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合集下载

风骚比较新论

风骚比较新论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文学的优秀代表。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体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实乃南方文学的卓异范本。

前者是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缩影,后者是长江流域南楚文化的精华。

《诗经》与《楚辞》以其自身杰出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于中国文学的源头,共同铸就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座丰碑。

《诗经》与《楚辞》奠定的优良“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

对于《风》与《骚》之间关系的认识,历来多有分歧。

归纳言之,约有三说:一是“肯定关系”说。

此说之发轫者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又进一步加以论说,至南朝时定型。

以后代有赞同者。

二是“否定关系”说。

此说由东汉班固首次发难,北齐颜之推臻其极。

至今,仍有不绝于耳的附和之声。

三是“折衷关系”说。

此说提出者是齐梁时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中专列《辨骚》篇,并将其置于“文之枢纽”的重要地位。

指出屈骚有“四同”于《风》《雅》者与“四异”乎经典者。

此说具有辩证的学术眼光与文学批评的“当代性”意识,故较为切合《楚辞》实际,后人多有附议发挥者。

其实,后起于《风》诗二百余年的《骚》辞,它是楚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早就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因此,作为楚文化代表的《骚》辞必然要受到中原文化的代表《风》诗的影响。

《楚辞》与《诗经》作为先秦诗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各有其鲜明风格特色,又有着内在的关联影响关系。

后者(《楚辞》)承继了前者(《诗经》),又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生化一、《风》《骚》文学精神之承传《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上。

在《诗经》“国风”的部分作品中以及《大雅》、《小雅》的部分作品中,充满着对昏君佞臣、暴虐政治、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精神,《诗经》中这种“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在《楚辞》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

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

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曹海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摘要: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庄子》,可见其中广泛地使用了变形艺术方法。

该书广泛运用变形之法,与作者深受楚文化之影响有关。

楚人的思维方式,楚文化圈流传的远古神话,楚地的艺术创作,均是促使《庄子》变形之法广泛生成、运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楚文化;《庄子》;艺术变形变形作为一种艺术方法,主要指审美创造主体在一定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意绪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有意或无意的“破格”描写,一般表现在对人物、事件、景色等作各种扭曲形式的描写;也指审美知觉变异,即审美主体的视角异于常态,使得对象在物理属性无变的情况下发生某些固有性特征的变化。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庄子》不难发现,作者在审美创造中运用到了多种艺术方法,其中以变形艺术方法的运用最为广泛。

其艺术变形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

《庄子》作者在万物齐一的世界观支配下,往往在其笔下消释了世间人、物固有的自然属性而使之浑然相通:物具人情,人有物性。

书中自然物人格化之例甚多,如托梦于人的栎树(《人间世》)等。

此外,作者还常物我两忘,将人拟物化,如“庄周梦蝶”的故事即其例。

突破对象形体在量上的规定性,对其形体作无限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如《外物》写鱼饵:“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

”《则阳》写小人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所写鱼饵、小人国,均突破了自然形态的物理规定性,朝着无限大或无限小的方向趋归,发生了大幅度变形。

化丑为美。

将丑的、恶的客体作为艺术表现的正面对象,把常人所不能美化、艺术化的事物加以美化和艺术化,使“臭腐复化为神奇”。

如《德充符》中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从外表上看其貌不扬,甚至是丑不堪言;但就内里而言,都有“德充之美”:叔山无趾之德有过于儒家孔夫子;哀骀它“异于常人”的德性能使“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妇人见之者而愿为其妾。

楚辞中带有的情感内容分类

楚辞中带有的情感内容分类

楚辞中带有的情感内容分类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楚辞中大胆奇诡的意象的使用构成了楚辞独特的意境。

本文就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

其中社会人生意象中的神话人物意象与神话意象有重复的部分,乘骑意象与自然意象中的动物意象有所部分重合。

楚国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重淫祀,崇拜巫鬼、太阳崇拜、龙凤崇拜等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促使了屈原对楚辞意象的选择的独特性。

楚辞中的独特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下,象征了不同的事物,抒发了诗人的郁结之情。

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分类(一)社会人生意象屈原楚辞中的社会人生意象即包括人类的社会活动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事和物。

典型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意象、骑乘意象和行为意象。

人物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俩类,一类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类为历史真实的人物。

屈原借这些人物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或借历史人物反思现实政治,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神话传说中的典型人物主要包括太阳神,天帝颛顼、女娲、后羿、鲧、日神东君耀灵、日御者羲和、月神望舒、云神云中君丰隆、风神风伯飞廉伯强、雨神雨师、雷神雷师、造化之神黔羸、星神文昌、杀伐之神厉神。

东方之神东皇太一、太皓、句芒、南方之神炎帝祝融、西方之神西皇、北方之神海若玄武颛顼玄冥。

《九歌》是祭神用的乐歌,一组十一篇诗歌中,九篇用来描写各种神话人物。

屈原楚辞浪漫主义色彩强烈,作品想象奇谲、文笔优美。

文中作者带着读者呼风唤雨、乘龙驾凤,游仙境,与女神缠绵。

因此文中大量存在着各种神仙人物意象。

或表达他的向往、或引为知音,或抒发自己的感慨。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远游》鲧婞直以身亡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乎封狐。

《楚辞》中的龙意象

《楚辞》中的龙意象

第33卷第5期2020年9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3No.5Sep.2020《楚辞》中的龙意象8叶(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和高峰%从龙意象的构成方式、龙意象的文化内涵、龙意象与楚文化等三个方面对《楚辞》中的龙意象进行梳理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掘《楚辞》中蕴含的丰富意象,亦可对中国龙文化早期意象有所厘清%关键词:《楚辞》;龙意象;构成方式;文化内涵;楚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0)05-0001-05《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战国时屈原、宋玉、景差等人作品,《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源头,更是文学史中一巨擘。

龙又名蛟、螭,是人们幻想出的天界神物(龙之名称最早见于《周易》,其书载有“潜龙,见龙在田,飞龙在天,龙有”等卦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而天,秋分而潜渊。

”闻一多在《》中认为龙是一而的-体。

龙生之,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中国文之中,是代中的美理想。

,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龙代文学作品中又生,为积极正面的形象且带有祥瑞之兆(《楚辞》文中,其中多与龙相关的(为,《楚辞》中龙的研究以《楚辞》的有一的,《楚辞》中的中早期龙文,《楚辞》中的龙研究有一学术(之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仅有《〈楚辞〉龙凤意象对后世的影响>[1](155)&《〈诗经〉与〈楚辞中的龙意象〉》F2G/56-58.、《楚文中的龙管窥一以〈楚辞〉为例>[3](3-5)等文章,文章中仍有诸多未之覆(揣浅陋,欲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十七篇作品为研究对象,别从龙的构成方式、龙意象的文化内涵、龙楚文化等方面对《楚辞》中的龙意象进行梳理。

楚文化中的凤图腾

楚文化中的凤图腾

楚文化中的凤图腾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

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

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

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并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有“百鸟朝凤”之说。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

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祝融,而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

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

另外,楚人早先最高领袖也是掌管火种的火官,作为火鸟的凤便成了楚人的图腾崇拜。

而凤凰色赤,与楚人尚赤崇日相互呼应。

楚人自古就有崇凤的传统。

早在《论语》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此时的凤就已经是智慧者的代名词了。

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当时凤的意象,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被激活成为可以上达天庭、寻引飞升的神鸟,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古代楚国出土文物中凤鸟类彩绘漆木器最为珍奇的“虎座飞鸟”造型。

“虎座飞鸟”以虎为底座,上立飞鸟;鸟的全身彩绘羽状纹,其背上立着一对彩绘鹿角。

“虎座飞鸟”的造型,也就是凤与虎的组合,寓意以虎为底座来托举凤凰的飞升。

从“虎座飞鸟”的功用和造型特征不难看出,楚人心目中的凤,已经超越出了当时神灵崇拜的窠臼,在精神层面上将其意象化,使之成为自由精灵的象征、生命永久的寄托。

在祭祀活动中,楚人以其所特有的“民神杂糅”、“人神相娱”传统风习,在对于凤的意象诠释中,显然有别于将凤单一和简略地视作福祉神灵的一般见解。

论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1)

论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1)

论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竺小恩摘要:以楚辞中的服饰(包括丝织品)描写为依据,阐述战国时期楚地服饰风貌及其特征,研究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

楚辞中的服饰文化现象至少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为研究战国时期南国楚地服饰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二是楚辞中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南方楚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三是根据服饰文化传承的特质,从楚辞服饰现象出发,不仅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的服饰踪影,而且后世的服饰现象也可以从楚辞中寻觅到历史传承的雪泥鸿爪,楚辞中的服饰现象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楚辞;楚地;服饰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伟大的诗人屈原及《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常新的话题,古往今来,屈原及《楚辞》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有关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通过《楚辞》研究楚文化向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这类研究往往以《楚辞》为蓝本,从某一方面对楚文化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但是对同样作为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楚地服饰文化的研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仅有周秉高先生对楚辞服饰现象作过研究,他有《屈原服饰考——兼疑<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1]和《楚辞服饰研究》[2]两篇文章,对屈原服饰和楚地服饰作了辨考;而其他如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对屈原的内美与修能服饰观念作过简论,蔡子鄂《中国服饰美学》对屈原服饰审美文化曾有论述;再有如宋公文[3]、裴明相[4]、彭浩[5]、沈从文[6]等虽然都是专门或部分论述楚地风俗或楚人服饰,但都不是以《楚辞》为蓝本,只是在论述过程中将《楚辞》作为引证的资料而已。

其实,无论是研究文学,还是研究文化,考证《楚辞》中的服饰现象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为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作为社会生活重要内容之一的楚服饰现象在《楚辞》中得到了大量的反映,而这些服饰现象为我们研究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情况、思想道德情操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至于研究楚地文化,尤其是研究楚地服饰文化,《楚辞》更是及其宝贵的材料,因为《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服饰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虽有一定想象成分,但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的成因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的形成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地理以及文化因素,诗人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观念,个人审美能力等都对他诗歌意象的创造有着中重要的影响。

1.屈原楚辞典型意象形成的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俩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诗人意象的选取。

当时楚国地理位于“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

土壤肥沃,水势浩荡,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先天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屈原个人的气质,他在选取意象时更多的会选取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意象,因此屈原楚辞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湘君》白玉兮为镇,疏有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蘅。

《湘夫人》朝发轫于苍梧兮。

《离骚》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悲回风》吸飞泉之微微液兮,怀琬琰之英华。

《远游》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诗人对意象的选择用运上,对诗人选取意象的倾向性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各种神话传说,仙境,仙草等方面。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离骚》当时的楚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民俗的影响。

《吕氏春秋异宝篇》“楚人信鬼“。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地,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楚地这种对神鬼巫的信仰,极大的影响了屈原创作时关于意象的选择。

王逸认为《九歌》的创作是模仿南楚民间祭祀歌创作而成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的。

无论哪种看法,《九歌》的创作都离不开民间祭祀歌曲。

其次,太阳崇拜。

楚人对火有着深层的崇拜,他们认为火是希望和力量的所在。

楚国开国国君熊绎曾担任过周朝的火师。

屈原楚辞中有非常多的关于太阳的意象。

《九歌东君》即是描写的太阳神。

东君,耀灵为日神,羲和为日御者,祝融为火神等。

诗词中的龙凤呈祥

诗词中的龙凤呈祥

诗词中的龙凤呈祥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义。

其中,龙凤作为古代最具尊贵象征的造型之一,在诗词中多次被描绘和赞美。

它们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经典诗词中的龙凤形象,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嘉禾之变,其中有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里的“子”指的是天子,而“袍”则是龙袍的代称。

龙,作为皇权的象征,代表着崇高和权力。

诗句中的“与子同袍”,将百姓与天子平等起来,彰显了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这种通过龙凤形象表达政治理念的手法,为后来的文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而在《离骚》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楚辞中,也写到了龙凤的美好形象。

其中有“结绮凤兮同栖暮,东风吹散梦中图”。

这里的龙凤象征君主与民众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了古代文人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

通过将龙凤与瑰丽的图案和美好的寓意相结合,诗人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鼓舞着人们去追寻梦想,争取幸福和自由。

此外,在唐代的诗词中,也多次描绘了龙凤的形象。

例如白居易的《龙阳示儿女》中写到:“眼前千万人,目击如珠雁,龙凤自然君”。

诗人将龙凤比作君子和君主,赞美其崇高和高贵的品格。

通过对龙凤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道德和卓越品质的心愿,引领了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除了诗词作品,龙凤在书画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龙凤常常被画家们描绘出来,成为画作中的重要元素。

画家通过精细绘制龙凤形象,传递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而在国画中,龙和凤也常常被配对使用,象征着男女相亲相爱、夫妻和谐相处。

现代诗词中的龙凤形象,也在传承和发展中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出来。

著名诗人郭沫若在长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鸾鹄鸣兮凤皇舞,琴筝协奏兮凤凰语”。

这里的凤皇和凤凰,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和新的希望,展示了中华民族逐梦的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将龙凤形象与音乐、文化相结合,诗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专业:古典文献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装订交卷日期: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3)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4)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 (4)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 (5)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6)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 (8)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 (8)3、2楚文化方面原因 (8)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10)4、结论 (11)5、致谢词 (12)6、参考文献 (13)7、附录 (13)摘要龙和凤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和精神文明。

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诗歌《楚辞》则蕴含着丰富的龙凤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楚辞》中的龙凤大多在一首诗中进行对举描写 ,还运用了比兴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比其他古典文献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龙凤形象的起源、研究楚辞中的龙凤形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从古代神话、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总结出楚辞的龙凤形象的艺术价值内涵。

关键词:《楚辞》;龙凤形象;龙凤文化AbstractChinese dragon and phoenix has been the product of a uniqu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et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duced "Songs of the South" is the image contains a wealth of dragon an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Songs of the South" in the dragon mostly be on the move in a poem describing, but also the use of symbolism than Xing and 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cultural integration, more mysterious witch culture Duoliaoyifen south than any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 colo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dragon image, the study of Chu in the way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 unique perspective from ancient mythology, Chu cultur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explore the cause of Chu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and cultural reasons, summed up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nd phoenix Chu connotation.Keywords: Songs dragon image dragon culture绪论龙凤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形象,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传说中他们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始时代作为部落图腾被供奉信仰;封建王朝时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都是权力顶层的形象;直到现代我们中国人还是以龙的子孙自居。

历代的文人和工艺师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在诗歌、玉器、瓷器、刺绣和古建筑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作品,赋予龙凤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也在《楚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并且本文试图运用艺术理论对我国龙风形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了解,期望为龙凤文化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意义。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一)‘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以上来自屈原的《天问》。

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

其中原句‘河海应龙,何尽何历?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更是对“龙”这个神物也大胆的提出疑问。

(二)《湘君》原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和《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

讲了湘夫人在江边徘徊,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

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

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楚辞选注》第36~45页)(三)在《离骚》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原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是: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披花饰草,凤首高昂,凤尾高翘,一脚前扒,一脚后蹬作欲飞状’。

动态中显示出勃勃英姿,而屈原这样写自己,就是想与龙凤形象有所共鸣,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与世独立。

(四)《九歌》中还有很多诗句带有龙凤意象:‘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摘自《云中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摘自《大司命》。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摘自《东君》。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摘自《河伯》。

(五)楚辞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

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

(《楚辞选注》第1~35页)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尤其是龙凤颇有干系。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楚辞》的文学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楚辞》的意象群也成为后世文学取材的原始对象。

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2]。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表现了屈原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和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

这两种冲突使他苦闷、哀伤,从而使诗歌回旋复沓。

《九歌》中屈原描写了大量仙人驾着战车的情景,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色彩。

《楚辞》除龙文化之外,“凤文化”也是它的重要标识之一。

“凤文化”产生于文化繁荣时期的荆楚大地,相传楚人祖先将凤这个图腾由中原带至荆楚之地后才真正创造发展成为与龙文化相媲美的凤凰文化。

楚庄王曾经将自己自喻为凤,后来加之大文豪屈原及其之后的文人墨客在艺术上的渲染,便为凤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荆楚文化中最具永恒魅力的绚丽景像。

《楚辞》和“凤文化”经过数代楚人的浸润和陶冶,不断被后人赋予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魂的美感。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3、1龙凤来源龙在传说中是百虫之长,众兽之君,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不屈的一面。

传说中龙的由来是黄帝参考各个部落的图腾的特点,创造的一个新的图腾,它由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

而现代人们认为龙的起源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

凤是百鸟之王,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的一面。

传说中是由龙图腾组成后还剩下的一些部落图腾组成。

人们认为‘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并且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

凤在传统文化中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

到了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人时,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

周人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

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变得平和起来[3]。

春秋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