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标签:《楚辞》;人生观;价值观一、《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屈原在《楚辞》等作品中一再表明了自己革除国家弊端、选贤举能、定国兴邦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政”理想,即使他的理想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和坎坷,这些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反,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着,不轻易放手也不轻言放弃。

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在历史上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很多伟人在这种思想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努力和奋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

例如,商鞅不怕权贵,力主改革和变法,造就了秦国的强大,为后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样的事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可胜数。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主,不怕流血和牺牲,为了实现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理想前仆后继,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党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

时刻以我党的伟大政治理想为思想指南,去鞭策自己和鼓励自己,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最大的努力。

二、《楚辞》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屈原在《楚辞》里表达了自己多次遭到打击,受到小人排挤,但是他从来不顾自己的得失,而是具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

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我国爱国志士们薪火传承下来,所以才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才有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也才有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气概。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楚辞是中国古代史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从形式、内容、风格、意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的角度,探讨历代楚辞观的变化。

楚辞是一部为楚国所作的诗文集,最初收录了17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流传至今的有30篇。

《楚辞》的篇目次序在历代间也发生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各个历史时期楚辞篇目次序的概述。

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楚辞的创作时期,最初的楚辞篇目次序可能是按照创作时间先后排序的。

但是由于楚辞创作的时间分布较为分散,很难确定各篇具体的创作时间,因此很难确定楚辞篇目的次序。

史籍记载中第一次提到楚辞的确切篇目次序是在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在西汉时期,楚辞篇目次序已基本定型,称为“六义”。

即《九歌》、《离骚》、《天问》、《招魂》、《渔父》、《乐玉不归》。

这个六义次序成为楚辞篇目的标准次序,并且广泛流传至今。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曹操曾经对《楚辞》进行过修改,对篇目次序进行了一定调整。

曹操认为,楚辞的主旨应该是“爱国悲辞”,因此他删去了一些阳间的爱情诗篇,增加了一些关于爱国、悲痛的篇目。

在曹操的修改之后,楚辞的内容更加凝练、抒情,且更加突显了爱国主题。

唐代唐代,楚辞成为文人雅士们的热门阅读材料,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唐代对楚辞篇目次序的调整主要是在编排上。

唐代的楚辞进行了按照题材分类、大小功用、地且划分等方法进行编排,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编排次序。

其中较为代表的有《楚辞解题序》、《楚辞目》、《楚辞古籍促选目》,这些编排方式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分类阅读楚辞,提供向导。

宋代宋代,楚辞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居于《全唐诗》、《全宋词》之上,有许多著名诗人为楚辞的创作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宋代以前,楚辞篇目次序已经经历了多次变化,因此在宋代,楚辞篇目次序已趋于稳定。

宋代对楚辞篇目次序的调整相对较少,主要是在注释和评论上加以规范和补充。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楚辞》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广泛传播于唐宋时期。

它汇集了数位楚国诗人的作品,以其情思激昂、意蕴深刻、用词精炼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光。

在唐宋时期,《楚辞》的影响范围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渗透到了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成为当时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宋时期《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一、《楚辞》的文学影响1. 在唐代,众多文人学士对于《楚辞》的热衷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以白居易为代表,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引用了《离骚》等篇章,使得当时社会中出现了"楚辞热"。

2. 到了宋代,由于官府以"反封建"为政治宣传口号,文人学士将目光转向了《楚辞》等民间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大力传播。

特别是苏轼、黄庭坚等文化名人都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大量借鉴了楚辞的诗歌特点,使得《楚辞》的流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

1. 《楚辞》中不乏对于人生哲理、道德文化、历史遗产等方面的探究,这与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呼应。

比如《华夏》一篇中写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亿万为常数。

率土之滨,浩浩汤汤,混沌未分,顷之已寂。

" 这些表述预示着从人类的宏观角度来看,自然是一个大统一体,具有相同的神格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是必然的过程。

这个观点在唐宋时期的文学哲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楚辞》中的艺术特点对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其语言风格,辞藻华丽、留白适宜,配以音乐韵律的伴奏,能够充分地表达文字的感情内涵。

因此在当时,文学界形成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新兴趋势,涌现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1. 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贵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文学艺术的支持也日益增强。

因此,大量的文艺作品是要经过表演等形式来进行传播的。

此时,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形式就成为了当时表演艺术的"范本",在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技艺等方面,都与《楚辞》有着很深刻的相似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革新运动中文人的楚辞观
北宋初 年 ,各种社 会矛盾 日益 暴露 ,政 治斗争也 日趋 尖 锐 。文学领域 ,要求 文学反映现 实 ,一批有 识文人就 发动 了 场 规模不 小的诗文革 新运动 。诗 文革新运 动最初和 最主要 的 目标就是攻 击表现浮 靡的 “ 西 昆体 ”。在 与西 昆派作 斗争 的过程 中,诗文革新运 动的重要人 物梅尧 臣、苏东坡 、黄庭 坚等学 习并研 究过楚辞 ,他们 以 《 楚辞》描 写的 内容和表 现 形式 为典范, 自觉地运用 《 楚辞 》同西 昆派作 斗争。 北宋 较早评论 屈原的要算 诗文革新运动 中的领袖 欧阳修 了。 《 江 上弹琴 》云: “ 咏歌文 王雅 ,怨刺 离骚经 。二典意 澹 薄 ,三 盘 语丁 宁 。 ”[ I 】 这 是 欧阳修 听 人弹 奏 《 离 骚 》时 写 的。 他把 《 离骚》 “ 怨刺 怀 王 ”的 精神 与 《 大雅》 “ 吟咏 文 王 ”的 感情看得同样伟大,对 《 楚辞》作了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诗 文革 新运 动 中有 名 的作 家 和理 论家 梅 尧 臣 ,他 虽无 楚辞研究专 著,但对屈 原及其作 品却有研 究,从他 的诗文 评 中可 以看 出 。 《 答 韩 三子 华 韩五 持 国韩 六玉 汝见 赠 述诗 》 云: “ 屈 原作 离 骚 , 自哀 其 志穷 。愤 世 嫉邪 意 ,寄 在草 木 虫 。 ”f 2 ] 在这 里,我们 可 以看到梅 氏强调文 学对现 实 的 “ 刺 美 ”就是文学对 现实 的批判 。诗歌反 映人 民的疾 苦 ,表达 人 民的心声 , “自下而磨 上 ”。这样 的原则决 定了他对待 屈原 的态 度 。他认 为 《 离骚 》直接继承 《 诗三百 》,屈原 的 “ 怨 思”是 “ 愤世疾 邪 ”,把 “ 怨思 ”提 高到一个新 的高度 ,显 示了 “ 怨思 ”的社会政 治意义 。 《 糟 淮鲐》道 : “ 楚人怀 沙 死 ,葬腹干 岁余。今兹有遗 意 ,敢共杯 盘疏 。”末两句 ,含 蓄地 表现 了 自己永远学 习屈原的诚 心和意愿 。梅 氏一生 ,屈 原始终是他 心中的楷模 。 苏轼 对 楚辞 有过 很 深 的研 究 。南宋 陈 振孙 《 直斋 书 录 解 题 》载 : “ 东坡 手 校 《 楚 辞》 十卷 , 凡诸 本异 同 皆两 出 之 。”可惜这 部书 已经看 不到 了。但 苏轼在别 的一些诗赋 和 文字 中对 屈原和 楚辞发表过 不少意见 。 《 屈原塔 》云 : “ 楚 人 悲屈原 ,千载 意未歇 。 精魂 飘何在 ,父老 空哽 咽。 至 今 仓江上 ,投饭 救饥渴 。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 山裂 。屈 原古壮 士 , 就 死 意甚 烈 。 ” [ 3 】 这首诗 对屈原 就死 “ 甚 烈 ”的事迹 , 给 予 了 很 高 的评 价 。赞 之 为 古 之 壮 士 , 死 后 不 仅 让 楚 人 为 之 伤悲 , “ 干载 ”之 下 “ 意未 歇 ”。屈原 的高 尚灵 魂, 已经成 为我们的 民族精神 了。 把 苏 轼 对 屈 原 的 认 识 表 现 得 更 全 面 、 更 深 刻 的 是 他 的 《 屈原庙 赋》 : “ 呜呼 !君 子之道 ,岂必全兮 。全 身远害 , 亦 或 然 兮 。 嗟 子 区 区 , 独 为 其 难 兮 。 虽 不 适 中 , 要 以 为 贤 兮 。”【 3 在 这首 赋里 ,表 达 了他 对屈 原不幸遭 遇 的同情和 爱 国精神 的赞扬 。赋 中 以东汉 末年的扬雄 为反面陪衬 ,充分肯
即便如此楚辞补注仍不失为一部有特色有价值的楚辞注本校挪考异匡谬抉微博引存佚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学多才与真知灼见为后人探寻屈原之生命意识张本不愧为楚辞研究史上一部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美的历程 Q ! 蔓 墨 : ……………,
论北 宋文人 的楚辞观
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刚
历经残 唐五代 ,北宋 归于 一统 ,此 时我 国正处在 封建社 会衰败过 程之初 。处在 衰败之初 的北宋王朝 ,极大地 加强封 建政治思 想的统治 :在 历史研 究里,他们提 出 “ 正统 ”,在 文学批评 里,他们提 出 “ 文统 ”,在哲学论 争里 ,他 们标榜 “ 道统 ”。随着宋代 的理学产生 ,在文学批 评的学术 领域, 他 们 从 汉 唐 以 来 的训 诂 注 疏 之 学 中 冲 了 出来 , 走 上 了 一 条 以 阐 明 义 理 为 旨归 的新 途 径 。在 这 种 学 术 空气 的 熏 染 下 , 宋 初 诗文革新运 动的著名人 物梅尧 臣、苏轼等十 分注意从 义理上 来 评论 《 楚辞》 ,晁补 之、洪兴祖 等更煌煌 写出 了巨著,初 步把 中国楚辞学研究推上 了繁荣 昌盛 的历 史阶段。 定 了屈原。扬雄认 为屈原不如 “ 玉莹 ”,不 “ 智” ,苏轼 显 然 不 同意 。对屈 原 “ 命 ”的观 点 ,苏轼 也极 力反 对 ,说 : “ 人 固有 一死兮 ,……生既不 能力 争而强谏 兮,死犹冀其感 发而 改行。苟宗 国之 颠覆兮 ,吾亦独何爱于 久生。 ”沉江 是 为 了殉 国,屈原死 的积极意义就在 这里 。又 云: “ 惟高节之 不可 以企及 兮,宜夫 人之不吾与 。 ” “ 不可 以企及 ”当然是 屈原 , “ 不 吾 与 ” 的 那 个 人 就 是 指 扬 雄 了 。在 这 一 点 上 ,对 洪 兴 祖 、 朱 熹 、顾 炎 武 影 响 很 大 。 苏 轼还 能 比较 自觉地 发掘 《 楚辞 》 的艺术 特 点 。他 曾 说: “ 熟读 《 三 百篇 》、 《 楚 辞》, 曲折尽在 是矣 。”明蒋 之翘 《 七 十二家评楚 辞》 曾引用他 的两段话 云: “ 楚辞前无 古 ,后无今 ”; “ 吾 文终其身企慕 而不能及 万一者,惟屈子 人耳 ”。其艺术特 点可见一斑 。在 《 答谢 民师书》 中苏轼 云: “ 屈 原作 《 离骚经 》 ,盖 《 风 》、 《 雅 》之 再变者 ,虽 与 日月争光可 也 。可 以其似赋 而谓之雕 虫乎 ?”【 4 1 在 这里 , 苏轼 构 建 了他独 特 的 《 楚辞 》 “ 平 淡深邃 说 ” 。这不 仅是 《 楚辞 》艺术的一个崭新 的理论开 拓,而且是从 思想到艺术 全面批判 “ 西 昆体 ”的武器 。苏轼对 楚辞学 的贡献要 比梅尧 臣大得多 。 当然 ,苏轼楚辞 学的战斗性 也不彻底 。 《 屈原塔》云 : “ 名声实 无穷 ,富贵 亦暂热 。” 《 屈原庙赋 》云: “ 君子之 道 岂必全 兮,全身远 害亦或然兮 。”这种消极 的观 点便退到 西汉贾谊 与东汉班 固的立场上 了。然 而 ,苏轼 “ 外儒 内道 ” 的 复 杂 思 想 ,承 袭 这 种 错 误 是 不 足 为 怪 的 。 北宋 诗文革新运 动的另一重要 人物是黄庭 坚。他虽 “ 以 能诗致 大名 ”,但他 自己却 “ 尤以 《 楚辞 》 自喜 ” 。[ 5 可见 他一 定认 真 研究 过 《 楚 辞》 。其 文 “ 兴托 高远 则 附于 《 国 风 》,其 愤 世疾 邪则 附 于 《 楚辞 》 ”。 “ 愤世 疾邪 ”是对 《 楚辞》 内容的基本看 法 。这是黄 氏理解 的,但 他反对表现 “ 愤世疾邪 ”。主张 嗅言语 ”,主 张 “ 琢磨尽 圭角 ”。因 此,在认识 《 楚辞》 的社 会意义上 ,黄 氏落后于梅 、苏二人 甚远 。他 这 一思 想认 识 的偏 颇 ,与他 的文 艺观 点 ,与 他 的 政治 道路 的 坎坷 有极 大 的关 系 。然 而 ,朱 熹 《 楚 辞后 语》 云: “( 黄庭 坚 )以其有 意与奇而泰甚 ,故论者 以为不诗若 也。 ” “ 奇 ” , 相 当于 浪 漫 主 义 ,这 说 明黄 氏对 楚 辞 浪 漫 特 色的认同,其赋也在有意学习 《 楚辞》的浪漫主义 。 由上观 之 ,北 宋诗 文 革新运 动 的作 家 和理 论家 ,欧阳 修反对丽语华 文和浮艳文 风,对宋代 《 楚辞》研 究有 指导作 用 ;梅尧 臣极 力推 出 《 楚 辞》的社会 意义;黄庭坚极 力学习 《 楚辞》 的艺术特点 :苏轼既肯定 《 楚辞》 的社会 意义 ,又 赞赏 《 楚辞》 的艺术风格 。[ 6 他们 同样 把楚 辞作为反 晚唐、 反 西 昆的有力 武器,使楚 辞学在现实 的文学活动 中发 挥它应 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